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指标由Wackernagel and Rees於1996年提出,以土地及水域面积量度一特定地区居民之消费型态与水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例如:资源的提供以及废弃物的承纳与净化。由於生态足迹分析至今仍只用於量度已发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指标由Wackernagel and Rees於1996年提出,以土地及水域面积量度一特定地区居民之消费型态与水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例如:资源的提供以及废弃物的承纳与净化。由於生态足迹分析至今仍只用於量度已发生的状态,因而有学者质疑将生态足迹当做一项永续发展指标的适当性,尤其是有关其中的能源足迹(energy footprint)其估算方式未能考量能源替代方案的情形,更是备受评论。特别关注能源足迹估算,主要是因在个案研究中生态赤字多导因於能源足迹过於庞大,而能源足迹又以净化燃烧化石燃料的CO2释出量所需之森林面积为主,因此若降低最终能源消费量、或调整初级能源转变投入结构,均有助於大幅降低生态赤字。由於Wackernagel等人估算能源足迹的方式是直接利用初级能源使用量的统计数字,完全忽略驱动初级能源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为了提供生产活动所需能源以制造出满足一地区居民消费的物品与服务,以致於估算的结果是反映出支持一地区经济活动的初级能源量,而非生态足迹指标概念所欲估算之满足一地区居民消费所利用的初级能源。在缺少这些关系的考量以及估算基础的偏差,若以原先的估算方式进行情境分析,确有困难之处。 基此,本文研提一个能进行能源足迹情境分析的估算架构,并以台湾地区1996年的资料为例进行个案估算。在情境分析架构中,本研究建议有关一地区居民最终需求因应相关政策,例如: CO2减量之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变动结果,可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进行概估,并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推估满足这些居民最终需求直接与间接所需之各部门产品,再计算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投入系数,推估最终能源消费量,接着应用最终能源消费与初级能源需求转换的关系矩阵,估计不同类别初级能源使用量,再利用相关文献采用之能源—土地转换率,估计台湾地区基期与模拟方案的能源足迹与能源地赤字。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