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此岸的心物交融与彼岸的神人与共──刘勰“心物感应论”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苏荟敏 《兰州学刊》 2005年第4期266-269,223,共5页
“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分别是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美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很多学者对二者在表现与再现、抒情与叙事、意境与典型、和谐与冲突等方面的不同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其艺术起... “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分别是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美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很多学者对二者在表现与再现、抒情与叙事、意境与典型、和谐与冲突等方面的不同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其艺术起源、创作手法、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看出它们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前者笑纳此岸的心物交融,后者向往彼岸的神人与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摹仿说 心物交融 神人与共
下载PDF
“心物感应论”与“摹仿说”之比较
2
作者 任秀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7-90,共4页
同是研究心与物之关系的“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 ,由于东西方文化区域、文化传统的不同 ,因而其差异性仍然是明显的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感应论”更强调审美的主体和心物交感的对应性 ,而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说” ,则侧重于... 同是研究心与物之关系的“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 ,由于东西方文化区域、文化传统的不同 ,因而其差异性仍然是明显的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心物感应论”更强调审美的主体和心物交感的对应性 ,而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摹仿说” ,则侧重于审美的客体和心物的对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摹仿说 比较研究 文艺心理美学 亚里斯多德 艺术
下载PDF
试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心物感应形式
3
作者 陈建森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74-78,共5页
山水文学创作常常遇到诗体与神思、物形与神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解决“心”“物”之间的矛盾是山水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心随物以婉转,物亦与心而徘徊。盛唐诗人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自觉运用感应、,心化、顺应... 山水文学创作常常遇到诗体与神思、物形与神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而,解决“心”“物”之间的矛盾是山水文学创作的核心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心随物以婉转,物亦与心而徘徊。盛唐诗人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中自觉运用感应、,心化、顺应和物化等形式解决“心”与“物”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心化 顺应 物化
下载PDF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剑林 《云南学术探索》 1997年第4期58-60,共3页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 《乐记》 模仿说 比较分析 心物感应 现实生活 十九世纪 积极浪漫主义 中国传统文学 批判现实
下载PDF
心物感应:诗歌生成的独特表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1-16,21,共7页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分割孤立的解释都说不通,它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审... 诗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审美意识来自于何处呢?在主体心中?还是在客观物本身?用得上苏东坡那首《琴诗》作喻:“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任何分割孤立的解释都说不通,它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是主体心灵与客体物象碰撞中所闪爆的灵光,是主客体微妙关系所结出的智慧之果。令人惊异的是,源起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已对之作出最恰当的独特的概括表述:来自于心物的审美感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物” “物感”说 诗歌 刘勰 吐纳 感发 审美感应 应感 式样
下载PDF
论心物感应的特征
6
作者 李乾刊 《山东电大学报》 1996年第2期8-9,共2页
关键词 文艺活动 审美 虚受性 共通性 选择性 即时性 心物感应 特征
下载PDF
物源性迁移性交融性——浅谈语文审美教育的“心物感应”原理
7
作者 陈荒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9年第11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心物感应 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主体 交融性 审美活动 客观事物 审美客体 迁移原理 “心” 情与景
下载PDF
神与物会 思与境生——浅析景区对对联中的心物感应描写
8
作者 梁泳虹 《语文月刊》 2008年第6期57-58,共2页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在游览时,无论其浅层的感官还是深层的精神,总不免要与景观发生感应交流的关系,游人与景观之间彼此互动,甚至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景区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在游览时,无论其浅层的感官还是深层的精神,总不免要与景观发生感应交流的关系,游人与景观之间彼此互动,甚至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景区对联中有不少是反映游者与景物之间的感应及交流的。这种心物感应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感应 对联 景区 描写 文心雕龙 情景交融 交流 景观
原文传递
论“心物交融”审美理论的逻辑展开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霞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7-169,共3页
心物关系是中国传统审美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它植根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中 ,随着心物交融和合的程度不同 ,可以将它们解构成三个层面 :(1)心物感应的审美发生论 ;(2 )神与物游的审美创作论 ;(3 )
关键词 "心物交融" 审美理论 逻辑 天人合一 "神与物游" "境生象外" "心物感应" 审美发生论 审美创作论 艺术境界论
下载PDF
从心物关系看中西美学的差异 被引量:2
10
作者 汪振军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中西 审美心境 美学研究 审美态度 基本问题 思维方式 模仿说 心物感应 审美形态
下载PDF
中西心物观简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娜娜 裴常山 《湖南农机》 2007年第3期65-66,共2页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艺术的分析来比较中西心物观念的差异。中国艺术的传统是心物感应说,在心物关系上强调的是心物感应、相互融合、物我合一,提倡天地人三个纬度的和谐对应。西方艺术的心物关系是建立在反映...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西艺术的分析来比较中西心物观念的差异。中国艺术的传统是心物感应说,在心物关系上强调的是心物感应、相互融合、物我合一,提倡天地人三个纬度的和谐对应。西方艺术的心物关系是建立在反映论、摹仿说基础上的,主张物我分离、主客观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关系 心物感应 摹仿说
下载PDF
中国诗与画融合的文化思想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5-87,共3页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固然有着内在的根由(如共同追求形神兼备)和外在的契机(如书画同源),但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思想基础: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心物感应”的艺术观,和合整一的文化观,儒道佛互补的思想观。
关键词 时空合一 心物感应 和合整一 儒道佛互补
下载PDF
《乐记》的诗歌创作理论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宇冰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8-140,共3页
在诗、乐、歌合一的上古时代 ,《乐记》对以往零散的诗论有所继承和发展 ,并使之更加全面、系统。它强调君子知乐是诗歌创作的基础 ,心物感应是创作的契机 。
关键词 君子知乐 心物感应 移风易俗
下载PDF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探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简中兰 《生活教育》 2019年第3期59-62,共4页
写作不是某一种器官运作的产物,而应是'联觉'的成果。习作通感体验研究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小学生习作教育的视域,针对当下小学生习作语言干巴、选材空泛等特点,对通感体验及相关的教育启示进行了研... 写作不是某一种器官运作的产物,而应是'联觉'的成果。习作通感体验研究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小学生习作教育的视域,针对当下小学生习作语言干巴、选材空泛等特点,对通感体验及相关的教育启示进行了研究,在认识通感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通感体验运用到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唤醒体验 通感体验 心物感应 习作教学
下载PDF
境生象外——袁晓岑的鞍马人物雕塑创作
15
作者 张仲夏 《美术大观》 2015年第10期60-61,共2页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包括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心物感应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前提。在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伯乐与千里马在相互观照中,物我的生命形式相互契合转换,从"物我冥一"到"物我两忘",...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包括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心物感应是意境产生的重要前提。在雕塑作品《伯乐相马》中,伯乐与千里马在相互观照中,物我的生命形式相互契合转换,从"物我冥一"到"物我两忘",在情景交融中构成"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生象外 心物感应 物我两忘 情景交融 意境
下载PDF
基于审美的教学设计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辉 刘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年第9期3-5,共3页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审美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首先,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 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审美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首先,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对象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审美主体 心物感应 心理过程 人类生活 审美存在
下载PDF
儒家音乐思想赏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红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58-61,共4页
儒家音乐思想中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礼乐教化、仁、和的审美态度 ,形成了儒家学说“心物感应”、“天人感应”,礼乐和谐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儒家音乐思想 心物感应 天人感应 礼乐
下载PDF
物人之间:唐前“物感”至“感物”的演变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朝阳 《励耘学刊》 2021年第2期46-63,418,419,共20页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人的主体性增强,对世界的体认深入,感物逐渐兴起,并最终在六朝定型。感物指人在心物关系中占主导作用,先情后物,人感受物,借物言情。感物与物感最终融合成为无功利的心物感应,代表以人为主导的人与物无间的交流沟通。自物感至感物,是社会关注点从物人关系逐渐转移到天人关系和人自身的过程,也是人逐步体认到自身重要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感 感物 心物感应 物人关系
下载PDF
对我国古代美学的新探索——读张文勋《诗词审美》
19
作者 文平 《思想战线》 1988年第2期39-40,共2页
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不仅仅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人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譬如,作者写作此书的总体构想,所循思路,以及他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等,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事某项专业研究的读者,对这... 一本好书的价值,往往不仅仅在它的内容本身,而在于人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譬如,作者写作此书的总体构想,所循思路,以及他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等,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事某项专业研究的读者,对这一点是尤为关注的。读了张文勋同志的新作《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文勋 古代美学 美学理论 美学研究 研究方法 审美主体 审美能力 启示 心物感应 艺术美学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的思考
20
作者 王国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92-96,共5页
文学起源的研究,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围绕着西方一些理论展开,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一般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一是失望于资料的匮乏、零碎,一是不屑于观念的幼稚、杂乱。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将笔者的... 文学起源的研究,是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围绕着西方一些理论展开,而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一般的评价一直是不高的,一是失望于资料的匮乏、零碎,一是不屑于观念的幼稚、杂乱。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将笔者的一些思考贡献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略说中国古代的文学起源论的历史地位 对文学起源的认识,无论是就文学的性质而言(文学属于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共通的规律),还是就文学在发端时期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而言(例如上古时期诗乐舞总是三位一体的),都必须与整个艺术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才能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起源 艺术起源 中国古代文论 八卦 文学理论 史家 太极 文学的起源 其他艺术 心物感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