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一浮论三教同归性命之理
1
作者 李国红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37,共3页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 在马一浮看来,在具体的学的层面,儒释道三家彼此不同,但在道不可传、反己自求、得道于身这三点上是一致的,即求道的方向上是相同的。思想可因人而异,生命则是人人所同,三教同认不可传的道即指身心性命之理而言。此理乃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之理。它超乎一切有限生命之有,是证悟所了,非言思可及,故不可传;它又不离一切有限生命而发挥作用,作为其本心而潜在于每个个体生命的身心中,故可觉悟证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一浮 三教 性命之理
下载PDF
临川学的性命之理及后期衍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汉民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1,共8页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 前期王安石之学被称之为“临川之学”,建构性命之理是这一时期的学术主题。临川之学注意将《周易》的天道论与《论语》《孟子》《礼记》的人道论结合起来,以建构新儒学的性命之理与内圣之道。此时王安石赞同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源于他对儒家内圣之学的追求。尤其是宋代士大夫主体意识崛起,内圣之学有利于提升士人的人格自觉,推动士大夫主体性精神弘扬。熙宁新政后王安石之学演变为“荆公新学”,其学术重点在以《三经新义》为依据的礼法制度。他以“性情一也”证明性情可善可恶,其人性论又回到汉代的性三品与性善恶混,其目的是为礼法政制提供人性论依据。晚年王安石更多地关注士大夫个体的精神超脱,故而对佛老之学表示出更大兴趣,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之学 荆公新学 性命之理 性情
原文传递
试论王安石“性命道德之理”的思想教育意义
3
作者 王善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0-182,共3页
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 北宋新学的创始者和政治家的王安石,非常重视"讲明道德之意、性命之理"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作用,提出了以"性命道德之理"为核心的社会教化与道德修养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北宋后期的几十年里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形成中的理学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性命道德之理 道德教育
下载PDF
胡宏性本论与程朱理本论的同归与异趣
4
作者 何俊 解晓昕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 理本论创始于二程,但二程并没有解答理为气之本和理为性之本的所以然,这构成了理本论的待解之题。胡宏在继承二程本体论的基础上,将《易》之太极与形上之道互诠,为道气本体论提供了新思路。但在性本论的统摄下,胡宏更侧重于发明性对于气、理的本源地位,相比于二程以理为核心的理本论,二者呈现出同归而异趣的面相。而朱子则在诠释《太极图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程“未尝为一偏”的动静转化之理分殊为“动之理”与“静之理”,论证了理何以为气之本的问题。同时,朱子又以周敦颐《通书》对继善成性的划分为据,论证了理在先、性在后之说。相比于胡宏性本论,朱子则实现了对二程理本论的继承与超越,系统地证成了理本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性本论 动静之理 性命之理
下载PDF
思潮的观点:北宋理学再认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洪兴 《中国哲学史》 1997年第1期31-43,共13页
关键词 学思潮 王安石变法 北宋 欧阳修 庆历之际 性命之理 思想学说 周敦颐 宋明 古文运动
下载PDF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克伟 《周易研究》 1996年第3期38-47,共10页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港]象数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及其时位关系。而“数”则是指阴阳数、爻数等。“象”和“数”构成了《易经》的基础。“易象”作为《周易》的一... 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港]象数是《周易》的核心内容,“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及其时位关系。而“数”则是指阴阳数、爻数等。“象”和“数”构成了《易经》的基础。“易象”作为《周易》的一个分支系统及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象 易象 《四库全书》 三才之道 象管 象数 《四库全书总目》
下载PDF
论《周易》的道德谱系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正泉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6期88-95,99,共9页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 《周易》是一部人学著作,也是一部道德著作。《周易》构建了一种特殊的道德谱系,这种道德谱系由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意识、自我意识道德化四个层面构成。《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系起来,从而有了“人道”,也把“道”与“德”联系起来,从而有了“道德”。《周易》在性命之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人的形成、演化及人性的内容;又在“人”与“道”的基础上构建了“成人”与“做人”的道德谱系。《周易》的道德谱系把“人”与“道”联接起来是人学,把“道”与“德”联接起来是伦理学。天道、人道等统一于性命之理的命题之中,成为了道德谱系的奇特内容,从而人也就成为了道德谱系的本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性命之理 立人之道 道德谱系
下载PDF
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
8
作者 郑晓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3-177,共5页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乎全部都贯之实践当中,这是他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相异的地方,应该说,这正是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特别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荆公新学 道德之意 性命之理 变法实践
下载PDF
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9
作者 林忠军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 黄宗炎是清初著名易学家。他提出"求性命之理""卜筮乃余事"的观点,确立了其易学研究的视域。为了实现穷理尽性,他从卦画卦名"确乎一体""卦画者文字之根原"的象辞观出发确立易学"推原彖书"的文字法,从"无象斯无理"的象理观中提出"即象见理"方法,以"图学非古"的观点建构起回归原典辨伪方法。虽然这些易学的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是,他能从清初辨伪之学中自觉开显出富于思想性和思辨性的易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而在批判宋易过程中提出的易学文字法、取象方法、回归原典辨伪法,对于清中期汉易复兴和易学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命之理 推原彖书 即象见 图学非古 回归汉易
下载PDF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 被引量:15
10
作者 耿亮之 《周易研究》 1997年第4期36-44,共9页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 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北宋庆历至熙宁的四十年间,濂新关洛蜀朔六学并世而出,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司马光、程、苏东坡、程颐八大易学家各自成说,确为先秦百家争鸣后的文化胜景,堪称中国易学史上的宏丽奇观。六学互有歧异而同属儒家,八家共宗大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易》 《周易》 性命之理 易学思想 《字说》 寂然不动 《易传》 洛学 道德经
下载PDF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
11
作者 李兰芝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9-53,共5页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李兰芝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周易》中没有它,但《周易》中也有表示价值性的概念。吉、利、亨、顺、尚、福、通、富、宁、善、贵、足、益等,就是表示肯定的价值性概念;凶、侮、... 试论《周易》的价值取向李兰芝价值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周易》中没有它,但《周易》中也有表示价值性的概念。吉、利、亨、顺、尚、福、通、富、宁、善、贵、足、益等,就是表示肯定的价值性概念;凶、侮、吝、咎、祸、恶、害等,则是表示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价值取向 整体性价值 关节点 损上益下 “富有” 性命之理 对立统一 男尊女卑价值观 《易》
下载PDF
颜元的礼论
12
作者 郑台燮 黄景旭 《中华文化论坛》 1999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关键词 颜元 朱子学 性命之理 性善说 经世意识 “各” 礼论 中国学会 现实社会 方法论
下载PDF
《周易》卦序对生命的运程和终极问题的揭示
13
作者 吴廷玉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14,共7页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卦序 "性命之理" 生命忧患意识 审美精神 未济卦 终极关怀
下载PDF
曾国藩历史学说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竺柏松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曾国藩 历史学说 司马迁 《史记》 历史编纂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历史人物 性命之理 《五礼通考》
全文增补中
论《周易》中的生命伦理意蕴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舜清 《孔子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38-44,共7页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生命伦 性命之理 养正则吉
原文传递
易学与中国伦理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敦康 《道德与文明》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6-47,共2页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周易》的伦理思想之所以高于除《易》以外的《五经》、《语》、《孟》,主要在于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阴阳的思想,提炼出了“性命之理”的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说卦》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本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思想 性命之理 易学 范畴 《周易》 《说卦》 《易》 立人之道 天道 天之道
原文传递
杨时对《易传》、《中庸》、《孟子》的阐释——以本体论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雪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40,共9页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quo...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时 一阴一阳之谓善 性命之理 诚始诚终 思诚者人之道
原文传递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本源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18-27,共10页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理论的两大课题,用“易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变易”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赫拉克利特 性命之理 孔子 黑格尔 逻各斯 本体论 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
19
作者 宋守鹏 孙石月 《中国道教》 CSSCI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 刘一明道教教育思想初探宋守鹏,孙石月道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广为流传,它的社会教化作用极为普遍和深刻。道教史上不乏有出色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我国教育宝库中的一枚瑰宝。本文就清代乾嘉时期活跃在晋、陕、宁、甘、青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一明 教育思想 道教 教育方法 《西游记》 性命之理 龙门派 辩证法 《周易》 《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