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场与浸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仪式化建构
1
作者 刘佳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是国家层面最高的集体归属感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中,仪式作为兼具文化展演和情感凝聚功能的象征性活动,具有独特的载体和路径作用。仪式通过发挥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是国家层面最高的集体归属感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中,仪式作为兼具文化展演和情感凝聚功能的象征性活动,具有独特的载体和路径作用。仪式通过发挥认知在场与情感浸润的心理作用,以集体记忆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认同,以情感共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可以通过强化仪式顶层设计、丰富仪式传播场域、突出仪式共有符号等途径,挖掘仪式承载的共同性价值,发挥仪式的社会化功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价值得以隆重、庄严、规范的呈现和强化,促使行为从特殊到日常的流变,以此助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仪式化 民族团结
下载PDF
融合课程思政的课堂仪式化路径有效性研究——基于OBE的课程忠诚度指标
2
作者 李卓群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6-96,共11页
通过对某课程522位选课学生进行调查,融合课程思政的课堂仪式化路径的有效性有了实证依据。数据分析表明:文化价值和思政元素融合度对课堂仪式感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对课程忠诚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思政元素融合度对情感团结亦有... 通过对某课程522位选课学生进行调查,融合课程思政的课堂仪式化路径的有效性有了实证依据。数据分析表明:文化价值和思政元素融合度对课堂仪式感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对课程忠诚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思政元素融合度对情感团结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最终也导致课程忠诚度提升;此外,课堂仪式感通过情感团结对课程忠诚度也产生间接影响。基于以上发现,建议将建设仪式化课堂作为提升学生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策略之一;同时,教师应对外部环境保持敏锐洞察力和快速响应,并能适时灵活地实施课堂仪式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价值 课堂仪式化 课程忠诚度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语境下“仪式化传播”的应用策略研究
3
作者 张喆宇 罗广波 +1 位作者 卢伟名 林彬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70-72,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科学精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全方位提高防疫宣传的有效性和个人的科学防护能力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语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科学精准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背景下,如何全方位提高防疫宣传的有效性和个人的科学防护能力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后疫情时代语境,将传播的仪式观有机融入防疫大局,针对不同群体组织提出快捷有效的仪式化传播策略,以期为精准落实科学防疫政策、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化传播 健康中国 科学防疫
下载PDF
仪式还是戏剧:广西师公戏仪式化展演的历史成因与现实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丰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16,共9页
广西师公戏虽然形成时间较晚,但其孕育的过程很漫长。师公戏的仪式化展演样态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师公班子为了存续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师公戏既是仪式,也是戏剧,它是二者融合的小戏,不同于一般戏剧。在师公戏的保护方... 广西师公戏虽然形成时间较晚,但其孕育的过程很漫长。师公戏的仪式化展演样态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师公班子为了存续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师公戏既是仪式,也是戏剧,它是二者融合的小戏,不同于一般戏剧。在师公戏的保护方面,不应倡导“去仪式化”,不应将师公戏转化为一般戏剧,应该尽量保留其原生面貌。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应该保护好师公戏的生存语境,这样师公戏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彰显其在民族节庆和人生仪礼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师公戏 仪式化展演 历史成因 选择
下载PDF
传统文化类节目《一馔千年》的仪式化传播策略研究
5
作者 马晓丽 罗小东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创新型传统文化类节目逐渐成为激发民族情感、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类节目《一馔千年》以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珍馐美馔为文化载体,通过探索古籍复原历史美馔向受众传达中国传统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创新型传统文化类节目逐渐成为激发民族情感、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类节目《一馔千年》以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珍馐美馔为文化载体,通过探索古籍复原历史美馔向受众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为泛娱乐化思潮日益盛行的今天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文章结合传播仪式观理论,从仪式空间、仪式程式和仪式互动三个方面解构节目《一馔千年》的仪式化传播策略,从而分析我国传统文化类节目在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认同方面的功能与价值,以期对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表达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 《一馔千年》 传播仪式 仪式化传播
下载PDF
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刍议
6
作者 刘晓霞 关冬松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3期14-17,共4页
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作为一种集精神与实践于一体的情感实践活动,对提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实效性,增强师范生理想信念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通过调研,并在对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进行全面考查的基础上,... 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化作为一种集精神与实践于一体的情感实践活动,对提升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实效性,增强师范生理想信念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通过调研,并在对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进行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提升供给侧、激活需求侧、营造环体侧3个方面入手,构建师范生爱国主义教育仪式供需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爱国主义教育 仪式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文化类节目的仪式化传播策略探析——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尚思琪 宋琳琳 《科技传播》 2023年第11期45-47,共3页
基于传播仪式观,以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为典型个案,解读该节目在新媒体视域下仪式化传播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时代文化类节目仪式化传播启示,从而为助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 类节目 仪式化传播 《非遗里的中国》
下载PDF
集体主义教育的仪式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葛曲 秦燕 《苏区研究》 2023年第5期73-84,共12页
集体读报作为一种共享意义、集体欢腾、整合社会的仪式,改造了农民对信息的接受及体验方式,实现了“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目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借助报纸新闻的仪式化报道,实现了读报内容的仪式化,促进了报纸信息所隐含象征... 集体读报作为一种共享意义、集体欢腾、整合社会的仪式,改造了农民对信息的接受及体验方式,实现了“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目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读报组借助报纸新闻的仪式化报道,实现了读报内容的仪式化,促进了报纸信息所隐含象征意义的共享和集体交流;通过营造仪式情境,使农民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参与感,集体欢腾的情感感召力召唤出对民族和国家的集体心态;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推进仪式化互动,形成群体规范塑造农民的民族国家观念,提高农民政治参与能力,从而超越地方传统共同体,建立一个全新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通过集体主义教育的仪式化运作,促使民众个体重新认识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最终转变为抗战救国的集体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报组 集体主义教育 仪式化 传播
下载PDF
仪式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9
作者 丰大双 于淼 王晓晖 《天津电大学报》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思政理论课不仅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优秀传统文化“共有”与“共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在传承与传播中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与强烈认同感。将思政理论课... 思政理论课不仅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阵地,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优秀传统文化“共有”与“共享”的传播特性也使其在传承与传播中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与强烈认同感。将思政理论课置于仪式化传播视域下,为的是以文化传播为突破口,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不断激发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升广大学生的参与感、认同感与获得感。强调思政理论课的仪式化传播功能,有利于广大一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转换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对于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化传播 传统文 思政理论课
下载PDF
诗意·仪式化·隐喻: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视听语言特色
10
作者 何蓉 《东西南北》 2023年第20期30-32,共3页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文旅融合为创作背景,用慢节奏、治愈性的诗意笔触,勾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呈现云南大理乡村风貌、地理景观的同时,也向观众诠释了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其对现实主义电视剧进行了类型突...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以文旅融合为创作背景,用慢节奏、治愈性的诗意笔触,勾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画卷。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呈现云南大理乡村风貌、地理景观的同时,也向观众诠释了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其对现实主义电视剧进行了类型突破、叙事重构和语言创新。仪式化的镜头、构图和色彩再现了生活的仪式感,渲染出静谧幽蓝的情感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有风的地方》 视听语言 隐喻 诗意 仪式化
下载PDF
“小学生+科普视频”仪式化传播研究——以B站UP主“保守派车迷刘同学”为例
11
作者 王鑫 《新闻传播》 2023年第8期24-26,共3页
科普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遍地开花的背景下,随着受众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的增加,科普视频的形式和种类逐渐丰富多样,除了专业领域和高学历的知识博主做科普视频外,以小学生为主的科普传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引起观看热潮。本文将从詹姆斯... 科普视频在各大视频平台遍地开花的背景下,随着受众审美需求和娱乐需求的增加,科普视频的形式和种类逐渐丰富多样,除了专业领域和高学历的知识博主做科普视频外,以小学生为主的科普传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并引起观看热潮。本文将从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出发,探讨仪式化传播在“小学生+科普视频”中的具体表现,分别从身份、表演、内容、弹幕四个维度探索刘同学仪式化传播过程,并在其传播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科普视频 B站 仪式化传播
下载PDF
老剧“翻红”现象的仪式化传播
12
作者 尚思琪 宋琳琳 《声屏世界》 2023年第12期49-51,共3页
近几年,许多经典老剧重回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电视台的反复重播、综艺节目中的经典“回忆杀”、经典名场面表情包的流行、视频网站里的二次创作、社交媒体不时推出的讨论话题,这些不同渠道助力着老剧活跃于大众的主流视域中,... 近几年,许多经典老剧重回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电视台的反复重播、综艺节目中的经典“回忆杀”、经典名场面表情包的流行、视频网站里的二次创作、社交媒体不时推出的讨论话题,这些不同渠道助力着老剧活跃于大众的主流视域中,从而实现老剧的再次“翻红”。文章基于仪式化传播视角,探索仪式化在老剧“翻红”过程中的建构及传播价值,为更多老剧及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剧 “翻红” 仪式化传播
下载PDF
论生命体验中的“仪式化”叙事——以《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中心
13
作者 马硕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33-139,共7页
仪式化书写通过对叙事中仪式行为、仪式情境的提炼,形成一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叙事。从仪式化书写的角度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能够更为明晰小说的叙事目的,进一步挖掘文本在塑造人物心理时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约翰·克利斯朵... 仪式化书写通过对叙事中仪式行为、仪式情境的提炼,形成一种以主题为中心的叙事。从仪式化书写的角度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能够更为明晰小说的叙事目的,进一步挖掘文本在塑造人物心理时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约翰·克利斯朵夫从幼时对家庭的牺牲到年老在音乐中达到永生,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与社会行为的矛盾和统一。仪式化叙事和象征功能是小说展现文化历史的重要渠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仪式叙事的视角能够帮助读者深入文本、贴近人物,继而获得更丰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克利斯朵夫 仪式化 音乐 信仰
下载PDF
被仪式化的“造魅”: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美女”叙事
14
作者 马硕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0-35,共6页
女性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作家女性审美意识的体现,而且是时代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的结果。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形象的表现体现出一种被仪式化的倾向,“美女”形象的泛滥,形成了一种“造魅”的叙... 女性的形象塑造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作家女性审美意识的体现,而且是时代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的结果。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形象的表现体现出一种被仪式化的倾向,“美女”形象的泛滥,形成了一种“造魅”的叙事效果。借助仪式叙事的视角,当代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得以被重新审视,当代小说的审美内涵也会得到拓宽与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女 仪式化 造魅 中国当代小说
下载PDF
文化的“仪式感”与“去仪式化”
15
作者 赵秋阳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2期210-217,共8页
传播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仪式的减少,文化的纯符号性得到增强。仪式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感是通过身体行为而获得的参与感。文化通过身体参与保证了纯符号文化活动与现实的连接,提供了文化传承的路径,仪式是文化自身存在得以... 传播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仪式的减少,文化的纯符号性得到增强。仪式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感是通过身体行为而获得的参与感。文化通过身体参与保证了纯符号文化活动与现实的连接,提供了文化传承的路径,仪式是文化自身存在得以证明的保障。现代远距文化交流方式改变了文化形态,有些旧仪式逐渐被抹除,代之以新的仪式,形成新的仪式和仪式感。虽然这可能导致某些传统文化加速消失,然而对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焦虑,而是应借势实现对优秀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仪式化 符号学
下载PDF
《觉醒年代》的仪式化传播研究
16
作者 冯柯茹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第16期129-131,共3页
2021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一种媒介仪式,《觉醒年代》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构建隐喻的符号表达来设置仪式化传播的符号,并从优酷平... 2021年,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作为一种媒介仪式,《觉醒年代》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构建隐喻的符号表达来设置仪式化传播的符号,并从优酷平台讨论场域、相关微博话题场域、主创人员接受采访三个方面在仪式展演过程中充分与受众进行互动,凸显了仪式展演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特性,增加了《觉醒年代》的仪式化传播互动效果。《觉醒年代》的仪式化传播在深化了观众对革命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观众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为当下主旋律电视剧的仪式化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年代》 仪式化传播 主旋律电视剧
下载PDF
媒体融合视域下中国节日文化的仪式化传播
17
作者 陈靖涵 卢彬 《新闻文化建设》 2023年第19期29-31,共3页
本文依据仪式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以主流媒体融合传播平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晚会为研究对象,对仪式化传播等相关概念划定研究范围并阐述其在当代的重要性与作用。通过总结自1983年以来国内以节庆为内容展开的节目创作,归纳其... 本文依据仪式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以主流媒体融合传播平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晚会为研究对象,对仪式化传播等相关概念划定研究范围并阐述其在当代的重要性与作用。通过总结自1983年以来国内以节庆为内容展开的节目创作,归纳其发展不同阶段的成效与改善举措,分析当下中国节日文化的仪式化传播发展现状与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仪式化传播呈现提供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中国节日 仪式化传播 创新 传播
下载PDF
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从雷锋日记到知青日记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艳红 J.David Knottnerus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19,共22页
本文关注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以知青日记写作为例,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日常仪式化行为形成的过程。因其日常性和表达实践中的个人性,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社会性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主要利用结构仪式化理论,证明日常仪式化行为包含了丰... 本文关注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形成。以知青日记写作为例,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日常仪式化行为形成的过程。因其日常性和表达实践中的个人性,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社会性是容易被忽略的。本文主要利用结构仪式化理论,证明日常仪式化行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群体存在特征,社会、群体存在特征和个人在日常仪式化行为形成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社会领域的公共行为是群体和个人日常仪式化行为的真正来源,群体的存在特征则为群体成员复制、选择、调整甚至改变这些公共行为提供了条件,而对社会公共行为和群体特征的估量则是由个人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仪式化行为 日记 知青 仪式化
下载PDF
电视媒体仪式化传播的回潮及思考 被引量:19
19
作者 董华峰 霍丽姗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7,共3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仪式化曾是电视传播的基本特征,此后平民化、日常生活化叙事成为主流。今天,《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大型选秀节目的成功举办,预示着仪式化传播卷土重来。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仪式化传播的本质已发生变化,但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仪式化曾是电视传播的基本特征,此后平民化、日常生活化叙事成为主流。今天,《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大型选秀节目的成功举办,预示着仪式化传播卷土重来。虽然由于时代不同,仪式化传播的本质已发生变化,但是二者在去生活化、追求聚合效应上却是相似的。在网络及新媒体冲击下,仪式化传播将成为电视媒体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介 仪式化 传播
下载PDF
我国学校武术中仪式化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被引量:9
20
作者 杜银玲 段全伟 姜凯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仪式化教育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仪式是传统武术文化生境再现的身体承载,仪式的情感激发可增强习武者的身份认同感,仪式的差序格局意识促进仪式主体的行为自律、秩序整合;武术仪式化教育的...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仪式化教育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仪式是传统武术文化生境再现的身体承载,仪式的情感激发可增强习武者的身份认同感,仪式的差序格局意识促进仪式主体的行为自律、秩序整合;武术仪式化教育的主要困境是仪式形式的多元化危机,仪式的象征意义不在场,仪式参与者主体性缺失。重构策略:全方位地挖掘与整理,促进仪式的多元化发展;科学合理地解读与运用,增强仪式的象征性与主体性参与;辩证地继承与创新,促进仪式的当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学校武术 仪式化教育 缺失 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