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
李伟民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2
|
论“席勒式”创作方法的美学内涵 |
石长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2
|
|
3
|
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马克思致拉萨尔信中的“席勒式”问题 |
谢兴伟
佟琳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4
|
国人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误读与建构 |
何辉斌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6 |
1
|
|
5
|
“莎士比亚化”、“席勒式”管窥 |
覃志航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 |
0 |
|
6
|
艺术的政治与政治的艺术——“席勒式”问题再反思 |
张秀宁
|
《关东学刊》
|
2016 |
0 |
|
7
|
“更加莎土比亚化”与“席勒式”辨析 |
石宗山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3
|
|
8
|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简介马克思、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两封信 |
贺季萱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83 |
1
|
|
9
|
“席勒式”就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
张玉能
|
《高师函授学刊》
|
1994 |
2
|
|
10
|
关于“席勒式”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
徐达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1
|
论席勒不同时期代表作品中的“席勒式”倾向 |
李志佳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2
|
“席勒式”与席勒创作 |
周德利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3
|
论“席勒式”的创作倾向 |
克地
张锡坤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1978 |
2
|
|
14
|
马克思恩格斯论歌德和席勒 |
程凯华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15
|
席勒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发展 |
谷启珍
|
《求是学刊》
|
1979 |
0 |
|
16
|
“莎士比亚化”:意涵、艺术张力及启示 |
李旭中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7
|
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 |
李莹波
|
《科技风》
|
2008 |
1
|
|
18
|
农民形象的拓展与升华——论李天岑长篇小说《人精》的成就与缺陷 |
万年春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9 |
0 |
|
19
|
马克思恩格斯论莎士比亚 |
程凯华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20
|
“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本质真实” |
白雪尘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