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蒙培元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2期21-28,共8页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与生态哲学有极大关系.孔子不仅是提倡人间关怀的人文主义始祖,而且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到人生乐趣的伟大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生态哲 天人之学 生态意义 生态意识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天人之学:中国创造学之哲学命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简红江 刘仲林 龙艺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27,共6页
中国创造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体现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学理之一。由此,中国学创造不能囿于跟踪与模仿国外的"小创造学"思维怪圈,而应立足于创造的多学科交叉的深刻性... 中国创造学学科建设及其发展体现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学理之一。由此,中国学创造不能囿于跟踪与模仿国外的"小创造学"思维怪圈,而应立足于创造的多学科交叉的深刻性,宇宙人生的宏大性,从而形成"大创造学"思维观。在合理借鉴、应用国外现有创造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同时,尤其要深入挖掘中国"生生、宇宙、生命、天人"的优良文化内涵,与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媾和、交融,架接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创造 创造之道
下载PDF
邵雍天人之学视野下的孔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新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9,共6页
历史上,孔子一直被视为达致最高生命境界的圣人,而实成为生命境界哲学突显后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对其为圣人的所以然,人们的理解往往不一。北宋邵雍即对此有其独特理解。在他的天人之学视野下,孔子之为圣表现在:与大宇宙一... 历史上,孔子一直被视为达致最高生命境界的圣人,而实成为生命境界哲学突显后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但对其为圣人的所以然,人们的理解往往不一。北宋邵雍即对此有其独特理解。在他的天人之学视野下,孔子之为圣表现在:与大宇宙一体无隔,跻于天地境界;确立妙契春夏秋冬四个昊天生化万物宝藏的、浸润鲜明人文历史理性精神的、成就理想人生的《易》、《书》、《诗》、《春秋》四个宝藏;为“万世之师”,开拓出一种面向千秋万世的人生伟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人之学 天地境界 万世之师
下载PDF
“无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兼论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1期5-14,共10页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qu...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人事为本"与道家的"自然为本"的思想,其实质亦皆是取向"无神"的。中国无神论所昭示的"人文""有为""创造""自由"诸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并最终成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无神的人文精神终将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 人文 中华文化 心性之学 天人之学
下载PDF
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63,共13页
吴澄是光显于元代的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和易学家。他在易学的象数之学方面整合汉宋而创辟己见,而在义理之学方面则以全新理学视野解读《周易》经传,开显出《周易》吴氏学——一种理学视野下的独特易学天人之学。其基本内容是天道为人道... 吴澄是光显于元代的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和易学家。他在易学的象数之学方面整合汉宋而创辟己见,而在义理之学方面则以全新理学视野解读《周易》经传,开显出《周易》吴氏学——一种理学视野下的独特易学天人之学。其基本内容是天道为人道的终极价值根据,人宜推天道以明人事,法天道以开人文;天道性命相贯通,由理气所造化出的天人万象相互内在,息息相通,一体无隔,构成一无限宏大的一本而万殊的有机宇宙生存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万象如此而相连一体、动态流转着的这个世界,亦遂成为人的整个生活的世界;人应透过自觉的德性涵养修为工夫,变化气质,最大限度地彰显出与天地之理一而不二的本然正性,豁醒自足之整体人文生命理性意识,令生命最终达致成为天地之理圆满化身与自觉而圆融体现者的天地境界,进而挺立自己生命的主体性,确立应然的正大宇宙人生担当,促成天理沛然流行、和谐有序而通泰的有机人的生活世界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天理 人欲 天地境界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之学非宗教性之审视——以奥古斯丁为背景的反观 被引量:3
6
作者 朱丽霞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2,共5页
董仲舒被指斥为“神人大巫”,而奥古斯丁则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都与神学分不开。但如果将董仲舒思想中的“天”和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念、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和奥古斯丁的神人关系作一个对比,不难发现董仲舒本人与所有的... 董仲舒被指斥为“神人大巫”,而奥古斯丁则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都与神学分不开。但如果将董仲舒思想中的“天”和奥古斯丁的上帝观念、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和奥古斯丁的神人关系作一个对比,不难发现董仲舒本人与所有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缺乏构建一个完全属神的世界的主动和热情,董氏之学始终开不出西方宗教式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奥古斯丁 天人之学
下载PDF
从天人之学看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兼论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进路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把对"天人之学"和中西文化的总体比较结合起来作宏观的考察,力图较为系统地阐明文化研究中令人困惑的文化内在机制问题和它在历史中的实现问题,从而尝试澄清"天人之学"和中西文化的根本...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出发,把对"天人之学"和中西文化的总体比较结合起来作宏观的考察,力图较为系统地阐明文化研究中令人困惑的文化内在机制问题和它在历史中的实现问题,从而尝试澄清"天人之学"和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的真实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文化面临着心灵化和心灵化的落实两个问题,作为心灵觉醒产物的天人关系的确定,是对中西文化总体把握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文化的心灵化及其实现两个层面的研究,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便有了确切的涵义可寻察;我们就能明晓两种文化的优劣长短和它们的历史成因,并发现看似截然对立的中西文化是心灵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的体现,它们之间并无天然鸿沟,而是互融互补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心灵的全面完善和充分发展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的共同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中西文化 心灵化 根本差异 人类文化
下载PDF
先秦道家天人之学及其现代价值——兼论先秦道家对社会伦理的弥补功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为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74-77,共4页
先秦道家天人之学的核心是天人归一、道法自然,提倡返朴归真。作为一种回归式的思维方式,道家天人之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一特点影响了其后中国的信古仿古传统。另一方面,道家的天人之学旨在拯救人类业已丧失的自然本... 先秦道家天人之学的核心是天人归一、道法自然,提倡返朴归真。作为一种回归式的思维方式,道家天人之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一特点影响了其后中国的信古仿古传统。另一方面,道家的天人之学旨在拯救人类业已丧失的自然本性,对当时的社会来讲具有弥补与拯救伦理危机的地位与功能。先秦道家天人之学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在秉承道法自然基本规律的同时,我们更应对其加以创新性阐释与发展,创建新时代的天人之学以挽救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道家 天人之学 道法自然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论董仲舒与张载的天人之学 被引量:4
9
作者 林乐昌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22,共7页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论和天道论,是董、张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探究董、张的天人之学时,有必要分别考察他们二人的天论、天道论及其特色,然后梳理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从董仲舒到张载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张载 天人之学 天论 天道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及其政治含义再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存光 《政治思想史》 2012年第3期34-56,197-198,共23页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宗教含义和丰富的政治意涵。对董仲舒而言,上天主要是一种以神谴的方式所显现出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正是基于这一对天的神秘信仰,他推论出了一系列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政治命题,如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应...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宗教含义和丰富的政治意涵。对董仲舒而言,上天主要是一种以神谴的方式所显现出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正是基于这一对天的神秘信仰,他推论出了一系列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政治命题,如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应法天而治,以及上天会降灾异以警示、谴告君王的政治过失等。由于董仲舒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独特的政治理念,即政治之为政治,应是指对圣人孔子、儒家经典和超越者(天)所作的一种积极应答,因此,他可以说是一位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思想风气和政治思维发生根本转向因而具有分水岭或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天的宗教 受命而王 法天而治
下载PDF
论王夫之的“天人之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兴邦 《船山学刊》 2003年第4期9-13,共5页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 王夫之“天人之学”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身心的关系,其“人从天治”与人有“功于天之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理势合一即天”与“君相可以造命”、“一介之士可以造命”的人与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关系是对中国传统历史观的突破、具有近代历史观的启蒙意义;其“先天之性,天成也。后天之性,习成之”的人与人之身心关系改造了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突出了“习成”对“天成”的实践作用,但它并未超越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天人之学 自然 传统道德价值观 “人道” 人性
下载PDF
天人之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耀南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天人之学认为天地是人的本原,人与万物具有平等的存在意义,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构成相为相济的整体。人既利用万物又当保持自我节制,万物于人不只有实用价值,更有审美与道德上的意义。顺应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主张在理... 天人之学认为天地是人的本原,人与万物具有平等的存在意义,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构成相为相济的整体。人既利用万物又当保持自我节制,万物于人不只有实用价值,更有审美与道德上的意义。顺应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主张在理解和尊重物之自然的前提下,人力的施为与物的存在特性和发展方向内在一致,顺物之自然性而为且不突破物所能容受的限度,人力顺应自然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放纵人欲会过度耗损自然资源,伤害人的生命,败坏人的德性,造成社会纷争。凡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人当尊重、敬畏自然,扬弃与万物单纯的实用关系,恢复与物的全面丰富的关系,顺应自然而为,而节制物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生态文明建设 顺应自然
下载PDF
柳刘天人之学及其人性论思想之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永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97-101,共5页
柳宗元与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卓越成就 ,而且在哲学上亦不乏卓见。他们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揭露了神灵之天产生的原因 ,批判了天命之天的荒谬性。柳宗元的道德本有论与刘禹锡的人性善恶二重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哲学上... 柳宗元与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卓越成就 ,而且在哲学上亦不乏卓见。他们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揭露了神灵之天产生的原因 ,批判了天命之天的荒谬性。柳宗元的道德本有论与刘禹锡的人性善恶二重论在中国人性论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哲学上的成就影响着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刘禹锡 天人之学 人性论
下载PDF
简论天人之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14
作者 白光霁 夏绍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7期12-15,共4页
探讨天人之学不只是以锐利冷静的眼光探索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或法则,它也是精神和情感上的耕耘和追求,追求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追求在生命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理想的社会,它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无限热爱。天人之学不仅培育了人们... 探讨天人之学不只是以锐利冷静的眼光探索各种事物的运行规律或法则,它也是精神和情感上的耕耘和追求,追求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追求在生命活动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理想的社会,它蕴含着对宇宙和人生的无限热爱。天人之学不仅培育了人们的理智,也培育了人们的情感,塑造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和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传统 天人之学
下载PDF
从现代环境论看道家天人之学的现代价值
15
作者 徐小跃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共4页
道家的天人之学在与现代环境论对话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正视环境问题,探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构成现代环境论的三大要素。道家天人之学的建立,正是源于老庄首先洞察到人与自然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这种... 道家的天人之学在与现代环境论对话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正视环境问题,探明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构成现代环境论的三大要素。道家天人之学的建立,正是源于老庄首先洞察到人与自然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这种将“问题”本身作为反思对象的“问题意识”,对于现代环境论的建构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道家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倡导的道法自然、人道法天、任其自然、法天贵真这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在最深层意义上给人类提供了一条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道路。道家天人之学和现代环境论所呼唤的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当共同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关怀和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环境论 道家 天人之学
下载PDF
论“天人之学”的内涵、价值与局限
16
作者 何长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0-167,共8页
“天人之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其丰富内涵主要通过先秦时代老子“人道法天”思想与庄子“人与天一”思想体现出来。要实现道家“天人之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蕴含的当代价值... “天人之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议题,其丰富内涵主要通过先秦时代老子“人道法天”思想与庄子“人与天一”思想体现出来。要实现道家“天人之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蕴含的当代价值作出揭示与阐发,对其存在的局限进行反思与批判,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方面,道家“天人之学”蕴涵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弊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先秦时代的理论产物,“天人之学”存在的时代局限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审视和明辨,这既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天人之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下载PDF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与象征思维--王博《究天人与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学说新阐》序
17
作者 张广保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I0022-I0024,共3页
王博副教授的大作《究天人与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学说新阐》一书即将面世,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前序。此书是他在当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加工而成,而他于2011-201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好是由我协助先师汤一介先生指导的... 王博副教授的大作《究天人与通古今:董仲舒政治学说新阐》一书即将面世,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前序。此书是他在当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修改加工而成,而他于2011-201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好是由我协助先师汤一介先生指导的。我虽然对董仲舒的思想没有专门研究,但由于曾经从事过汉代经学思想的研究,因而也曾涉猎过董仲舒的著作,并且对他极为敬重。现借此机会谈谈我对董仲舒的思想及我们到底应该创建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等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思维 汉代经 汤一介 天人之学 董仲舒 博士论文 博士 政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
18
作者 孟昭燕 《华夏文化》 1997年第3期4-7,共4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孟昭燕由于与人类的切身生活息息相关,“天人之际”——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探讨这个问题,往往从论天开始。从先秦到东汉,在我国思想史上就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峙的天... 中国古代的“天人之学”□孟昭燕由于与人类的切身生活息息相关,“天人之际”——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受到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探讨这个问题,往往从论天开始。从先秦到东汉,在我国思想史上就出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峙的天道观。前者以战国时期的自然天论为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之学 刘禹锡 中国古代 荀子 柳宗元 王夫之 《天论》 天人之 自然天道观 唯物主义
下载PDF
儒学新生面的开启——王船山易学视野下的天人之学
19
作者 苏晓晗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5,共5页
明清之际,反思与重建、正学以开新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主题。王船山近取张载,远绍易经,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程朱陆王的崭新学术道路:在大易"幽明隐显"的视野下,以易道生生无穷言天人一体无隔、相继无已、人性日生日成之历程,并塑... 明清之际,反思与重建、正学以开新成为儒者面临的时代主题。王船山近取张载,远绍易经,选择了一条不同于程朱陆王的崭新学术道路:在大易"幽明隐显"的视野下,以易道生生无穷言天人一体无隔、相继无已、人性日生日成之历程,并塑造了"延天佑人"的理想人格,从而开出了儒学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周易》 易道 天人之学
下载PDF
天人之学的自然哲学根基--“十天端”架构中的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博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1-33,共13页
在天人之学的视野中厘清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能为天人之学奠定坚实的自然哲学根基,也能为长久以来流行的对董学之各种?神学?或?玄学?的解说有一些新的看法。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以圣人知天并进而与天合一为基本理论追求,以?十天端?... 在天人之学的视野中厘清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能为天人之学奠定坚实的自然哲学根基,也能为长久以来流行的对董学之各种?神学?或?玄学?的解说有一些新的看法。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以圣人知天并进而与天合一为基本理论追求,以?十天端?学说为基本理论架构,天的运行之道通过阴阳、五行来展现。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探讨都是从其自然性意涵出发,实现了对天的最具理性化的解说。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才能进而与人世政治进行合理比附,实现天人的真正合一。无论是论证天人相副,还是对《春秋》灾异做出独具特色的解释,甚或是构建完善的官制系统,董仲舒都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之学 十天端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