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H_2O_2-有机酸氧化脱除催化裂化柴油中的硫化物 被引量:119
1
作者 吕志凤 战风涛 +2 位作者 李林 田高友 刘颖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9,共4页
用 30 %H2 O2 HCOOH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主要为苯并噻吩类 )进行了氧化 ,然后用溶剂萃取法脱除柴油中的硫化物的氧化产物。所用萃取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N ,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乙腈、硝基甲烷 ,其中 ,N ,N二甲基甲... 用 30 %H2 O2 HCOOH对催化裂化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主要为苯并噻吩类 )进行了氧化 ,然后用溶剂萃取法脱除柴油中的硫化物的氧化产物。所用萃取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N ,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乙腈、硝基甲烷 ,其中 ,N ,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效果最好 ,在剂油 (体积 )比为 1∶2、溶剂含水量为 5 %及萃取时间为 10min的条件下 ,柴油总硫含量从 0 .8%降至 0 .3% ,柴油收率为 70 %~ 80 %。对未处理柴油、氧化柴油及氧化萃取柴油进行了GC/FPD分析 ,发现催化裂化柴油中苯并噻吩的脱除率为 6 0 %。GC/MS分析表明 ,氧化产物主要为以 1,1二氧苯并噻吩类为主的砜类 ,共鉴定出了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脱硫 溶剂萃取法 有机酸 过氧化氢 氧化 催化裂化柴油 苯并噻吩 硫化合物 萃取剂 剂油化 脱除率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55
2
作者 韩洪宝 程林松 +2 位作者 张明禄 曹秋颖 彭道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3,共5页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 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机理出发,通过室内基础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运用流体边界层理论,分析了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而使得低渗储层产生非达西渗流的机理和规律,建立了描述低渗油气非达西渗流模型,并对特低渗长庆油田某区块一个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不但降低了低渗透、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指标,而且还增加了开采难度。增大注入率、缩小井距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启动压力梯度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压力梯度 非达西渗流 特低渗油藏 开发指标 低渗储层 低渗透多孔介质 注采井网 物理模拟 拟和 小井距
下载PDF
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分析及控制方案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兵 毕鉴 +2 位作者 齐文娇 王香增 徐梦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管输预研方案,根据减压波速度计算模型和管道裂纹延性扩展止裂判据,采用修正后的Battelle双曲线法对管道进行止裂分析,对无法满足止裂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增加壁厚试算。结果表明:材质为X80、尺寸为Φ140 mm×6.0 mm的L12管线韧性值满足工况下裂纹控制的要求;而同样材质等级、壁厚组合为Φ168 mm×6.0 mm的L11管线所提供的止裂压力低于平台压力,无法保证管线发生裂纹延性扩展时能够自行止裂。对于L11管线,通过将管道壁厚增加至7 mm,其他设计参数不变,可以实现裂纹自行止裂。该研究可为实际工况下Battelle双曲线法在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控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际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CO_(2) Battelle双曲线法 止裂 控制
下载PDF
多层非均质油藏双分支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韩国庆 吴晓东 +3 位作者 陈昊 李相方 唐恩高 安永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1-85,共5页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地层之间压力不平衡的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半解析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双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分支之间存在干扰,分支夹角越小产能损失越大;两个分支所在地层的条件差别越大,产能高的分支越不易发挥最... 针对多层非均质油藏地层之间压力不平衡的特点,建立了多分支井半解析产能预测模型,分析了双分支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分支之间存在干扰,分支夹角越小产能损失越大;两个分支所在地层的条件差别越大,产能高的分支越不易发挥最大潜力,从而影响总产量;井筒中摩擦压降和汇合点处的压力损失对分支井的产能的影响不大。因此,在设计双分支井时,应尽量增大分支之间的夹角,分支汇合点尽量远离油层;分支井的井底流压不大于任何一个分支处的地层压力;两个分支应尽量选取生产压差接近的油层,这样就可以使两个分支都能发挥产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支井 非均质油藏 油层 产能预测 生产压差 井底流压 地层压力 总产量 潜力 最大
下载PDF
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及分形系数的意义 被引量:78
5
作者 李留仁 赵艳艳 +2 位作者 李忠兴 焦李成 薛中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5-107,114,共4页
依据孔隙结构的球体模型和毛管束模型 ,推导出两种模型的孔隙体积表达式和两种模型分形维数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分形维数总比基于球体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小 1,分形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孔隙的发育程度。... 依据孔隙结构的球体模型和毛管束模型 ,推导出两种模型的孔隙体积表达式和两种模型分形维数间的关系式。计算结果表明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分形维数总比基于球体模型计算的分形维数小 1,分形系数的物理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孔隙的发育程度。基于毛管束模型 ,利用压汞数据计算了西峰油田长 8储层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的分形维数 ,同时给出了分形维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层参数的关系曲线。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孔隙结构具有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为 1~ 2。分形维数越大 ,多孔介质微观孔隙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强 ;分形系数越大 ,孔隙越发育 ,储层物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分形系数 毛管束模型 球体模型 油气层 分子吸附法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被引量:70
6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3 位作者 夏斌 王居峰 杨伟利 王卫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的方法和原理。结果表明 ,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 ,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 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 (CS段 )的方法和原理。结果表明 ,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 ,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斜率不同等响应特征。层序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常存在差异 ,导致在累积地层倾角图上出现异常转折点。CS段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 ,常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声波时差高的特点 ,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的交汇图上 ,CS段对应于高幅度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资料 识别方法 层序地层界面 声波时差 电阻率 地层倾角 生油岩
下载PDF
胜利油田S12块内源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包木太 孔祥平 +5 位作者 宋永亭 陈勇 魏斌 张松亭 汪卫东 王修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48,共5页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且对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及硫细菌等对采油不利的细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岩心模拟试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内源微生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最高达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胜利油田 采油 注入水 油井 产出水 水驱 群落 激活条件 细菌群
下载PDF
水力喷砂射孔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19
8
作者 李根生 牛继磊 +1 位作者 刘泽凯 张毅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4,共4页
根据材料冲蚀磨损理论和磨料射流切割原理 ,对利用水力喷砂射孔技术切割套管和近井地层岩石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水力喷砂射孔地面模拟实验 ,并在胜利油田现场进行了施工工艺设计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 根据材料冲蚀磨损理论和磨料射流切割原理 ,对利用水力喷砂射孔技术切割套管和近井地层岩石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水力喷砂射孔地面模拟实验 ,并在胜利油田现场进行了施工工艺设计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压力为 2 3~ 2 4MPa的条件下 ,水力喷砂射孔能有效地穿透套管并在天然砂岩上射出直径 30mm以上、深达 780mm的孔眼 ,现场试验证实水力喷砂射孔油井增产效果明显。水力喷砂射孔增产的机理主要是解除近井地带污染 ,松弛密实圈 ,避免炮弹射孔的压实污染 ,增加地层渗透率并扩展油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料射流 增产机理 油气井 水力喷砂 射孔机理 实验 研究
下载PDF
高压水射流深穿透射孔增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64
9
作者 张毅 李根生 +2 位作者 熊伟 黄中伟 牛继磊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8-41,共4页
高压水射流技术是切割破岩、清洗除锈、油田增产的新技术。在分析钻井侵入带和常规聚能射孔压实带对油井产量影响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压水射流定向深穿透射孔的油井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高压高速射流技术 ,可以切割破岩、减轻近... 高压水射流技术是切割破岩、清洗除锈、油田增产的新技术。在分析钻井侵入带和常规聚能射孔压实带对油井产量影响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压水射流定向深穿透射孔的油井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高压高速射流技术 ,可以切割破岩、减轻近井地带应力集中和穿透近井污染带 ,其结果可以使油井获得增产增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水射流技术 水力喷射 近井污染带 定向射孔技术 压裂技术 钻井侵入带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任鲲 姜桂元 +2 位作者 徐春明 林梅钦 罗维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实验所合成的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表观粘度先降低后增加而后再降低,但仍保持很高粘度。疏水缔合聚合物在去离子水体系中无论浓... 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动态光散射仪(DLS)对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实验所合成的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表观粘度先降低后增加而后再降低,但仍保持很高粘度。疏水缔合聚合物在去离子水体系中无论浓度高低均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盐水体系中,当NaCl浓度为1000mg/L时所形成的结构与去离子水中的结构类似,均为网状结构,而在NaCl浓度为5000mg/L时,ESEM照片显示疏水缔合聚合物的结构为致密的树枝状结构。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浓度越大,其表观流体力学半径就越大,从而造成其增粘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疏水缔合聚合物 形态 NaCl浓度 环境扫描电镜 网状结构 表观粘度 盐水体系 去离子水 ESEM 流体力学 散射仪 高粘度 树枝状
下载PDF
注空气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11
作者 王杰祥 张琪 +3 位作者 李爱山 张红玲 刘均荣 张红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75,共3页
通过室内注空气动态驱油实验 ,模拟了原油在不同温度、不同注入压差等条件下的低温氧化过程 ,检测和分析了采出气体的含氧量变化 ,进一步研究了空气驱低温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在同一温度下 ,随着注入压差的增大 ,气体突破时间缩短 ... 通过室内注空气动态驱油实验 ,模拟了原油在不同温度、不同注入压差等条件下的低温氧化过程 ,检测和分析了采出气体的含氧量变化 ,进一步研究了空气驱低温氧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 ,在同一温度下 ,随着注入压差的增大 ,气体突破时间缩短 ,突破驱油效率及含氧量降低 ;在注入压差一定时 ,随着温度的升高 ,气体突破驱油效率增加 ,含氧量降低 ,低压差下气体突破时间延长 ,高压差下气体突破时间缩短。在低压差、高温油层中采用空气驱油 ,产出气体可控制在安全极限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驱油 室内实验研究 驱油效率 含氧量 压差 温度
下载PDF
水热处理的HZSM-5分子筛的孔结构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吕仁庆 罗立文 +1 位作者 项寿鹤 马荔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7-100,共4页
采用X 射线衍射 (XRD)、红外光谱 (IR)、NH3 TPD、真空重量吸附、静态吸附容量法以及正己烷的裂化反应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用 10 0 %水蒸气处理的HZSM 5分子筛 (硅铝比为 2 5 ,直接法合成 )的结构、酸性、吸附性能和催化裂化... 采用X 射线衍射 (XRD)、红外光谱 (IR)、NH3 TPD、真空重量吸附、静态吸附容量法以及正己烷的裂化反应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用 10 0 %水蒸气处理的HZSM 5分子筛 (硅铝比为 2 5 ,直接法合成 )的结构、酸性、吸附性能和催化裂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HZSM 5分子筛的结晶度虽有下降趋势 ,但变化不显著 ,水热处理温度对正己烷吸附量的影响也不大 ,这说明水热处理后HZSM 5分子筛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随着水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HZSM 5分子筛的比表面积减小 ,二次孔或中孔有增大趋势 ,酸中心数目减少 ,活性降低 ,但其活性稳定性却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分子筛 水热处理 催化裂化 表征 比表面积 孔结构 活性
下载PDF
有杆抽油泵沉没度的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37
13
作者 林日亿 孙茂盛 +3 位作者 张邵东 吴信荣 李兆敏 李松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0,共4页
机抽井泵的沉没度是影响泵效和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有杆泵抽油系统的能耗,以机采系统效率最高为目标,确立了机采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同时分析泵效对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泵效的因素,给出了沉没度和其他抽... 机抽井泵的沉没度是影响泵效和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有杆泵抽油系统的能耗,以机采系统效率最高为目标,确立了机采系统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同时分析泵效对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泵效的因素,给出了沉没度和其他抽汲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应用结果表明,以优化设计方法来确定泵的沉没度,可明显降低能耗,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油田生产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井 抽油泵 沉没度 系统效率 抽汲参数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估算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及剥蚀速率和剥蚀厚度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储华 纪友亮 +1 位作者 张世奇 赵俊青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 6Al的浓度记录着岩层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和岩石剥蚀速率等信息。利用数学换算法分析影响10 Be和2 6Al浓度的因素 ,并利用10 Be和2 6Al的半衰期的近似倍数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 ,从理论上得到了年轻地质体中遭受快速埋... 宇宙成因核素10 Be和2 6Al的浓度记录着岩层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和岩石剥蚀速率等信息。利用数学换算法分析影响10 Be和2 6Al浓度的因素 ,并利用10 Be和2 6Al的半衰期的近似倍数关系建立联立方程组 ,从理论上得到了年轻地质体中遭受快速埋藏的剥蚀面的暴露时间和剥蚀速率的估算公式。在此基础上 ,对整个剥蚀区不同位置剥蚀速率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整个剥蚀区不同位置的剥蚀厚度 ,从而可恢复剥蚀面的古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成因核素 ^10BE ^26Al 剥蚀面 暴露时间 剥蚀速率 剥蚀厚度 半衰期 放射性核素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的粒径分布及污染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家斌 王铁冠 +4 位作者 黄云碧 毛婷 钟宁宁 张逸 张晓山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1-125,130,共6页
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北京城乡结合区和郊区冬季大气颗粒物中饱和烃组分,检测出C11~C35正构烷烃及18种甾烷和32种萜类化合物,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特征。运用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对污染源进行的初步示踪研究结果表明,... 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了北京城乡结合区和郊区冬季大气颗粒物中饱和烃组分,检测出C11~C35正构烷烃及18种甾烷和32种萜类化合物,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特征。运用分子地球化学参数对污染源进行的初步示踪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粒径越细,正构烷烃越趋向于单峰形分布,碳优势指数越低。这两个地区大气主要受化石燃料残余物的污染,其中郊区还显示出高等植物蜡和微生物源的输入特征,城乡结合区受燃煤的影响更大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污染源 正构烷烃 甾烷 饱和烃 化石燃料 粒径分布 研究结果 结合区 质谱技术
下载PDF
FCC汽油中硫分布和催化脱硫研究 被引量:64
16
作者 山红红 李春义 +3 位作者 赵博艺 杜峰 杨朝和 张建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8-80,共3页
对胜利石油化工总厂的FCC汽油中的硫含量、硫分布及硫化物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该汽油中的硫含量高 ,且 90 %的硫都集中在占 65 %的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采用配有PFPD检测器的色谱分析了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硫化物的种类 ,结果表... 对胜利石油化工总厂的FCC汽油中的硫含量、硫分布及硫化物的种类进行了分析。该汽油中的硫含量高 ,且 90 %的硫都集中在占 65 %的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采用配有PFPD检测器的色谱分析了 10 0℃以上的汽油馏分中硫化物的种类 ,结果表明 ,近 90 %的硫化物都是噻吩类化合物。对不同的汽油脱硫方法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汽油催化裂化脱硫全新方法 ,并开发出了具有显著脱硫效果的脱硫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FCC汽油 硫分布 脱硫 催化裂化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岩心性能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许关利 林梅钦 +1 位作者 李明远 吴肇亮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87,共3页
交联聚合物溶液是由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和柠檬酸铝 (交联剂 )配制成的 ,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中铝的质量配比为 2 0∶1。在封堵人造岩心时 ,矿化度、聚合物浓度、岩心渗透率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匹配关系时才能达到好的封... 交联聚合物溶液是由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和柠檬酸铝 (交联剂 )配制成的 ,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中铝的质量配比为 2 0∶1。在封堵人造岩心时 ,矿化度、聚合物浓度、岩心渗透率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匹配关系时才能达到好的封堵效果。聚合物浓度及渗透率一定时 ,矿化度有一个上限值 ;提高聚合物浓度可以弥补矿化度对交联聚合物溶液封堵岩心性能的不利影响。对于低渗透率岩心 ,可以用提高交联聚合物溶液矿化度的方法来达到封堵岩心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 聚合物溶液 聚丙烯酰胺 封堵 岩心 阻力系数 矿化度 渗透率 油层深部调剂
下载PDF
高压天然气偏差系数的高精度解析模型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相方 刚涛 +2 位作者 庄湘琦 隋秀香 谢林峰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46,51,共3页
目前计算高压下天然气偏差系数最常用的是Dranchuk Abu Kassem模型 ,但在实际应用中 ,这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根据Standing和Katz的天然气偏差系数图表 ,采用多重高阶曲线拟合方法 ,建立了高压天然气偏差系数的高精度解析模... 目前计算高压下天然气偏差系数最常用的是Dranchuk Abu Kassem模型 ,但在实际应用中 ,这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根据Standing和Katz的天然气偏差系数图表 ,采用多重高阶曲线拟合方法 ,建立了高压天然气偏差系数的高精度解析模型 (简称LXF模型 )。利用两种模型对不同拟对比温度和拟对比压力组合条件下的天然气偏差系数进行了拟合计算 ,与理论图版值的误差对比显示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LXF模型的拟合结果更优 ,特别是随着拟对比压力的增加 ,LXF模型的误差不断减小 ,因此 ,该模型更适用于高压和超高压条件下天然气偏差系数的工程计算。由于LXF模型是数学解析模型 ,因而具有计算快速、方便的特点。同时在压力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参数 天然气偏差系数 拟对比温度 拟对比压力 解析解 计算模型
下载PDF
驱油用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界面扩张流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曹绪龙 李阳 +2 位作者 蒋生祥 孙焕泉 窦立霞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2,共3页
借助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与正十二烷形成的界面膜特征。主要探讨了液膜稳定过程与界面扩张粘弹模量随测量时间变化的关系、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聚合物、不同界面膜的流变特征。结果表明,界面粘弹模量的变化反映... 借助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聚合物与正十二烷形成的界面膜特征。主要探讨了液膜稳定过程与界面扩张粘弹模量随测量时间变化的关系、聚合物溶液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聚合物、不同界面膜的流变特征。结果表明,界面粘弹模量的变化反映了膜的吸附平衡过程;正十二烷/聚合物体系膜强度以弹性为主,只是随聚合物浓度增加,粘性模量对膜强度的贡献比例有所上升。聚合物溶液与不同物质所形成的界面具有不同的粘弹性特征,与空气、正十二烷、原油所形成界面的界面扩张粘弹模量E的大小次序为E空气>E正十二烷>E原油,即E随着两相密度差的减小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溶液 扩张 特征研究 正十二烷 油用 聚合物体系 聚合物溶液 测量方法 时间变化 稳定过程 溶液浓度 流变特征 平衡过程 浓度增加 弹性特征 界面膜 膜强度 模量 粘弹 密度差 空气 原油 减小
下载PDF
调剖堵水的潜力、限度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60
20
作者 赵福麟 张贵才 +2 位作者 周洪涛 李宜坤 赵普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49-54,共6页
油田试验证明调剖堵水仍很有潜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试验区的采出程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技术在决策技术和堵剂技术上有新的突破。调剖堵水的潜力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调剖堵水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堵剂使... 油田试验证明调剖堵水仍很有潜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试验区的采出程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技术在决策技术和堵剂技术上有新的突破。调剖堵水的潜力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调剖堵水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堵剂使用的数量限度;另一个是堵剂作用机理的限度。调剖堵水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对这两个限度的突破所进行的努力,其中包括降低堵剂成本,合理组合堵剂,把握堵剂注入时机,延长堵剂有效期,提高堵剂的整体效果,发展一种在最大限度发挥二次采油作用的同时进行有限度三次采油的技术(“2+3”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调整 堵水 堵水剂 注水井 油田注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