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马一浮论三教同归性命之理
1
作者
李国红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37,共3页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三教
性命之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临川学的性命之理及后期衍化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神弘扬。熙宁新政后王安石之学演变为“荆公新学”,其学术重点在以《三经新义》为依据的礼法制度。他以“性情一也”证明性情可善可恶,其人性论又回到汉代的性三品与性善恶混,其目的是为礼法政制提供人性论依据。晚年王安石更多地关注士大夫个体的精神超脱,故而对佛老之学表示出更大兴趣,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之学
荆公新学
性命之理
性情
原文传递
试论王安石“性命道德之理”的思想教育意义
3
作者
王善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0-182,共3页
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
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形成中的理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
性命
道德
之理
”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胡宏性本论与程朱理本论的同归与异趣
4
作者
何俊
解晓昕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性本论
动静
之理
性命之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思潮的观点:北宋理学再认识
被引量:
1
5
作者
徐洪兴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1期31-43,共13页
关键词
理
学思潮
王安石变法
北宋
欧阳修
庆历之际
性命之理
思想学说
周敦颐
宋明
理
学
古文运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克伟
《周易研究》
1996年第3期38-47,共10页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港]象数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及其时位关系。而“数”则是指阴阳数、爻数等。“象”和“数”构成了《易经》的基础。“易象”作为《周易》的一...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港]象数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及其时位关系。而“数”则是指阴阳数、爻数等。“象”和“数”构成了《易经》的基础。“易象”作为《周易》的一个分支系统及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象
易象
《四库全书》
三才之道
象管
象数
《四库全书总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周易》的道德谱系
被引量:
2
7
作者
黄正泉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6期88-95,99,共9页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从而有了“道德”。《周易》在性命之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形成、演化及人性的内容;又在“人”与“道”的基础上构建了“成人”与“做人”的道德谱系。《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接起来是人学,把“道”与“德”联接起来是伦理学。天道、人道等统一于性命之理的命题之中,成为了道德谱系的奇特内容,从而人也就成为了道德谱系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性命之理
立人之道
道德谱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
8
作者
郑晓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道德之意
性命之理
变法实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9
作者
林忠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的文字法,从"无象斯无理"的象理观中提出"即象见理"方法,以"图学非古"的观点建构起回归原典辨伪方法。虽然这些易学的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他能从清初辨伪之学中自觉开显出富于思想性和思辨性的易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而在批判宋易过程中提出的易学文字法、取象方法、回归原典辨伪法,对于清中期汉易复兴和易学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之理
推原彖书
即象见
理
图学非古
回归汉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被引量:
15
10
作者
耿亮之
《周易研究》
1997年第4期36-44,共9页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学思想
《字说》
寂然不动
《易传》
洛学
道德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
11
作者
李兰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9-53,共5页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李兰芝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周易》中没有它,但《周易》中也有表示价值性的概念。吉、利、亨、顺、尚、福、通、富、宁、善、贵、足、益等,就是表示肯定的价值性概念;凶、侮、...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李兰芝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周易》中没有它,但《周易》中也有表示价值性的概念。吉、利、亨、顺、尚、福、通、富、宁、善、贵、足、益等,就是表示肯定的价值性概念;凶、侮、吝、咎、祸、恶、害等,则是表示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价值取向
整体性价值
关节点
损上益下
“富有”
性命之理
对立统一
男尊女卑价值观
《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颜元的礼论
12
作者
郑台燮
黄景旭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关键词
颜元
朱子学
性命之理
性善说
经世意识
“各”
礼论
中国学会
现实社会
方法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周易》卦序对生命的运程和终极问题的揭示
13
作者
吴廷玉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卦序
"
性命之理
"
生命忧患意识
审美精神
未济卦
终极关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曾国藩历史学说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竺柏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曾国藩
历史学说
司马迁
《史记》
历史编纂
理
论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历史人物
性命之理
《五礼通考》
全文增补中
论《周易》中的生命伦理意蕴
被引量:
4
15
作者
张舜清
《孔子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命伦
理
性命之理
养正则吉
原文传递
易学与中国伦理思想
被引量:
1
16
作者
余敦康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6-47,共2页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本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
理
思想
性命之理
易学
伦
理
范畴
《周易》
《说卦》
《易》
立人之道
天道
天之道
原文传递
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
被引量:
3
17
作者
朱雪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40,共9页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quo...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一阴一阳之谓善
顺
性命之理
诚始诚终
思诚者人之道
原文传递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被引量:
2
18
作者
朱本源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18-27,共10页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理论的两大课题,用“易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变易”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赫拉克利特
性命之理
孔子
黑格尔
逻各斯
本体论
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
19
作者
宋守鹏
孙石月
《中国道教》
CSSCI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嘉时期活跃在晋、陕、宁、甘、青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一明
教育思想
道教
教育方法
《西游记》
性命之理
龙门派
辩证法
《周易》
《易》
原文传递
题名
马一浮论三教同归性命之理
1
作者
李国红
机构
兰州商学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37,共3页
文摘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关键词
马一浮
三教
性命之理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临川学的性命之理及后期衍化
被引量:
3
2
作者
朱汉民
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
基金
贵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项目“宋学学统研究”(批准号:19GZGX0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神弘扬。熙宁新政后王安石之学演变为“荆公新学”,其学术重点在以《三经新义》为依据的礼法制度。他以“性情一也”证明性情可善可恶,其人性论又回到汉代的性三品与性善恶混,其目的是为礼法政制提供人性论依据。晚年王安石更多地关注士大夫个体的精神超脱,故而对佛老之学表示出更大兴趣,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之学
荆公新学
性命之理
性情
分类号
B24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王安石“性命道德之理”的思想教育意义
3
作者
王善
机构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0-182,共3页
基金
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Hjsk2012-04
文摘
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形成中的理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王安石
“
性命
道德
之理
”
道德教育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胡宏性本论与程朱理本论的同归与异趣
4
作者
何俊
解晓昕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17ZDA013)。
文摘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关键词
胡宏
性本论
动静
之理
性命之理
Keywords
Hu Hong
ontology of nature
the law of movement and stillness
the law of nature
分类号
B244.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思潮的观点:北宋理学再认识
被引量:
1
5
作者
徐洪兴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系
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1期31-43,共13页
关键词
理
学思潮
王安石变法
北宋
欧阳修
庆历之际
性命之理
思想学说
周敦颐
宋明
理
学
古文运动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克伟
机构
香港大学
出处
《周易研究》
1996年第3期38-47,共10页
文摘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港]象数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及其时位关系。而“数”则是指阴阳数、爻数等。“象”和“数”构成了《易经》的基础。“易象”作为《周易》的一个分支系统及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弥补...
关键词
解《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象
易象
《四库全书》
三才之道
象管
象数
《四库全书总目》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周易》的道德谱系
被引量:
2
7
作者
黄正泉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出处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6期88-95,99,共9页
文摘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从而有了“道德”。《周易》在性命之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形成、演化及人性的内容;又在“人”与“道”的基础上构建了“成人”与“做人”的道德谱系。《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接起来是人学,把“道”与“德”联接起来是伦理学。天道、人道等统一于性命之理的命题之中,成为了道德谱系的奇特内容,从而人也就成为了道德谱系的本体。
关键词
《周易》
性命之理
立人之道
道德谱系
Key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Li of Nature and Life Dao of Being man Moral pedigree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
8
作者
郑晓江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
江西南昌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文摘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道德之意
性命之理
变法实践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9
作者
林忠军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象数易学史研究"(11AZX004)
文摘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的文字法,从"无象斯无理"的象理观中提出"即象见理"方法,以"图学非古"的观点建构起回归原典辨伪方法。虽然这些易学的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他能从清初辨伪之学中自觉开显出富于思想性和思辨性的易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而在批判宋易过程中提出的易学文字法、取象方法、回归原典辨伪法,对于清中期汉易复兴和易学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性命之理
推原彖书
即象见
理
图学非古
回归汉易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被引量:
15
10
作者
耿亮之
机构
河南大学政教系
出处
《周易研究》
1997年第4期36-44,共9页
文摘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
关键词
王安石
《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学思想
《字说》
寂然不动
《易传》
洛学
道德经
分类号
B244.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
11
作者
李兰芝
出处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9-53,共5页
文摘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李兰芝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周易》中没有它,但《周易》中也有表示价值性的概念。吉、利、亨、顺、尚、福、通、富、宁、善、贵、足、益等,就是表示肯定的价值性概念;凶、侮、吝、咎、祸、恶、害等,则是表示否定...
关键词
《周易》
价值取向
整体性价值
关节点
损上益下
“富有”
性命之理
对立统一
男尊女卑价值观
《易》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颜元的礼论
12
作者
郑台燮
黄景旭
机构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关键词
颜元
朱子学
性命之理
性善说
经世意识
“各”
礼论
中国学会
现实社会
方法论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周易》卦序对生命的运程和终极问题的揭示
13
作者
吴廷玉
出处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文摘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关键词
《周易》
卦序
"
性命之理
"
生命忧患意识
审美精神
未济卦
终极关怀
分类号
B9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曾国藩历史学说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竺柏松
机构
贵州师大历史系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曾国藩
历史学说
司马迁
《史记》
历史编纂
理
论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历史人物
性命之理
《五礼通考》
分类号
K09 [历史地理—历史学]
全文增补中
题名
论《周易》中的生命伦理意蕴
被引量:
4
15
作者
张舜清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1YJC720054)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周易》
生命伦
理
性命之理
养正则吉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易学与中国伦理思想
被引量:
1
16
作者
余敦康
出处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6-47,共2页
文摘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本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关键词
中国伦
理
思想
性命之理
易学
伦
理
范畴
《周易》
《说卦》
《易》
立人之道
天道
天之道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
被引量:
3
17
作者
朱雪芳
机构
湖南科技学院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40,共9页
文摘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关键词
杨时
一阴一阳之谓善
顺
性命之理
诚始诚终
思诚者人之道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被引量:
2
18
作者
朱本源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出处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18-27,共10页
文摘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理论的两大课题,用“易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变易”与“
关键词
历史哲学
赫拉克利特
性命之理
孔子
黑格尔
逻各斯
本体论
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分类号
K0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
19
作者
宋守鹏
孙石月
出处
《中国道教》
CSSCI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文摘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嘉时期活跃在晋、陕、宁、甘、青一带...
关键词
刘一明
教育思想
道教
教育方法
《西游记》
性命之理
龙门派
辩证法
《周易》
《易》
分类号
B957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马一浮论三教同归性命之理
李国红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临川学的性命之理及后期衍化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3
原文传递
3
试论王安石“性命道德之理”的思想教育意义
王善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胡宏性本论与程朱理本论的同归与异趣
何俊
解晓昕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思潮的观点:北宋理学再认识
徐洪兴
《中国哲学史》
199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
张克伟
《周易研究》
199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周易》的道德谱系
黄正泉
《伦理学研究》
200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
郑晓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林忠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耿亮之
《周易研究》
1997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
李兰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颜元的礼论
郑台燮
黄景旭
《中华文化论坛》
199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周易》卦序对生命的运程和终极问题的揭示
吴廷玉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曾国藩历史学说研究
竺柏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1
全文增补中
15
论《周易》中的生命伦理意蕴
张舜清
《孔子研究》
CSSCI
2016
4
原文传递
16
易学与中国伦理思想
余敦康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3
1
原文传递
17
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
朱雪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3
原文传递
18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朱本源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6
2
原文传递
19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
宋守鹏
孙石月
《中国道教》
CSSCI
199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