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化性起伪”诠释荀子修养论内在理路
1
作者 宋宏飞 王林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3-58,共6页
以成德为鹄,圣人异过于众在于修养,荀子“化性起伪”提供一条成圣修养路径。基于这一路径需要明确四个问题:一是需要明确作为荀子修养理论支点的“性恶论”具体是何含义;二是需要明确基于“性恶论”这一人性观点,人是否有修养“化性”... 以成德为鹄,圣人异过于众在于修养,荀子“化性起伪”提供一条成圣修养路径。基于这一路径需要明确四个问题:一是需要明确作为荀子修养理论支点的“性恶论”具体是何含义;二是需要明确基于“性恶论”这一人性观点,人是否有修养“化性”直达“圣人”之境的可能性存在;三是需要明确“化性起伪”所指之对象;四是需要明确“伪”对于“性”之具体改变方式。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探究,荀子修养论内在理路的概貌即可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化性起伪 修养论
下载PDF
情性与道德转化——荀子论“化性起伪”如何可能 被引量:5
2
作者 东方朔 徐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1-129,共9页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 荀子主性恶,情、性、欲在荀子那里有着大体相同的含义,都表现为好利欲得。若顺此好利欲得的情性,一个人并无法内在地喜好道德。然而,荀子的情性(欲望)是可以被塑造、被转化的,通过转化情性,可以使人产生追求道德礼义的动机,而"化性起伪"正是实现这种道德转化的方法。"化性"可以改变人的情性欲望的表现方式,"起伪"则是"化性"的进一步推进,其所包含的认知、思虑、评价和信念等对人的影响,会对一个人的欲望和欲望对象产生"为何去求"、"如何去求"、"是否可求"的疑问,进而为新动机的产生和道德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情性 化性起伪 道德转化 道德动机
下载PDF
“化性起伪”:荀子教化观对当前人文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龚丽红 汪频高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13-115,共3页
荀子独特的"化性起伪"学说,以"人性恶"为道德教化之所以必要的理论预设和起点,以"化性起伪"为道德教化之所以可能的理论依据,以"劝学"和"明礼"作为道德教化的具体手段,以"成人&... 荀子独特的"化性起伪"学说,以"人性恶"为道德教化之所以必要的理论预设和起点,以"化性起伪"为道德教化之所以可能的理论依据,以"劝学"和"明礼"作为道德教化的具体手段,以"成人"为道德教化的终极目标,对我们当前的人文教育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荀子 教化 人文教育 道德危机
下载PDF
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树勤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153,179,共3页
荀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它强调人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道德人格的培养和提升。教育是一个自我迁化的过程,是自觉的过程,荀子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化性起伪"。荀子重视后天的修为和创造,并特别... 荀子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儒家特色,它强调人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道德人格的培养和提升。教育是一个自我迁化的过程,是自觉的过程,荀子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化性起伪"。荀子重视后天的修为和创造,并特别重视礼乐教化,他以合理的礼乐作为人道原则,以礼乐教化作为化性起伪的基本途径。荀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很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化性起伪 自我迁化
下载PDF
论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姜希玉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96,共3页
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宗旨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围绕"化性起伪"这个中心,文章论证了德育的价值选择、可能性、目标和路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德育
下载PDF
化性起伪:儒家荀学派的工夫论及其取向 被引量:2
6
作者 路德斌 《管子学刊》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类,积善全尽。就过程而言,荀学之"工夫"实乃是一个通过人心对道或理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实现对情欲的统辖、引导以使其合于善而归于治的过程;而就方法来说,"虚壹而静"是其解蔽养心之术,"学而成积"则是成圣不二法门。而这之中,"心"是全部圣贤工夫的枢纽和核心,因为在荀子看来,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成圣人或做凡夫,并不是由他人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个体在"心"的统领下自主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唯理主义 经验主义 虚壹而静 学以致圣
下载PDF
“化性起伪”:一个管理的普适性原则——荀子管理思想管窥
7
作者 陈英葵 蒋晓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90-94,共5页
自古以来,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而荀子"性本恶"的思想多被后世所误解与排斥。但以另一个视角,便会发现仅仅抓住"性恶"而忽视其最后的"起伪"是不公正的。当历史进入工业管理文明大门后,"性恶... 自古以来,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而荀子"性本恶"的思想多被后世所误解与排斥。但以另一个视角,便会发现仅仅抓住"性恶"而忽视其最后的"起伪"是不公正的。当历史进入工业管理文明大门后,"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现实性与科学性便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礼义教化","隆礼重法","尚贤使能""明分使群"等思想表现出的普适性原则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化性起伪 企业管理 普适性原则
下载PDF
荀子“化性起伪”之路径探究
8
作者 杜治平 刘惠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214,共3页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另辟蹊径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伪"来表述其所推崇成圣的发展范型,"化性起伪"的思想鲜明地阐述了人性矫正的方式,是在荀子思想研究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荀子"... 荀子身处百家争鸣的战国末期,另辟蹊径地提出"性恶论",并以"性伪"来表述其所推崇成圣的发展范型,"化性起伪"的思想鲜明地阐述了人性矫正的方式,是在荀子思想研究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文章从荀子"性恶"之说探究荀子"化性起伪"的他律与自决这两种路径,使人注重现实选择以促进道德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师教礼法 虚壹而静
下载PDF
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9
作者 黄秋霞 周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0-72,共3页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是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通过教育、美育、礼仪、法制,可以帮助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变,这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价值
下载PDF
儒学文化资源与“印象整饰”——以荀子“化性起伪”为个案
10
作者 焦玉琴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5-49,共5页
印象整饰,这一源于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应当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从丰富的儒学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文章以荀子的"化性起伪"学说作为个案,通过对"礼义"的引导和教化、"德性"的培... 印象整饰,这一源于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应当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积极从丰富的儒学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文章以荀子的"化性起伪"学说作为个案,通过对"礼义"的引导和教化、"德性"的培养等具体实践的分析,指出儒家哲学在社会层面可能的运用途径,使印象整饰的发扬与传播能从儒家传统中吸收有益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象整饰 化性起伪 礼义
下载PDF
荀子“化性起伪”的德育践行观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顾红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48-51,共4页
荀子的"化性起伪"道德教化思想,把道德践行分为"知道"、"可道"、"好道"三重境界,与此对应"道德认知、道德自律、道德养成"三种人格。这种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 荀子的"化性起伪"道德教化思想,把道德践行分为"知道"、"可道"、"好道"三重境界,与此对应"道德认知、道德自律、道德养成"三种人格。这种道德教化思想对当今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意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高校学生德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道德品质形成的层级规律,按照"他律——自律——律人"的路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增强道德认知;设立道德情意,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实践,培育学生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高校 德育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荀子“化性起伪”的人性论
12
作者 白立超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在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荀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 在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荀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全代表荀子对人性的全部看法。主体性是通过"心"来发挥作用的,同时荀子又十分重视对三代文明的积累的吸收。通过人的主体性向礼的靠拢,实现了对本能性的超越,产生了社会性的人。而"伪"是人的自身要求,是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本能性的扬弃和超越而达到的。因此,荀子人性论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性下一个形而上的定义,而是在揭示一个"化性起伪"的内在动态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能性 主体性 扬弃 化性起伪
下载PDF
化性起伪
13
作者 王志跃 《竞争力》 2009年第6期74-74,共1页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 苟子讲人性,提出“别性伪”,“分善恶”,认为人性天生本来就是恶的,顺着人的本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这就是“恶”;所谓的善是加工改造的结果,即“伪”,在他看来,只有经过“师法之化”与“礼义之道”,或者在别的地方他所说的“礼义法度”约束与矫治,人性才能走向善。然而无论是“师法之化”,还是“礼义之道”,或者“礼义法度”,在苟子看来,这些东西都不是人的本性之中所固有的,而是“化性起伪”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人的本性 礼义 人性 “恶” 苟子 法度 善恶
下载PDF
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笑笑 朱鸿亮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21-23,共3页
"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以"性恶论"为基础,它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化性起伪"思想的生成逻辑、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主要... "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以"性恶论"为基础,它是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荀子"化性起伪"思想为核心进行研究,从"化性起伪"思想的生成逻辑、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主要内容、"化性"与"起伪"之间的关系、"化性起伪"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四个角度入手对"化性起伪"思想展开详细分析,进一步探究"化性起伪"思想在当今社会下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性恶论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圣人化性起伪与圣王专制——荀子政治理论释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上官节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9-46,共8页
化性起伪即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一命题最早由荀子提出和运用。荀子认为,小人本性的被动性和无法自觉地让“心”对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进行平衡调节的特点,决定了小人的社会化不能由他们自主地进行,而只能由唯一能主动地自律的圣人运... 化性起伪即人的社会化过程,这一命题最早由荀子提出和运用。荀子认为,小人本性的被动性和无法自觉地让“心”对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进行平衡调节的特点,决定了小人的社会化不能由他们自主地进行,而只能由唯一能主动地自律的圣人运用道德的社会规范乃至政治强制的手段来为小人化性起伪,使他们在被动地接受了仁义礼善后,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作者认为,荀子强调人的社会化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这说明了其思想的敏锐性、深刻性,但问题的关键更在于,由什么人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人的社会化。荀子的这种具体的方法论实际上使集道德权威、规范权威和政治权威于一身的圣王拥有了绝对的权力,而使小人堕入了没有丝毫权利的永劫不复的被专制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圣人 荀子 道德权威 社会化 政治权威 社会共同体 圣王 礼义 社会规范
下载PDF
善之历程:荀子“化性起伪”说的三重原理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国明 《邯郸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0-37,共8页
荀子人性论公案的关键,并非在于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性何以为恶,而在于探讨善之来源。其关键又在于深入把握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化性起伪"的逻辑前提在于性因情可为而可化,而能化性治情的关键,又在于作为理性主... 荀子人性论公案的关键,并非在于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人性何以为恶,而在于探讨善之来源。其关键又在于深入把握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化性起伪"的逻辑前提在于性因情可为而可化,而能化性治情的关键,又在于作为理性主体与意志主体的心可以凭藉知能质具发挥正向效用。但意志或有薄弱与无力之危,则又须积习师法(核心即"礼")予以强化扶正。由此确立"化性起伪"的三重原理:"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三者内外交相为用,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性起伪 情可为 心之可 积礼义 意志无力
下载PDF
“化性起伪”与“变化气质”——清儒论荀子心性论之商榷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富美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18-27,共10页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心性论 化性起伪 变化气质 程朱理学 清代荀学
下载PDF
荀子“化性起伪”“虚伪”论
18
作者 李延军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伪"是全面正确理解荀子思想一个至为关键的词。仅从训诂语义上对其考释辨析,不足以全面深入理解该词的语义全貌及其思想本质,必须从其依附的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整体、"化性起伪"的本质及其具体手段,以及两千年多... "伪"是全面正确理解荀子思想一个至为关键的词。仅从训诂语义上对其考释辨析,不足以全面深入理解该词的语义全貌及其思想本质,必须从其依附的荀子思想理论体系的整体、"化性起伪"的本质及其具体手段,以及两千年多年来的历史现实实践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分析,才能完整认识其本质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伪"就是以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以普罗大众"人性恶"为借口,由圣人联合君主结成的既得利益同盟主导,借助等级鲜明的礼法作为善恶评判标准和强制实施手段,通过统治集团力量强制推行,以及相应的利益机制诱导,对全体国民实施的一种自上而下思想行为改造的统治手段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的长期作用下,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及国民性格的虚伪现象蔓延,从而深入系统地揭示出荀子之"伪"思想政治意义上的虚伪本质,提醒人们警惕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虚伪
下载PDF
重思荀子“化性起伪”的内在理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艳歌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8-46,共9页
“化性起伪”是荀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明晰其蕴含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荀子论“性”实有两面:生之谓性与及物之性,前者强调人生来具有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官能与外物相接而产生的情性与欲性,此正是荀子所要“化”的对象。如何化性... “化性起伪”是荀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明晰其蕴含着怎样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荀子论“性”实有两面:生之谓性与及物之性,前者强调人生来具有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官能与外物相接而产生的情性与欲性,此正是荀子所要“化”的对象。如何化性?荀子认为要通过“心伪”与“行伪”两个方面:“心伪”主张心要知“道”,这样才有“心之所可中理”的状态,心不仅要知“道”,且要将这种正虑、正念付诸行动,即“能为之动”;“行伪”强调要对正虑、正念以及“能为之动”不断积习,才会有“而后成”的实现,即“化性”成功。“伪”同“性”一样,也具有先天根基,即有“义”“辨”“质”“具”的道德潜质,这也就保证了“化性起伪”在逻辑上的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性 化性起伪
下载PDF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逻辑过程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8,共4页
荀子基于"性恶论"的理论前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思想理论。"化性起伪"的理论前提是"性伪之分","性"与"伪"的区别表现为先天本能与后天习得,而"性"与"伪&q... 荀子基于"性恶论"的理论前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思想理论。"化性起伪"的理论前提是"性伪之分","性"与"伪"的区别表现为先天本能与后天习得,而"性"与"伪"的辩证统一关系又为"性伪之合"提供了理论可能,使得"化性起伪"的价值可能得以存在。在"化性起伪"的实现方式上,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其核心在于强调礼的同时也注重法的规范性作用;通过"隆礼重法"的方式最后达到"化性起伪"的最终目标"内圣外王"。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思想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化性起伪 逻辑过程 德育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