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07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1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空间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的主要内容为与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性成果、空间科学和探测计划综述及总体方案。目... 《空间科学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的主要内容为与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性成果、空间科学和探测计划综述及总体方案。目前为中文核心期刊,接收中英文投稿。1.投稿方式请登录期刊网站(http://wwwcjsac.cn)进行在线投稿。2.稿件评审稿件严格执行主编、副主编初审,同行专家评审,副主编、主编终审的审稿程序。评审过程严格、客观、公正。稿件收到后编辑部将在3个月内予以答复,并及时向作者转达评审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 学术刊物 空间科学学报 主编终审 评审意见 评审过程 空间领域
下载PDF
深空探测自主运行的一种可信性技术体系
2
作者 党炜 骆军委 +8 位作者 郑作环 敖亮 李博 李鹏 熊盛阳 许鹏程 宋恒旭 胡剑桥 冯业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40,共13页
未认知与不确定性是深空探测任务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建立了一种面向科学价值最大化的探测场景和以可靠性为核心技术基础的深空探测自主运行可信性技术体系.分析研究了深空探测场景下的可靠性概念;面向精确感... 未认知与不确定性是深空探测任务的基本特征.本文基于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建立了一种面向科学价值最大化的探测场景和以可靠性为核心技术基础的深空探测自主运行可信性技术体系.分析研究了深空探测场景下的可靠性概念;面向精确感知、最优计算、准确决策、快精准执行的目标要素,提出了深空探测自主运行的可信性体系框架以及“需求-认知-工程”总体技术架构;针对自主运行可信性的关键技术难点,开展了可靠性导向的多物理场、强耦合白盒建模,复杂网络故障传播机制分析,COTS元器件深空探测应用的高可靠保证,以及“模型+数据+知识”一体的融合机制分析等研究.对该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验证策略及其最小系统在卫星星座中的应用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技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自主运行 可靠性 可信性 多物理场 复杂网络
下载PDF
月面原位水资源获取技术与发展趋势
3
作者 张鹏 刘光辉 +7 位作者 刘欣 张光 郑海菠 代巍 王之 牛冉 薄正 高铭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9-317,共9页
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持续推进,月球探测已成为开展行星际探测的重要部分.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是保障载人月球探测及月面长期驻留的关键技术途径,中国已将月面原位水获取方法列为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月面原位水获取方法主要分为极区水冰... 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持续推进,月球探测已成为开展行星际探测的重要部分.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是保障载人月球探测及月面长期驻留的关键技术途径,中国已将月面原位水获取方法列为月球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月面原位水获取方法主要分为极区水冰勘探开采和月壤氢还原制水两种技术途径.现有勘探到的水冰资源主要位于月球极区,分布不均匀,开采难度大.目前研究提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极区水冰勘探开采方法,但实际效果有待月面原位试验验证.月壤加氢还原制水技术方法工作条件不受区域限制,应用范围较广,但仍存在反应条件要求高、能耗大等技术限制,未来需在节能和有效矿物成分富集等方面有所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原位水获取 水冰提取 月壤氢还原
下载PDF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利用空间天体测量法寻找下一个“地球”
4
作者 季江徽 李海涛 +10 位作者 张俊波 李东 方亮 王素 邓雷 陈果 李飞 董瑶 李保权 高晓东 鲜浩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14,共22页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采用空间微角秒级别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普查太阳系近邻(10 pc内)约100颗FGK等类型恒星,探测宜居带类地行星或超级地球;详细普查宜居行星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采用空间微角秒级别的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普查太阳系近邻(10 pc内)约100颗FGK等类型恒星,探测宜居带类地行星或超级地球;详细普查宜居行星的数目、真实质量和三维轨道等信息,这将是国际上首次近邻宜居带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CHES的有效载荷是一台口径为1.2 m,视场为0.44°×0.44°,焦距为36 m的高像质、低畸变、高稳定光学望远镜,采用同轴三反TMA光学成像系统.为实现宜居带类地行星探测,CHES任务中的测量精度为1μas,是目前国际测量精度最高的空间探测项目.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背景型号项目的支持下,CHES团队深入凝练和论证科学目标,成功突破了三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畸变大视场高像质空间望远镜光学系统技术的重要突破;突破了10–5 pixel级别星间距测量技术;实现了卫星系统高稳定度姿态控制精度及热控精度的创新.CHES预计发现50颗类地行星,引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天体测量法 系外行星 近邻宜居行星
下载PDF
空间系外行星探测与研究进展
5
作者 周济林 谢基伟 +10 位作者 葛健 季江徽 窦江培 东苏勃 刘慧根 王炜 郭建恒 余聪 白雪宁 冯发波 刘倍贝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系外行星学科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通过发展各种探测技术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分析行星轨道、成分、大气性质,评估行星的宜居性,统计行星的分布规律,从理论和观测上揭示行星系统的形成和动力学... 系外行星学科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包括,通过发展各种探测技术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分析行星轨道、成分、大气性质,评估行星的宜居性,统计行星的分布规律,从理论和观测上揭示行星系统的形成和动力学演化机制.系外行星的研究对于回答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1世纪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系外行星的研究进入了崭新及快速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系外行星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凝练中国在系外行星未来空间探测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化学科布局,以推进系外行星研究的快速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外行星 发展动态 战略规划
下载PDF
天基分布式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6
作者 王小勇 张家福 +1 位作者 李凌 郭崇岭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7,共12页
宜居带行星探测研究是近年系外行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探测太阳系附近的宜居行星对研究生命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内容.天基分布式合成孔径技术作为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前沿光学技术研究的热... 宜居带行星探测研究是近年系外行星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探测太阳系附近的宜居行星对研究生命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成为系外行星探测的重要内容.天基分布式合成孔径技术作为系外宜居行星探测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目前前沿光学技术研究的热点方向,但是仍有诸多技术问题需解决.本文从宜居行星搜寻计划的需求出发,根据以迈克尔逊干涉成像为基础的天基分布式合成孔径系统技术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典型分布式合成孔径系统的技术发展,重点分析了实现天基分布式干涉成像所需采用的控制系统和技术,并阐述了解决高精度空间测距、高精度时间同步、多层级位相同步等关键问题的技术要点.为未来大型柔性可重构空间望远系统的建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行星 分布式 合成孔径 干涉成像
下载PDF
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
7
作者 李波 崔瑞飞 翁利斌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0,共11页
针对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问题,使用2006-2019年COSMIC掩星电离层月均值数据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电离层N_(m)F_(2)和h_(m)F_(2)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N_(m)F_(2)和h_(m)F_(2)随地方时、季节、纬度存在显著差异,电... 针对全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问题,使用2006-2019年COSMIC掩星电离层月均值数据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全球电离层N_(m)F_(2)和h_(m)F_(2)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电离层N_(m)F_(2)和h_(m)F_(2)随地方时、季节、纬度存在显著差异,电离层峰值参数均与太阳活动水平表现出正相关性,月均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和0.8以上;正午电离层N_(m)F_(2)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存在显著年、半年等季节变化特征,午夜基本以年变化为主,且南半球电离层N_(m)F_(2)季节变化特征更为明显;正午电离层h_(m)F_(2)所有年份均存在显著年变化特征,午夜期间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太明显,且南半球电离层h_(m)F_(2)季节变化特征强于北半球;电离层峰值参数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更为显著;太阳活动指数和电离层峰值参数中似乎存在25~35个月的周期信号,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电离层中的等离子体不会受到QBO现象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峰值电子密度 电离层峰值高度 年变化 半年变化
下载PDF
35 K空间深低温热传输系统性能天地差异
8
作者 郭元东 刘思学 +3 位作者 张红星 苗建印 赵建福 林贵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1,共8页
为了解决空间红外探测系统的深低温散热问题,保证红外探测器的低温工作环境,基于脉冲管制冷机和深冷环路热管,设计研制了一套35 K温区的深低温获取与热传输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一套35 K温区氖工质深冷环路热管、两台35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 为了解决空间红外探测系统的深低温散热问题,保证红外探测器的低温工作环境,基于脉冲管制冷机和深冷环路热管,设计研制了一套35 K温区的深低温获取与热传输集成系统.该系统由一套35 K温区氖工质深冷环路热管、两台35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一台150 K温区脉冲管制冷机、隔热冷屏、测温/加热组件、控制系统等组成.完成了地面单机级、整星级热真空测试,并于2020年完成空间飞行测试.在地面单机试验中开展了水平姿态和逆重力恶劣姿态下的传热测试,保证了空间微重力下必定能稳定工作;整星级测试验证了系统在卫星平台散热工况下的工作特性,空间飞行测试获得了系统的空间微重力下的工作性能.本文分析了系统在上述不同阶段的热性能,包括超临界启动特性,稳态运行性能等,验证了相关设计的正确性,重点对比了不同阶段的性能差异,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集成系统 环路热管 脉冲管制冷机 传热性能 飞行试验
下载PDF
基于BiLSTM-Attention的F_(10.7)指数预测模型与中国自主数据集的应用
9
作者 闫帅楠 李雪宝 +7 位作者 董亮 黄文耿 王晶 闫鹏朝 娄恒瑞 黄徐胜 李哲 郑艳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F_(10.7)指数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F_(10.7)指数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通信、导航和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影响.基于F_(10.7)射电流量的特性,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BiLSTM... F_(10.7)指数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指标,准确预测F_(10.7)指数有助于预防和缓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通信、导航和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影响.基于F_(10.7)射电流量的特性,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BiLSTM)基础上融入注意力机制(Attention),提出了一种基于BiLSTM-Attention的F_(10.7)预报模型.在加拿大DRAO数据集上其平均绝对误差(MAE)为5.38,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控制在5%以内,相关系数(R)高达0.987,与其他RNN模型相比拥有优越的预测性能.针对中国廊坊L&S望远镜观测的F_(10.7)数据集,提出了一种转换平均校准(Conversion Average Calibration,CAC)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与DRAO数据集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基于该数据集对比分析了RNN系列模型的预报效果,实验结果表明,BiLSTM-Attention和BiLSTM两种模型在预测F_(10.7)指数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_(10.7)预报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L&S数据集
下载PDF
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
10
作者 吴自帅 张赪栋 +2 位作者 雷智博 翟载腾 姚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9-385,共7页
随着航天探索需求发展,对组合式航天器通过空间平台在轨完成释放,分离出有效载荷或舱段来实现更复杂功能的需求愈加迫切.空间平台为分离前舱段或载荷提供服务保障.在假设的空间平台和分离式载荷条件下,提出一种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 随着航天探索需求发展,对组合式航天器通过空间平台在轨完成释放,分离出有效载荷或舱段来实现更复杂功能的需求愈加迫切.空间平台为分离前舱段或载荷提供服务保障.在假设的空间平台和分离式载荷条件下,提出一种空间平台与分离式载荷一体化热控设计,进行热控方案设计,并对载荷存储控温、载荷与平台互相影响、分离时平台温度变化进行热仿真,同时开展初步热真空试验,验证稳态工况下热设计的正确性,并校正热模型以开展更多工况的分析.通过热试验和仿真获得了该设计的温度特性和热量传递特性,数据分析表明该设计合理有效,验证了热耦合的载荷和平台进行独立热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可为此类航天器热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平台 分离式 一体化 热控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历史及启示
11
作者 魏思佳 何雨旸 +2 位作者 刘天宇 杨蔚 林杨挺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0,共32页
自1989年美国Galileo探测器在探测木星的途中顺访了小行星951 Gaspra和243 Ida起,小行星探测已经逐渐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之一.过去30年,小行星探测任务从飞掠探测到专访探测再到采样返回,探测类型愈加丰富,并逐步从... 自1989年美国Galileo探测器在探测木星的途中顺访了小行星951 Gaspra和243 Ida起,小行星探测已经逐渐成为各主要航天国家深空探测的重点目标之一.过去30年,小行星探测任务从飞掠探测到专访探测再到采样返回,探测类型愈加丰富,并逐步从单纯的科学探测发展到小行星防御与资源利用.中国预计在2025年发射天问二号,同时计划开展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在此背景之下,本文详细分析了迄今为止小行星探测任务的历程、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以及主要研究成果,并重点研究了日本Hayabusa和Hayabusa 2任务及美国OSIRISREx任务的样品储存管理、分配经验和返回样品实验室初步分析流程,以期对中国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设计低成本、多频次采样返回任务;统筹任务规划,注重加强任务之间的配合;加强科学团队建设是更好地规划中国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任务 采样返回 地外样品 储存管理与分配 分析流程
下载PDF
国际空间站舱外多载荷运行任务规划
12
作者 单亚东 张汉勋 +1 位作者 杜昌帅 钟红恩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7,共13页
空间站舱外载荷平台支持部署众多不同类型的载荷,为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但随着舱外载荷数量及相应任务量的不断增加,且在受限于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规划,以提高舱外载荷的工作效率.针对舱外多载荷运... 空间站舱外载荷平台支持部署众多不同类型的载荷,为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但随着舱外载荷数量及相应任务量的不断增加,且在受限于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规划,以提高舱外载荷的工作效率.针对舱外多载荷运行任务规划方法,深入分析了国际空间站舱外载荷任务规划现状,重点分析了其舱外载荷平台、载荷类型及特点和多载荷运行任务规划方法,分析当前任务规划策略、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根据中国空间站舱外载荷平台特点,从载荷总体设计和运行任务规划方法等方面为中国空间站后续舱外多载荷系统运行任务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空间站 舱外载荷平台 舱外载荷 运行任务规划 中国空间站
下载PDF
COSMIC电离层掩星反演模拟及星座优化
13
作者 许波波 王成 +3 位作者 张雨露 文援兰 何丽娜 李桢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精密星历和NeQuick模型模拟COSMIC星座电离层掩星事件的几何过程和物理数据,并采用改正TEC法和“洋葱分层”算法反演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模拟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廓线与模型变化趋势一致,偏差较小.电离层h_(m)F_(2),N_(m... 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精密星历和NeQuick模型模拟COSMIC星座电离层掩星事件的几何过程和物理数据,并采用改正TEC法和“洋葱分层”算法反演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模拟反演得到的电子密度廓线与模型变化趋势一致,偏差较小.电离层h_(m)F_(2),N_(m)F_(2)的绝对误差分别为4.2 km和0.26×10^(4)cm^(–3),相对误差分别为1.66%和4.95%,反演值与模型值的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6和0.950,表明掩星反演模拟完整可靠、正确有效.在几何模拟正确的基础上,分析了COSMIC-2完全组网时的掩星观测性能及多系统GNSS对掩星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为提高未来掩星事件的时效性及时空分布的均匀性,提出了一种掩星分布均匀性指数,并且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实现掩星星座卫星总数、轨道面数、轨道倾角的最优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IC 电离层 掩星反演 模拟 电子密度
下载PDF
微重力下火箭推进系统液氧贮箱内气泡脱离半径研究
14
作者 李文韬 黄文昊 梁国柱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研究微重力下液氧贮箱内气泡脱离半径是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推进剂在轨沸腾与换热计算的基础.与常重力和低重力环境不同,微重力下Marangoni效应变得突出.为了求解气泡脱离半径,构建包含浮力、惯性力、压差力、表面张力、黏性阻力和Marangon... 研究微重力下液氧贮箱内气泡脱离半径是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推进剂在轨沸腾与换热计算的基础.与常重力和低重力环境不同,微重力下Marangoni效应变得突出.为了求解气泡脱离半径,构建包含浮力、惯性力、压差力、表面张力、黏性阻力和Marangoni力的气泡动力学模型.针对现有Marangoni力计算公式适用范围狭窄的问题,依托数值仿真方法,拟合得到了更精确的修正因子计算公式,进而扩充了Marangoni力计算模型的适用范围.使用运载火箭液氧贮箱常规工作压力0.3 MPa下的饱和液氧物性参数,计算得到气泡所受合力随半径的变化关系以及气泡脱离半径随重力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气泡的脱离行为可以由微重力区、过渡区和低重力区三个区域来划分.微重力区内可以形成厘米级甚至米级的大气泡,而低重力区内只能形成0.1 mm级的小气泡.相比之前的模型,本文模型可以同时适用于三个区,更全面地揭示了微重力下液氧贮箱内的气泡脱离特性,可以为液氧贮箱换热特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液氧贮箱 池沸腾 气泡动力学 MARANGONI效应 气泡脱离半径
下载PDF
BDS/GPS对流层延迟估计及对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
15
作者 邓标 王伟娜 王延霞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0,共9页
针对对流层湿延迟参数估计及水平梯度处理策略对精密单点定位影响的问题,以9个多系统实验网实测数据为基础,设计了6种对流层延迟处理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时长在8 h时段内,BDS/GPS定位模式下,对流层延迟的水平梯度处理不宜... 针对对流层湿延迟参数估计及水平梯度处理策略对精密单点定位影响的问题,以9个多系统实验网实测数据为基础,设计了6种对流层延迟处理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时长在8 h时段内,BDS/GPS定位模式下,对流层延迟的水平梯度处理不宜采用随机游走模型;采用随机游走估算对流层湿延迟参数,且不估算或使用分段常数处理水平梯度的策略相对占优.动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结果显示,BDS/GPS采用分段常数或随机游走进行对流层湿延迟参数估算和分段常数处理水平梯度的策略相对占优,采用随机游走处理水平梯度的策略稍弱.总体而言,BDS较GPS估算的对流层延迟及定位精度稍弱;海洋周边6种方案解算结果差异较内陆站大.静态精密单点定位模式下,随着观测时长的增加,6种方案定位误差趋势趋于一致,误差大小基本在2 cm内,观测时长大于12 h时,随机游走估算对流层湿延迟参数和不考虑水平梯度的处理策略整体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 对流层延迟 分段常数 随机游走 精度分析
下载PDF
喉区极光过程中的能量输入估算
16
作者 范天舒 曹永军 +2 位作者 邱荟璇 王智伟 韩德胜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喉区极光是一种只发生在磁正午附近的特殊分立极光,具有明显的从分立极光卵赤道侧边界向低纬延伸的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喉区极光对应于一种由磁重联导致的磁层顶局地凹陷.磁重联是太阳风能量注入到地球磁层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伴随喉... 喉区极光是一种只发生在磁正午附近的特殊分立极光,具有明显的从分立极光卵赤道侧边界向低纬延伸的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喉区极光对应于一种由磁重联导致的磁层顶局地凹陷.磁重联是太阳风能量注入到地球磁层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伴随喉区极光过程有多少能量传输进入电离层尚不明确.利用2015年12月的地基全天空极光观测与经过电离层上方的卫星粒子共轭观测,建立了极光强度与沉降电子能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发生在2015年12月8日的一个典型喉区极光事件,在综合考虑持续时间与空间尺度基础上,估算出伴随该事件由电子携带的输入到电离层的总能量约为1.07×10^(11)J,单位面积输入能量的平均功率约为1.31×10^(-4)W·m^(-2),对比以往研究中MHD模拟给出的通常情况下极隙区能量输入结果,本文给出的喉区极光过程中能量输入的效率约为MHD模拟结果的两倍,表明伴随喉区极光过程的能量输入非常可观,可能引起局地空间天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区极光 电子能通量 极光强度 能量输入功率
下载PDF
激光光热效应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主动调控机理研究
17
作者 段文豪 周小明 陈启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5,共11页
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主动调控是微重力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了实现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有效控制,提出利用激光光热效应对其不稳定性进行主动调控,并模型化研究了激光光热效应参数(激光束位置、激光功率和光... 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主动调控是微重力流体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为了实现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有效控制,提出利用激光光热效应对其不稳定性进行主动调控,并模型化研究了激光光热效应参数(激光束位置、激光功率和光斑尺寸)对双层热毛细对流不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机理.计算结果显示,激光功率和光斑尺寸的调整能够显著改变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对流涡结构,并减小温度波的振动幅度.在一定工况下,热源附近温度波动范围由0.7 K变为0.1 K,变化显著;随光斑尺寸增大,温度振荡幅度先减小后增大.激光位置的调整能够影响液层局部对流涡的位置,进而改变激光位置两侧对流强度,实现局部区域的振荡不稳定流动的控制,通过光热效应参数的合理选择,可以实现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流体 热毛细对流 光热效应 主动调控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18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CAS Key Laboratory of Microgravity,原“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CAS)是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而建成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力... 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CAS Key Laboratory of Microgravity,原“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CAS)是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而建成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重力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为主旨的实验室,也是国际知名的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 微重力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CAS 国际知名 LABORATORY
下载PDF
主编的话
19
作者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也是加快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年。作为新时代的空间科学人,我们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实现高水平空间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谱写空间...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也是加快抢占空间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年。作为新时代的空间科学人,我们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实现高水平空间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再立新功,谱写空间科学新华章。近期,空间科学领域令人振奋的消息频传。1月9日,爱因斯坦探针(EP)科学卫星发射升空,其将致力于精准捕捉更加遥远和暗弱的暂现源和爆发天体,探寻来自引力波源的X射线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空间科学 自立自强 中国科学院 引力波源 卫星发射 X射线 爱因斯坦
下载PDF
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宽频带感应式磁传感器的设计与验证
20
作者 周斌 薛永亮 +4 位作者 陶然 程炳钧 王子栋 张海波 吴新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7,共9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磁传感器信号传递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理论值.根据理论推导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方法,以带宽0.01~10 kHz,噪声1 fT·Hz^(–1/2)(1~10 kHz)...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磁传感器信号传递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理论值.根据理论推导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方法,以带宽0.01~10 kHz,噪声1 fT·Hz^(–1/2)(1~10 kHz)作为设计目标设计了一个感应式磁传感器,并对这一传感器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在处理频率响应测试数据时设计了一种基于信号调制的处理方法,有效提取特定频率得到幅值和相位,并降低了随机噪声的干扰,磁传感器–3 dB带宽达到了0.01~10 kHz.在评估传感器噪声时,采用双探头差分的方法消除了环境的干扰,设计了相位差分析的评估方法,确认在哪些频带双探头探测的信号是同源的,在这些频带采用差分法评估是有效的.评估的结果是,传感器在1~10 kHz实现了1 fT·Hz^(–1/2)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磁传感器 搜索线圈 跨阻抗放大器 传递函数 噪声 数据处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