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0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石平荣 李凯 +1 位作者 段逸群 周小勇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7-120,共4页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异征候的重症药疹。目前认为,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机体对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解毒功能的缺陷是其病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感染再激活也参与了此病的发生。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所致组织损害主要...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特异征候的重症药疹。目前认为,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机体对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解毒功能的缺陷是其病因之一,人疱疹病毒-6感染再激活也参与了此病的发生。药物及病毒再激活引发的免疫过敏反应所致组织损害主要南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造成。针对其病理生理改变,最有效的治疗是采用激素与免疫球蛋白联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代谢产物 免疫 疱疹病毒6型 治疗
下载PDF
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郑和义 朱学骏 +7 位作者 连石 苏晓红 赖维 李军 王爱平 朱威 蒋明军 万苗坚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2.5%5-氟脲嘧啶乳膏进行对照。方法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试验组和2.5%5-氟脲嘧啶乳膏对照组均每周外用药物3次,共治疗8... 目的评价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2.5%5-氟脲嘧啶乳膏进行对照。方法对尖锐湿疣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5%咪喹莫特乳膏试验组和2.5%5-氟脲嘧啶乳膏对照组均每周外用药物3次,共治疗8周。结果本研究共244例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其中,咪喹莫特组125例,5-氟脲嘧啶组119例。咪喹莫特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00%、74.40%、81.60%、92.80%、有效率分别为79.20%、93.60%、97.60%、97.60%.5-氟脲嘧啶组治疗后2、4、6、8周的痊愈率分别为52.10%、70.59%,78.15%、89.92%、有效率分别为84.03%、94.12%、94.96%、97.4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主要为局部不良反应,如局部红斑、疼痛、糜烂,瘙痒等,未见系统性不良反应。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使用方法简便,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咪喹莫特
下载PDF
10~18岁青少年痤疮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3
作者 吴铁强 梅淑清 +6 位作者 张晋昕 龚蓉芬 吴奋进 吴卫洪 李军 林敏 刁鉴兴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评估10~18岁青少年痤疮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对调查者逐一检查并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用SPSS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0~18岁年龄组痤疮患病率为53.5%,其中男54.9%,女51.... 目的评估10~18岁青少年痤疮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对调查者逐一检查并以问卷的方式收集流行病学资料,用SPSS1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10~18岁年龄组痤疮患病率为53.5%,其中男54.9%,女51.6%,炎性痤疮患病率为25.8%,痤疮及炎性痤疮随年龄逐年增加。痤疮后瘢痕发生率为7.1%,12岁年龄组瘢痕发生率为0.5%,其后瘢痕发生率逐年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睡眠时间少、涂化妆品、中性皮肤、油性皮肤、混合型皮肤等6项为危险因素,检验显示挤捏皮疹为痤疮后瘢痕的危险因素。结论12岁年龄组开始出现瘢痕,挤捏皮疹是造成痤疮后瘢痕的危险因素。提示应重视青少年痤疮的防治,干预的时机应在11~12年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青少年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闭塞性干燥性龟头炎一例 被引量:6
4
作者 谭兴友 田中华 +2 位作者 成志明 牛长秀 王养岭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33-133,共1页
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的硬化萎缩性苔藓以女性多见,发生于男性外阴部位者称为闭塞性干燥性龟头炎,较为少见,现将我科门诊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龟头炎 干燥性 闭塞性 硬化萎缩性苔藓 生殖器部位 外阴部 女性 男性
下载PDF
面部毛霉病一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符美华 陈辉 +7 位作者 宋琳毅 陈浩 陈伟 侯伟 李和莲 姜袆群 吕桂霞 刘维达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67-69,共3页
目的报道1例因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感染。方法经真菌镜检、培养和病理诊断为面部多变根毛霉病。结果患者5岁,因摔跤行鼻骨复位术后,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肉芽肿,2003年来我院诊断为面部毛霉病。2004年2月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酮康唑200 m... 目的报道1例因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感染。方法经真菌镜检、培养和病理诊断为面部多变根毛霉病。结果患者5岁,因摔跤行鼻骨复位术后,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肉芽肿,2003年来我院诊断为面部毛霉病。2004年2月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酮康唑200 mg/d治疗2个月好转。因其他原因停止治疗,7个月后病情恶化,面部浸润性斑块,坏死,结黑色痂,脓性分泌物,上唇和上腭部分缺失,再次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为多变根毛霉。2004年12月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2个月,总剂量为50 mg/kg,明显好转,加用伊曲康唑 100 mg/d治疗。结论多变毛霉可引起皮肤组织浸润性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变根毛霉 真菌病 两性霉素B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进展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琴 杨春俊 +1 位作者 张学军 杨森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斑秃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用药,紫外线光疗法是其中的重复方法之一。新近用于临床治疗斑秃的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的最新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皮损处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影响抗原... 斑秃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系统用药,紫外线光疗法是其中的重复方法之一。新近用于临床治疗斑秃的308 nm准分子激光是中波紫外线光疗法的最新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诱导皮损处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因子产生和影响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等有关。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该疗法方便、高效、安全及患者依从性好。为此,综述了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斑秃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斑秃 治疗
下载PDF
CO_2激光治疗肛门内尖锐湿疣 被引量:9
7
作者 曹宁校 张荣林 +7 位作者 鞠梅 陈昆 常宝珠 陈琴芳 张小华 郑志菊 杨夕芳 顾恒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CO2激光治疗肛门内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对197例肛门内尖锐湿疣患者进行肛门5点法麻醉下的CO2激光治疗,并进行末次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1次临床治愈率38.1%,患者单纯肛门内1次临床治愈率86.3%。所有患者的创面愈合期... 目的探讨CO2激光治疗肛门内尖锐湿疣的效果。方法对197例肛门内尖锐湿疣患者进行肛门5点法麻醉下的CO2激光治疗,并进行末次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1次临床治愈率38.1%,患者单纯肛门内1次临床治愈率86.3%。所有患者的创面愈合期为3~6周。患者有暂时的术后疼痛、肛门狭窄和排便疼痛,一般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仅发生2例术后尿潴留。结论采用5点麻醉激光治疗肛门内尖锐湿疣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较少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肛门 激光
下载PDF
新唑类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田伟 王红 刘维达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2期72-75,共4页
近年来,新研制出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口服的伏力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外用的舍他康唑、硫康唑、噻康唑等。这些药物扩大了现有唑类药物的抗菌谱,提供了更好的抗真菌活性。这些新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尤其是系统用药已经在初步的... 近年来,新研制出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口服的伏力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外用的舍他康唑、硫康唑、噻康唑等。这些药物扩大了现有唑类药物的抗菌谱,提供了更好的抗真菌活性。这些新的唑类抗真菌药物,尤其是系统用药已经在初步的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此,主要综述了新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力康唑 泊沙康唑 雷夫康唑 舍他康唑 硫康唑 噻康唑
下载PDF
外用咪喹莫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志军 刘流 何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44-146,共3页
咪喹莫特为非核苷杂环胺小分子免疫调节剂,作为Toll样受体7显效剂,通过诱导机体产生α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2等细胞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感染和肿瘤存在,最终消除相关病损。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肛周外生殖器疣、... 咪喹莫特为非核苷杂环胺小分子免疫调节剂,作为Toll样受体7显效剂,通过诱导机体产生α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2等细胞因子,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感染和肿瘤存在,最终消除相关病损。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肛周外生殖器疣、日光性角化病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适应证也不断扩大,提示其在皮肤科领域将会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喹莫特 生物医学研究 免疫因子
下载PDF
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一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弓娟琴 刘训荃 +3 位作者 曾学思 徐宏彬 陈炜 胡素泉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40-342,共3页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手足、躯干红斑、脱屑30年,头皮、躯干、上肢结节、溃破2年。检查见头皮、颈、躯干和上肢有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 目的报道1例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手足、躯干红斑、脱屑30年,头皮、躯干、上肢结节、溃破2年。检查见头皮、颈、躯干和上肢有紫红色浸润性斑块、结节,部分皮损表面破溃、渗液、结痂。皮损内穿刺液及甲直接镜检菌丝阳性,培养为红色毛癣菌生长。皮损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上皮细胞样肉芽肿,其中央大片坏死,周围见结节样上皮样细胞团块,伴少许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PAS染色真皮内见真菌菌丝。诊断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遗留萎缩性瘢痕。用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播散性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临床少见,伊曲康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癣菌属 肉芽肿 伊曲康唑 皮肤真菌病
下载PDF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重症多形红斑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陈金波 王宝玺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20-322,共3页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重症多形红斑(TEN/SJS)作为重症药疹中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其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特点为快速而广泛的角质形成细胞调亡,继而导致表皮真皮分离。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但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遗...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重症多形红斑(TEN/SJS)作为重症药疹中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其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特点为快速而广泛的角质形成细胞调亡,继而导致表皮真皮分离。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但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与遗传易感性、药物代谢异常、药物活性产物的直接作用、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表皮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重症多形红斑 发病机制 表皮细胞凋亡 遗传易感性 重症药疹 细胞调亡 角质形成
下载PDF
阿维A治疗囊肿性痤疮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焕强 黄茂 范焕芳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99-399,共1页
关键词 囊肿性痤疮 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 阿维A 难治性皮肤病 痤疮丙酸杆菌 分泌过多 免疫反应
下载PDF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皮肤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鹏 蒋献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窄谱中波紫外线为近年来治疗皮肤病应用较为广泛的紫外线,经临床证实对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瘙痒症及其他炎症性皮肤病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好。治疗机制可能与其较强的穿透性、抑制免疫系统作用及调节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 窄谱中波紫外线为近年来治疗皮肤病应用较为广泛的紫外线,经临床证实对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瘙痒症及其他炎症性皮肤病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好。治疗机制可能与其较强的穿透性、抑制免疫系统作用及调节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平衡等有关。对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上述皮肤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中波紫外线 皮肤疾病 治疗机制 免疫系统
下载PDF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苏俊 冯素英 林麟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常见的靶抗原有LAD97、LAD-1、BP180、BP230和LAD285等抗原,其中BP180抗原可能在发病中起作用。特征性的基底膜带线状IgA抗体沉积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常见的靶抗原有LAD97、LAD-1、BP180、BP230和LAD285等抗原,其中BP180抗原可能在发病中起作用。特征性的基底膜带线状IgA抗体沉积为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氨苯砜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白介素-23与银屑病的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建建 陈静 黄进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白介素-23作为新发现的白介素-12家族细胞因子,由白介素-12p40及特有的p19异二聚体构成,其受体由白介素-12Rβ1和白介素-23R组成,在抗肿瘤、抗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作用。白介素-23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升高,并通过诱导朗格汉斯... 白介素-23作为新发现的白介素-12家族细胞因子,由白介素-12p40及特有的p19异二聚体构成,其受体由白介素-12Rβ1和白介素-23R组成,在抗肿瘤、抗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作用。白介素-23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升高,并通过诱导朗格汉斯细胞增加、促进记忆T细胞产生γ干扰素和白介素-23/白介素-17轴促进了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17 干扰素Ⅱ型
下载PDF
皮肤屏障功能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秀祖 许爱娥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22-124,共3页
1 皮肤屏障与皮肤病 皮肤屏障的结构基础主要是角质层以及表皮脂质。天然保湿因子等。表皮脂质包括神经酰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这些脂质在基底层细胞向角质层分化过程中,含量逐渐增高,到达角质层时被排出至细胞间隙,形成... 1 皮肤屏障与皮肤病 皮肤屏障的结构基础主要是角质层以及表皮脂质。天然保湿因子等。表皮脂质包括神经酰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这些脂质在基底层细胞向角质层分化过程中,含量逐渐增高,到达角质层时被排出至细胞间隙,形成防止水分丢失的屏障。天然保湿因子是由表皮中的中间丝相关蛋白(filaggrin)分解形成,包含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尿刊酸、乳酸、尿素等多种低分子量物质,在角质层内与水结合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屏障功能 天然保湿因子 中间丝相关蛋白 吡咯烷酮羧酸 水分丢失 游离脂肪酸 游离胆固醇 基底层细胞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光照射身体不同部位产生最小红斑量的比较 被引量:9
17
作者 宋秀祖 樊奇敏 +1 位作者 胡慧丽 许爱娥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与背部和腹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部位皮肤的最小红斑量有差异,临床采用308nm准分子光治疗时,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最小红斑量选择适当的起始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下载PDF
光、激光及射频技术治疗寻常痤疮 被引量:4
18
作者 季江 施辛 +1 位作者 周展超 崔盘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痤疮是一种十分常见﹑累及皮脂腺、毛囊的多因素疾病。痤疮治疗中,光疗法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这些尚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的传统治疗,对于那些不愿接受传统治疗、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光、激光和射频是其理想选择。
关键词 痤疮 寻常 激光 射频
下载PDF
人类乳头瘤病毒和紫外线及皮肤肿瘤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凯 段逸群 +1 位作者 周小勇 石平荣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多种皮肤肿瘤以及一些可能癌变的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存在密切关系,这些患者的皮损中大部分都可检测出人类乳头瘤病毒。紫外线与某些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最近研究表明,紫外线与人类乳头瘤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多种皮肤肿瘤以及一些可能癌变的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等,存在密切关系,这些患者的皮损中大部分都可检测出人类乳头瘤病毒。紫外线与某些皮肤肿瘤发病的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最近研究表明,紫外线与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也存在相关性。因此,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能是某些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皮肤肿瘤发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紫外线 皮肤肿瘤
下载PDF
Th1/Th2细胞因子与生殖器疱疹关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朱小华 徐金华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4-56,共3页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在生殖器疱疹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生殖器疱疹患者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复发频率与Th1/Th2平衡失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Th1/Th2平衡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协同刺激分子、信号传导机制相关;从而可...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在生殖器疱疹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作用。生殖器疱疹患者Th2细胞因子占优势,复发频率与Th1/Th2平衡失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Th1/Th2平衡与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协同刺激分子、信号传导机制相关;从而可以通过Th2型细胞因子向Th1型细胞因子逆转来预防和治疗生殖器疱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 生殖器 TH1细胞 TH2细胞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