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普奖励促进科普创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梁希科普奖获奖作品为例
1
作者 李平 马莎 付孟婧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科普奖励是推动科普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梁希科普奖评选表彰工作,以梁希科普奖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林草科普创作的变化、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科普奖励促进林草科普创作的建议,包括加强作品价值引领、适应时代发展... 科普奖励是推动科普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基于梁希科普奖评选表彰工作,以梁希科普奖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林草科普创作的变化、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科普奖励促进林草科普创作的建议,包括加强作品价值引领、适应时代发展形势、增加科普奖励投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奖励 科普创作 林草科普 梁希科普奖
原文传递
我国科幻电影智能机器人叙事的多维考察
2
作者 黄鸣奋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14-26,共13页
智能机器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重要题材,包含了丰富的想象。相关叙事展现了对于机器、技术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多元理解。在智能机器人叙事中,机器人常常被赋予不同的物种属性,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智能机器人叙事展现了时间维度... 智能机器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重要题材,包含了丰富的想象。相关叙事展现了对于机器、技术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多元理解。在智能机器人叙事中,机器人常常被赋予不同的物种属性,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智能机器人叙事展现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人类对技术的不同态度。智能机器人叙事还涉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揭示了文化在空间维度上的广阔性与复杂性。对上述叙事进行多维度考察,分析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有助于创作更富中国风貌的科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科幻电影 机器人 叙事模式 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构建
3
作者 鲍远福 陈添兰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27-36,共10页
作为一种被想象出来的具有情感、智能甚至思想的智慧生命或后人类形态,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网络科幻小说表意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塑造了五种机器人形象,并以出色的话语实践呈现出机器人叙事的多重可能性维度,以... 作为一种被想象出来的具有情感、智能甚至思想的智慧生命或后人类形态,机器人已经成为中国网络科幻小说表意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塑造了五种机器人形象,并以出色的话语实践呈现出机器人叙事的多重可能性维度,以此构建复杂多元的人机情感、道德与伦理关系。网络科幻小说的机器人叙事凸显了中国网络作家对现实社会科学技术变革的艺术想象与伦理建构,揭示了人类文明在面对机器人技术发展以及处理人机关系时的伦理困境与诗学反思。因此,探索分析网络科幻小说机器人叙事的伦理机制及其社会影响,对科幻文学发展转型具有现实的理论构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科幻小说 机器人叙事 伦理构建 后人类形象
原文传递
天象视频直播:科学传播的新范式——以《中国国家天文》流星雨科普活动为例
4
作者 孙媛媛 张超 李淑琴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随着天文视频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飞速发展,天象视频直播在探索中迭代升级,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天象直播的历史脉络、技术发展和直播方式,以《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团队流星雨直播的设备创新和播出实践为例,探... 随着天文视频技术不断更新,互联网飞速发展,天象视频直播在探索中迭代升级,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天象直播的历史脉络、技术发展和直播方式,以《中国国家天文》杂志团队流星雨直播的设备创新和播出实践为例,探讨了在我国开展天象直播科普活动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并对未来的天象直播趋势提出了几点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直播 科学传播 天象 流星雨
原文传递
关于新时代科普创作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水利民生》《第四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特别报告:科普版》等为例
5
作者 邹贞 陈玲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科普创作面临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重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关政策和研究表明,合作是推动科研人员开展高质量科普创作的重要方式。文章结合《中国科技之路·水利卷:水利民生》《第四次国...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科普创作面临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重挑战。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相关政策和研究表明,合作是推动科研人员开展高质量科普创作的重要方式。文章结合《中国科技之路·水利卷:水利民生》《第四次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特别报告:科普版》等案例,探索总结出了“三三制”科普创作合作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带动有强烈科普意愿,但时间和能力相对不足的科研人员,有助于拓展科普创作队伍,推动科普创作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科普创作 合作模式 三三制
原文传递
构建科学经典阅读的知识圈层——以“科学元典丛书”为例
6
作者 周雁翎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55-66,共12页
“科学元典丛书”构建了一个以原著“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阅读圈层,从外至内依次为“背景知识”阅读圈层、“关联知识”阅读圈层和“亚文本知识”阅读圈层。公众应从外围圈层入手,逐步向内渗透,最后进入“文本知识”阅读圈层。通过... “科学元典丛书”构建了一个以原著“文本知识”为中心的知识阅读圈层,从外至内依次为“背景知识”阅读圈层、“关联知识”阅读圈层和“亚文本知识”阅读圈层。公众应从外围圈层入手,逐步向内渗透,最后进入“文本知识”阅读圈层。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进程,公众不但可以绕开一开始就直接阅读原著文本所带来的困难,而且还可以获得深入理解原著文本必需的知识储备,从而为科学元典的普及铺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经典 科学元典丛书 知识圈层 科学普及
原文传递
《组立》
7
作者 张标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43-43,共1页
作品简介:这幅作品以剪纸艺术形式表现电力建设者。电力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建设,为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保障支撑,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晨迎旭日晚披霞,塔架组立汗水洒,作业凌空身似燕,光明送往千万家。
关键词 电力服务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作品简介 剪纸艺术 乡村产业 组立 保障支撑
原文传递
以人民为中心,做高质量健康科普——钟南山院士的科普思想
8
作者 王挺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5-7,88,共4页
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不仅致力于科技创新,还是科普工作的先行者。疫情期间,他以“科学、及时,权威、有效,精准、立体”的科普,传播健康知识与防疫技能,在关键时刻以一锤定音式的权威科普满足公众所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 作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不仅致力于科技创新,还是科普工作的先行者。疫情期间,他以“科学、及时,权威、有效,精准、立体”的科普,传播健康知识与防疫技能,在关键时刻以一锤定音式的权威科普满足公众所需,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的防疫辅导、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三导作用”,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引导 科普工作 健康科普 疫情防控 钟南山院士 健康知识 以人民为中心 心理疏导
原文传递
2024《科普创作评论》重点专题征稿启事
9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以期刊为阵地,充分发挥“以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以期刊为阵地,充分发挥“以理论夯实基础,以评论引导发展”的功能,推动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科普创作评论》将开展重点专题征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创作 科普事业 重点专题 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基础 专题征稿 征稿启事 规划纲要
原文传递
征稿启事
10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科普创作评论》聚焦国内外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关注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引领性和创新性。创作研究刊发科普科幻作家、作品及创作现象的研究论文。书评刊发科普科幻图书的学术书... 《科普创作评论》聚焦国内外科普、科幻作品的研究和评论,关注新现象、新趋势、新问题,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引领性和创新性。创作研究刊发科普科幻作家、作品及创作现象的研究论文。书评刊发科普科幻图书的学术书评,选书以近五年获相关领域重要奖项的科普图书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创作 科普图书 学术书评 选书 科幻作品 学术导向 创作现象 引领性
原文传递
又一颗充满幻想的大脑休息了——怀念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首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获得者金涛
11
作者 吴岩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8-10,13,共4页
20世纪70年代末,科幻领域酝酿着从鲁迅先生开始倡导科幻文学之后的第二次革新。这一次,作家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到文学复苏的强大动力,希望科幻小说能跳出科普的范畴,从更广泛的时空反映人类的生活状况。在围绕着《十万个为什么... 20世纪70年代末,科幻领域酝酿着从鲁迅先生开始倡导科幻文学之后的第二次革新。这一次,作家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到文学复苏的强大动力,希望科幻小说能跳出科普的范畴,从更广泛的时空反映人类的生活状况。在围绕着《十万个为什么》最初版形成的编写者群体中,叶永烈、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等纷纷把写作的重点转向科幻。而早就在文学界具有一定地位的郑文光,也恢复了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科学文艺 科普作家协会 叶永烈 刘兴诗 郑文光 科幻文学 创作奖
原文传递
幻想恋人与情感转移——解析《机器妻》中的人机之恋
12
作者 朱沁雪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探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技术研究的范畴,也涉及社会文化的思考层面。1907年,新世界小说社出版的小说《机器妻》便展现了人机情感关系的复杂性。该作品描述的人机亲密关系,是区别于“... 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探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技术研究的范畴,也涉及社会文化的思考层面。1907年,新世界小说社出版的小说《机器妻》便展现了人机情感关系的复杂性。该作品描述的人机亲密关系,是区别于“皮格马利翁情结”范式下的人机之恋,并且这种人机亲密关系的过程可以解析为人类向扮演“镜子”角色的机器人进行“情感投入”,通过机器人的镜像反射从而获得回应,最终实现两情相悦的情感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人机之恋 亲密关系 皮格马利翁情结 情感转移
原文传递
《熊出没》动画系列作品中的机器人叙事与“中国式机器人”创作尝试
13
作者 杨丰仪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熊出没》动画系列作品将19种机器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入其叙事,以日常化、世俗化视角刻画有别于国内主流机器人动画的作品。系列作品包括“叙事装置”型机器人与“自主角色”型机器人这两大类别,在将机器人叙事本土化的过程中,使用... 《熊出没》动画系列作品将19种机器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融入其叙事,以日常化、世俗化视角刻画有别于国内主流机器人动画的作品。系列作品包括“叙事装置”型机器人与“自主角色”型机器人这两大类别,在将机器人叙事本土化的过程中,使用中国文化符号为机器人形象与叙事赋魅,尝试创作“中国式机器人”。从机器人人文视角归纳、分析13年间《熊出没》动画系列作品中机器人故事创作的两种类别及其特征,基于系列作品“机器人本土化”的思路探讨构建中国机器人文化的可能,可为“中国式机器人”的创作、研究提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出没》 机器人人文 中国式机器人 科幻 动画
原文传递
夜阑卧听风吹雨——怀念敬爱的金涛老师
14
作者 杨虚杰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11-13,共3页
3月4日一早,春雨淅淅沥沥。刚出家门,收到好友的微信:金涛先生昨夜走了。凝视许久,顿时眼前的一切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毫无预期的雨,这料峭的春天。赶快翻看这两天与金老师互发的微信,不禁悲从中来,“冰原上的帝企鹅”(金老师微信名)... 3月4日一早,春雨淅淅沥沥。刚出家门,收到好友的微信:金涛先生昨夜走了。凝视许久,顿时眼前的一切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毫无预期的雨,这料峭的春天。赶快翻看这两天与金老师互发的微信,不禁悲从中来,“冰原上的帝企鹅”(金老师微信名)永远定格在3月3日下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帝企鹅 金涛 老师
原文传递
传承与建构——论马传思笔下的文学型儿童科幻
15
作者 张琳 谭旭东 科普创作评论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文学型儿童科幻呼吁文学性与科学性兼具的作品,张之路以细腻的情感、曲折的故事情节结合科幻的因素,推动了文学型儿童科幻的发展,为青少年带来了众多经典科幻小说和改编电影。21世纪以降,马传思的作品则沿着文学型儿童科幻的路径进行建... 文学型儿童科幻呼吁文学性与科学性兼具的作品,张之路以细腻的情感、曲折的故事情节结合科幻的因素,推动了文学型儿童科幻的发展,为青少年带来了众多经典科幻小说和改编电影。21世纪以降,马传思的作品则沿着文学型儿童科幻的路径进行建构和发展。马传思用诗意化的语言在现实与虚幻的世界当中驰骋,以细微的儿童视角关照当代宏大叙事,深入探索当下现实与科幻世界中的哲思,力求为儿童创作充满独特生命体验和情感关怀的优秀儿童科幻文学作品,其作品对于21世纪儿童科幻类别的划分和文学型儿童科幻的发展起到了承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传思 新世纪儿童文学 科幻小说 文学型儿童科幻
原文传递
利用传记阐释与传播工程师精神——以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上的詹天佑传记故事为中心
16
作者 吴燕 田云龙 段海龙 科普创作评论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自20世纪30年代起,书报刊中的詹天佑传记故事逐渐增多。这些作品描绘了詹天佑的事迹与成就,但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讹传讹的内容,后者更随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多地包含“合理想象”的元素。本文以民国时...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自20世纪30年代起,书报刊中的詹天佑传记故事逐渐增多。这些作品描绘了詹天佑的事迹与成就,但也开始出现一些以讹传讹的内容,后者更随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多地包含“合理想象”的元素。本文以民国时期大众媒体上的詹天佑传记故事为中心,分析其中以讹传讹的内容,探究科普创作中工程师形象的塑造。及时吸收科学史研究成果,在基本事实与技术细节上追求准确,是科学史科普创作的基础,也有助于向公众传递工程师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天佑 科学家传记 工程师精神 铁路史 科学传播史
原文传递
科学的骨骼,文化的肌肤——论李元《访美见闻》等科普作品的创作特点
17
作者 孟凡刚 钟琦 科普创作评论 2023年第4期71-77,共7页
天文科普作家李元的科普创作类型丰富,数量可观。其作品常使用大量数据保障内容严谨,以较多图片增加表现力,并注重挖掘、展现科学内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这些创作方法需要大量资料支撑,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整理和记录。... 天文科普作家李元的科普创作类型丰富,数量可观。其作品常使用大量数据保障内容严谨,以较多图片增加表现力,并注重挖掘、展现科学内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这些创作方法需要大量资料支撑,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整理和记录。李元执着专注的创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访美见闻》中,可为科普工作者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元 科普创作 文化 治学精神
原文传递
价值、特征、镜鉴:英美科普图书奖项刍议
18
作者 陈玲 金梦瑶 科普创作评论 2023年第4期88-96,共9页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提出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这为我国新时代...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提出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这为我国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政策保障。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普及 科普事业 科普工作 全民科学素质 图书奖项 科技事业 规划纲要
原文传递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之可能进路——评《圆明园防渗之争》
19
作者 李正伟 科普创作评论 2023年第1期34-38,共5页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著,世人对于身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多年前作为我国环评史上重要事件的圆明园防渗事件,就是一个曾经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的公众参与案例。而其报道第一人、《人民日报》原记者赵...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显著,世人对于身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密切。多年前作为我国环评史上重要事件的圆明园防渗事件,就是一个曾经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的公众参与案例。而其报道第一人、《人民日报》原记者赵永新的著作《圆明园防渗之争》于2021年末出版,也瞬间把我们带回到了2005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 圆明园 环评 生态环境恶化 防渗 《人民日报》 事件
原文传递
新媒介创意、后人类伦理与后工业美学范式建构——黄鸣奋科幻电影理论研究的东西交响与现代变奏
20
作者 鲍远福 科普创作评论 2023年第3期40-49,共10页
黄鸣奋科幻电影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他早年从事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理论等研究,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新媒体文艺及其“传播九要素”理论的跨学科再发现。科幻电影理论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人文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显学”,黄... 黄鸣奋科幻电影研究的理论资源主要来自他早年从事艺术心理学、艺术传播学、新媒体艺术理论等研究,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新媒体文艺及其“传播九要素”理论的跨学科再发现。科幻电影理论研究成为新世纪以来人文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显学”,黄鸣奋这方面的学术耕耘在延续了他此前的学术脉络和方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自我突破与理论创新。他以跨学科方法为依据,博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法之长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数字人文研究体系。他从艺术心理学和艺术传播学领域转场试水新媒介创意、后人类伦理、流衍宇宙和后工业美学等多元话语范式,构建了既涵盖中西学术理论交响又凸显现代科学理性特征的科幻电影批评阐释话语体系,为中国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体系转型与变奏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鸣奋 科幻电影理论 后人类伦理 后工业美学 传播九要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