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版说明
1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1992年,原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南京大学文学院)开始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文学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作,以《文学评论丛刊》的名义编辑出版,共出版15卷。因合作期满,2... 1992年,原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南京大学文学院)开始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文学研究》,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合作,以《文学评论丛刊》的名义编辑出版,共出版15卷。因合作期满,2014年,南京大学文学院决定重新编辑出版《文学研究》,内容包含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比较文学研究 文艺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 学术论文集 南京大学 出版说明
下载PDF
教学相长乐无穷——美国汉学家林顺夫教授教学访谈录
2
作者 赵红娟 林顺夫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林顺夫教授得益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创校初期实施的富有崇高理想的通才教育,四年的东海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为人师”有重要影响。在林顺夫教授看来,一位理想的老师是课堂里及其他场合的游戏之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 林顺夫教授得益于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创校初期实施的富有崇高理想的通才教育,四年的东海大学本科学习经历对他后来“为人师”有重要影响。在林顺夫教授看来,一位理想的老师是课堂里及其他场合的游戏之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林顺夫教授最特出,也最喜欢的三门关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大学本科课程是“中国的巨著”(Great Books of China)、“中国的艺术与文艺”(Artsand Letters of China)及“中国传统幸福观”(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访谈详细介绍了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讲授情况。林顺夫教授推崇与坚守“亦师亦友”、“薪火相传”的师生之谊,他认为这种师生之谊在当下美国校园中也还是能够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教学生涯 通才教育 教学相长 本科课程 中国台湾 四年 美国汉学家
下载PDF
他者眼中的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芝加哥大学芮效卫教授谈《金瓶梅》的译介与传播
3
作者 潘佳宁 芮效卫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68-275,共8页
访谈按语:芮效卫(David Tod Roy,1933-2016)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荣休教授,一生致力于元、明、清文学作品及相关领域研究,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芮效卫1933年出生在中国南京,先后在南京、成都、上海等地生活学习,自... 访谈按语:芮效卫(David Tod Roy,1933-2016)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荣休教授,一生致力于元、明、清文学作品及相关领域研究,是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芮效卫1933年出生在中国南京,先后在南京、成都、上海等地生活学习,自幼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1950年,芮效卫返美入哈佛大学历史系,师从费正清、海陶玮、史华慈、杨联陞、柯立夫和大卫·霍克斯等诸位学者。20世纪60年代起,芮效卫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小说,培养了包括浦安迪、柯丽德、欧大年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汉学家。此外,芮效卫耗时30年完成的英译《金瓶梅词话》因忠实、全面再现原著内容,完美诠释“传神———达意”翻译风格,被西方学界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英译本”,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 中国古典文学 明清小说 芝加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芮效卫 浦安迪
下载PDF
《纽约客》“书评”栏中的V.S.奈保尔(1959-2008)
4
作者 叶子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22-232,共11页
本文结合1959年以来半个世纪中,美国主流文化杂志《纽约客》“书评”栏对V.S.奈保尔的评介,重读作家作品。本文一方面试图探明奈保尔在迁徙和杂交的社会背景中,如何利用“中间性”超越差异的阻隔,在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后现代历史中,创造... 本文结合1959年以来半个世纪中,美国主流文化杂志《纽约客》“书评”栏对V.S.奈保尔的评介,重读作家作品。本文一方面试图探明奈保尔在迁徙和杂交的社会背景中,如何利用“中间性”超越差异的阻隔,在多元化和碎片化的后现代历史中,创造出复杂的文学遗产;另一方面,以期梳理不同代际的《纽约客》书评人,如何基于杂志立场,在纷杂思潮中重新评估奈保尔的写作伦理与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客》杂志 奈保尔 巴利叶特 厄普代克 伍德
下载PDF
论“三言二拍”中的“以戏入稗”
5
作者 王昊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8-90,共13页
“以戏入稗”是指小说家在创作中融入戏曲相关书写,以实现特定叙事意图的现象,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较为常见,“三言二拍”“以戏入稗”的比例约占15%。“三言”与“二拍”的“以戏入稗”在入稗位置、入稗形式、叙事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 “以戏入稗”是指小说家在创作中融入戏曲相关书写,以实现特定叙事意图的现象,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较为常见,“三言二拍”“以戏入稗”的比例约占15%。“三言”与“二拍”的“以戏入稗”在入稗位置、入稗形式、叙事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比较而言,“三言”的“以戏入稗”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建构等方面较为自觉,取得的叙事艺术效果亦较显著;“二拍”的“以戏入稗”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建构方面意识则不够自觉,取得的叙事艺术效果亦不明显。凌濛初往往以入稗之戏为由头,用叙事评论形式,脱离情节表达自己在戏曲方面的思考与见解,表露出炫学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二拍 以戏入稗 叙事功能
下载PDF
新见《唐人传奇概论》及其孙楷第评语
6
作者 彭利芝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69-177,共9页
《唐人传奇概论》作为一份民国论文,其论文本身以及指导教师评语都颇具研究价值。北平辅仁大学留存论文中,古代小说选题论文一般以单篇文言小说或白话章回小说为研究对象,重在文本考证、辑校等,而该论文却对唐传奇进行专题性研究。其成... 《唐人传奇概论》作为一份民国论文,其论文本身以及指导教师评语都颇具研究价值。北平辅仁大学留存论文中,古代小说选题论文一般以单篇文言小说或白话章回小说为研究对象,重在文本考证、辑校等,而该论文却对唐传奇进行专题性研究。其成就虽不如刘开荣《唐人小说研究》,但作为民国时期最早的唐传奇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辅仁大学论文留存指导教师的评语一般较为简短,而该论文却留有孙楷第先生长达千言的评语。该评语以及夹批、眉批不仅体现了孙楷第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丰厚的学术涵养,也表达了孙楷第先生对唐传奇相关问题的观点,成为研究孙楷第先生教学与研究生涯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论文 唐传奇 孙楷第
下载PDF
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的建构——以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1978-1999)为对象
7
作者 冯仰操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进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较为典型,陈瘦竹、叶子铭、丁帆等三个世代学者先后相继、紧密协作,并凭借国家学术管理制度的支持,实现了共同体的凝结和壮大。在时代的学术潮流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进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较为典型,陈瘦竹、叶子铭、丁帆等三个世代学者先后相继、紧密协作,并凭借国家学术管理制度的支持,实现了共同体的凝结和壮大。在时代的学术潮流中,南京大学学术共同体建构了相对独特的学术传统,即强调学术底线的规范性、追求学术标高的独立性和保障多样化的包容性。但在世代更迭、新思潮的冲击下,南京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与学术传统面临着传承断续的紧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学 现代文学学术共同体 学术传统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
8
作者 王小平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10,共9页
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由战后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诗思潮语境出发,开始进行诗学探索,创作与批评、研究并重。在从中国到日本、再到美国的地理流动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念,此后又回望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以创作实践、批评观念呼... 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由战后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诗思潮语境出发,开始进行诗学探索,创作与批评、研究并重。在从中国到日本、再到美国的地理流动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主义诗学观念,此后又回望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以创作实践、批评观念呼应并传承以刘若愚为代表的海外汉学脉络。其诗学探索体现出对中西方诗学传统的借鉴、吸纳与转化,充分反映了中外文学经验在不同空间中的碰撞、交流与融汇,彰显了中国古典诗学海外传承的一种特殊路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面向世界文学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国清 古典诗学 海外传承
下载PDF
奈瓦尔“牵着龙虾”走进中国——奈瓦尔与何其芳之缘
9
作者 张俊萍 钱林森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13-221,共9页
从文学译介史和学术研究史的角度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诗人奈瓦尔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中国读者所认知,而实际情况是,20世纪30年代,“奈瓦尔”早已借中国现当代诗人何其芳之“缘”走进中国:其悲凉凄惨的人生经历和离经叛道... 从文学译介史和学术研究史的角度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诗人奈瓦尔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渐被中国读者所认知,而实际情况是,20世纪30年代,“奈瓦尔”早已借中国现当代诗人何其芳之“缘”走进中国:其悲凉凄惨的人生经历和离经叛道的人格写照被纳入中国现代诗歌之中,并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牵着龙虾走在大街上”的诗人形象———进入现代诗歌的“流通市场”,成为特立独行却无力与社会抗争的“浪漫诗人”的典型写照。两位诗人相似的艺术旨趣,与其说是巧合,毋宁说是何其芳对奈瓦尔的一种“不露痕迹”的学习。奈瓦尔对何其芳的影响,不仅仅是普通诗人之间创作技巧方面的影响,更是精神境界和人生选择方面的重要影响,尽管这种影响表现为接受方有意的“抗拒”和“摈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瓦尔 何其芳 中国现代诗 影响
下载PDF
古典·东方·在地
10
作者 刘俊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共1页
收在这个专栏中的四篇文章《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王小平)、《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李竹筠)、《流动的“东方”画像:“江南”形象的海外形塑及话语... 收在这个专栏中的四篇文章《中国古典诗学资源的海外传承:美国华裔学者杜国清的抒情诗学路径考察》(王小平)、《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李竹筠)、《流动的“东方”画像:“江南”形象的海外形塑及话语新论》(俞巧珍)和《“自我”拓展与想象:论黎紫书<流俗地>的诗意世界建构》(曾麒霖),分别探讨了古典诗学如何在北美华裔学者身上得到了传承、新马抗战旧体诗在大众传播视域下具有何种功能与特征、东方的“江南”形象在海外如何得以形塑并产生话语力量,以及马华作家黎紫书如何在作品中进行诗意世界的建构。四篇文章涉及的论域从东南亚到北美,论述的主题则兼及了古典诗学的海外新变、旧体诗的海外流布及现代价值、东方“江南”的海外建构以及马华作家的本土关注等不同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旧体诗 黎紫书 马华作家 诗意世界 大众传播 王小平 华裔学者
下载PDF
清钞孤本宫廷戏曲集《演剧十三种》考述
11
作者 杨骥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03-118,共16页
《演剧十三种》是罕为人知的清代戏曲集,今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该曲集包含十三种作品,均出自清代宫廷曲家之笔。其中的《玉狮记》及《斗金瓶》应属宫廷大戏。集中部分作品尚存宫中演出的文献记载。该曲集约在清末流入民间,曾归吴... 《演剧十三种》是罕为人知的清代戏曲集,今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该曲集包含十三种作品,均出自清代宫廷曲家之笔。其中的《玉狮记》及《斗金瓶》应属宫廷大戏。集中部分作品尚存宫中演出的文献记载。该曲集约在清末流入民间,曾归吴梅收藏,但吴氏与任讷师徒二人记录此剧之信息亦多舛误,需加以厘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剧十三种》 清代戏曲 宫廷演出 吴梅 日记 任讷
下载PDF
“自我”拓展与想象:论黎紫书《流俗地》的诗意世界建构
12
作者 曾麒霖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黎紫书在《流俗地》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市井俚俗味的长卷。她改变了过去爆裂、压抑和黑暗的书写方式,将古银霞及其亲朋好友几十年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变迁以全新的文学新形式——“日常性”、“本土性”和“集体性”呈现出来。《流... 黎紫书在《流俗地》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市井俚俗味的长卷。她改变了过去爆裂、压抑和黑暗的书写方式,将古银霞及其亲朋好友几十年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变迁以全新的文学新形式——“日常性”、“本土性”和“集体性”呈现出来。《流俗地》对马来华文文学史、黎紫书的书写理念以及“自我”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小说如何在主流宏大叙事和历史变迁中突显“个人”及其情感资源,以及如何将温情与黑暗交织来构建充满诗意的世界,从而丰富《流俗地》中隐含的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俗地 黎紫书 自我 情感 马华文学
下载PDF
“词归诗类”现象与朝鲜半岛词文学的诗化
13
作者 王子涵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朝鲜半岛文学中的“词归诗类”现象与词的诗化倾向紧密相关。朝鲜文人在编纂文集时常将词作混编于诗中,消隐词的音乐属性,凸显词题的纪事性,使词作具有诗歌的文献样貌。同时,朝鲜词坛的主流词调多为五七言律化体式,相关词作也因此具有... 朝鲜半岛文学中的“词归诗类”现象与词的诗化倾向紧密相关。朝鲜文人在编纂文集时常将词作混编于诗中,消隐词的音乐属性,凸显词题的纪事性,使词作具有诗歌的文献样貌。同时,朝鲜词坛的主流词调多为五七言律化体式,相关词作也因此具有近体诗的特性。词人从诗学角度进行词学批评,推崇文人词和诗教意旨,则为词的诗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朝鲜文人最终形成了“词为诗之馀”的文体观念。词人以作诗的方式参与“《巫山一段云》体”唱和,并将此调视为以五七言律句描写风土景色的专门诗体,便典型地展现出他们混同诗词的观念。包括朝鲜词在内,诗化的域外词与中国词的异质性不仅为词开辟了诗体化的演进可能,相关词作也提供着诗体化的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归诗类 诗化 以诗为词 《巫山一段云》体 词史
下载PDF
纠偏与中和:谢榛《四溟诗话》与复古诗学
14
作者 周潇 徐沛沛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54-65,共12页
谢榛是“后七子”结社早期的重要成员,其《四溟诗话》既步武“前七子”诗学理念,又吐露明显质疑而自有主张。在复古原则上,其“文随世变”说与重情意识绾结,强调欲拟古当先重与古人共情,凸显抒发真情的歌诗特性。在宗尚目标的划定中,又... 谢榛是“后七子”结社早期的重要成员,其《四溟诗话》既步武“前七子”诗学理念,又吐露明显质疑而自有主张。在复古原则上,其“文随世变”说与重情意识绾结,强调欲拟古当先重与古人共情,凸显抒发真情的歌诗特性。在宗尚目标的划定中,又将初、盛唐诸家等量齐观,秉持多元融会的学习策略;至于创作层面,其重法求悟的中正路径不仅中和了李、何二家的偏至之处,而且启发了复古学人如何在重视法度习学的同时,消解“拟古”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复古原则到宗尚乃至创作,谢榛在理论上试图纠正模拟风气的偏颇,中和复古派的内部论争,体现了对复古派诗学的明显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榛 《四溟诗话》 复古诗学 纠偏 调和
下载PDF
从祝辞到俗赋:以北大秦简《翰音》为线索
15
作者 郑樑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41-53,共13页
北大秦简包含了多篇文学作品,《翰音》是伴随着祓除仪式产生的仪式韵文,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尝试从《翰音》的文本来源及文本特征入手,借以讨论其文体发生、文类归属等相关问题。祝辞和俗赋都有娱乐的功能,两种文体的转变存在发生... 北大秦简包含了多篇文学作品,《翰音》是伴随着祓除仪式产生的仪式韵文,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本文尝试从《翰音》的文本来源及文本特征入手,借以讨论其文体发生、文类归属等相关问题。祝辞和俗赋都有娱乐的功能,两种文体的转变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从文辞中“铺采摛文”与“不歌而诵”等特征来看,《翰音》可认为是近于俗赋的仪式文本;从语言形式上看,《翰音》中的赞美雄鸡的四言韵文很可能是汉代四言小赋的早期形态,而北大秦简的编排者将《祓除》与其他祝祷类文本分开抄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人文类意识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秦简 《翰音》 祝辞 俗赋 文体
下载PDF
大学校园的环境伦理与道德健康——以学院派小说《我带你去那儿》为切入点
16
作者 甄蕾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从文学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双重批评视野看,美国作家欧茨的学院派小说《我带你去那儿》,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自述,呈现出美国大学校园的三维环境伦理及其问题,即人工环境伦理中的道德伪善、情感环境伦理中的情感冷漠、信仰环境伦理中的... 从文学伦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双重批评视野看,美国作家欧茨的学院派小说《我带你去那儿》,通过一位女大学生的自述,呈现出美国大学校园的三维环境伦理及其问题,即人工环境伦理中的道德伪善、情感环境伦理中的情感冷漠、信仰环境伦理中的信仰失落等问题。小说的多重价值在于:所揭示的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实中的美国大学,也是今日全球不少大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彰显了身兼大学教师、编辑、批评家等多重身份的作家欧茨,对这些问题的切身感受、哀其不幸和疾呼解决;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涅槃重生式的经历以警醒读者和唤起民众,同时暗含了重视道德健康是解决环境伦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环境伦理 道德健康 学院派小说 欧茨
下载PDF
托生为犬:《目连宝卷》中罪与罚的仪式意义
17
作者 孙晓苏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66-77,共12页
在不少明清时期和现当代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并没有脱罪证道,她离开饿鬼道后托生为犬,却偷食作恶,罪业难消。比如,在江苏常熟地区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获罪无法升入天堂,她变成了天狗灾星偷吃婴儿。人们举行“斋天狗”... 在不少明清时期和现当代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并没有脱罪证道,她离开饿鬼道后托生为犬,却偷食作恶,罪业难消。比如,在江苏常熟地区流传的《目连宝卷》中,刘青提获罪无法升入天堂,她变成了天狗灾星偷吃婴儿。人们举行“斋天狗”仪式驱赶天狗灾星,祈求安产。这与变文及其他文献中目连母亲刘青提最终脱罪证道、不复轮回之苦的结局迥异。本研究采用神话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基于常熟“斋天狗”仪式的田野调查,结合历史与中、日、英等文献综合考察民间宝卷对于刘青提形象的多重策略性重铸。着重探讨《目连宝卷》中刘青提托生为犬、永不脱罪的母题以及禳灾仪式意义。旨在回应海外汉学中有代表性的《目连宝卷》研究,并揭示多个变量造成文本目的的遮蔽性和仪式意义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连救母 变文 宝卷 刘青提 天狗
下载PDF
大众传播视角下新马抗战旧体诗的功能与特征(1937-1941)
18
作者 李竹筠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1937-1941年间,新马抗战旧体诗主要见于报纸副刊,作为副刊文学兼具媒介产品、文学作品双重属性,其中媒介产品属性更为突出。以大众传播理论视之,新马抗战旧体诗表现出如下功能与特征:其一,“议程设置”功能,通过提升议题“显著性”引导... 1937-1941年间,新马抗战旧体诗主要见于报纸副刊,作为副刊文学兼具媒介产品、文学作品双重属性,其中媒介产品属性更为突出。以大众传播理论视之,新马抗战旧体诗表现出如下功能与特征:其一,“议程设置”功能,通过提升议题“显著性”引导受众注意与舆论场域;其二,社会协调功能,通过语言、风格的通俗化降低诗歌接受门槛,最大范围凝聚受众、塑造共识;其三,文化传承功能,调动古典诗歌意象、故实召唤出民族集体记忆,同时记录时代情感、事件进行民族文化“工具箱”的扩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旧体诗 大众传播 新马文学 副刊文学
下载PDF
朝鲜文人金泽荣的近代中韩旧体诗坛观察与诗歌理论
19
作者 杨雪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01-212,共12页
朝鲜末期著名文人金泽荣近距离观察了近代中韩两国旧体诗坛,对两国诗坛盛行的宋诗创作风气俚俗诡怪、愁苦琐细的流弊深为不满,具有欲扭转诗坛风尚,重振盛唐诗正统的雄心。在唐宋诗之争趋于调和的诗坛背景下,金泽荣并未正面树立学唐的主... 朝鲜末期著名文人金泽荣近距离观察了近代中韩两国旧体诗坛,对两国诗坛盛行的宋诗创作风气俚俗诡怪、愁苦琐细的流弊深为不满,具有欲扭转诗坛风尚,重振盛唐诗正统的雄心。在唐宋诗之争趋于调和的诗坛背景下,金泽荣并未正面树立学唐的主张,而是将以李白、杜甫诗为代表的盛唐诗的内在美学特质提炼为“生气”,崇尚“生气”为诗歌审美理想,提出了结合诗人创作个性来实现“生气”的方法论,并推举苏轼、王士禛为远绍李杜,实现“生气”而达到“包涵众体”境界,且具创作个性的后世诗人典范。金泽荣的诗论具有对唐诗审美范型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从唐诗立场统合唐宋诗对立的意义,也为推动古代中韩汉诗交流在收尾期延续、深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泽荣 晚清民国旧体诗 中韩汉诗交流 唐宋诗之争 王士禛
下载PDF
论文学经验生成的文化逻辑
20
作者 王岩 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59-267,共9页
文学经验是文学活动的立足点,从文化角度可望对其获得新的认知。人之生存意义上的文化区隔,语言实践中意向与意义的区隔,加上言说与书写的区隔,构成了文学经验的意义之源。区隔所形成的文化边界,是文学经验的栖居之地,异质的文化因子于... 文学经验是文学活动的立足点,从文化角度可望对其获得新的认知。人之生存意义上的文化区隔,语言实践中意向与意义的区隔,加上言说与书写的区隔,构成了文学经验的意义之源。区隔所形成的文化边界,是文学经验的栖居之地,异质的文化因子于此碰撞融合。此外,生活经验总会滋生出游离于既有理论谱系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剩余物,其实则蕴含了更真实、深刻的经验。从文化学角度对文学经验的本体研究,为诸多基本理论问题和新问题提供了更切近文学本身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验 区隔 边界 剩余 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