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伦理原则与心性本体——儒家“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说的内在一致性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景林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33,共7页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门内之治 之治 仁义 六德
下载PDF
论“仁内义外”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博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4年第2期29-34,共6页
"仁内义外"是战国时期思想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孟子>中的记载,告子曾经有过这样的主张.<告子上>云:
关键词 仁内义外”思想 性善论 仁义精神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从德性实现的角度进行的诠释
3
作者 崔丽萍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1-33,共3页
将告子提出的"仁内义外"解释为内外道德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将《五行》的"德之行"与"行"的双重表达法解释为"仁内义外"表达法的特殊形式,因而断定子思坚持"仁内义外"说,就存在着一... 将告子提出的"仁内义外"解释为内外道德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将《五行》的"德之行"与"行"的双重表达法解释为"仁内义外"表达法的特殊形式,因而断定子思坚持"仁内义外"说,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而如果我们从德性实现方式的角度来理解子思的"德之行"与"行"的双重表达法,就可以得出,子思坚持"仁义内在"说和"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两种德性实现方式的论断。这一论断也许更符合思孟学派与子思本人的思想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内在 仁内义外 德性实现
下载PDF
论《孟子》“仁内义外”与“仁义内在”的辩证关系
4
作者 严昭华 《汉字文化》 2021年第7期121-122,共2页
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外的争议,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孟子与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差别。两人不仅在对义是内在还是外在持有不同意见,而且在"仁内"这一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孟子和告子在社会伦理学方面... 孟子与告子关于仁义内外的争议,是孟告人性之争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孟子与告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根本差别。两人不仅在对义是内在还是外在持有不同意见,而且在"仁内"这一看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孟子和告子在社会伦理学方面却是一致的。由此发掘孟告关于仁义内外之辩的伦理学蕴意,表明孟告之辨既有对立也有统一,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道德内在
原文传递
试析仁义内外之辨 被引量:28
5
作者 庞朴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0,共3页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 后世学者多用“人心内外”来解说告子的“仁内义外”。认为告子主张“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义)由乎外”;而孟子则相信“仁义礼智根于心”,“非由外铄我也”。因此,孟告争论的焦点是道德情操,特别是“义”德的发生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判。告子所持的仁内义外说,不是说仁出于内心,义起于外物,不属于道德发生论的范畴,而只是叙说了仁义的施行范围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孟子 仁内义外
下载PDF
论“仁义内外”的两个理论维度对公共生活道德建设的启示
6
作者 王和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5-138,共4页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社会生活行为原理的研究却浅尝辙止,而这正是转型期的中国伦理学将对公共生活道德问题的探究置于优先地位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道德
下载PDF
“仁义内外”再辨
7
作者 毕明良 《船山学刊》 2021年第2期68-76,共9页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吿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吿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公义 主德 公德 吿子
下载PDF
仁、义的本义与演变 被引量:7
8
作者 谢维俭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2-148,共7页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 "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的根本分歧在于"仁"与"义"哪个应该放在首位。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用"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这属于个体的"潜意识"和"前意识"。"仁"与"义",一个是维系亲情;一个是卫护公道。所谓"仁内义外"主要是强调在家族内部讲"仁",在外面讲"义"。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个符号可以包含多项所指。所以,仁、义、内、外的意思都不是唯一的。孟子不赞同"仁内义外",实际上是否定了私德与公德的区别。后世的统治者赞赏孟子,不过,他们的意图不在"天下一家",而在"家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墨家 仁内义外 家族制
下载PDF
告子人性论辨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启祥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39,共8页
朱熹、牟宗三和唐君毅都倾向于把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等同于性可善可不善论。针对这种倾向,本文首先分析这几位哲学家对于告子人性论的理解及其存在的困难,初步澄清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性可善可不善论在人性设定上的差异,即性可善... 朱熹、牟宗三和唐君毅都倾向于把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等同于性可善可不善论。针对这种倾向,本文首先分析这几位哲学家对于告子人性论的理解及其存在的困难,初步澄清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性可善可不善论在人性设定上的差异,即性可善可不善论所隐含的人性论可以是性无善无不善论,也可以是性善论、性恶论乃至善恶潜在混合论。然后通过考察和辨析告子的仁内义外学说,揭示它与性无善无不善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借此呈现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性可善可不善论在善恶产生途径上的差别,即性可善可不善论认为一个人的善恶是由环境造成的,而性无善无不善论则认为一个人的善与恶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本性,所以告子有不动心养气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性无善无不善 性可善可不善 仁内义外
下载PDF
楚简《语丛》前三篇思想论析
10
作者 丁四新 刘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3-17,共5页
关键词 《语丛》 儒家伦理 《性自命出》 人为贵 简书 天命 血缘伦理 楚简 仁内义外 止于至善
下载PDF
早期儒家的道家化
11
作者 陈鼓应 《中国哲学史》 1995年第6期23-30,共8页
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在哲学... 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在哲学上接受道家的宇宙论、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先秦儒家的道家化乃是指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而所谓稷下道家的儒家化,乃是指稷下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儒家 道家文化 中国哲学史新编 稷下道家 发展史 儒家化 仁内义外 伦理思想 先秦儒家 自然观
下载PDF
墨子非儒与孟子批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绍崑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2-8,共7页
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教授系湖南永顺县人,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李绍崑教授曾任美国宾川雅玮纳学院哲学系主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心理学资深教授.李博士著作甚丰,已经出版的有《墨子·... 美籍华人学者李绍崑教授系湖南永顺县人,获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李绍崑教授曾任美国宾川雅玮纳学院哲学系主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美国宾州爱丁堡大学心理学资深教授.李博士著作甚丰,已经出版的有《墨子·伟大的教育家》,《墨子研究》、《墨子思想》、《闻道集》、《哲学·心理·教育》等九部专著.一九八六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应邀到吉首大学讲学,现将他讲学专题之一:《墨子非儒与孟子批墨》整理发表,以飨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孟子 非儒 墨学 儒墨 儒家 孔子 墨经 无父 仁内义外
下载PDF
重思先秦儒家的仁义内外之辨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正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5,共7页
仁义内外之辨是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一,区分了私德、公德。对此,先秦儒家普遍认同仁内义外。其二,分析了道德准则的根源。礼学派和告子认为仁内义外,孟子则认为仁义内在。其三,揭示了道德实践的... 仁义内外之辨是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其一,区分了私德、公德。对此,先秦儒家普遍认同仁内义外。其二,分析了道德准则的根源。礼学派和告子认为仁内义外,孟子则认为仁义内在。其三,揭示了道德实践的基础。告子坚持仁内义外,孟子则认为仁义内在。其四,阐释了治理法则的来源。孟子承继仁义内在的理路,荀子则取仁内义外之说。仁义内外之辨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余波一直延续至宋明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内义外 仁义内在
原文传递
先秦“仁义内外”说再辨析
14
作者 吕昂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仁义内外”之辩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孟告之争与子思学派“仁内义外”的观点关注较多,大多以对内外之层次进行划分的方式加以解读。事实上,先秦诸子主要讨论并有所分歧的“内外”,是仁义之德究竟产生于内还是产生于外,... “仁义内外”之辩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孟告之争与子思学派“仁内义外”的观点关注较多,大多以对内外之层次进行划分的方式加以解读。事实上,先秦诸子主要讨论并有所分歧的“内外”,是仁义之德究竟产生于内还是产生于外,而对此的不同判断,根源在于诸子对仁义的不同定义。诸子在“仁义内外”上的不同观点,其背后所反映的始终是各自的核心理念,其目的是在“仁”“义”观念已经影响广泛的前提下,主导对“仁”“义”概念的理解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内义外
原文传递
早期儒家“仁义内外”之争与孟子“仁义内在”说析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鹏伟 穆宏浪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7年第2期410-423,共14页
在孔孟之间,儒家关于仁义内外关系的思考有多种观点,见于郭店简的《五行》、《六德》、《语丛一》、《尊德义》、《唐虞之道》以及《孟子·告子》等篇中。在郭店简中,关于仁义内外问题不仅有'仁内义外'说,也有'仁义内在... 在孔孟之间,儒家关于仁义内外关系的思考有多种观点,见于郭店简的《五行》、《六德》、《语丛一》、《尊德义》、《唐虞之道》以及《孟子·告子》等篇中。在郭店简中,关于仁义内外问题不仅有'仁内义外'说,也有'仁义内在'说,还有'仁义内在外在并列'说。郭店楚简仁义诸说为孟子和告子的辩论提供了思想背景。告子的'仁内义外'以血缘之爱理解仁,以客观义务理解义,实质上是一种'仁义外在'说,与其自然人性论相一致。而孟子的'仁义内在'说,奠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认为仁义内在于人性,以心善言性善,而且认为植根于人内心的仁义可以实现于人的形色之间,提出了儒家思想史上意义深远的'践形'思想,从而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追求提供了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内义外 仁义 仁义内在
原文传递
伊藤仁斋《孟子古义》对人性论的诠释
16
作者 张捷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101,共9页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 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伊藤仁斋在其《孟子古义》中认为,气质层面之性情才是道德层面之性情才的必要条件,应从已发、实然的角度论情与善恶。四端所展现的道德判断模式是一种尚未成型的形式,成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基于人伦关系而形成的发生机制。其对于“仁内义外”的诠释正是对社会关系远近亲疏的一种界定。扩充即通过学习孔孟古典,将以道德情感为判断原则的心理结构扩大到情感与理性双重驱动的发生机制。仁斋基于“现成”思维在气质层面解释人性,消解本然之性,强调道德的公共面向,显示出公私分化的萌芽,对于现世的价值重塑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藤仁斋 《孟子古义》 仁内义外 道德判断
原文传递
功用伦理的逻辑化诠释——墨辩学派的伦理特质研究
17
作者 田智忠 《思想与文化》 CSSCI 2013年第1期345-355,共11页
通常认为,《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即所谓墨辩)为墨家后期的作品,属于科学、逻辑学和论辩学之作。如谭戒甫即强调,墨辩六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术",而"术"是... 通常认为,《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即所谓墨辩)为墨家后期的作品,属于科学、逻辑学和论辩学之作。如谭戒甫即强调,墨辩六篇充其量只能算是"术",而"术"是要为"道"服务的,①墨家的"道"则在《兼爱》、《非攻》等篇中。我们则认为,墨辩学派有从逻辑的角度来澄清和发展墨家伦理的因素,墨辩学派伦理思想应该进入我们的考察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思想 谭戒甫 《墨子》 逻辑化 小取 仁内义外 天志 经说 后期墨家 二无一
原文传递
早期儒家仁义说的研究
18
作者 王博 《哲学门》 2005年第1期71-97,共27页
仁义说是早期儒家的核心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庞朴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仁义关系的角度,利用近年新出土的资料以及现存文献,系统梳理早期儒家对此问题的理解。文章从情与理、柔与刚、亲亲与尊贤、内与外、人与我以及... 仁义说是早期儒家的核心理论,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庞朴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仁义关系的角度,利用近年新出土的资料以及现存文献,系统梳理早期儒家对此问题的理解。文章从情与理、柔与刚、亲亲与尊贤、内与外、人与我以及仁义之和等六个部分,讨论仁义之间相反又相成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义 情与理 刚柔 仁内义外 亲亲与尊贤 人与我
原文传递
从孟告之辩看告子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冀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41,共10页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论辩,是记载告子思想的主要素材。在孟学史的传统解释中,孟告之辩的主题是人性论,孟子通过对告子的批判,捍卫了其"仁义内在"的性善论主张。然而在《荀子》和近年出土文献中可以发现,&q... 《孟子·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论辩,是记载告子思想的主要素材。在孟学史的传统解释中,孟告之辩的主题是人性论,孟子通过对告子的批判,捍卫了其"仁义内在"的性善论主张。然而在《荀子》和近年出土文献中可以发现,"善"的含义并不限于孟子式的道德心理意向。通过对孟告之辩的分析可以发现,告子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义外",在人性中并没有生来具备规范性的伦理原则。告子的义外说导向"学礼"的修养工夫,在儒家传统中接近荀子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告子 人性论 仁内义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