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孔颜之乐”美学命题价值
1
作者 岳进 周伟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 “孔颜之乐”命题的演变经历了宋儒前的语词诠释、宋儒以来的哲学命题诠释和王国维以来的美学命题诠释三个历程。从美感问题出发,围绕美学史发生逻辑,“孔颜之乐”美学命题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人格美感,即“从吾所好”的审美情趣观、“君子上达”的审美意志观与“忧道不忧贫”的审美认知观;其二是艺术美感,即“曲―数―志―人”的四层境界论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评价“中庸”之道。“孔颜之乐”美学命题的价值主要为发展当代美学基础理论与解决当下民众自身的精神困境,有益于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立足“人生美学”,并为当下民众探索“诗意地栖居”生活模式提供了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美学命题 美感 人生美学
下载PDF
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立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6-134,F0002,共10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在“协和万邦”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共识中国”的理念,构建了礼乐文明,以更替巫术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渐成主导的文化意识,礼别乐和。其端始、构建,都是为化解人性中的邪念、淫思,行为...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在“协和万邦”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共识中国”的理念,构建了礼乐文明,以更替巫术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渐成主导的文化意识,礼别乐和。其端始、构建,都是为化解人性中的邪念、淫思,行为中的贪暴、动乱;激发起人的善心,以至于真善美的境界,而导向孔颜之乐。人是有情的和合存在,这是人普遍具有的一种感受。中西情感有异,是为乐感情感与罪感情感。中国从人性善出发,乐于求道、问道、悟道于自然、社会。人生实践,是多元、多样实践的体悟和感受,而激荡于乐感情感。由于人的无止境的求道,其理论思维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因而构建乐山乐水、乐而忘忧的孔颜之乐的思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境界 孔颜之乐 礼别乐和 乐感罪感
下载PDF
论儒家哲学的生命信仰——以孔颜之乐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培高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120,共7页
随着阅历的增加及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论。这里的“乐”当然是因“学道”“诲人”带来的。这其实就是孔颜之乐的内涵,即把对“道”的学习与追求,内化为生命... 随着阅历的增加及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论。这里的“乐”当然是因“学道”“诲人”带来的。这其实就是孔颜之乐的内涵,即把对“道”的学习与追求,内化为生命的信仰,而后又用于指导实践。这一生命的信仰超越了功名利禄,故能收拾人心。具体地说,从三个方面影响了士人的行为:第一,给予士人生命的意义。第二,给予士人人生的前进动力。第三,给予士人学术的方向。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乐广的“名教中自有乐地”还是范仲淹的“瓢思颜子心还乐”皆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的士人。宋明理学的主题其实也由范仲淹开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命信仰 孔颜之乐 名教
下载PDF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李树超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12,共6页
“孔颜之乐”源于《论语》。宋明时期,诸多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宋明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探讨都是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对“终极乐地”的追寻,并没有从实质上讨论《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所乐何事”。《论... “孔颜之乐”源于《论语》。宋明时期,诸多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宋明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探讨都是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对“终极乐地”的追寻,并没有从实质上讨论《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所乐何事”。《论语》的原文和诸多注解,均将“孔颜之乐”理解为“贫而乐道”之乐。“孔颜之乐”是在以道为核心的生活中自然呈现的生活状态。“孔颜之乐”源于个体对道德的追求而产生的内在自足,从而实现了对外在世界的超越。孔颜所乐之事贯穿于有关“道”的生活的始终,主要体现在学道之乐、行道之乐及与道相合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颜之乐
下载PDF
“孔颜之乐”辨说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煌明 李保才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9-161,共3页
"孔颜之乐"是儒者所独有之乐,也是圣贤所独有之乐。此"乐",由"仁"得,包括"仁义礼智信"与"七情"在内的精神体验。"乐"从总体上说是"浑然与物同体"、"视无... "孔颜之乐"是儒者所独有之乐,也是圣贤所独有之乐。此"乐",由"仁"得,包括"仁义礼智信"与"七情"在内的精神体验。"乐"从总体上说是"浑然与物同体"、"视无一物非己"的情怀,这是一个总纲;"敬谨"、"顺适"以至"七情"等则是总纲下的细则。总纲是贯穿于所有细则的精神核心,总纲与细则共同构建起"孔颜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孔颜之乐
下载PDF
“孔颜之乐”——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 被引量:9
6
作者 李煌明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51-155,160,共6页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 按照对于“孔颜之乐”的不同理解 ,把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分成四种 :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与“理”合一的境界、“与事合一”的境界以及“性”“情”合一的境界。同时粗略地勾画出每一种境界发展的理论线索 ,从而达到对于宋明理学中的理想境界进行尝试性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宋明理学 理想境界
下载PDF
天人感通,一以贯之——现象学视域下的“孔颜之乐” 被引量:2
7
作者 宋斌 原琦 《管子学刊》 CSSCI 2012年第3期76-81,共6页
在《论语》中,"孔颜之乐"有"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曾点之乐"三种表述。其中,"曾点之乐"因为文字关联之细致、意蕴之丰富,成为我们理解"孔颜所乐何事"的最佳凭借。参... 在《论语》中,"孔颜之乐"有"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曾点之乐"三种表述。其中,"曾点之乐"因为文字关联之细致、意蕴之丰富,成为我们理解"孔颜所乐何事"的最佳凭借。参考海德格尔旨在通达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在将儒家文本相互勾连印证之下,我们可以将"孔颜之乐"显示为基于"天人感通"机制的"一以贯之"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吾与点也 形式显示 感通
下载PDF
“孔颜之乐”与罗素“幸福之路”比较——现代德性幸福的大众化何以可能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方玉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具有鲜明的道德精英特质。而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把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并依据观察与经验提出了造成不幸福的种种原因,进而为一般民众指出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qu... 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具有鲜明的道德精英特质。而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把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并依据观察与经验提出了造成不幸福的种种原因,进而为一般民众指出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与"孔颜之乐"的参照和比较,在道德精英与平民大众之间、在德性完善与"心灵鸡汤"之间、在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之间,为儒家古典德性幸福的现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富有启示价值的致思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幸福 孔颜之乐 幸福之路 大众化
下载PDF
论北宋理学的“孔颜之乐”及其美学意蕴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昌舒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5-102,共8页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首先由北宋理学家提出。它意味着对圣贤的期许,成圣为贤是理学的一个基本信念,对“孔颜之乐”的探讨的实质是对如何成为圣贤的思考。学界对此问题已有诸多探讨,但也有诸多分歧。就北宋理学而...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首先由北宋理学家提出。它意味着对圣贤的期许,成圣为贤是理学的一个基本信念,对“孔颜之乐”的探讨的实质是对如何成为圣贤的思考。学界对此问题已有诸多探讨,但也有诸多分歧。就北宋理学而言,“孔颜之乐”包含三个方面:守道之乐、学道之乐与体道之乐,三者既密切相关,又有细微区别。“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命题,因为它意味着“善”与“美”的相即相融,是一种包含道德又超乎道德、包含审美又超乎审美的天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理学 孔颜之乐 美学意蕴
下载PDF
“孔颜之乐”与道德修养境界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6,共3页
以“孔颜之乐”表征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宋明理学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这种不同内涵具体表现为由“与道为乐”到“与道合一”、再由“与道合一”至“顺心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传统道德修养境界实际经过了由生而无“矩”到... 以“孔颜之乐”表征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宋明理学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这种不同内涵具体表现为由“与道为乐”到“与道合一”、再由“与道合一”至“顺心任性”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传统道德修养境界实际经过了由生而无“矩”到学习、遵守“矩”的境界,然后由立“矩”再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传统道德修养 有无境界
下载PDF
“孔颜之乐”的“接着讲”:冯友兰德性幸福论的三种图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方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7,共7页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儒家哲学的重要典范。在幸福论的视域中,冯友兰以生活方法为切入点,聚焦普通民众的幸福之路,构建起生活伦理图景中的“大众幸福论”;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统揽古今各种经典幸福观,呈现出世界哲学图景中的“损益幸福...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儒家哲学的重要典范。在幸福论的视域中,冯友兰以生活方法为切入点,聚焦普通民众的幸福之路,构建起生活伦理图景中的“大众幸福论”;以人生哲学为切入点,统揽古今各种经典幸福观,呈现出世界哲学图景中的“损益幸福论”;以精神境界为切入点,承继儒道释哲学的精神传统,完成了中国精神图景中的“境界幸福论”。综观新理学的整体图景,冯友兰融合中西幸福观,兼顾大众与精英,使一种别开生面的“德性幸福论”得以产生,从而推进了儒家传统“孔颜之乐”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孔颜之乐 新理学 大众幸福 损益幸福 境界幸福
下载PDF
“孔颜之乐”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新儒家幸福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方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8,共6页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儒学的主旨转向,道德视域中对儒家精神的现代阐释,重新确立了“乐的生活”在儒学中的价值与地位。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融入,“个性伸展”的向上创造,“自然浑融”的生活态度,诸多对于经典人生理论的重新诠释,使儒家德性幸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式进路与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先生 孔颜之乐 新儒学 德性幸福
下载PDF
“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朱子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冬梅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9-95,共7页
为了构建"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境界,朱子重新阐释了"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朱子明确区分孔子之乐与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是自然而然的心与理一;颜子之乐是下功夫后的心与理一,欠缺自然之性。曾点已经识得... 为了构建"心与理一"的圣人之乐境界,朱子重新阐释了"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朱子明确区分孔子之乐与颜子之乐,孔子之乐是自然而然的心与理一;颜子之乐是下功夫后的心与理一,欠缺自然之性。曾点已经识得日用之间天理流行,欠缺细密功夫。基于颜子之乐与曾点之乐的不足,朱子提出圣人之乐——心与理一,其实质是见大而忘小,经下切己功夫而自然上达为天理流行的圣人境界,是现实与超越、直觉与自觉、有与无、实与虚、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欲透视朱子的圣人之乐,要综合地分析他对"孔颜之乐"与"曾点气象"的重新阐释,以解决其境界论中貌似矛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圣人之乐 孔颜之乐 曾点气象 心与理一
下载PDF
“孔颜之乐”与“诗化生存”理想的建构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9-132,共4页
孔、颜行仁、践仁源于内心生命情感的需要和践履德性的执著追求,故"孔颜之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一种超越了外在利害关系如富贵、权势、物欲束缚后所产生的物我两忘的自由体验和精神愉悦。这种愉悦感虽不是在审美... 孔、颜行仁、践仁源于内心生命情感的需要和践履德性的执著追求,故"孔颜之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一种超越了外在利害关系如富贵、权势、物欲束缚后所产生的物我两忘的自由体验和精神愉悦。这种愉悦感虽不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但它却是最富美学品味和美学内涵的,因为它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揭示出了孔、颜对人生的诗性领悟和对诗化生存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诗化生存方式在重塑当代人的生存理想、完善当代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无疑是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的,值得当代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德性 诗化生存
下载PDF
孔颜之乐:是“乐道”,还是“自乐”?——以朱熹的解读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乐爱国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73-579,共7页
对于“孔颜之乐”的解读,汉唐诸儒多与“贫而乐”联系起来,将其中的“乐”解读为“乐道”,为清儒以及现代不少学者所采纳。与此不同,程朱多讲“自乐”,不赞同把颜回之乐只是简单地解读为“乐道”,反对把“道”当作一物而乐之。朱熹明确... 对于“孔颜之乐”的解读,汉唐诸儒多与“贫而乐”联系起来,将其中的“乐”解读为“乐道”,为清儒以及现代不少学者所采纳。与此不同,程朱多讲“自乐”,不赞同把颜回之乐只是简单地解读为“乐道”,反对把“道”当作一物而乐之。朱熹明确将“贫而乐”之“乐”解读为“超乎贫富之外”的“自乐”,同时并不完全反对把颜回之乐解读为“乐道”,认为颜回之乐是心中有“道”,心中有“仁”,自然而乐,既是“自乐”又包含了“乐道”,是“乐道”与“自乐”的统一。因此他讲“唯仁故能乐”“私欲克尽,故乐”,尤其要求像颜回那样着实做工夫,“博文约礼”,从而真正感受颜回之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乐道 自乐 朱熹 贫而乐
下载PDF
宋儒的韩愈接受——以“孔颜之乐”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顺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3期90-97,共8页
宋儒是韩愈意义的再发现者,也是韩愈历史形象的重要构建者。在宋儒以"孔颜之乐"为观照视角的接受过程中,韩愈的历史功绩与历史位置逐步清晰。宋儒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也在此观照过程中逐渐明晰,并寻获解决之途径。"孔颜之乐... 宋儒是韩愈意义的再发现者,也是韩愈历史形象的重要构建者。在宋儒以"孔颜之乐"为观照视角的接受过程中,韩愈的历史功绩与历史位置逐步清晰。宋儒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也在此观照过程中逐渐明晰,并寻获解决之途径。"孔颜之乐"成为宋儒思考心性之学、对治晚唐五代士风之窳败、消弭庄禅之影响、确立儒学之本位的着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心性之学 文化本位 接受
下载PDF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兼论儒家德福之道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玉胜 《武陵学刊》 2013年第4期15-19,共5页
"德福之道"的实质既是"德""福"能否一致、道德高尚能否得到幸福回报的问题,也是关乎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问题。儒家虽然没有直接将"德"与"福"两个概念联合起来考察,却深谙二者契合的... "德福之道"的实质既是"德""福"能否一致、道德高尚能否得到幸福回报的问题,也是关乎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问题。儒家虽然没有直接将"德"与"福"两个概念联合起来考察,却深谙二者契合的机理。对于这种契合的状态儒家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乐"。透过儒学史上一则重要命题"孔颜之乐",可知儒家所说的"德"往往是"大德","福"也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一种自觉、自由的生命状态,也就是说德福一致观是有条件的。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谈"孔颜之乐"内含的德福一致命题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儒家 德福之道
下载PDF
朱熹对“孔颜之乐”的诠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煌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4-21,共8页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 :“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 ,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 :“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对于如何求得“孔颜之乐” ,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 ,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朱熹的诠释不仅推进了儒家人生哲学的发展 ,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孔颜之乐 境界 方法 贡献 意义
下载PDF
儒家幸福论——读李煌明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有感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10,共2页
“孔颜之乐”是中国古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往也有一些学术著作提及,但李煌明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却让我们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至今没有一部论著能像李煌明博士的这本著作那样对此问... “孔颜之乐”是中国古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往也有一些学术著作提及,但李煌明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却让我们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至今没有一部论著能像李煌明博士的这本著作那样对此问题表述得这么详细、逻辑这么贯通严谨。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这本著作最大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颜之乐" 幸福 逻辑
下载PDF
“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丽娟 《教育科学论坛》 2007年第9期64-65,共2页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在教师人格建构理论上我们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更要承继历史,批判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想教师人格模式。本文拟从“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对此加以讨论.
关键词 教师人格 人格建构 孔颜之乐 文化背景 建构理论 人格理论 继承传统 人格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