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秦海鹰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12
|
|
2
|
马拉美的文学本体论 |
秦海鹰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6
|
|
3
|
结构与解构:评J.希利斯·米勒的“反叙事学” |
申丹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4
|
|
4
|
信息技术与德国“构成主义”学派的文化理论 |
章国锋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4
|
|
5
|
“复调”与“杂语”——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 |
凌建侯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4
|
|
6
|
兔子为什么要跑?——《兔子,跑吧》的文化读解 |
金衡山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4
|
|
7
|
论雪莱的剧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的“必然性”思想 |
王守仁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3
|
|
8
|
卢梭的自然观 |
孙伟红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3
|
|
9
|
意识的对话——论日内瓦学派 |
罗芃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3
|
|
10
|
《圣经·旧约》的叙事特点、解读的戏剧性和意识形态影响 |
刘意青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3 |
3
|
|
11
|
存活斗争的胜利者——加拿大女小说家和作品评介 |
刘意青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3
|
|
12
|
从布莱希特的《潘提拉先生和他的仆人马提》看叙事剧理论 |
王建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2
|
|
13
|
自传的精神化、诗意化及宗教化——凯勒《绿衣亨利》的三重解释 |
谷裕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5 |
2
|
|
14
|
论布莱希特对梅兰芳的误读——试析叙事剧理论发展中的中国戏曲要素 |
王建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2
|
|
15
|
天才的洗钱家马丁·艾米斯 |
阮炜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2 |
2
|
|
16
|
尼采语言解构 |
刘锋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2
|
|
17
|
从东正教文化视角看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观 |
刘锟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7 |
2
|
|
18
|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和音乐 |
刘敏
|
《欧美文学论丛》
|
2013 |
2
|
|
19
|
在忏悔中隐瞒?——论西方自传的“坦白”叙事 |
王成军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5 |
2
|
|
20
|
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关于生活美学问题的探讨 |
周小仪
|
《欧美文学论丛》
|
2004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