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汉语“何O之V”的构式研究
1
作者 王用源 赵子毅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41-45,共5页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O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达与强调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之V” 构式 语法化 语用功能
下载PDF
“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被引量:9
2
作者 罗耀华 孙敏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9,共9页
本文探讨反诘类语气副词"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首先对"何必/何苦"的定位问题进行梳理;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何必/何苦"语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最后就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思考,并论证它... 本文探讨反诘类语气副词"何必/何苦"的词汇化与语法化。首先对"何必/何苦"的定位问题进行梳理;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何必/何苦"语义演变的规律和特点;最后就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思考,并论证它们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诘
下载PDF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萍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9-81,共3页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qu...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V” 前置宾语
下载PDF
“何以文为”再解——兼论“何以A为”的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萍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0-86,共7页
《论语·颜渊》中棘子成有句话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关于其中的"何以文为",前人对其结构多有不同看法。我们从历时角度考察古汉语中"何以文为"类句式"何以A为"的特点及其发展,认为... 《论语·颜渊》中棘子成有句话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关于其中的"何以文为",前人对其结构多有不同看法。我们从历时角度考察古汉语中"何以文为"类句式"何以A为"的特点及其发展,认为其中的"以"不是动词,不可解作"用",而是介词,引介对象"A",此处A不论是名词还是动词,均已指称化,其与动词"为"构成某一特定行为,因此"为"不是句末语助词;而"何"则为疑问代词作句首状语,表反诘,用以否定"A"与"为"构成的这一行为,故"何"并非"为"的表语或宾语。所以棘子成"何以文为"并不是质问"文"有什么用,或"文"是什么东西,而只是因为他觉得君子追求内在品质就够了,即"质而已矣",就不要修"文"了。这与孔子的"文质彬彬"说相悖,故棘子成这一说遭到了孔子弟子子贡的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 以A为” 反问句
下载PDF
汉语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多维研究——以“何其”与“何等”为例
5
作者 潘海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具有共同词素且功能相近,两词的特殊句法功能和表达功用与它们从疑问到反问再到感叹的副词化路径有关,这一演化路径具有认知理据和类型学证据。韵律制约和代词并入是跨层结构"何... 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具有共同词素且功能相近,两词的特殊句法功能和表达功用与它们从疑问到反问再到感叹的副词化路径有关,这一演化路径具有认知理据和类型学证据。韵律制约和代词并入是跨层结构"何其"成词的关键,而同类竞争是疑问代词"何等"向副词演变的诱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副词化 动因
下载PDF
“负、何/荷、担、挑”的历时演变与更替 被引量:4
6
作者 任连明 李彬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31,95,共8页
通过对汉语中表"肩挑、担"义一组词的考察,观察它们历时演变更替的过程。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何/荷"占主体,由于"何"虚化为疑问词,就借用同音字"荷"代替"何"的"肩挑、担"... 通过对汉语中表"肩挑、担"义一组词的考察,观察它们历时演变更替的过程。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何/荷"占主体,由于"何"虚化为疑问词,就借用同音字"荷"代替"何"的"肩挑、担"义。同时,随着汉语白话系统的发展,表"肩挑、担"的口语词"担"作为常用词从魏晋南北朝至今一直在使用,而产生于唐时表该义的"挑",发展到元明时期已远超"担"的用例,并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先秦到目前"负",用例一直不多,且一般保留在书面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 荷、担、挑 历时 演变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的“云何” 被引量:13
7
作者 卢烈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5,共4页
“云何”是东汉以后使用较多的疑问代词,佛典中尤为多见。先秦“云何”用例不多,还不是一个词。西汉“云何”由语气词“云”+“何”凝固成词。东汉汉译佛经中“云何”的使用渐繁,不过语法功能还不完备。
关键词 先秦 两汉 发展
下载PDF
试论“何必呢”的标记化——兼论非句法结构“何必”的词汇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田田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1-268,共8页
表评注功能的语气副词"何必"由疑问词"何"与情态动词"必"构成的非句法结构发展而来。非句法结构"何必"常出现在反问语境中,由于语境吸收,表示"不必"之义,逐渐演变为一个语气副词。... 表评注功能的语气副词"何必"由疑问词"何"与情态动词"必"构成的非句法结构发展而来。非句法结构"何必"常出现在反问语境中,由于语境吸收,表示"不必"之义,逐渐演变为一个语气副词。成词后的"何必"与其后"呢"连用形成话语标记"何必呢",语用强调是"何必呢"标记化的主要动因,语境吸收和语用推理是"何必呢"标记化的主要机制。话语标记"何必呢"在言语交际中具有语篇组织、隐性否定和人际互动等语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呢) 词汇化 标记化 语用功能
下载PDF
近代幽默小说《何典》的修辞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庆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何典》是一部语言独特风格奇妙的近代白话幽默小说,具有特别的艺术色彩,但由于作者是一位高才不遇的在野才子,描写的是下界的“鬼人鬼事”,且多使用方言亵词、俚俗土语,看似满纸荒诞,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多被人忽略。
关键词 近代 幽默小说 典》 修辞特色
下载PDF
从质疑选择到规劝祈使:“何必”的副词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丞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3,96,共9页
"何必"的词汇化形成于六朝,唐以后渐趋定型,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语气副词。所跟成分的述谓性变化、语境信息的转变是其词汇化的诱因。"何必"的主观化,与"何必"句相关联系项的性质变化以及语用推... "何必"的词汇化形成于六朝,唐以后渐趋定型,发展到现在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语气副词。所跟成分的述谓性变化、语境信息的转变是其词汇化的诱因。"何必"的主观化,与"何必"句相关联系项的性质变化以及语用推理有很大关系。"何必"与"又""呢"的关系,则与功能匹配、磨损补救和语境的适切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化 主观化 语用推理
下载PDF
从询问方式到感叹程度——“何其”的副词化与功能扩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丞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2,共9页
主观程度副词"何其"在由疑问到感叹的转变中固化成词,语境信息、会话原则以及语用推理起到不小的作用,汉语的韵律特征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成词后的"何其"用法在不断扩展。通过对"何其"副词化的研究可... 主观程度副词"何其"在由疑问到感叹的转变中固化成词,语境信息、会话原则以及语用推理起到不小的作用,汉语的韵律特征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成词后的"何其"用法在不断扩展。通过对"何其"副词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疑问向感叹转化的内在机理,同时对语用法如何语法化和词汇化的探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化 主观化 功能转化 用法多样化
下载PDF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幼军 舟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57,93,共5页
“何所”在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中有九种用法。其意义原本是“何处” ,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后扩大到“何” ,相当于“什么”“哪个”“为何” ,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此外 。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 所” 语法 疑问代词 类关系代词
下载PDF
“何”的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2
13
作者 楚艳芳 《德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0-32,45,共4页
分析"何"的各种用法及其语法化过程。根据文献用例,"何"具有疑问代词和程度副词两种词性,重新分析是其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句法环境是其语法化的前提。
关键词 代词 副词 语法化
下载PDF
论何晏的思想轨迹和在正始玄学中的历史地位
14
作者 韩国良 李华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10-12,共3页
何晏是正始玄学的实际领导者,他早年倡导绝对贵无论,晚年则转向王弼的相对贵无论,这和他与曹魏皇权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正始玄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弄清正始玄学的发展线索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意义... 何晏是正始玄学的实际领导者,他早年倡导绝对贵无论,晚年则转向王弼的相对贵无论,这和他与曹魏皇权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正始玄学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弄清正始玄学的发展线索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意义非常之大。对正始玄学的支柱之一何晏的历史地位和思想轨迹不能客观地去评价,对正始玄学的面貌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轨迹 正始玄学 历史地位 玄学思想 王弼
下载PDF
现代汉语“如何”与“何如”差异探微
15
作者 杨艳利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02-106,共5页
现代汉语中,"如何"与"何如"这两个双音节词,虽然它们的构成成分相同,但是由于两者的语素位置相反,它们在词性、语体色彩、语义、语用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词性 语体色彩 语义 语用
下载PDF
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浩 《励耘语言学刊》 2020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所"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跨层结构"何/所V";一是源于偏正短语"何所".语义—语法两维条件,隐喻、语用推理机制、主观认同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致使"何所"由跨层结构或偏正短语逐步凝固为一个复音疑问代词.而且,通过穷尽的"何所"用例考察,我们认为汉译佛经的"何所"与本土汉语存在历史演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音化 动因 机制
下载PDF
论《何典》的语料价值
17
作者 王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221-225,共5页
中国用官话和吴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何典》是明清时期吴语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白和叙述语言均采撷自真实的方言口语,特殊语汇、俚俗词等语料丰富宝贵,但对其语料价值的研究所见甚少。对《何典》中的丰富语料,从语言学角度,语... 中国用官话和吴语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何典》是明清时期吴语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白和叙述语言均采撷自真实的方言口语,特殊语汇、俚俗词等语料丰富宝贵,但对其语料价值的研究所见甚少。对《何典》中的丰富语料,从语言学角度,语言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历时和共时,文化以及辞典编纂等方面进行的研究,能深入分析《何典》的语料特点,揭示《何典》的语料价值及对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及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价值。对吴语词典收录的研究结果显示,《何典》等方言文学作品的语料对辞典编纂完善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 语料 吴语 俚语 语言学 历史 词典
下载PDF
《祖堂集》的“何”及其语体色彩
18
作者 王景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2,共5页
《祖堂集》是研究唐五代时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对汉语白话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祖堂集》中的“何”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在详细的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立体动态的分析。并通过历时的比较,反映出“何”在唐代时的实际面... 《祖堂集》是研究唐五代时汉语口语的重要资料,对汉语白话发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祖堂集》中的“何”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在详细的静态描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立体动态的分析。并通过历时的比较,反映出“何”在唐代时的实际面貌。最后,揭示出“何”所体现出的口语化语体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堂集》 语体色彩 ""字 唐五代时期 汉语口语
下载PDF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歧说梳理
19
作者 汪少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
关键词 '其与几' 语气副词 << 左传>> <<国语>>
下载PDF
《老子》校正一则——“可名于大”当为“何名于大”之误
20
作者 韩国良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6期74-76,共3页
《老子》三十四章的“可名于大”是由“何名于大”讹来的,由于这一讹误的存在,使此章的经义十分难解。前人尽管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是由于不知讹误的存在,或者虽感有讹误而不知讹误在什么地方,所以直到目前仍无正确的解释。
关键词 《老子》 三十四章 “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