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196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拯与肇庆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正刚 魏霞 广东史志 2002年第1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宋代 包拯 肇庆地区 政治家
原文传递
阮元与学海堂及其刻书 被引量:4
2
作者 罗焕好 徐泳 广东史志 2003年第2期59-63,76,共6页
我国古代以科举取仕,其弊端显著,却造就了许多身居要职而博学淹通的官员。阮元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或作云台),江苏仪征人。赐溢文达。阮元从乾隆五十四年成进士,到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致仕,经历了整... 我国古代以科举取仕,其弊端显著,却造就了许多身居要职而博学淹通的官员。阮元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或作云台),江苏仪征人。赐溢文达。阮元从乾隆五十四年成进士,到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致仕,经历了整整50年的为官生涯。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达官,在督粤前曾历任编修、詹事、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礼部、兵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学海堂 山长制 学长制 人才培养 人才选拔 办学方式 教学内容 典籍刊刻 《皇清经解》 《学海堂经解》 《学海堂集》 学海堂丛刻
原文传递
试论明清时期雷州民间神庙文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冼剑民 陶道强 广东史志 2002年第1期43-52,共10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雷州 民间神庙 宗教建筑
原文传递
《南越志》辑录 被引量:12
4
作者 骆伟 广东史志 2000年第3期37-49,共13页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 《南越志》,南朝宋沈怀远撰,作者为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怀远初为始兴王璿征北长流参军,因坐事徒广州,后官武康令。《南越志》就是他在广州时所撰。《隋书·经籍志》记载为:《南越志》八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五卷,沈怀远撰;《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为:《南越志》七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阮元《广东通志》:《南越志》五卷,宋沈怀远撰,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军 《文献通考》 《隋书·经籍志》 马端临 阮元 沈氏 南朝 辑录 作者 著录
全文增补中
明代方志与方志学的发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饶展雄 程慧 广东史志 1996年第1期25-36,共12页
宋代方志续修制度确立后,志书续修代代相传。各级地方长官既为资政之需,又为自己留名千古而热衷于修志。最高统治者鉴于方志确实能起到良好的资治作用而极力倡导。明代比前代更加重视修志。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命儒臣魏俊民等人... 宋代方志续修制度确立后,志书续修代代相传。各级地方长官既为资政之需,又为自己留名千古而热衷于修志。最高统治者鉴于方志确实能起到良好的资治作用而极力倡导。明代比前代更加重视修志。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朱元璋命儒臣魏俊民等人,汇编天下郡县地理形势为《大明志书》;洪武六年,朝廷令有司上《山川险图》;十七年,修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廿七年,又下令纂修《寰宇通衢书》。一代开国之君,在百废待兴之时,四次下令修纂总志与舆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志 明嘉靖 方志理论 县志 方志学 万历 《广东通志》 崇祯 大事记 小序
原文传递
新教传教士与西医术的引进初探——《中国丛报》资料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叶农 广东史志 2002年第3期36-43,共8页
关键词 中将 新教传教士 殖民 传教事业 法兰西 明清 资料 基督教 天主教 西方
原文传递
广州会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正刚 谢琦 广东史志 2001年第1期13-19,12,共8页
广州作为广东省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的外贸中心基地。明清以来,广州始终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尤其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中央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政策,更加提升了广州的商业地位,
关键词 广州 会馆 对外贸易 文物保护 工商业
原文传递
潘仕成略考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泽泓 广东史志 1995年第Z1期68-76,共9页
清道光、同治年间,广州富商潘仕成及其所建海山仙馆均颇具知名度。潘仕成在地方建设、军事、外交上有所参与,且于文化出版上卓有贡献。惜今所见潘氏事迹,或语焉不详,或歧见错讹,故略作考证,以就正方家,探求史实而有裨于了解鸦片战争前... 清道光、同治年间,广州富商潘仕成及其所建海山仙馆均颇具知名度。潘仕成在地方建设、军事、外交上有所参与,且于文化出版上卓有贡献。惜今所见潘氏事迹,或语焉不详,或歧见错讹,故略作考证,以就正方家,探求史实而有裨于了解鸦片战争前后岭南社会文化。 为方便文内论述,先将有关文献目次简述如下: 《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碑传全集》、《国朝先正事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道光 略考 潘德舆 何绍基 广州 公元 石刻 黄遵宪 荔枝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广东图书出版史述略 被引量:6
9
作者 倪俊明 广东史志 1994年第3期37-44,共8页
民国时期是广东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迄今为止尚无专文比较系统地论及这一课题。本人不揣浅陋,试就这一时期广东图书出版事业(港澳地区和中共领导的出版业将另文介绍)发展的概貌和特点作一初步探索,不妥之处,祈请匡正。
关键词 图书出版 发行机构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不揣浅陋 专文 文学类 上海杂志公司 图书发行 大众书局 出版业务
原文传递
近代广州长堤的兴筑与广州城市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颖宇 广东史志 2002年第4期12-17,共6页
关键词 续志 近代史 市政 张之洞 近代化 番禺 学术界 州长 根据 基础
原文传递
明代广东宗族组织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正刚 袁艳萍 广东史志 1998年第1期2-6,共5页
明末清初广东闻人屈大均在其不朽巨著《广东新语》中指出:“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 明末清初广东闻人屈大均在其不朽巨著《广东新语》中指出:“岭南之著姓右族,于广州为盛。广之世,于乡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乡一姓,或一乡二三姓。自唐宋以来,蝉连而居,安其土,乐其谣俗,鲜有迁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祢皆有祠,代为堂构,以壮丽相高。每千人之族,词数十所,小姓单家,族人不满百者,亦有祠数所”。屈氏之言,至少说明了自宋代开始,广州的农村地区,其宗族势力已颇为强盛。然而,就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广东地区的宗族组织在宋元时期仅仅处于草创阶段。只是到了明代,随着广东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宗族人口的蕃衍扩大,广东宗族组织的发展才逐渐规范化、制度化。而明代广东宗族组织的发展与完善,对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广东宗族组织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组织 《广东新语》 宗族人口 珠玑巷 整合重构 探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 商品经济 宋元时期 宗族势力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空间的历史拓展及其特点 被引量:5
12
作者 倪俊明 广东史志 1996年第3期28-36,共9页
城市空间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本文拟对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历史作一概括的勾划,并分析出其特点。 一、古代广州城垣的历史变迁 广州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
关键词 广州市区 广州城市 沙面 西关 租界 子城 赵佗 老城 住宅区 珠江
原文传递
木鱼·南音·五桂堂 被引量:5
13
作者 骆伟 广东史志 1996年第3期46-49,共4页
以木鱼、龙舟、南音等为代表的岭南民间说唱文学,流行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曾风靡一时。以五桂堂为主专门刊行上述民间说唱文学的私人出版家,一百多年来,曾红遍广东城乡,家喻户晓。它们对广东粤剧、粤曲和出版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木鱼书 龙舟 书板 民间说唱 粤讴 珠江三角洲 广州 粤剧 咸水 对唱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广东虎患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正刚 广东史志 2001年第3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广东 老虎 历史研究 生理特性 活动范围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道路近代化的起步 被引量:8
15
作者 倪俊明 广东史志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广州市 城市道路 交通建设 管理体制
原文传递
明代广东社仓、义仓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倪根金 广东史志 2002年第2期3-6,23,共5页
关键词 社仓 义仓 丰富 设立 社会 发展阶段 机制 明代 清代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痛苦诀别:1920年广州市民自杀透视 被引量:4
17
作者 乔素玲 广东史志 2002年第3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现代社会学 自杀研究 个案 痛苦 市民 专著 西方学者 反映 自杀现象 文革
原文传递
广东通志馆与民国《广东通志》之编纂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子雄 广东史志 2001年第4期66-73,共8页
关键词 《广西通志》 朱庆澜 纂修 嘉庆 时局 编纂 总督 成书 道光年间 阮元
原文传递
端溪书院史话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献军 广东史志 2002年第2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端溪书院 中国 古代 教育机构 住院章程 经费来源 监院章程 学规
原文传递
雷州半岛自然灾害类型特征及减灾对策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俊杰 广东史志 2000年第3期14-19,共6页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唐朝时曾设雷州,故得名。雷州半岛开发较晚,近人称其为“荒蛮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及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使该地致灾因子多,灾害风险大,长期以来风、潮、旱、涝等交替为患,灾害损失触... 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唐朝时曾设雷州,故得名。雷州半岛开发较晚,近人称其为“荒蛮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及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使该地致灾因子多,灾害风险大,长期以来风、潮、旱、涝等交替为患,灾害损失触目惊心。探讨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机制,协调人地关系,建立综合性防、抗、救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 人称 唐朝 雷州半岛 类型特征 综合性 自然地理 人地关系 区位 战略意义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