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务员犯罪心理分析:“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 被引量:2
1
作者 曾文洁 陈锐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9-80,共2页
公务员违法犯罪的动机各异,原因复杂,本文从新的观察视角对违法犯罪公务员犯罪心理进行分析,认为"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是违法犯罪公务员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疗"强迫性重复"的药方是"更多地了解自己,了... 公务员违法犯罪的动机各异,原因复杂,本文从新的观察视角对违法犯罪公务员犯罪心理进行分析,认为"强迫性重复"的潜意识是违法犯罪公务员犯罪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疗"强迫性重复"的药方是"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环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的、好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犯罪公务员 犯罪心理分析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浅析强迫性重复在电影《燃烧》中的表现
2
作者 徐慧莹 《戏剧之家》 2020年第9期107-108,共2页
李沧东的电影一直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的独特艺术表达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结合李沧东的成长经历研究发现,童年生活对李沧东的创作影响非常巨大,本文以李沧东的最新电影作品《燃烧》为例,串联地分析了他的... 李沧东的电影一直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特色,他的作品的独特艺术表达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结合李沧东的成长经历研究发现,童年生活对李沧东的创作影响非常巨大,本文以李沧东的最新电影作品《燃烧》为例,串联地分析了他的个人经历对他电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燃烧》 边缘人 李沧东
下载PDF
童年缺失性体验与张爱玲的创作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清 杨爱林 《宜宾学院学报》 2010年第8期65-67,共3页
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张爱玲的创作与童年缺失性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安全感缺乏,形成她作品的荒凉色调;与父母爱的分离伤害,造成她创作的焦虑性书写。不论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 作家的童年体验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动力与主导审美基调的来源。张爱玲的创作与童年缺失性体验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安全感缺乏,形成她作品的荒凉色调;与父母爱的分离伤害,造成她创作的焦虑性书写。不论是她的个人生活还是文学创作,都满含着爱恨交织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体验 缺失体验 安全感 分离 焦虑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重复与死亡——论《玛莎·奎斯特》中的亲子冲突 被引量:1
4
作者 郑鸿升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
本文针对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解释其发生的根源来论证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死亡本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亲子... 本文针对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解释其发生的根源来论证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死亡本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亲子冲突的描写,寻找到亲子冲突和死亡本能之间的联系。认为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是因为它体现了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死亡本能 亲子冲突 玛莎·奎斯特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斯佳丽叛逆性格分析
5
作者 李燕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0-82,共3页
精神分析学中的基本焦虑理论和强迫性重复理论认为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和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由于父母无法满足其对安全和满足的需求而引发基本焦虑,为了对抗基本焦虑形成特定的心理模式,然后不自觉地在以后的人生中不... 精神分析学中的基本焦虑理论和强迫性重复理论认为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形成和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由于父母无法满足其对安全和满足的需求而引发基本焦虑,为了对抗基本焦虑形成特定的心理模式,然后不自觉地在以后的人生中不断重复这些模式,形成强迫性重复。论文通过对《飘》的主人公斯佳丽幼年亲子关系及其早期经历的分析,探讨了斯佳丽的强迫性重复模式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模式对斯佳丽的叛逆性格的形成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基本焦虑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心理分析与解构主义的视野融合——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
6
作者 陶东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2-151,178,共11页
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又融入解构主义的视角,在创伤文学批评领域影响极大。现代创伤概念强调:不同于有意识地得到控制的叙述记忆,创伤记忆没有被意识、理性、认知与叙述框架整合,这种本真性使其具有直达... 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又融入解构主义的视角,在创伤文学批评领域影响极大。现代创伤概念强调:不同于有意识地得到控制的叙述记忆,创伤记忆没有被意识、理性、认知与叙述框架整合,这种本真性使其具有直达事实真相的能力,即所谓指涉性或指涉功能。但这也带来再现和传达的难题。我们必须放弃通常对于理解的期待,并将之视作进入新知识的途径,从而开启见证的空间。创伤既对抗对它的见证,同时又要求、呼唤这种见证,这是创伤经验的传达必然面对的危机与困境。正是在这里,文学理论与创伤理论发生相遇,文学与创伤都体现和揭示了知与未知、再现的不可能性与必要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鲁斯 创伤理论 强迫性重复 间接 指涉
下载PDF
童年经历与余华的创作——“血腥”和“死亡”意象的心理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何清 杨爱林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9-73,共5页
正如许多研究者关注到的那样,余华的作品中不乏血腥和死亡意象的书写,也正是由于余华在作品中的这种倾向性书写,引起了本文对余华童年时代创伤性体验的关注。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生的经历一旦成为一种体验,将是终生挥之不去的一... 正如许多研究者关注到的那样,余华的作品中不乏血腥和死亡意象的书写,也正是由于余华在作品中的这种倾向性书写,引起了本文对余华童年时代创伤性体验的关注。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生的经历一旦成为一种体验,将是终生挥之不去的一种心理视角。如果成为作家的话,那种童年体验将会不断参与到其虚构的故事中,不断生成类似体验簇,其人物命运、情节与事件显现出一种强迫性的重复行为。余华便是这样的作家中的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经历 体验 血腥 死亡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早期经验思想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蒋彦妮 《甘肃高师学报》 2017年第7期58-60,共3页
早期经验一般指儿童入小学前的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早期经验思想主要表现在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观点中。心理结构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以强迫性重复的形式表现了早期经验的作用;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早期经验一般指儿童入小学前的经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早期经验思想主要表现在心理结构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的观点中。心理结构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以强迫性重复的形式表现了早期经验的作用;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不同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敏感期内早期经验对于成年生活的具体影响;人格结构理论则表明健康人格培养的方向在于:不仅要重视儿童社会化成长的内容,而且要让儿童关心自己的体验和兴趣。早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儿童的人格,应该对早期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经验 强迫性重复 敏感期 健康人格
下载PDF
论《八月之光》中身份叙事的创伤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其萍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7期4-7,共4页
《八月之光》的核心叙事围绕着乔·克里斯莫斯的身份展开。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乔·克里斯莫斯的创伤"原初场景"和之后在创伤生活中的"强迫性重复",揭示他的个人创伤与弗洛伊德早期创伤理论的同质性,同时指... 《八月之光》的核心叙事围绕着乔·克里斯莫斯的身份展开。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乔·克里斯莫斯的创伤"原初场景"和之后在创伤生活中的"强迫性重复",揭示他的个人创伤与弗洛伊德早期创伤理论的同质性,同时指出美国南方的历史文化语境造成了他的个人创伤,从而偏移了弗氏理论,体现出创伤的历史复杂性。福克纳的创伤视角揭示了乔的创伤性主体形成的根源和内化的过程,展示了当时南方白色霸权体系的运行方式,蕴含着作家的人文批判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身份 原初场景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兰州太平鼓精神分析解析
10
作者 那贞婷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3-35,共3页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兰州太平鼓这一民俗事象,能够很好地从深层次分析兰州太平鼓所反映的人类早期的无意识的本能思想及其延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这方面入手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透视到民俗中更潜在的文化象征含义,并且对民...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兰州太平鼓这一民俗事象,能够很好地从深层次分析兰州太平鼓所反映的人类早期的无意识的本能思想及其延续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这方面入手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透视到民俗中更潜在的文化象征含义,并且对民俗做出更精准的诠释,超越我们以往的文化解释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太平鼓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原始巫术 强迫性重复
下载PDF
说与不说——论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11
作者 宋钻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96,共2页
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男主人公Bertie的口吃是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口吃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分析其童年经历,特别是与父亲和兄长的关系,以解释其... 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男主人公Bertie的口吃是贯穿全片的关键线索。口吃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有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分析其童年经历,特别是与父亲和兄长的关系,以解释其症状背后的成因与动机。最终,在治疗师Lionel与他的共同努力下,在治疗联盟不断的巩固下,在家人与同事的支持与鼓励下,他顺利完成了战前演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 阉割焦虑 超我阻抗 强迫性重复 治疗联盟
下载PDF
尽情享受被爱的感觉
12
作者 丛非从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3年第10期44-45,共2页
觉察到不被爱的陷阱,才能有意识地改变,尽情享受被爱的感觉。我们在上一期专栏中提到“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会反复制造类似早年的创伤性情境,让自己反复体验同样的痛苦。表现出来就是:在跟对方的互动中,明明渴望... 觉察到不被爱的陷阱,才能有意识地改变,尽情享受被爱的感觉。我们在上一期专栏中提到“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会反复制造类似早年的创伤性情境,让自己反复体验同样的痛苦。表现出来就是:在跟对方的互动中,明明渴望被爱,却常常把对方的行为往负面解读,拒绝让自己感受被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亲密关系 感觉 负面解读 享受 尽情
原文传递
“生活比死亡更可怕”:解读福厄《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9
13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120,共10页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 美国犹太作家乔纳森·福厄的《特别响,十分近》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拼命寻找与其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那把锁的凄美故事。与其他创伤叙事略微不同的是,作者运用包括图片叙述、"强迫性重复"及创伤转移等叙事策略,传递了其关于历史、时间、死亡、人生的意义等重大题材的感悟及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图片叙述 强迫性重复 创伤转移
原文传递
以历史的长镜头思考——《特别响,非常近》与“9·11”叙事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夏林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美国作家乔纳森·福厄近作《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努力寻找与父亲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锁的经历。小说中奥斯卡与祖父、祖母轮流交叉叙述各自的创伤经历,凸显出人类创伤的... 美国作家乔纳森·福厄近作《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美国男孩在"9·11"事件中痛失父亲后,在纽约市努力寻找与父亲留下的钥匙匹配的锁的经历。小说中奥斯卡与祖父、祖母轮流交叉叙述各自的创伤经历,凸显出人类创伤的无法言说性和"强迫性重复",也展现出创伤叙事蕴含的疗愈作用和政治批判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别响 非常近》 创伤叙事 强迫性重复 批判
原文传递
童年得到的爱,是未来生活中的光
15
作者 叶月幽 《伴侣》 2019年第9期28-30,共3页
1很多妈妈们说,有了孩子之后,她们就开始了自我成长的道路。确实如此,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透明的,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内心曾经的伤痕、黑暗的角落和不被我们察觉的行为模式。对于妈妈来说,有了孩子之后,一下子就会跌回自己的... 1很多妈妈们说,有了孩子之后,她们就开始了自我成长的道路。确实如此,孩子的内心是最纯净透明的,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内心曾经的伤痕、黑暗的角落和不被我们察觉的行为模式。对于妈妈来说,有了孩子之后,一下子就会跌回自己的童年体验。所有的妈妈都是带着两个孩子负重前行:一个孩子是眼前的娃儿,一个孩子是过去的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未来生活 不可抗力
原文传递
我必将受到惩罚——谈自虐型人格的行为模式
16
作者 刘昭 《心理与健康》 2019年第8期22-23,共2页
人性总是很复杂的,而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些人会习惯性地使自己处在不舒服当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虐型人格。自虐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因为从人本能的角度讲,我们都倾向于让自己过得快乐幸福,远离痛苦。但自虐者的行为模式,却完全背道而... 人性总是很复杂的,而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些人会习惯性地使自己处在不舒服当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虐型人格。自虐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因为从人本能的角度讲,我们都倾向于让自己过得快乐幸福,远离痛苦。但自虐者的行为模式,却完全背道而驰,似乎他在追求的,正是让自己饱受折磨的生活。我的来访者小丽(化名),就正在经历如此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重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