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楚式漆器技艺在文创语境中的延异方法研究
1
作者 魏群 黄洁 《美术馆》 2024年第1期160-162,共3页
通过研究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语境下漆器元素的转译、消解、解构,以现代灯具为产品类型,尝试形式作符号并扩展为无限集群的数字化实验型设计。在文创设计语境下,受延异规则的启发,对解构规则和建构秩序进行应用,将现有规则与秩序转化为富... 通过研究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语境下漆器元素的转译、消解、解构,以现代灯具为产品类型,尝试形式作符号并扩展为无限集群的数字化实验型设计。在文创设计语境下,受延异规则的启发,对解构规则和建构秩序进行应用,将现有规则与秩序转化为富于时代精神的美与用。基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延异实践,在文创设计中传承我国器以载道的生活美学和楚式漆器手工艺,将有着人造秩序的我国传统工艺,通过创新及二次人造秩序的力量使其重返当代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设计 楚式漆器技艺 德里达的延异规则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西厢记》英译中延异研究
2
作者 李晓慧 许宗瑞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5,115,共5页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比《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合译本与许渊冲英译本,研究译者主体性差异带来的译本正文本与副文本延异成为《西厢记》译介中延异两个最显著表征。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选择不同底本,不同底本差... 文章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对比《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合译本与许渊冲英译本,研究译者主体性差异带来的译本正文本与副文本延异成为《西厢记》译介中延异两个最显著表征。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选择不同底本,不同底本差异又产生译本正文间延异,生成风格各异的译本,使目标语读者领略时代变迁中各底本不同侧重点。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差异使得不同译者建构不同副文本,形成不同译本副文本间延异,多维度建构译本在目标语中的文化语境。因此,译者主体性带来的中国传统戏剧译本延异与副文本间延异拓宽了原文本生命,拓展读者互文性记忆,丰富了目标语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延异 中国传统戏剧译介 《西厢记》英译
下载PDF
创意思维在展览设计中的视觉延异——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临展为例
3
作者 刘辰晨 《设计》 2024年第13期11-13,共3页
旨在通过创意思维激发设计师灵感,为展览设计探索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展览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展览设计为例,阐述了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如何给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 旨在通过创意思维激发设计师灵感,为展览设计探索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展览设计中的创意思维为研究出发点,结合德里达的延异理论,以“龙跃黔海——贵州三叠纪的海洋世界”展览设计为例,阐述了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如何给展览空间带来不同的视觉延异过程,并总结了创意方法、设计思路和视觉规律。创意思维的运用使空间叙事充满个性,视觉呈现别具一格。创意思维使自然类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在空间叙事上更厚重,升华了设计的美感和意义,重新诠释和延续了展览的内涵和价值,为设计师和展览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思维 展览设计 视觉 延异 自然博物馆
下载PDF
“延异与播散”理论对文学改编类舞剧的意义——以《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为例
4
作者 张炜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1期61-63,共3页
本文以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为研究对象,将德里达解构主义中的“延异与播散”概念作为研究方法,分析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对小说原著《红楼梦》的改编与解构。聚焦舞剧中所使用的现代元素,剖析现代元素使用背后的... 本文以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为研究对象,将德里达解构主义中的“延异与播散”概念作为研究方法,分析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对小说原著《红楼梦》的改编与解构。聚焦舞剧中所使用的现代元素,剖析现代元素使用背后的目的及实际效果,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舞剧文本所呈现的可解读性。以期将《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作为范本,探讨“延异与播散”理论对文学改编类舞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德里达 延异 播散 《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
下载PDF
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有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3,共5页
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囿于影响身份建构多元因素,新媒体主体身份表征呈现"流动"症候。依据"在场"文化逻辑,互联网虚拟社区"圈子"... 新媒体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的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式,使得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融为一体。囿于影响身份建构多元因素,新媒体主体身份表征呈现"流动"症候。依据"在场"文化逻辑,互联网虚拟社区"圈子"持续分化与聚合,形成主体交往空间的"敞开"与"封闭",助推了网络"孤岛"滋生。超越网络"孤岛"效应,重构"电子人"时代具有公共理性审美精神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人们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表征 孤岛 延异 想象的共同体
下载PDF
论索绪尔的差异原则和德里达的延异思想 被引量:6
6
作者 朱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31,共5页
本文在研究索绪尔的差异原则基础上,从"踪迹"和"文字"两个方面诠释德里达的延异思想,找出"差异"与"延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差异原则排除了主体性,在语言系统内把握意义,差异是符号世界的... 本文在研究索绪尔的差异原则基础上,从"踪迹"和"文字"两个方面诠释德里达的延异思想,找出"差异"与"延异"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差异原则排除了主体性,在语言系统内把握意义,差异是符号世界的本原;延异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差异原则,又消解了主体性,否定本质意义的存在;延异以更为古老的运作,成为本原之本原。延异是对差异的超越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 延异 踪迹 文字
下载PDF
现代·反思·延异——胡风与七月派现代性重读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曼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7-96,共10页
胡风与七月派的现代性处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夹缝中 ,其现代性价值一直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揭示。胡风与七月派文艺思想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 ,一方面从人如何实现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复杂精神个体的维... 胡风与七月派的现代性处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夹缝中 ,其现代性价值一直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揭示。胡风与七月派文艺思想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 ,一方面从人如何实现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复杂精神个体的维度来接受马克思主义 ,立足于当下中国现实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反思性特征 ,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之间产生一种既疏离又接近既出走又回归的延异关系。本文在胡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及胡风关于读者主体的论述方面有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风 七月派 现代性 反思 延异
下载PDF
论德里达“延异”概念对文学翻译批评“忠实”伦理观之消解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镇源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69,共4页
"忠实"伦理观试图将文学翻译批评束缚在"忠"与"不忠"两个极端,从而使其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沼。德里达的"延异"概念认为能指所指涉的事物只是一个虚幻的在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消解了意义的绝... "忠实"伦理观试图将文学翻译批评束缚在"忠"与"不忠"两个极端,从而使其陷入二元对立的泥沼。德里达的"延异"概念认为能指所指涉的事物只是一个虚幻的在场,而不是事物本身。这就消解了意义的绝对性,也终结了"忠实"的神话。这样的解构促成文学翻译批评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同时也促使研究者转而探究影响译文面貌的诸多文本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实 延异 解构
下载PDF
从绵延到延异:德里达对柏格森的批判性推进 被引量:3
9
作者 邓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9-115,共7页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 德里达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提到柏格森,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在《书写与差异》的首篇文章"力量与意义"之中,德里达借助柏格森的绵延概念,指出结构主义关注形式而忽视了力量,忽视了绵延。通过对延异和绵延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发现德里达和柏格森有着十分接近的理论立场。德里达通过对柏格森哲学的解读和批判,尤其是对虚存概念的发展,体现了延异概念对于绵延概念的批判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延 延异 德里达 柏格森
下载PDF
近代文学事件“醒狮”说的形成与延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时进 王丹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5-94,共10页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成为古今中外矛盾冲突的场域,因沿海、沿江的原因,各种信息最先在这里交汇,各种矛盾也最先在这里展开。明清以来这里已经形成文化思想的高地,而“世界观念”和“民族意...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成为古今中外矛盾冲突的场域,因沿海、沿江的原因,各种信息最先在这里交汇,各种矛盾也最先在这里展开。明清以来这里已经形成文化思想的高地,而“世界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双重变化,使这片大地成为再造传统的试验场,新思潮不断涌现,酝酿或构造出种种事件。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在这里产生初期影响,并延异、重构为“醒狮”说,这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几乎划出了一条“时代线”,文学创作题材为之拓展,增添了民族自强的色彩;随后出现的铸魂思潮,卷动了整个知识阶层,成为民族复兴的动能,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睡后醒论》 “醒狮”说 文化延异 文学事件 南方影响
下载PDF
理性与疯癫的延异——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0,共3页
针对福柯看到的理性与疯癫的关系是对立不可调和、相互排斥莎士比亚戏剧中,作者运用《李尔王》等作品体现的理性和疯癫来阐释延异学说,试图证明理性与疯癫如同德里达提出的那样,是处于无止境的差异链条内、相辅相成的延异关系。
关键词 理性 疯癫 延异 《李尔王》
下载PDF
元伦理气质:虚无、延异与幽灵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鸿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当代叙事伦理要回应的一大关键,是意义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回溯西方关于"上帝之死"的不同说法,和中西哲人关于"虚无"的多种理解,力图厘清"虚无"和"虚无主义"的混淆,并多角度考虑了意义的着落... 当代叙事伦理要回应的一大关键,是意义的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回溯西方关于"上帝之死"的不同说法,和中西哲人关于"虚无"的多种理解,力图厘清"虚无"和"虚无主义"的混淆,并多角度考虑了意义的着落问题.论文还在探讨了德里达的"延异"和"幽灵学"之后,将解构思想定位于后哲学之思的元伦理面向。论文提炼了这一元伦理面向的基本特征:准无神论的弥赛亚性,自身保持与自身之差异的灵敏嗅觉,不断突破"小我"跃向"无限"的冲动,面向未思之物的执拗的不妥协精神,充满谢意地把解构作为礼物赠与文本制作者的诚恳而优雅的风度,凭"触感"而凝视对象的羞涩表情,向他者、向未来开放的决绝意志,有生殖力的多元性和多重立场,对幸存者伦理的彻底忠诚,以及在文字中不断经历自我死亡的痛苦体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伦理 虚无 延异 幽灵学
下载PDF
信仰:超越、不确定与延异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立斌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8,共4页
信仰是个体对基本生存状态、人生内在矛盾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在此过程中,由于"理性的跳跃",信仰的对象、心态和根据均呈现出不确定性。进一步,信仰的不确定性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凸显并获得了合法性,使信仰在个体生存、文化传... 信仰是个体对基本生存状态、人生内在矛盾和现实世界的超越。在此过程中,由于"理性的跳跃",信仰的对象、心态和根据均呈现出不确定性。进一步,信仰的不确定性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凸显并获得了合法性,使信仰在个体生存、文化传统和符号流中无限延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超越 不确定 延异
下载PDF
延异、解构与修辞学——关于德里达《书写与差异·访谈代序》的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娜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7-59,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德里达的延异说与修辞学的接壤处.德里达的延异说从表面来看,似乎同修辞学的宗旨相悖,其实二者是相通的.延异说以对语言符号体系自足性的质疑、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质疑为基点,在修辞学方面的意义就是打破了纯修辞的神话.文... 本文旨在探讨德里达的延异说与修辞学的接壤处.德里达的延异说从表面来看,似乎同修辞学的宗旨相悖,其实二者是相通的.延异说以对语言符号体系自足性的质疑、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质疑为基点,在修辞学方面的意义就是打破了纯修辞的神话.文本的延异性决定了解构的必然性,而解构是有条件的,解构属于一定的语境,解构是在记忆中进行的,这与当代修辞学对语境的自觉观照,对文化传统的自觉观照是一致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德里达的延异说与追求动态中的最佳表达效果的当代修辞学理论形成了互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异 解构 修辞学 语境 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访谈代序》
下载PDF
在延异中被解构的萨拉——谈《法国中尉的女人》对人物的解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静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76-79,共4页
延异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它赋予文本以任何意义的可能性,给了选择意义的自由,使得关于意义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兑现永远不能实现。作为对这一理论思潮和思维方式的响应,《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萨拉便是一个在延异中被解构... 延异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它赋予文本以任何意义的可能性,给了选择意义的自由,使得关于意义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兑现永远不能实现。作为对这一理论思潮和思维方式的响应,《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萨拉便是一个在延异中被解构的人物形象,其意义总是在流变中延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异 解构 德里达 《法国中尉的女人》 萨拉
下载PDF
延异、在场、踪迹化——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嘤蔚 赵卫东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德里达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挖掘出后现代主义拆解话语中以及福山"历史终极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所掩盖的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他以《哈姆雷特》的幽灵隐喻马克思的精神,把它视为不断散播... 德里达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挖掘出后现代主义拆解话语中以及福山"历史终极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所掩盖的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和解放精神。他以《哈姆雷特》的幽灵隐喻马克思的精神,把它视为不断散播其踪迹的幽灵,它延异着、解构着,留下踪迹又不断涂抹,从而是一种真实的在场。这是对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呼唤,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活力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异 在场 踪迹
下载PDF
延异与救赎——1990年代乡土诗歌回眸 被引量:2
17
作者 冷满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5-189,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 20世纪90年代乡土诗歌是在80年代先锋艺术“去政治化”、“去意象化”的背景下涌现出的,其自身也经历一个由陌生化逐渐到亲切化的言说过程。90年代乡土诗歌有几个明晰的特点:从90年代初的家园回望血亲指认,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地域性抒情史诗的谱系和意象体系的建构,由此拉开了地域特色、异域情调的序幕;90年代乡土诗歌还有一种致力于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审美追求,以“隐现”的艺术方法加入隐含寄寓,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最后,从90年代中期到后期,乡土真实时弊的一面浮现出来,乡土不再缄默,乡土诗人终于找到了自我的角色定位,以愤怒和挣扎抒写乡土的真实境遇,完成了乡土诗歌厚重悲凉的美学风格,也完成了乡土诗歌的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诗歌 血亲指认 地域特色 “隐现” 悲凉 延异 救赎
下载PDF
延异、踪迹、补充——德里达的文学批评思想述略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迎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5期46-50,共5页
德里达的文学批评,首先,是从解构各种文本开始的。而这些文本又在广义上属于“文学”的范畴。然后,依靠文本阅读,他提出了“延异”、“踪迹”和“补充”等概念,构建了他的“文字学”的文学批评体系。
关键词 延异 踪迹 补充 文字学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关系的“延异”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若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152,共8页
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 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系在往复迂回中的胶着与撕裂,而远距生成的力量则为读者开放了体味人物关系的差异态度和诗性居所,文本的细读方式成为对一切已知的批判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人物关系 解构主义 延异
下载PDF
唐传奇中故事结尾的叙事时间的延异性探讨——以《柳毅传》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蒲华军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6-69,共4页
文章借用结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所创的"延异"一词来隐括唐传奇中故事结尾的叙事时间所具有的延续性与差异性,并以《柳毅传》为例,从造成故事情节和结构的曲折;增加故事在叙述中的奇幻色彩,表现出小说家对故事虚构的积极态度;加... 文章借用结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所创的"延异"一词来隐括唐传奇中故事结尾的叙事时间所具有的延续性与差异性,并以《柳毅传》为例,从造成故事情节和结构的曲折;增加故事在叙述中的奇幻色彩,表现出小说家对故事虚构的积极态度;加强元故事的可靠性;彰显了传奇叙述的个性化创作意识,凸显叙事者的存在;尽可能地满足阅读者的欲望和期待等五方面探讨故事结尾叙事时间的延异性所具有的丰富叙事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尾 叙事时间 元故事 延异 叙事意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