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失在崇山峻岭:1781年川鄂湘山区啯噜及清廷的围剿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8,共20页
啯噜主要活动在四川与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的交界地区,这些地区是深山老林,非常适合啯噜的生存。国家的力量离得太远,派军队清剿也是鞭长莫及,啯噜子随时可以进退自如,消失在崇山峻岭。啯噜从乾隆初便在四川出现,在巴山老林不断聚集... 啯噜主要活动在四川与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的交界地区,这些地区是深山老林,非常适合啯噜的生存。国家的力量离得太远,派军队清剿也是鞭长莫及,啯噜子随时可以进退自如,消失在崇山峻岭。啯噜从乾隆初便在四川出现,在巴山老林不断聚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和社会生态,其扩张也应该与乾隆后期整个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关。以乾隆四十六年啯噜在川鄂湘三省交界处突然增长为导火索,在乾隆皇帝的亲自督促下,一场波及四川、湖北、湖南、贵州和陕西的剿灭啯噜的活动展开,不但最终导致了四川总督文绶被谕令撤职流放伊犁,许多州县官也因此丢掉了乌纱帽。关于四川的啯噜,学界已经有若干探讨。1949年之后,不少学者的研究,把哥老会的起源与啯噜联系了起来。然而,在哥老会自己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来自啯噜的任何蛛丝马迹。把啯噜和哥老会进行勉强的比附,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采用了清廷以及清官员对哥老会污名化的那些记录。这是官方话语霸权对边缘人群研究影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啯噜 乾隆时期 川鄂湘边界 哥老会
下载PDF
清代“啯噜”的初兴与语义新考 被引量:6
2
作者 常建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0-164,共5页
"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哥老会组织即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依据新发现的雍正朝湖广总督迈柱奏折,可知贵州有一种"鹘掳子",即啯噜子,其名应起源... "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哥老会组织即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依据新发现的雍正朝湖广总督迈柱奏折,可知贵州有一种"鹘掳子",即啯噜子,其名应起源于川黔汉族对外来抢掳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其活动特点是"多人"抢掠,具有群体性与流动性。乾隆初年署四川巡抚布政使方显、四川巡抚纪山的奏折,补充了《清高宗实录》记载啯噜的简略,可知"啯噜子"是清初官府移民实川中从事"盗窃"的"失业无赖之徒",主要在乡村集市三五成群,进行抢夺窃劫。雍正六年清丈之后,四川地皆有主,以后开荒占地很难,无业游民问题可以说是清丈之后加剧的,防止"啯噜子"实为设防"游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鹘掳子 啯噜 游民 移民 四川
下载PDF
啯噜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以重庆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0-166,共7页
清代中前期,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啯噜成为影响地方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以"巴县档案"为材料,分析啯噜的身份构成、犯案特点、组织特征及政府与民间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清代地方社会治理失效的原因,认为清政府保甲制度在功... 清代中前期,大量移民进入四川,啯噜成为影响地方稳定的一大因素。本文以"巴县档案"为材料,分析啯噜的身份构成、犯案特点、组织特征及政府与民间的应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清代地方社会治理失效的原因,认为清政府保甲制度在功能上的缺失,是造成啯噜泛滥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啯噜 地方治理 “巴县档案”
下载PDF
清代巴蜀“啯噜”性质研究——以《清代巴县档案》与巴蜀古籍为依据 被引量:2
4
作者 龚义龙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41-46,共6页
在清代巴蜀"啯噜"这一社会群体中,真正的"啯噜"无疑具有黑社会性质。但是,被官府认为具有"啯噜"嫌疑的,还有诱赌、哄骗的川江水手,形迹可疑、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乃至偷摸他人钱财的乞丐。而成群结伙的&qu... 在清代巴蜀"啯噜"这一社会群体中,真正的"啯噜"无疑具有黑社会性质。但是,被官府认为具有"啯噜"嫌疑的,还有诱赌、哄骗的川江水手,形迹可疑、行色匆匆的过路人,乃至偷摸他人钱财的乞丐。而成群结伙的"啯噜"中,又裹挟着乞丐、水手及其他失业者,这就使得"啯噜"这个社会群体的成份变得十分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巴蜀 "啯噜" 《清代巴县档案》 巴蜀古籍
下载PDF
乾隆中后期清政府对“啯噜”的严厉镇压与社会恐慌
5
作者 龚义龙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82-86,共5页
乾隆中后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啯噜"活动频繁,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清政府下决心铲除"啯噜"这一黑社会组织。但是,清政府面对着这一困境:将真正的"啯噜"与被怀疑为"啯噜"者、被裹胁... 乾隆中后期,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啯噜"活动频繁,已经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清政府下决心铲除"啯噜"这一黑社会组织。但是,清政府面对着这一困境:将真正的"啯噜"与被怀疑为"啯噜"者、被裹胁入"啯噜"者区别开来,以打击真正的"啯噜",而不致造成大的社会恐慌。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几乎是办不到的。"啯噜"镇压活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恐慌,后果很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中后期 清政府 "啯噜" 严厉镇压 社会恐慌
下载PDF
清代巴蜀“啯噜”始源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龚义龙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啯噜"是在清代巴蜀人口膨胀与社会分化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边缘群体"。"啯噜"的产生以及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巴蜀地区游民无产者从产生到终成社会问题的过程。无业可操的游民无产者队伍的壮大,严... "啯噜"是在清代巴蜀人口膨胀与社会分化的特殊环境下产生的"边缘群体"。"啯噜"的产生以及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巴蜀地区游民无产者从产生到终成社会问题的过程。无业可操的游民无产者队伍的壮大,严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从而引起各方面关注是在雍末乾初,而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则在乾隆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膨胀 社会边缘群体 清代 巴蜀 啯噜
下载PDF
1878年川鄂湘山区啯噜及清廷的围剿
7
作者 王笛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4期220-220,共1页
啯噜主要活动在四川与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的交界地区,这些地区是深山老林,非常适合啯噜的生存。国家的力量离得太远,派军队清剿也是鞭长莫及,啯噜随时可以进退自如,消失在崇山峻岭。啯噜从乾隆初便在四川出现,在巴山老林不断聚集发... 啯噜主要活动在四川与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的交界地区,这些地区是深山老林,非常适合啯噜的生存。国家的力量离得太远,派军队清剿也是鞭长莫及,啯噜随时可以进退自如,消失在崇山峻岭。啯噜从乾隆初便在四川出现,在巴山老林不断聚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和社会生态,其扩张也应该与乾隆后期整个社会矛盾的激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退自如 乾隆后期 啯噜
原文传递
清初移民四川与啯噜的产生和蔓延 被引量:9
8
作者 吴善中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3,共7页
清初,清政府鼓励在川境垦荒以及大规模地向四川移民。然而,在四川这个新的移垦区域中,社会整合与人口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社会控制机制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对大量的移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移民中的"棍徒"、"游手无赖之... 清初,清政府鼓励在川境垦荒以及大规模地向四川移民。然而,在四川这个新的移垦区域中,社会整合与人口快速增长不相适应,社会控制机制未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对大量的移民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制约。移民中的"棍徒"、"游手无赖之徒"与本地"流氓恶少"相互勾串融合,产生了一种异姓结拜的松散组织——啯噜。啯噜的产生和蔓延,与清初不加限制地向四川移民,与四川这个未趋整合的移垦社会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四川 啯噜 社会整合
原文传递
清初四川招民垦荒与“啯噜”的形成
9
作者 陈鹏飞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清初四川在实行招民垦荒时,产生了一批被称作"啯噜"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形成,主要由于当地官员对政绩和税收的追求,使得原本为招徕移民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失去效用,相当一部分入川开垦的外来移民因赋役负担沉重以及地权不稳等原... 清初四川在实行招民垦荒时,产生了一批被称作"啯噜"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形成,主要由于当地官员对政绩和税收的追求,使得原本为招徕移民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失去效用,相当一部分入川开垦的外来移民因赋役负担沉重以及地权不稳等原因或无法入籍定居,或对入籍持观望态度,逐渐演变为当地乱象,并被赋予了"啯噜"这一身份标签。以往的学者多从游民组织与秘密会社的角度或从地方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啯噜"问题,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评估了清初四川招民垦荒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清初"啯噜"形成的实质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民垦荒 赋役制度 土地清丈 啯噜
原文传递
“啯匪”和“会匪”:哥老会起源的新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7,190,共24页
在中国秘密社会研究中,学者几乎都认为哥老会是由啯噜演化而来。但是从啯噜到哥老会的演变轨迹,很难建立起逻辑的和有说服力的联系。在清朝的档案中,啯噜和哥老会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啯噜被称为“啯匪”,从乾隆初期便已经存在了;哥老会... 在中国秘密社会研究中,学者几乎都认为哥老会是由啯噜演化而来。但是从啯噜到哥老会的演变轨迹,很难建立起逻辑的和有说服力的联系。在清朝的档案中,啯噜和哥老会的区分是非常清楚的,啯噜被称为“啯匪”,从乾隆初期便已经存在了;哥老会被称为“会匪”,在同治以后才开始流行。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学者,应该说都是有一定的史料根据的,这些史料主要来自清代官方或者官员对啯噜和哥老会的描述,但是几乎都是只言片语。如此就认为哥老会来自啯噜,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接受了清官方的一种对边缘人群的话语表达。而那些表达不一定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其在很大程度上是歧视、愤恨、污蔑的结果,或者就是为镇压这些反叛者寻找理由。由于对哥老会的镇压无力,而且这个组织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污名化或许是一种策略,或者是利用道听途说的信息进行的武断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啯噜 哥老会 流民 李调元 严如熤
下载PDF
清代移民异姓结拜与巴蜀袍哥的兴起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希东 《天府新论》 2019年第6期145-153,共9页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 由于清代官府打压及资料缺乏,有关巴蜀袍哥的形成之说多属臆测。据清代巴蜀社会的历史情状,巴蜀袍哥主要源于入川移民的异姓结拜,移民社会打破了血缘联聚的宗族社会形态,异姓结拜之风盛行:一部分没有土地的移民通过异姓结拜方式形成靠“暴力”手段为生的啯噜,而拥有土地却离乡背井的移民,也通过异姓结拜方式以“自保”,或通过“以暴制暴”以抗衡啯匪等的侵扰与威胁。两种结拜方式是巴蜀“浑水”袍哥与“清水”袍哥形成的雏形,异姓结拜促进了巴蜀袍哥的广泛兴起与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移民 异姓结拜 巴蜀袍哥 啯噜
下载PDF
试论道咸同治早年哥老会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对策
12
作者 魏国栋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道咸年间,四川啯噜与教门、会党彼此渗透融合,最终衍化为哥老会。咸丰至同治早年,随着湘军兴起,哥老会流向军营,且渐次蔓延,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官为防范哥老会的传播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值得注意的是,道咸时期清廷并没有关注哥老会,直... 道咸年间,四川啯噜与教门、会党彼此渗透融合,最终衍化为哥老会。咸丰至同治早年,随着湘军兴起,哥老会流向军营,且渐次蔓延,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官为防范哥老会的传播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值得注意的是,道咸时期清廷并没有关注哥老会,直至同治早年清廷才介入地方政府对哥老会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啯噜 哥老会 曾国藩
下载PDF
抚州蝦蟆考——江右史谭之十七
13
作者 吴之邨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4-73,共10页
江右先秦古佚名,异译坚牢又讹写为;汉晋俗称狗;明清诨号蟆,远播巴蜀变名噜又转呼为哥老(会)。口耳相传,笔墨互讼,虽查无史据,必始出有音。本文勾沉烛幽,辩证源流,经严格的学术批判、严密的文化解读,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还原出江西地方... 江右先秦古佚名,异译坚牢又讹写为;汉晋俗称狗;明清诨号蟆,远播巴蜀变名噜又转呼为哥老(会)。口耳相传,笔墨互讼,虽查无史据,必始出有音。本文勾沉烛幽,辩证源流,经严格的学术批判、严密的文化解读,从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还原出江西地方史与洪门会史不容忽视的若干盲点及其纵深关联,首揭江西(抚州)蟆与四川噜的庐山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枭) 坚牢 谿狗 啯噜 哥老会 考证
下载PDF
天府之国里的三百万袍哥
14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第3X期23-26,共4页
必须遵守的"红十条"与必须惩罚的"黑十条"县长上任,第一件事就必须是到袍哥码头向舵把子递片子全川估计袍哥总人数在300万人左右,外国人也有参加袍哥的男票称肥猪,女票称"母猪",绑架孩子则称"抱童子... 必须遵守的"红十条"与必须惩罚的"黑十条"县长上任,第一件事就必须是到袍哥码头向舵把子递片子全川估计袍哥总人数在300万人左右,外国人也有参加袍哥的男票称肥猪,女票称"母猪",绑架孩子则称"抱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方言 旧时代 沙鲁里山 无衣 啯噜 滇军 黄昏时分 政府县长 公库 邛崃山
下载PDF
巴县档案整理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彦昌 苏亚云 《中国档案研究》 2018年第1期97-121,共25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巴县档案的概念、主要内容及整理和研究现状等。其次,对当前巴县档案的整理成果列举介绍。最后,对当前巴县档案研究成果的主题进行分析,这些研究主题主要有巴县档案的概述、司法、工商业、官绅与社会治安、民事生活、啯... 本文首先阐述了巴县档案的概念、主要内容及整理和研究现状等。其次,对当前巴县档案的整理成果列举介绍。最后,对当前巴县档案研究成果的主题进行分析,这些研究主题主要有巴县档案的概述、司法、工商业、官绅与社会治安、民事生活、啯噜匪、民风民俗等。巴县档案的整理和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推送出了大批珍贵的历史史料和学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县档案 司法 工商业 婚姻与妇女 啯噜
原文传递
胡珠生先生与会党史研究
16
作者 邵雍 《温州文物》 2015年第2期47-50,共4页
胡珠生(1927-2014)是著名历史学者,会党史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接受张政烺等一批名师教育,视野开扩,史识大增,打下了坚实的史学根底。1952年7月毕业后,因患肺结核,在家疗养,养病期间'读毕‘前四史’,写过《东... 胡珠生(1927-2014)是著名历史学者,会党史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校期间接受张政烺等一批名师教育,视野开扩,史识大增,打下了坚实的史学根底。1952年7月毕业后,因患肺结核,在家疗养,养病期间'读毕‘前四史’,写过《东汉史稿》和《哥老会史略》'1。胡先生擅长中国古代史,1957年就开始在《历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文革'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珠 前四史 大学历史系 中国古代史 历史学者 《文史哲》 《历史研究》 史识 张政烺 啯噜
原文传递
七曲山文昌宫“除毁贼像碑”
17
作者 孙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75,110,共12页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又称“大庙”,庙内风洞楼上曾有清初的张献忠塑像,现在还保留着清乾隆年间安洪德撰写的《除毁贼像碑记》石碑。该碑的碑文有明清之际张献忠在大庙一带的活动、当地人给张献忠塑像、无业游民“啯噜”利用大庙骚扰...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又称“大庙”,庙内风洞楼上曾有清初的张献忠塑像,现在还保留着清乾隆年间安洪德撰写的《除毁贼像碑记》石碑。该碑的碑文有明清之际张献忠在大庙一带的活动、当地人给张献忠塑像、无业游民“啯噜”利用大庙骚扰川陕官道以及安洪德捣毁张献忠塑像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者认为,张献忠重修大庙是在他第三次往返梓潼之时,塑造时间是张献忠死后,“啯噜”问题严重发生在清乾隆初年以后,安洪德捣毁张献忠像是在他就任绵州长官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献忠 文昌宫 啯噜 除毁贼像碑 梓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