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族共和”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
1
作者 王江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仁的“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同时,“两条构建进路”在民国初创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之后,国共两党的路线分殊及其民族观念、国家观念的分歧在客观上导致了相互依存的两条构建进路的分离。而五族共和开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的互动依存,以及两条进路分野之后的结果及影响,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辩证的看待国族整合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意即整合中实现着平等,平等中孕育着整合;二是应在“各族平等结合进路”延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路径(民族团结政策机制等)之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国家民族机制、国民化机制等;三是要从国家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中国崛起阶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从国家认同的视角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中华民共同体 中华民 各民 团结
下载PDF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被引量:37
2
作者 村田雄二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 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五族共和 孙中山 张謇 杨度
下载PDF
“五族共和”宪政实践新论 被引量:15
3
作者 常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0,共7页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提出五族共和主张,但南京临时政府的存续时间本就很短,倒是继之的北洋政府,在民族治理和相关宪政制度架构上基本采取了"五族共和"的宪政政策;而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议清帝退位,虽然以前常被认为是资产...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虽然提出五族共和主张,但南京临时政府的存续时间本就很短,倒是继之的北洋政府,在民族治理和相关宪政制度架构上基本采取了"五族共和"的宪政政策;而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议清帝退位,虽然以前常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性的体现,但在当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起到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且更是五族共同缔造共和的最生动彰显。因此,梳理五族共和的宪政实践,南北和议与北洋政府时期的相关宪政努力均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宪政 南北和议 北洋政府
下载PDF
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被引量:2
4
作者 熊坤新 戴慧琦 杨新宇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族共和"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其中无疑带有时代的进步性...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期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族共和"思想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其中无疑带有时代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深入研究"五族共和"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疑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族共和 时代进步性 历史局限性
下载PDF
“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确立与渊源论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先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共6页
“五族共和”思想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提出并议决的。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海内外宣布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思想是1911年武昌起义时湖北各界人士提出并议决的。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向海内外宣布了“五族共和”思想及其政策主张。“五族共和”思想源自资产阶级改良派和立宪派的“大民族主义”和“五族国民统一”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色旗 大民主义 国民统一
下载PDF
论“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先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91,共6页
五族共和”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近代多民族国家的构建、近代中华民族的构建及近代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消极影响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 五族共和思想 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 消极影响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简论 被引量:5
7
作者 何志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9-134,共6页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 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角度,选取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五族共和”不仅涵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统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民主共和原则,为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在民主共和体制下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种选择模式。关注近代中国人对解决中国民族民主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和“五族共和”作为政治话语在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近代以来各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五族共和 思想
下载PDF
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孙中山民族思想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龙晓燕 薛昊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4,共7页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族思想在近代民族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历经了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 孙中山作为中华现代国家的缔造者之一,他的民族思想在近代民族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历经了从“五族共和”到“民族熔炉”与“民族自决”的变化,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建设中华现代国家的时代命题,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国家与民族同构性。孙中山民族思想包容性的增强,推动了国家与民族同构的中华民族观念传播,对近现代中华现代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思想 五族共和 “民熔炉” “民自决”
下载PDF
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 被引量:15
9
作者 华国梁 戴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辛亥起义后满族亲贵被迫同意清帝退位,而蒙古王公担心语言风俗不同,难以见容于汉族,仍然态度强硬地尊戴清室,反对共和。由于革命党人不断地阐述其民族平等思想,宣传"五族共和",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的态度终由抵...  辛亥起义后满族亲贵被迫同意清帝退位,而蒙古王公担心语言风俗不同,难以见容于汉族,仍然态度强硬地尊戴清室,反对共和。由于革命党人不断地阐述其民族平等思想,宣传"五族共和",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的态度终由抵制转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王公 五族共和 政策 民国初年 平等
下载PDF
“内藩外夷”与“五族共和”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毅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倡导"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并成为今天"中华民族"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这一理念的提出,固然不乏近代西方民族与国家观念传入的影响,但更与中国自身内部历史的积淀与演进密不可分... 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倡导"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并成为今天"中华民族"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这一理念的提出,固然不乏近代西方民族与国家观念传入的影响,但更与中国自身内部历史的积淀与演进密不可分。尤其满族入关,对中国传统"华夷"观念的冲击、清朝统治者"法明崇满"治国方略的演进、新的"大一统"理念的形成、西力东渐背景下"华夷"内涵的变动,为"五族共和"奠定了更为直接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从"法明崇满"到"五族共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清代"华夷"观念演化,及多民族统一国家建构的思想轨迹,并反映了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一种律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族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产阶级革命派 “华夷” 结构性变动 华夷之辨 孙中山 反满
下载PDF
从“五族共和”到《共同纲领》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87,共3页
According to Qu Donglin, two methods can be used in this study: surveying history of all na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f mutual relationship, and self - ident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uch scholars as Xu Diancai, L... According to Qu Donglin, two methods can be used in this study: surveying history of all na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of mutual relationship, and self - ident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uch scholars as Xu Diancai, Li Hongbin, Xiang Nanyan, Zhou Wenjiu and Zhang Yue all think that, in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self -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mon progress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纲领》 五族共和 社会基本矛盾 西方列强 社会性质 领土完整 危机 共同目标 独立 专制统治 精神 振兴中华 中国 根本性 近代 侵略 主权 人民
下载PDF
论孙中山构建“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之设想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奇文 雷红梅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7-40,共4页
孙中山构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的根由是借鉴某些国家民族融合的经验,结合我国各民族在辛亥革命中团结对比的实际提出来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最大最文明最具有同化力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民族一... 孙中山构建“五族共和”中华民族的根由是借鉴某些国家民族融合的经验,结合我国各民族在辛亥革命中团结对比的实际提出来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最大最文明最具有同化力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合众共志达到和谐大同;措施是把民族工作纳入《建国大纲》、《十月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 五族共和
下载PDF
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五族共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昆云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8,13,共9页
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五族共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周昆云民族平等是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主题①。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历史先行者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当历史发展进入20世纪,民... 20世纪争取中国各民族平等的三次探索:“五族共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周昆云民族平等是人类社会民族过程的主题①。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历史先行者为实现民族平等的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当历史发展进入20世纪,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席卷世界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正的民平等 孙中山 少数民地区 五族共和 主义 社会主义民理论 区域自治 问题 毛泽东 各民
下载PDF
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和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更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8-91,共4页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革命的实践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五族共和"是他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对"驱除鞑虏"这一口号理性分析之后提出的,其内涵有个发展的过程。这一主张虽有缺陷,但...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革命的实践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五族共和"是他民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对"驱除鞑虏"这一口号理性分析之后提出的,其内涵有个发展的过程。这一主张虽有缺陷,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的进步性和在当时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主义 五族共和
下载PDF
从“因俗而治”到“五族共和”——中国民族治理模式的近代嬗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顺清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辛亥革命使古老的大清帝国走向中华民国,中国民族政策也经历了由"因俗而治"到"五族共和"的历史性嬗变。回溯民族治理模式由古代到近代的历史变迁,对于正确认识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 问题 因俗而治 五族共和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五族共和”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杰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29-131,共3页
"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一种凸现民族平等和民族统一的民族思想——"五族共和"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相当丰富和曲折的历史演进脉络,体现了中国民... "中华民国"成立后,作为一种凸现民族平等和民族统一的民族思想——"五族共和"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这一思想的形成在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相当丰富和曲折的历史演进脉络,体现了中国民族思想的新陈代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五族共和 思想
下载PDF
国家认同建构:从“五族共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江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5-164,共10页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国家认同 五族共和 中华民共同体 各民
下载PDF
“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8
作者 胡岩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关键词 五族共和 “西藏独立” 少数民 孙中山 辛亥革命后 华民 问题 辛亥革命时期 革命党人 北京政府
下载PDF
析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德瑞 孟楠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27-129,共3页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主张有着深刻的...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主张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族共和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9-13,共5页
“五族共和”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到1920年以后,孙中山便扬弃了它,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 “五族共和”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到1920年以后,孙中山便扬弃了它,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旗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劾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五族共和 主义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共和 中国民主革命 临时大总统 历史背景 研究 关系思想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