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诸帝论史官修史、史学名著与“史才三长”
1
作者 操宇晴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4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宋代皇帝大多关注史学活动,有的是一般关注,有的可以说是十分关注。这些关注,如关于史官的选择、史官修史的要求,关于史学名著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关系,怎样看待刘知幾“史才三长”论等,有的反映了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有的则属于... 宋代皇帝大多关注史学活动,有的是一般关注,有的可以说是十分关注。这些关注,如关于史官的选择、史官修史的要求,关于史学名著与政治统治、国家治理的关系,怎样看待刘知幾“史才三长”论等,有的反映了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有的则属于史学自身的发展问题。其影响力的大小,因问题的重要而有所不同,但都与宋代史学乃至后代史学有所关联,是中国史学史研究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皇帝 史官修史 史学名著 国家治理 史才三长
下载PDF
清代对史才三长论的运用与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嘉川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22年第1期46-61,共16页
史才三长论在清代更加深入人心,史学领域不但普遍使用这一史家标准的专业术语,而且将三长衍生为史家的代名词,并更加广泛地将这一术语运用于史学领域之外,发展成为通论人才标准的代名词。一些学者对史才三长论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只是除... 史才三长论在清代更加深入人心,史学领域不但普遍使用这一史家标准的专业术语,而且将三长衍生为史家的代名词,并更加广泛地将这一术语运用于史学领域之外,发展成为通论人才标准的代名词。一些学者对史才三长论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只是除了将三长由作史者扩及对读史者的要求外,没有太多新意。章学诚在三长之外补以“史德”的概念,但其本旨乃是以封建纲常伦理为准则的道德标准,在当时已经是迂腐和落后的东西,并非对史才三长论的有益补充和发展。不过“史德”概念的提出也有其积极意义,后人可以对这一概念做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阐发,而不必舍弃这一简洁明了的概念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史才三长 史才四长 史德
下载PDF
明代对“史才三长”论的探讨与发展
3
作者 王嘉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31,共8页
明代学者在对“史才三长”论的探讨中提出的一些新论断,比之刘知幾等唐宋学者的论述更为明快,也补充了唐宋学者较少论及的内容。而其探讨的最突出成就,是最终将“史识”的概念定格在历史见识这一观点和识断的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 明代学者在对“史才三长”论的探讨中提出的一些新论断,比之刘知幾等唐宋学者的论述更为明快,也补充了唐宋学者较少论及的内容。而其探讨的最突出成就,是最终将“史识”的概念定格在历史见识这一观点和识断的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品德对于史家的重要性,独立补充“心术正”“二善”“四善”等品德方面的要求,从而搭建了由才、学、识“史才三长”向才、学、识、德“史才四长”转化与演变的桥梁和纽带,为以“德”字配“才”“学”“识”三字的“史才四长”的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明代探讨“史才三长”论,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史才三长 心术正 二善 史才四长
下载PDF
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 被引量:2
4
作者 谢贵安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34,共6页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典籍中“史才”的不同概念 ,认为“史才”在中国古代具有三种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即史学主体综合素质之一 (修史的才能 )、史学主体的综合素质 (才、学、识、德 )、史学主体 (史学人才 )。由于“史才”最基... 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典籍中“史才”的不同概念 ,认为“史才”在中国古代具有三种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即史学主体综合素质之一 (修史的才能 )、史学主体的综合素质 (才、学、识、德 )、史学主体 (史学人才 )。由于“史才”最基本的含义是修史才能 ,为史学工作者职业身份确定的标志 ,因此它也成为包括史学“三长”及“史德”在内的史学主体综合素质的代称 ,并进而指代史学主体本身。从“史才”概念出发 ,弄清其不同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有助于加深对古代史学主体素质理论的认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史学 史才”论 史学主体 素质能力
下载PDF
略论唐人小说之史才、诗笔与议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熊明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4-69,共6页
赵彦卫言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论者多沿引袭用,但对其具体所指则又往往语焉不详或各执一词。其实,史才应是对唐人小说叙事建构艺术的概括,诗笔应是对唐人小说诗意化抒情特征的概括,而议论则是作者根据小... 赵彦卫言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论者多沿引袭用,但对其具体所指则又往往语焉不详或各执一词。其实,史才应是对唐人小说叙事建构艺术的概括,诗笔应是对唐人小说诗意化抒情特征的概括,而议论则是作者根据小说人物或情节而引发的关于伦理道德、社会人生等的理性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小说 史才 诗笔 议论
下载PDF
唐传奇“史才”考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夏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37-39,共3页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史才 史学 历史意识 历史笔法
下载PDF
史才·诗笔·华选——论唐代传奇创作与进士科制度的关系
7
作者 康震 邓金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唐传奇形成了"文备众体"的写作体制。在创作中借鉴史家传记笔法展开铺陈叙述,又以诗辞歌赋渲染诗意,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科场奔竞贵奇的文风也促使传奇作者刻意... 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唐传奇形成了"文备众体"的写作体制。在创作中借鉴史家传记笔法展开铺陈叙述,又以诗辞歌赋渲染诗意,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科场奔竞贵奇的文风也促使传奇作者刻意追求征奇话异。所有这些都促进唐传奇走上"有意为之"的成熟道路,为后来古典小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史才 诗笔 华选 科举
下载PDF
能开风气必为师——中外学者深情缅怀一代史才李时岳
8
作者 郭世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119-119,共1页
1952年9月的一天,年满24岁的李时岳离宁北上,在未名湖畔迎来为期3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以邵循正的入室弟子身份主攻中国近代史。从此,北京大学的校史上又多了一位才气纵横的孜孜学子。在驰骋史坛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李时... 1952年9月的一天,年满24岁的李时岳离宁北上,在未名湖畔迎来为期3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以邵循正的入室弟子身份主攻中国近代史。从此,北京大学的校史上又多了一位才气纵横的孜孜学子。在驰骋史坛四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李时岳的身上时时显露出母校的“胎记”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学者 开风气 洋务运动 史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中国近代史》 马克思主义 独立思考
下载PDF
论李大钊的史才
9
作者 张文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6-39,共4页
李大钊能够在史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有着良好的史才是密不可分的。他既把史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更是当成一种责任,积极求是,敢于求真;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有着出众的理论素养和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他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与表述... 李大钊能够在史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有着良好的史才是密不可分的。他既把史学研究作为一种职业,更是当成一种责任,积极求是,敢于求真;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他有着出众的理论素养和对历史问题的洞察力;他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与表述史实的能力和才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史德 史学 史识 史才
下载PDF
史才·诗笔·议论——《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
10
作者 伏漫戈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3期37-42,共6页
"实录"精神、典型化原则、春秋笔法、史传手法显示了曹雪芹的良史之才;渗透在意境营造、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环节中浓郁的诗意,使《红楼梦》堪称诗化小说;精辟、独到的议论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人物个性,揭示了作品... "实录"精神、典型化原则、春秋笔法、史传手法显示了曹雪芹的良史之才;渗透在意境营造、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环节中浓郁的诗意,使《红楼梦》堪称诗化小说;精辟、独到的议论反映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人物个性,揭示了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构成了《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小说 史才 诗意 议论 曹雪芹 “实录”精神 悲剧
下载PDF
史学、史才、史识——历史教学的三个核心
11
作者 李少玉 《辽宁教育》 2012年第11期86-88,共3页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我们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去也是非常契合的,它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我们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去也是非常契合的,它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史才 史识 历史教学
下载PDF
论陆游的史识与史才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近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41-47,40,共8页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诗词万馀首,有大量文稿佳作传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以多产著称的作家。陆游才气超逸,诗作清新刻露而出于圆润,能自辟一宗,时有“小太白”之称①,又...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诗词万馀首,有大量文稿佳作传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以多产著称的作家。陆游才气超逸,诗作清新刻露而出于圆润,能自辟一宗,时有“小太白”之称①,又切入生活,忧国忧民,其诗作以杜诗一般高度的思想性而被称作“诗史”②。陆游在文学上的成就如此卓越,以至遮掩了他在其它领域的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才 史识 陆游 江南 中国史学 史学家 治史 历史环境 南唐 五代史
下载PDF
史才卓越 史学宏富 史识非凡——读傅谨教授的《中国戏剧史》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恒夫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自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后,不断有新的中国戏剧史问世,100多年来,出版的或未出版的、通史的或剧种史的、面向一般读者的或作为戏曲专业教材使用的,据不完全统计,有120本之多。但是,能为专业人士一致认可的,也就在1... 自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后,不断有新的中国戏剧史问世,100多年来,出版的或未出版的、通史的或剧种史的、面向一般读者的或作为戏曲专业教材使用的,据不完全统计,有120本之多。但是,能为专业人士一致认可的,也就在10部左右: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先生 傅谨 戏曲学 史才 史识 青木正儿 专业教材 戏曲研究
下载PDF
论刘知几“史才三长”论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耿天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71-73,共3页
唐代刘知几在总结唐前和唐初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史才三长”论,把对史才问题的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清代章学诚又提出“史德”论,发展了“史才三长”论。近代,梁启超根据资产阶级的观点对“史才四长”提出了新的观点,注... 唐代刘知几在总结唐前和唐初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史才三长”论,把对史才问题的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清代章学诚又提出“史德”论,发展了“史才三长”论。近代,梁启超根据资产阶级的观点对“史才四长”提出了新的观点,注入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才三长 刘知几 梁启超 章学诚 史家修养 史学方法论 史学理论 资产阶级 史学家 史德
下载PDF
塔西陀的史才与史德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启良 《史学史研究》 1988年第4期44-48,共5页
塔西陀的生平事迹,我们所知不详。他大概出身于山南高卢或那波尔高卢的一个骑士家庭。自小受过良好教育。从他自己的作品中得悉,他曾师承当时罗马的大演说家阿佩尔和塞孔杜斯学过修辞学和散文写作。
关键词 塔西陀 编年史 阿古利可拉 日耳曼人 罗马人 执政官 史才 史德 奥古斯都 普鲁塔克
下载PDF
点铁成金 化腐为奇——谈《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史才
16
作者 李军宏 《蒲松龄研究》 2009年第3期39-48,共10页
蒲松龄是一位开拓型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他把原来的"本事"解构,然后"自出手眼,别具会心",重新建构成一篇篇独具匠心的神奇美文。本文从摇曳参差的情节小说、昭示性格的人物小说以及人事和谐的戏剧化小说这三... 蒲松龄是一位开拓型的作家,在《聊斋志异》中,他把原来的"本事"解构,然后"自出手眼,别具会心",重新建构成一篇篇独具匠心的神奇美文。本文从摇曳参差的情节小说、昭示性格的人物小说以及人事和谐的戏剧化小说这三个方面来凸现蒲松龄高超的小说家史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本事 点铁成金 史才
下载PDF
“君看十万言,实与良史俱”——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史才
17
作者 房春草 《蒲松龄研究》 2008年第2期13-23,31,共12页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书借鉴了史书的形式,清人甚称其史才,但学界关于其史才的评论和研究却甚为罕见。清人在《聊斋》序跋中虽有所涉及,惜乎语焉未详,犹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笔者从传统的史家体例、稔熟的历史知识、非凡的叙事才能、... 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成书借鉴了史书的形式,清人甚称其史才,但学界关于其史才的评论和研究却甚为罕见。清人在《聊斋》序跋中虽有所涉及,惜乎语焉未详,犹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笔者从传统的史家体例、稔熟的历史知识、非凡的叙事才能、讽今鉴古的史学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前人所谓"史才"做了概括,并将之放在现时代的视角下加以审视,力求对其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史才
下载PDF
《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广智 《史学史研究》 1981年第2期41-46,共6页
犹里乌斯·凯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年)是古罗马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西方学者曾称颂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和最伟大的天才。①不管这种评价是否言过其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撒凯的确具有多方面的才干:精于权变、娴熟韬略、擅长演... 犹里乌斯·凯撒(公元前100—公元前44年)是古罗马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西方学者曾称颂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和最伟大的天才。①不管这种评价是否言过其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撒凯的确具有多方面的才干:精于权变、娴熟韬略、擅长演说、谙练文词,是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政治家、骁勇善战的军事统帅、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和文采横溢的作家。然而,他还颇具史才,堪称为罗马共和时代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因此,凯撒在史学上的业绩也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史学家的凯撒,他为我们留下一部史学名著——《高卢战记》。该书共分八卷,其中前七卷是凯撒亲自撰写的,每卷各记载一年的史事,最后一卷是由其幕僚奥卢斯·伊尔文斯续写而成的。此外,凯撒还另有一部三卷本的《内战记》传之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撒 高卢 史才 公元前 古罗马 伯罗奔尼撒战争 历史学家 罗马时代 贵族派 罗马人
下载PDF
史胆·史识·史才──试评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德志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31-33,共3页
史胆、史识和史才是文学史家的必备要素,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体现出史胆、史识和史才的高度统一。作者运用“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占有、选择和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己有的认同思维模式,揭... 史胆、史识和史才是文学史家的必备要素,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体现出史胆、史识和史才的高度统一。作者运用“历史的美学的”批评方法,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占有、选择和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己有的认同思维模式,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对“五四”文学作出了高度而中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家 “五四”文学 朱德发 《尝试集》 马克思主义 史识 历史的美 批评方法 早期话剧 史才
下载PDF
从史才“四长”论谈职校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育
20
作者 赵敏俊 《教师》 2018年第28期12-13,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技能,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逐渐成为制约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现状,作者希望通过借鉴史家的“四长”来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技能,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逐渐成为制约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现状,作者希望通过借鉴史家的“四长”来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方式与途径,切实增强职校学子在未来职场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史才 史识 史德 历史人文素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