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子平“作为方法的文学性”与“十七年文学”研究 |
杨希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
余梦成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论《中国季刊》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 |
丛新强
王昊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从个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再论“十七年文学”——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为中心 |
余梦成
|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
2023 |
0 |
|
5
|
工业化、工人新村与公共空间——试论十七年文学中的上海书写 |
窦承慧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6
|
《红旗谱》:每一页都是虚假和拙劣的——“十七年文学”艺术分析之一 |
王彬彬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7
|
|
7
|
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谈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
吴秀明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2
|
|
8
|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
张志忠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9
|
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内容的言说 |
方长安
纪海龙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0
|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
陈美兰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11
|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
方长安
纪海龙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
刘保昌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13
|
论“文学想象”与“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对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再反思 |
李宗刚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14
|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
贺仲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15
|
历史情境与世纪回眸——关于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研究的思考 |
杨剑龙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6
|
研究“十七年文学”的悖论 |
丁帆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6
|
|
17
|
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 |
丁帆
王世沉
|
《唯实》
CSSCI
|
1999 |
14
|
|
18
|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
李怡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9
|
197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选本论 |
纪海龙
方长安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20
|
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