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当代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春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实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时代意义在于重构过去与当下的关系:让历时坐标轴上被视为“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产生同构,转换为人们能够理解的、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样态嵌入共时空间,从而对当代社会具有活的价值。这种转化当以“非遗美学观”为研究视角,即把美学视域从传统美学所限定的“大传统”中拓展出来,形成整合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更大的美学视域,最终走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 活态传承 “活历史” 非遗美学观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潮”电影的当代性呈现
2
作者 王珏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国潮”消费之风使国产文创产品焕发生机,由此激发了公众对东方美学、文化传统和民族符号的高涨热情,在拉升消费内循环之余再度强化了对审美文化的深度群体性认同。国产电影作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对象,尤其需要即时回应公... “国潮”消费之风使国产文创产品焕发生机,由此激发了公众对东方美学、文化传统和民族符号的高涨热情,在拉升消费内循环之余再度强化了对审美文化的深度群体性认同。国产电影作为我国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重要对象,尤其需要即时回应公众的审美期待并回答如何推动文艺繁荣的时代命题。统观“国潮热”下国产电影的特征呈现与创作转向,可分析其在全球电影工业化和产业化语境中如何建构兼具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当代创作体系,评估其通过原创设计所呈现的民族整体形象和跨文化传播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出以“国潮”为突破口的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国潮 国产电影 当代性 美学
下载PDF
发现与重估:《田野又是青纱帐》——媒介考古学视域下对地方电影的再发现
3
作者 任艳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36-46,共11页
《田野又是青纱帐》诞生于1986年,是一部在电影史中未受重视的影片,但是它作为一部携带着鲜明的“东北基因”的影片,可以成为重新审视东北地域电影的一个切口:从原著话剧的创作、舞台改编再到电影的创作、上映和宣传,创作者和出品方长... 《田野又是青纱帐》诞生于1986年,是一部在电影史中未受重视的影片,但是它作为一部携带着鲜明的“东北基因”的影片,可以成为重新审视东北地域电影的一个切口:从原著话剧的创作、舞台改编再到电影的创作、上映和宣传,创作者和出品方长春电影制片厂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这部影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回归历史场域,可以发现东北电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主流电影的地方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又是青纱帐》 东北电影 场域 启蒙 地方电影
下载PDF
弥合断层,走向互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公众面向”
4
作者 谢慧英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水准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出于历史背景、当代艺术自身对观念阐释的依赖,以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性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尚有巨大的审美“断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其“公众面向”的应有之义,以切实寻求与公众互动的有效路径,展现出应有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审美断层 公众传播 艺术当代性 艺术普及
下载PDF
“道”范畴的时代转换和艺术性的伦理建构
5
作者 李韬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47-56,共10页
在子学时代,“道”具有抽象的理念意味,但“道不远人”,“道”始于情,而终于人;统治者借助礼乐达到礼治的目的,最终以其艺术性来统摄人心和建构秩序;艺术的政治媒介属性使艺术与政治合一。到了经学时代,“道”则指涉政教的正当性与合法... 在子学时代,“道”具有抽象的理念意味,但“道不远人”,“道”始于情,而终于人;统治者借助礼乐达到礼治的目的,最终以其艺术性来统摄人心和建构秩序;艺术的政治媒介属性使艺术与政治合一。到了经学时代,“道”则指涉政教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艺术成为统治者宣道的媒介和工具;艺术中“美情”和“至善”统一于道境之中。而艺术媒介与“道”范畴的矛盾只有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下,才可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建立社会主义艺术伦理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转换 伦理建构 政治媒介 艺术观念 艺术媒介
下载PDF
演进、质变与驱动力:网络音乐社交化现象再探
6
作者 颜胤盛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123-135,共13页
技术赋予网络音乐以新的属性,并改变日常生活中人与音乐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网络音乐区别于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凸显了社交性。经过音乐分享、音乐社交、音乐媒介化等阶段,“音乐社交化”趋势得以构建与演进,网络音乐社... 技术赋予网络音乐以新的属性,并改变日常生活中人与音乐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网络音乐区别于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凸显了社交性。经过音乐分享、音乐社交、音乐媒介化等阶段,“音乐社交化”趋势得以构建与演进,网络音乐社交生态圈也逐渐建立起来。技术给音乐生产与传播带来的质变,呼应并助推着网络音乐的社交化。网络音乐社交化的发展,得益于来自科技、环境、情感等维度之因素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音乐 音乐社交 社会互动 社交化 媒介化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影美学应用场景及其前景
7
作者 王志敏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入走进各个行业,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电影美学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影美学应用场景有两条路径:间断式有限应用实践,是当下主流的“现实主义”路径;全流程无限应用实验,是一条长期处在艺术畅...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入走进各个行业,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电影美学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影美学应用场景有两条路径:间断式有限应用实践,是当下主流的“现实主义”路径;全流程无限应用实验,是一条长期处在艺术畅想、理论憧憬中并属于近期先锋探索的理想主义路径。前者采用虚拟拍摄方式,后者采用自动生成方式。使用文字和笔画的概念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方面的理想主义先驱的一致性,甚至可能有助于理解上述两条探索路径的一致性。两者在某个点上汇合在一起,是完全有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制片 智能生成 视听文字 电影笔画
下载PDF
视觉形象的“他者化”与“自我他者化”探微——从中外视觉艺术中的“眯眯眼”谈起
8
作者 郭建平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 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有时不是直接依据客观真实进行塑造的,其间既有带着偏见的丑化的形象,也有出于认同的幻想的形象。“他者”形象的塑造受到权力关系的制约,对“他者”的误读、扭曲、美化往往与本土艺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话语权力分布及文化认同程度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尊重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作品,反对其他族群视觉艺术中隐含着的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歪曲表现,同时应能判析本国视觉艺术中是否存在“自我他者化”的倾向,并展现出真正的原创力,创作出切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他者形象 文化认同 自我他者化
下载PDF
当代的艺术跨媒介性与“诗意中心”
9
作者 鄢冬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20-31,共12页
随着“音舞诗画”等新兴艺术形式的流行,艺术作品的跨媒介特质已成为一个较为“亮眼”的存在。交往、融合、间性是艺术作品跨媒介性的三个重要范畴。艺术媒介的间性一方面保留了艺术自身的高度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媒介间的良性交往... 随着“音舞诗画”等新兴艺术形式的流行,艺术作品的跨媒介特质已成为一个较为“亮眼”的存在。交往、融合、间性是艺术作品跨媒介性的三个重要范畴。艺术媒介的间性一方面保留了艺术自身的高度自主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媒介间的良性交往和融合。当下复合型艺术媒介的形式越发多样,因此有必要寻找间性的中心位,以它为“轴”去观测艺术媒介交往、融合、间性三者联动的可能,并寻找联动的“最大公约数”。诗意因其开放的朦胧多义性、瞬时的感悟性和优雅的艺术品格,可以成为跨媒介性的观察中心。面对进入21世纪以来蓬勃、繁杂的艺术现场,以诗意中心为轴,可以灵活化解间性可能对跨媒介艺术进一步融合造成的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媒介 诗意中心 跨媒介性 间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方法的革命性运用——艺术生成与传播的时代问题与挑战
10
作者 郑川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37-48,共12页
数字人文方法曾长期隐而不显地被运用于艺术人文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方法以其革命性开始呈现为一种“显学”,其表征包括人工智能在艺术价值评估、艺术教育创新、文化传承与交流甚至艺术生产等方面大范围显现其充沛能量,以及“... 数字人文方法曾长期隐而不显地被运用于艺术人文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方法以其革命性开始呈现为一种“显学”,其表征包括人工智能在艺术价值评估、艺术教育创新、文化传承与交流甚至艺术生产等方面大范围显现其充沛能量,以及“数字艺术史”在研究视域中的革新。基于深度学习,机器智能模型以高效、精确的艺术大数据挖掘,对艺术生成、艺术传播的当代场景予以持续创新。然而,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同时,数字人文也应在对人文关怀传统的坚守中重构其“人文”和“数字”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人文 艺术大数据 深度学习 生成式艺术
下载PDF
试论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特性与要求
11
作者 孙明洁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68-77,共10页
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是承载于人类身体上的一种特殊信息,它既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属性,又具有契合手工技艺特征的独特属性。而手工技艺传承就是关于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既要满足一般信息的传播要求,又要保持技艺信息传播的... 传播学视角下的“手工技艺”是承载于人类身体上的一种特殊信息,它既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属性,又具有契合手工技艺特征的独特属性。而手工技艺传承就是关于手工技艺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既要满足一般信息的传播要求,又要保持技艺信息传播的实践性、恒定性与核心性等,这些性质是影响和制约手工技艺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手工技艺信息传播特性与传播要求的探析,有助于为实现其高效优质传承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手工技艺信息 传播特性 传播要求
下载PDF
媒介化时代文化艺术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维度与策略——基于社交媒体受众评价的内容分析
12
作者 张慧喆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文化艺术对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施为作用主要发生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规范维度和审美维度两个层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为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策略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化艺术对外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施为作用主要发生在国家形象塑造的规范维度和审美维度两个层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为文化艺术的对外传播策略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的国家形象实际上是国家形象与文明形象的综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互融与更新塑造着当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媒介化时代则要求跨文化传播全面关注个体认知和公共话语、地方性文化和全球化语境的关系。通过对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受众评价进行爬梳和内容分析,结合以上多重维度,可以提出一个在媒介化时代通过文化艺术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综合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对外传播 国家形象 社交媒体 内容分析
下载PDF
“青年向”:文化自信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的自觉拓展
13
作者 陈海燕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3期107-115,共9页
中国动画电影正处在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的关键性转型时期,由此也正在以往的“低幼向”与“合家欢”方向之外积极区分目标观众,自觉拓展并巩固分层市场,瞄准数量庞大的青年受众,探索一套与“青年向”契合的生产营销机制。“... 中国动画电影正处在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的关键性转型时期,由此也正在以往的“低幼向”与“合家欢”方向之外积极区分目标观众,自觉拓展并巩固分层市场,瞄准数量庞大的青年受众,探索一套与“青年向”契合的生产营销机制。“青年向”国产动画电影以过去引进美、日动画所培养起来的庞大观众群体为基础,在叙事上摆脱了“低幼”标签,开始通过动画体裁探讨成人世界的现实问题,在审美上自觉形成了一种融汇着古今中西元素的新的美学风格。票房数据和观众口碑都可以佐证,“青年向”有望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给国产动画电影产业链补充一个重要环节,并与“低幼向”“合家欢”作品一起朝着“国漫崛起”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动画电影 “青年向” 文化自信 受众拓展
下载PDF
媒介寓言:幻觉分析的方法论反思
14
作者 蒋文博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幻觉是人类的本能,而求真是要揭示世界的永恒秩序和本质规律。古典时期,制造幻觉的媒介背后总有现实对应,求真具有客观依据;但现代媒介强大的虚拟能力切断了幻觉与现实的血脉关联,让幻觉在产生、传播、阐释环节反客为主,反过来控制人类... 幻觉是人类的本能,而求真是要揭示世界的永恒秩序和本质规律。古典时期,制造幻觉的媒介背后总有现实对应,求真具有客观依据;但现代媒介强大的虚拟能力切断了幻觉与现实的血脉关联,让幻觉在产生、传播、阐释环节反客为主,反过来控制人类,构成新型幻觉机制和意义关系。通过着重考察数字复制语境中的幻觉表征,结合波德里亚的理论总结,可以深入反思艺术幻觉分析在现代媒介语境中的方法论价值与局限,以试图把握现代媒介寓言背后的本真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寓言 新型幻觉机制 幻觉分析 本真逻辑
下载PDF
《晴峦暖阁》
15
作者 牛克诚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行星转向中的行星境况 被引量:1
16
作者 +1 位作者 李国栋(译) 韩晓强(校译)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2期51-69,共19页
当代文艺理论界和批评界正在兴起一种“行星转向”,它以“行星性”的批判理论模型超越了全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全球化”的语义、进程、效益、文化表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歧义纷呈、问题层出,“行星研究”对此作出的回应有“生态寰宇... 当代文艺理论界和批评界正在兴起一种“行星转向”,它以“行星性”的批判理论模型超越了全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全球化”的语义、进程、效益、文化表现,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歧义纷呈、问题层出,“行星研究”对此作出的回应有“生态寰宇学”和“世界视野”思想等。“行星”领域更加关注关系性和伦理,与全球化领域相区别。“行星性”与“寰宇主义”理念相近,但也存在诸多差异。“行星文化”带来了新兴的艺术与美学思潮,有待更进一步的理论探究和批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转向 地缘美学 关系性 寰宇主义 全球化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全媒体发展的传播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炜华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4-11,共8页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对全媒体发展的传播实践进行梳理,可从...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整体布局与具体实践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对全媒体发展的传播实践进行梳理,可从全媒体传播的新体系与新生态、全媒体文化的新景观与新场景、全媒体跨文化交流的新语态与新策略三个角度,探索全媒体传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对全媒体发展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全媒体传播体系 全媒体文化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恽寿平山水画美学分期及其在扬州地区的传播问题
18
作者 张鲁 庞鸥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在中国绘画史上被誉为“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的“没骨花”在清代画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但他在“没骨花”广为社会认可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山水画的创作,并在其诗文与《南田画跋》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山水画论述的内容。... 在中国绘画史上被誉为“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的“没骨花”在清代画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但他在“没骨花”广为社会认可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山水画的创作,并在其诗文与《南田画跋》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山水画论述的内容。通过分析恽寿平山水画的笔墨特点与风格成因,可以将其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并归纳总结出其各自的美学风格特征,同时厘清对恽寿平山水画的一些固有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阐述其款识书法的分期,发现其画作在扬州地区传播遇冷的待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寿平 山水画 美学风格 美术传播
下载PDF
国产“年代剧”的叙事新变与价值引领
19
作者 肖怀宇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近年来,国产“年代剧”佳作频现,《人世间》等作品已“破圈”传播。从时代精神的真实再现、文化记忆的创新重构、家国情怀的伦理内涵、温暖现实的价值导向等几个方面入手,可分析这些“年代剧”广受欢迎的原因,并从其间总结出优秀国产“... 近年来,国产“年代剧”佳作频现,《人世间》等作品已“破圈”传播。从时代精神的真实再现、文化记忆的创新重构、家国情怀的伦理内涵、温暖现实的价值导向等几个方面入手,可分析这些“年代剧”广受欢迎的原因,并从其间总结出优秀国产“年代剧”在叙事上的新策略、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剧 影视叙事 时代精神 文化记忆 家国情怀 温暖现实主义
下载PDF
谢晋研究中的议程诱导与拨乱反正
20
作者 刘海波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第4期16-24,共9页
谢晋是公认的电影大师。迄今为止,谢晋研究可分为创作伴随期(1957—2001)、“盖棺定论”期(2001—2011)、拓展更新期(2011年至今)三个时期。关于谢晋的研究已是成果卓著,但其研究过程中存在“作者论范式误区”“朱大可批评的议程诱导”... 谢晋是公认的电影大师。迄今为止,谢晋研究可分为创作伴随期(1957—2001)、“盖棺定论”期(2001—2011)、拓展更新期(2011年至今)三个时期。关于谢晋的研究已是成果卓著,但其研究过程中存在“作者论范式误区”“朱大可批评的议程诱导”和“比较方法的视野缺席”三大问题。目前对谢晋的研究应当主要聚焦于他导演艺术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选题、立意、演员指导、镜头语言、艺术效果等五方面。其中,谢晋的导演风格在题材选择上尤为突出,即偏爱女性题材、现代人物和“偏主流”题材,这也是使其电影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晋 电影人 作者论 朱大可 导演艺术 电影选题偏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