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川舍利瘗埋再议
1
作者 吴荭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61-179,共19页
甘肃省泾川县作为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重镇,佛教文化发达,尤其重要的是,其地三次出土舍利,且各具特色,不仅为研究我国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更反映了中国舍利供养瘗埋制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意义重大。
关键词 泾川 舍利 瘗埋 变化
原文传递
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2
作者 陈悦新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04-228,共25页
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可分作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萌生期,以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研究为主,其他石窟寺有零星发现与调查;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发展期,大量... 甘宁地区北朝石窟寺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可分作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萌生期,以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研究为主,其他石窟寺有零星发现与调查;第二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发展期,大量石窟寺发现、窟前遗址发掘、调查资料刊布、专题研究丰富、考古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到石窟寺研究中;第三阶段为21世纪以来的提升期,现代科技手段普遍运用到石窟寺考古中,全面记录遗迹信息,编写考古报告,在研究资料细化的基础上,综合探讨甘宁地区与东部北朝石窟寺发展不平衡的关系、甘宁北朝石窟寺受到南朝和东部中心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宁地区 北朝石窟寺 考古调查与研究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调查报告
3
作者 叶倩华 冯美生 +2 位作者 周新宇 张红珠 王成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属于云冈第5、6窟石窟的附窟。本文在工程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石窟形状大小、内部现存文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并对洞窟形制、造像风格、雕刻题材进行简要的分析。罗汉堂周... 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的武州山南麓,属于云冈第5、6窟石窟的附窟。本文在工程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石窟形状大小、内部现存文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并对洞窟形制、造像风格、雕刻题材进行简要的分析。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对于北魏晚期石窟形制、造像,北魏佛教文化的特征以及“云冈晚期模式”对周边及后世石窟的开凿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 罗汉堂周边及龙王庙沟洞窟 调查分析
原文传递
5G时代下的文物共享——以“数字敦煌”项目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康敏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66-277,共12页
5G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为文物共享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文化应用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以“数字敦煌”应用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以敦煌石窟为中心的“石窟寺数字化”共享、应用、处境。把握5G技术带来的... 5G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实现的超高传播为文物共享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沉浸式文化应用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以“数字敦煌”应用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了以敦煌石窟为中心的“石窟寺数字化”共享、应用、处境。把握5G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打造突破“物理空间”和“地域界限”的“数字敦煌”,将古代艺术与现代技术进行科学融合,实现敦煌石窟艺术的永久传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敦煌 文物共享 虚拟技术 5G时代 云端技术
原文传递
征稿启事
5
作者 《石窟寺研究》编辑部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78-279,共2页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刊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刊发研究石窟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为己任,为全国石窟单位、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全面沟通与交流搭建良好平台,以期推动石窟寺学术研究工作,促进全国石窟文物保护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迹遗址 石窟寺 龙门石窟 学术研究工作 最新学术成果 石窟保护 佛教艺术 专业刊物
原文传递
杭州孤山华严经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造像的初步调查与考识
6
作者 赖天兵 侯然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69-110,共42页
杭州孤山华严经塔造像建于民国初期,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初步调查佛塔造像,考证塔四至十层造像系华严五十三参变相,有参诣龛55个,毗卢遮那佛龛1个,为五十三参变相晚期作品的重要代表。部分龛像的图本与苏州圣恩寺原藏清初五十三参... 杭州孤山华严经塔造像建于民国初期,长期未受到学界重视。本文初步调查佛塔造像,考证塔四至十层造像系华严五十三参变相,有参诣龛55个,毗卢遮那佛龛1个,为五十三参变相晚期作品的重要代表。部分龛像的图本与苏州圣恩寺原藏清初五十三参图册有关联。塔顶层雕8龛接应佛,反映了华严经普贤行愿与弥陀信仰的结合,与塔上五十三参造像构成独特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孤山 华严经塔 五十三参 造像
原文传递
杭州西湖烟霞洞苏龛造像考述——基于遗存、文献和历史图像的研究
7
作者 潘高升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杭州西湖烟霞洞有一处造像已佚的空龛,因原有造像为苏东坡像,称之“苏龛”。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特别是对现存老照片进行比对,就苏龛的图像建构与变迁,开凿者和年代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出在清末民初浓厚的苏轼意象下,... 杭州西湖烟霞洞有一处造像已佚的空龛,因原有造像为苏东坡像,称之“苏龛”。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特别是对现存老照片进行比对,就苏龛的图像建构与变迁,开凿者和年代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出在清末民初浓厚的苏轼意象下,浙绅为主体的文人士绅以烟霞洞景观营造为契机,开凿了这龛见证苏轼与西湖关系的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霞洞造像 苏龛 苏轼 浙绅 清末民初
原文传递
文水隐泉山隋石窟题记考
8
作者 刘勇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80-191,共12页
隐泉山,又名子夏山,位于山西省文水县西部山区,濒临平川。其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险峻,令人生畏。山中有泉,时隐时现,古称隐泉山。中古以来有孔子弟子子夏在此讲学的传说,名子夏山。山崖之上的天然洞穴隐堂洞旁有隋代石窟,存隋唐以下历... 隐泉山,又名子夏山,位于山西省文水县西部山区,濒临平川。其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险峻,令人生畏。山中有泉,时隐时现,古称隐泉山。中古以来有孔子弟子子夏在此讲学的传说,名子夏山。山崖之上的天然洞穴隐堂洞旁有隋代石窟,存隋唐以下历代题记,与《水经注》以来的历代传世文献比对印证,是珍贵石窟石刻史料。对隐泉山隋代开窟题记和供养人题名的释读考释,于探讨中古时期府兵制、民族史、佛教史均颇具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水隐泉山隐堂洞 子夏山 《水经注》 隋石窟题记 府兵制
原文传递
小南海石窟调查与保护刍议
9
作者 赵淑梅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29-243,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实地调查,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对小南海石窟造像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与阐释。对小南海石窟中存在的病害类型和分布状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和修护建议。
关键词 安阳 小南海石窟 调查 保护刍议
原文传递
中古新疆佛教寺院僧侣宗教生活研究
10
作者 史浩成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42-160,共19页
中古新疆佛教寺院中僧侣的生活主要是以宗教生活占主导,僧侣从出家入释到圆寂瘗埋经历一个作为宗教者应有的宗教生命历程。在僧侣的宗教生活中修行礼佛与以法度人这两部分尤为重要,是一个僧侣逐渐升华自身对于佛教信仰的过程,而在目前... 中古新疆佛教寺院中僧侣的生活主要是以宗教生活占主导,僧侣从出家入释到圆寂瘗埋经历一个作为宗教者应有的宗教生命历程。在僧侣的宗教生活中修行礼佛与以法度人这两部分尤为重要,是一个僧侣逐渐升华自身对于佛教信仰的过程,而在目前新疆地区的考古发现中,仍有诸多考古遗存可以反映出当时新疆佛教寺院僧侣的宗教生活。故此本文结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献与历史文献,采用情境分析的方法,以此来还原古代新疆寺院僧侣的宗教生活以及边疆地区宗教文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佛教僧侣 宗教生活 边疆宗教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潼南定明山石刻水害防治
11
作者 谭沅军 丁军 王盛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44-258,共15页
潼南定明山石刻依山傍水,至今受到了近1500年的水害侵蚀,石刻造像不断风化模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对历史文化代代传承有着很大的威胁。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 潼南定明山石刻依山傍水,至今受到了近1500年的水害侵蚀,石刻造像不断风化模糊,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对历史文化代代传承有着很大的威胁。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防治原则,本着防治不破坏的防治理念,对定明山石刻区水文地质环境的分析,从排、堵、防三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本区水害综合防治思路及技术措施,并将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融入到水害防治中,保障国保单位避免水害,同时期待对定明山石刻后续的保护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潼南定明山石刻 水害 综合防治 科学管理
原文传递
基于三维模型的考古线图提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12
作者 孙雨 谷宏耀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259-265,共7页
石窟寺考古绘图人员紧缺,工作量大,亟需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绘图效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出以文物三维模型及模型导出的投影图为数据源,自动生成考古线图的三类方法。并针对石窟寺考古绘图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对这几种线图提取方法进... 石窟寺考古绘图人员紧缺,工作量大,亟需应用计算机技术提升绘图效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出以文物三维模型及模型导出的投影图为数据源,自动生成考古线图的三类方法。并针对石窟寺考古绘图的特点及实际需求,对这几种线图提取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表明以三维模型导出的投影图为数据源,进行边缘提取和线条追踪,直接生成矢量线图的方法,可用性最强。另外,应用深度学习方法生成线图的研究前景也非常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考古绘图 三维模型 线图提取
原文传递
陕西麟游石窟造像分期试论
13
作者 常青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11-130,共20页
麟游现存古代佛教艺术形式包括石窟、摩崖造像、单体铜石造像等,上自北魏,下迄清代,跨越了中国佛教艺术史的主要时期。其中的高峰期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是在长安与洛阳创造的模式影响下形成的,与唐朝皇室夏宫... 麟游现存古代佛教艺术形式包括石窟、摩崖造像、单体铜石造像等,上自北魏,下迄清代,跨越了中国佛教艺术史的主要时期。其中的高峰期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的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初,是在长安与洛阳创造的模式影响下形成的,与唐朝皇室夏宫——九成宫在麟游的兴盛有直接关系。在原长安城唐代造像缺乏的情况下,麟游的这些初唐作品又可以帮助我们反向研究当年长安一带可能出现的佛教艺术样式与风格。本文将麟游现存所有石窟与造像分为北朝、唐、宋、明、清等七个时期,在各期的实物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鲜明的时代风格,也有一些麟游地方特色,还能看到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步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麟游 佛教 石窟 造像
原文传递
佛教造像传说中的瑞像——论优填王造像的立像系统
14
作者 张含悦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优填王所造佛像是佛教传说中最早的佛像。目前有关优填王造像的图像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现此题材的因缘故事浮雕、壁画,其表现的重点不在于造像本身;另一类是以优填王所造佛像本身为描绘对象的单体佛像,其中又包含立像和倚坐像两... 优填王所造佛像是佛教传说中最早的佛像。目前有关优填王造像的图像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现此题材的因缘故事浮雕、壁画,其表现的重点不在于造像本身;另一类是以优填王所造佛像本身为描绘对象的单体佛像,其中又包含立像和倚坐像两类。自东晋以降汉译佛经和佛教著作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优填王造像事迹的内容,其中许多提到蔡愔于西域得画释迦倚像(“倚”即立也),结合莫高窟中的于阗媲摩城瑞像壁画和日本京都清凉寺旃檀像,可知自南北朝起立像就是优填王造像的主流系统,区别于唐高宗时期在洛阳地区出现的倚坐“优填王像”。在重禅法、信灵瑞的南北朝时代背景下,当摹写真容的瑞像被从其原生的造像传说中抽离出来,形成了特有的样式和形制特点,优填王造像题材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填王造像 旃檀瑞像 丈六像
原文传递
重庆市潼南区南龛寺摩崖造像调查
15
作者 廖学琼 徐林 +1 位作者 丁军 徐月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50-68,共19页
南龛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南刊村,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时代宋至清。2008年9月,“三普”对其重新登记龛像。2020年11月,石窟寺专项调查时对其重点复查,并在龛像特征、题材及开凿年代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部分龛像具有唐... 南龛寺位于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南刊村,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时代宋至清。2008年9月,“三普”对其重新登记龛像。2020年11月,石窟寺专项调查时对其重点复查,并在龛像特征、题材及开凿年代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部分龛像具有唐代造像风格,并有佛道题材,同时也发现明、清时期彩绘妆金的碑记等史料。为研究巴蜀地区佛教的传播及佛道融合现象提供了实物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龛寺 唐宋 摩崖造像调查
原文传递
甘肃泾川南石窟寺现状调查与营造工程
16
作者 郑海龙 赵亚君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7-49,共43页
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自1925年被美国华尔纳探险队发现以来,学界研究多聚焦于1号窟造像和《南石窟寺碑》,缺乏对南石窟寺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在经过调查已知石窟现存15个窟龛,有造像的仅有3个。在1号窟内新发现“比丘”... 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自1925年被美国华尔纳探险队发现以来,学界研究多聚焦于1号窟造像和《南石窟寺碑》,缺乏对南石窟寺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在经过调查已知石窟现存15个窟龛,有造像的仅有3个。在1号窟内新发现“比丘”“乾符六年”2条题记,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除洞窟外崖面上还有排水设施、窟檐、开窟搭架遗迹、道路等,这些遗迹分布在5段斩山崖面。从石窟营造工程视角分析,石窟最初营建的只有1号窟,并以此为中心,向两边扩建,在后续营造工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窟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崖面遗迹 营造工程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被引量:4
17
作者 付有旭 牛贺强 +5 位作者 马竞 樊再轩 武发思 赵林毅 朱万煜 汪万福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424-439,共16页
敦煌莫高窟保存4~14世纪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约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其中第98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也是病害类型多样、病害程度十分严重的典型洞窟之一。本文在开展现状调查、科学评估壁画保存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 敦煌莫高窟保存4~14世纪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约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其中第98窟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也是病害类型多样、病害程度十分严重的典型洞窟之一。本文在开展现状调查、科学评估壁画保存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室内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筛选出不同病害壁画的保护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经过项目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各类活动病害的进一步发生和发展,对莫高窟第98窟壁画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的完整保存与再现起到积极作用,对敦煌莫高窟其他洞窟壁画的有效保护乃至我国其他石窟寺壁画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98窟 壁画病害 保护材料 修复工艺
原文传递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理论实践与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汪万福 赵林毅 +2 位作者 裴强强 王亚玲 李最雄 石窟寺研究 2012年第1期315-331,共17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延长文化遗产的寿命并传于后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人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如何更好地延长文化遗产的寿命并传于后世,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在资金、人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使更多的文化遗存得到有效的保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伴随大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系统的保护设计理念和工作程序,以及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和成熟的保护技术。对文化遗产而言,先进的保护理念是保护工程的灵魂,科学系统的保护程序和成熟的保护技术是实现先进理念的基础,科学统筹的组织管理模式是实现和优化工程质量、安全、投资、进度、技术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典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案例,探讨和阐述日趋成熟和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设计理念、设计程序及工程管理模式,为同类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组织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积累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理念 程序 应用
原文传递
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调查简报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国穆 魏文斌 石窟寺研究 2011年第1期18-33,共16页
位于甘肃合水县太白乡平定川的保全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陇东地区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北道佛教石窟的分布及其与佛教发达地区的关系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进行了详细记录介绍,同... 位于甘肃合水县太白乡平定川的保全寺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是陇东地区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对于研究丝绸之路北道佛教石窟的分布及其与佛教发达地区的关系等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进行了详细记录介绍,同时就窟龛年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及石窟建筑等展开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全寺石窟 北魏 合水县 调查简报
原文传递
唐陵石刻保护中新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齐扬 方云 +1 位作者 周伟强 马宏林 石窟寺研究 2010年第1期279-284,共6页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新的技术和手段。针对唐陵石刻保护中存在的病害检测和监测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超声CT技术、变形监测技术、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及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对唐陵石刻...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大量新的技术和手段。针对唐陵石刻保护中存在的病害检测和监测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超声CT技术、变形监测技术、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及岩石力学数值分析方法,对唐陵石刻进行了检测及监测,为保护修复唐陵石刻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 病害 监测 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