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卷耳》“嗟我怀人”中“嗟”的施发者与受事者歧解辨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贺留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历代学者对《诗经·卷耳》"嗟我怀人"中的"嗟"字的歧解颇为驳杂,这些歧解,都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证明。我们采用"排列组合法""条件-结论法"对"嗟"的施发者与受事者(部分)歧解... 历代学者对《诗经·卷耳》"嗟我怀人"中的"嗟"字的歧解颇为驳杂,这些歧解,都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证明。我们采用"排列组合法""条件-结论法"对"嗟"的施发者与受事者(部分)歧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辨析,以期对"嗟我怀人"乃至对《诗经·卷耳》的历史性本体意义做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耳》 我怀人 施发者 受事者 歧解 辨析
下载PDF
《卷耳》中的“嗟我怀人”新解 被引量:1
2
作者 贺留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93-97,101,共6页
历代学者对《卷耳》"嗟我怀人"中的"嗟"字的歧解颇繁而又没有给予充分有效的证明。我们采用"同文互证法""排列组合法""条件-结论法",继续对"嗟"字的受事者(部分)歧解进行... 历代学者对《卷耳》"嗟我怀人"中的"嗟"字的歧解颇繁而又没有给予充分有效的证明。我们采用"同文互证法""排列组合法""条件-结论法",继续对"嗟"字的受事者(部分)歧解进行较为深入的辨析,同时对"嗟我怀人"做出新的理解,以期对《诗经·卷耳》的历史性本体意义做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耳》 我怀人 受事者 歧解 辨析
下载PDF
安庆方言叹词“嗟”研究
3
作者 鲍红 张昀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198-200,共3页
安庆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中的叹词"嗟"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叹词在语音、词汇意义、用法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对安庆方言叹词"嗟"的语音、用法作出分析,可以进一步推论出"嗟"的历史来源。
关键词 安庆方言 叹词
下载PDF
“后死之悲”与“年命之嗟”——钱钟书旧体诗二题
4
作者 刘士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现代中国学人之所以逐渐做到了“学术的自觉和自律”,其直接原因有二:其一即传统儒者的政治主体在历史摧折中已不堪负重,因而在他们身上早期就潜伏的出世之想,迅速地成为现实中最重要的生命需要;其二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体制在... 现代中国学人之所以逐渐做到了“学术的自觉和自律”,其直接原因有二:其一即传统儒者的政治主体在历史摧折中已不堪负重,因而在他们身上早期就潜伏的出世之想,迅速地成为现实中最重要的生命需要;其二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和分配体制在现代中国的巨大转型,不仅彻底扫荡了古代隐士们可以暂避风头的一切山中林泉,而且同时也直接摧毁了旧日世家残存的故居旧巢。如果说在学术研究中钱氏的“后死之悲”与“年命之嗟”相对不易明见,那么在作为其“学之别体”的旧体诗作中,这些思想情感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构成了他诗篇中最鲜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之别体 “后死之悲” “年命之
下载PDF
《诗经·齐风·猗嗟》立意新说
5
作者 杨树郁 许宏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34-36,共3页
《诗经·齐风·猗嗟》的立意,因始终夹缠于文姜与齐襄公兄妹淫乱那段历史公案之中而难以厘定,这是诗史附会和背景赋予的必然结果。从诗与史若即若离之间探求《猗嗟》立意的具体语境便是一条捷径,语境一旦明了,即可登堂入室走向... 《诗经·齐风·猗嗟》的立意,因始终夹缠于文姜与齐襄公兄妹淫乱那段历史公案之中而难以厘定,这是诗史附会和背景赋予的必然结果。从诗与史若即若离之间探求《猗嗟》立意的具体语境便是一条捷径,语境一旦明了,即可登堂入室走向正确的结论,即这是齐国对来访的国甥的礼赞,这是接待国宾的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语境之下,能够表达的只能是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语境 立意
下载PDF
罗田方言叹词“嗟”
6
作者 张志华 聂晨曦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1-83,共3页
罗田方言的"嗟"是中性叹词,是对古汉语叹词"嗟"的继承与发展。其用法有三:一是表指示,最常见的是"现场用法","非现场用法"是近些年产生的。二是用于句首表感叹,突出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 罗田方言的"嗟"是中性叹词,是对古汉语叹词"嗟"的继承与发展。其用法有三:一是表指示,最常见的是"现场用法","非现场用法"是近些年产生的。二是用于句首表感叹,突出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各种情感。三是表呼唤,连用多个音节呼唤禽畜,这是由表指示的用法发展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田方言 叹词
下载PDF
“嗟来食”的断句
7
作者 孙良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汉语 "来食" 断句 " 来食"
下载PDF
《卷耳》“嗟我怀人”语义与“嗟”的词性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留胜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2-95,共4页
历代学者对《诗经·卷耳》中"嗟我怀人""我怀人"的解说歧见迭出。各种解说都只是力求自圆其说而都没有给予充分而有效的论证。可以用"归纳法"对"我怀人"的语义歧解进行梳理,用"代入... 历代学者对《诗经·卷耳》中"嗟我怀人""我怀人"的解说歧见迭出。各种解说都只是力求自圆其说而都没有给予充分而有效的论证。可以用"归纳法"对"我怀人"的语义歧解进行梳理,用"代入效果对比法"对"嗟"的词性进行深入的辨析,则"嗟我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耳》 我怀人 语义歧解 词性歧解 辨析
下载PDF
《齐风·猗嗟》中的男性形象
9
作者 李聆汇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4期176-176,178,共2页
《诗经》是我过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诗作反映了周朝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倾向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其主... 《诗经》是我过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诗作反映了周朝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倾向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其主要方式是政治联姻、民族战争、自然灾害等。《齐风·猗嗟》,全诗共分为三章,每章六句,共十八句话。主要描写一名"硕大为美"和"美善统一"的男性形象,通过描写男主人公精通射礼来"以御乱兮",体现"美善统一"的精神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风·猗 男性形象
下载PDF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忧生之嗟”比较研究
10
作者 宋宁宁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忧生之嗟"在表达方式和具体内容方面互有异同,各有千秋,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时代人们对生命总体呈现积极态度,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却比较悲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诗人心态。
关键词 诗经 古诗十九首 忧生之 诗人心态
下载PDF
忧生之嗟——阮籍五言《咏怀诗》与《古诗十九首》比较
11
作者 余岑 《今古文创》 2020年第25期35-36,共2页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儒学崩塌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文士的精神信仰涣散,儒家“哀而不伤”的教义被抛之脑后,于是生命的愁苦情绪开始浮出水面,古诗十九首作为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代表,抒发生命忧患意识所占比重甚大;而阮籍是一生用力在五言诗... 东汉末年战争频仍、儒学崩塌的社会局面造成了文士的精神信仰涣散,儒家“哀而不伤”的教义被抛之脑后,于是生命的愁苦情绪开始浮出水面,古诗十九首作为乐府诗文人化的显著代表,抒发生命忧患意识所占比重甚大;而阮籍是一生用力在五言诗的名士,与东汉的时代意绪相承接,所发忧生之嗟又在玄学发微之际,因此多意指遥深。从二者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可以了解文体嬗变的内在因素,立足于时代背景来把握士人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生之 咏怀诗 古诗十九首 比较
下载PDF
别具肺肠 隐性抗争——周德清[双调·蟾宫曲]《自嗟》欣赏
12
作者 唐嗣德 《阅读与写作》 2001年第9期13-14,共2页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攀柳折花?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宋代词人周邦彦的后裔。著有《中原音韵》和...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攀柳折花?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宋代词人周邦彦的后裔。著有《中原音韵》和《作词十法》,开拓了今音韵学的研究领域,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顾曲麈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德清 [双调·蟾宫曲] 《自 宋词 修辞手法 小令 社会问题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赣语上高话的将行体“嗟”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荣华 《语言研究集刊》 CSSCI 2013年第2期141-150,332,共11页
上高话里的"嗟"常黏附于单句或分句的句末,表示相对于某一参照时间事态即将实现或将要实现。"嗟"蕴含了预测和意图的认识情态。"嗟"的本字为"去","嗟"是由位移动词"去"语... 上高话里的"嗟"常黏附于单句或分句的句末,表示相对于某一参照时间事态即将实现或将要实现。"嗟"蕴含了预测和意图的认识情态。"嗟"的本字为"去","嗟"是由位移动词"去"语法化而来,这也体现了语言学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高话 将行体
原文传递
黄初文学中的忧生之嗟
14
作者 陈际斌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05-106,共2页
黄初文学是介于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文学阶段。虽然表达忧生之嗟是黄初文学的共同特征,但是黄初文人展示人生爱恋之情的形式则是不同的;黄初时的明哲保身的文人心态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原因。
关键词 黄初文学 重生命 时代特征 忧生之 明哲保身
原文传递
魏晋诗文的忧生之嗟
15
作者 詹福瑞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0年第5期93-95,共3页
建安及曹魏诗人,均处于易代之际,连年战争和频繁发生的瘟疫,剥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士人生活亦漂泊如转蓬。曹丕《典论·自叙》记载初平年间的董卓、黄巾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关键词 曹丕 人的生命 忧生之 士人生活 自叙 董卓 转蓬
原文传递
从现场给予到情境指示——小议兰州方言中的指示叹词“嗟”[tɕia^(31)]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心阳 《语言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96-205,404,共11页
文章认为,兰州方言中指示叹词“嗟”的基本用法是在给予语境中表示呼唤,在缺乏给予动词时,也可以伴随手部动作和现场场景表示给予。而非给予义的“嗟”主要意义是,说话人所要说的事情,是基于之前的事实、话语或情境发出的。从现场给予... 文章认为,兰州方言中指示叹词“嗟”的基本用法是在给予语境中表示呼唤,在缺乏给予动词时,也可以伴随手部动作和现场场景表示给予。而非给予义的“嗟”主要意义是,说话人所要说的事情,是基于之前的事实、话语或情境发出的。从现场给予到情境指示,是说话人由给予物品到呈现情境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方言 指示叹词
原文传递
《诗经·齐风·猗嗟》之主旨浅析
17
作者 刘金华 《汉字文化》 2018年第7期26-27,31,共3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猗嗟》是《国风·齐风》中的最后一篇,诗歌以"猗嗟"发叹,赞美了鲁庄公的威仪技艺之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由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猗嗟》是《国风·齐风》中的最后一篇,诗歌以"猗嗟"发叹,赞美了鲁庄公的威仪技艺之美。整首诗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对于《猗嗟》主旨的研究,众说纷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在结合历代学者各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对诗歌本身及诗歌产生的背景进行探究,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对《猗嗟》主旨进行还原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仪 庄公 射艺
原文传递
吁嗟篇
18
作者 曹植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版)》 2010年第1期16-17,88,共3页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①,宿夜②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问。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③。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飘周八泽,连翩历...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①,宿夜②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问。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③。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飘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④。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萎连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吁篇》
原文传递
补说西周金文句首“■”字用法——兼与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商榷
19
作者 孙永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3-30,共8页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 西周金文句首的“■”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字之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金文
下载PDF
释“于” 被引量:1
20
作者 国光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共4页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噫气 地气 宣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