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
1
作者 帅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7,199,共10页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体现,而效果历史意识则是其哲学解释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这种“我-你”关系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中的主客关系,恢复了理解的历史性,将单向的主客...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我-你”关系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效果历史意识的体现,而效果历史意识则是其哲学解释学的灵魂。伽达默尔的这种“我-你”关系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与解释学中的主客关系,恢复了理解的历史性,将单向的主客关系以及以恢复文本原意为中心的理解活动扭转为了理解者与被理解者进行互动的“我-你”关系。这种“我-你”关系贯穿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所有重要维度,并突出体现了其哲学解释学的伦理性和实践性。而列维纳斯则认为,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一样,都不能完全体现“你”或他者的不可理论化与同一化特征,但列维纳斯却忽视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本身一定是具有历史性的。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不仅对于解释学自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反映了在德法现象学运动中,有着强烈的关系哲学与伦理性实践哲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解释学 我-你”关系 历史性 伦理性实践
下载PDF
学前教育实习“三主体”的“我-你”相遇——基于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2
作者 崔霞 《职教通讯》 2024年第3期79-85,共7页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 学前教育实习的质量对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习需要实习生与“双导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对话”。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认为真正的对话关系是“我-你”关系,并强调“我-你”关系的直接性、相互性、现时性。通过观照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结合当前学前教育实习实际样态,探讨学前教育实习的“三主体”——实习生、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在幼儿园实习场域中直接“相遇”的现实情况,分析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构建平等、包容、信任的“我-你”对话关系,从而提出“三主体”共同成长的实现策略,以期为提升学前教师教育质量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习 对话哲学 三主体 我-你”相遇
下载PDF
“我-你”世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大学师生沟通取向 被引量:15
3
作者 龚怡祖 朱园园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8,共5页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是有关主体属性的哲学认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体现了教育主体观的深刻嬗变,推动着师生关系由对象化领域向交往领域挺进。其中,"类主体"思想奠定了新型教育主体观,"主体间交往"提供了师生沟通的实践机制,"我-你"世界勾勒出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为了突破对象化语境,迈入"我-你"世界的殿堂,教育主体需要彰显沟通德性、调整沟通姿态、拓展沟通疆域:共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将工具沟通姿态升华为心灵沟通姿态,由片面的知识传授扩展为完整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师生沟通 类主体关系 主体间性 交往机制 "我-你"世界
下载PDF
网络师生关系:“我-你”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治国 绪可望 田凤梅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1,共5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最基本关系。研究师生关系需要首先清晰认识学生、教师。网络教育作为区别于前网络教育的新教育,其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它具有整体性、虚拟性、直接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
关键词 网络师生关系 我-你”关系 内涵与特征
下载PDF
颂歌、我-你关系、知音及其他——关于吉狄马加诗歌的演讲 被引量:5
5
作者 敬文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3,共9页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吉狄马加的长诗近作《致马雅可夫斯基》,窥探一个背靠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而用汉语写作的诗人到底能从颂歌的角度为当代汉语诗歌写作提供哪些新元素;颂歌又能在何种程度上,补救当代汉语诗歌写作。
关键词 颂歌 我-你关系 知音 马雅可夫斯基
下载PDF
构建“我-你”关系:论体验设计中的同理心 被引量:8
6
作者 代福平 《创意与设计》 2018年第4期11-15,共5页
体验设计领域对"同理心"的理解和实践,应从用户研究的客观方法层面深入到设计师的主观信念层面。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启发我们洞察到"同理心"的根基是"我-你"关系。因此,设计师要... 体验设计领域对"同理心"的理解和实践,应从用户研究的客观方法层面深入到设计师的主观信念层面。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启发我们洞察到"同理心"的根基是"我-你"关系。因此,设计师要培养真正的同理心,就必须把用户视为永恒的"你",走出"我-它"模式的对象世界,进入"我-你"模式的关系世界。从这种具有根基的同理心出发,就可以演绎出体验设计思维的多种表达式如:永恒之"你"的信念与广义触点设计思维,"谦卑"精神与"痛点"设计思维,"负轭"精神与"容错"设计思维,"宽恕"精神与"允许例外"设计思维等。同时,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拓展体验设计思维提供了源泉性的动力。摘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设计 同理心 我-你”关系 用户研究 设计思维
下载PDF
我-你:共生的朋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山中访友》
7
作者 杜二敏 《宜宾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73-75,共3页
关爱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之时,人与自然相互间变得漠然、冷淡,形成了"我-它"关系,等级制、二元论思维以及统治逻辑是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生态女性主义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在其关照下,越来越... 关爱自然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之时,人与自然相互间变得漠然、冷淡,形成了"我-它"关系,等级制、二元论思维以及统治逻辑是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生态女性主义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视角,在其关照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与自然间的"我-你"关系,并投身于构建这一关系的活动中,以建立和谐共生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你 生态女性主义 《山中访友》
下载PDF
论电视传播的“我-你”关系结构
8
作者 陈立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14,共4页
传播者千方百计地在电视传播中模拟人际交流方式,以形成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我-你"关系。主要方法有声画层面的受众缝合、节目层面的受众互动及频道层面超级叙述者的话语引导。
关键词 电视传播 人际交流关系 我-你”关系
下载PDF
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及其真理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帅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5,共7页
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不仅能更深刻展现理解或解释活动的内在发生结构,而且也能更立体地展现其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通过以他的解释学"我-你"关系为切入点来考察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不但能够看到其哲学解... 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不仅能更深刻展现理解或解释活动的内在发生结构,而且也能更立体地展现其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通过以他的解释学"我-你"关系为切入点来考察他的哲学解释学的真理观,不但能够看到其哲学解释学真理观的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能看到它与以往哲学中的真理观的不同之处,甚至超越以往哲学中的真理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解释学“我-你”关系 真理
下载PDF
诠释理解、视域融合、“我-你关系”——伽达默尔对话伦理思想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湘情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11-412,共2页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理解、视域融合与"我-你关系"合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容。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是一种伦理对话关系。诠释理解、视域融合与"我-你关系"三者紧密联系,理解是一种...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理解、视域融合与"我-你关系"合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容。它们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在伽达默尔看来是一种伦理对话关系。诠释理解、视域融合与"我-你关系"三者紧密联系,理解是一种指向善的对话活动,视域融合是一种对话的进行方式,而"我-你关系"则是伽达默尔对话伦理的基础。这三者都共同走向一种对话伦理。因此,研究伽达默尔的对话伦理思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视域融合 我-你关系” 对话伦理
下载PDF
重回“我-你”精神世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及其当代价值
11
作者 王宇遥 易红郡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12-120,共9页
大学的本真是向“我-你”精神世界敞开之地。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强调相遇中的师生以苏格拉底式对话为主要路径,以共同寻求真理为最终旨归的精神交往。这种精神交往既是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也是一种“我-你”共在、共生与共育的... 大学的本真是向“我-你”精神世界敞开之地。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强调相遇中的师生以苏格拉底式对话为主要路径,以共同寻求真理为最终旨归的精神交往。这种精神交往既是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也是一种“我-你”共在、共生与共育的过程,它有助于唤醒教育之灵魂,找到“我-你”精神世界的回归之路。以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交往观审视当下大学,可见师生精神世界贫乏,教育交往已然失真,大学正由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之地沦为一个失去精神交往的场域,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精神危机的根源在于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的失落。为此,应不断追寻“我-你”的精神交往,并使师生重回“我-你”精神世界,以重现大学教育交往之本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斯贝尔斯 大学教育交往 我-你 精神世界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论“我-他”型师生关系
12
作者 朱洪 《文教资料》 202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历经了以主客体关系为核心的“我-它”型师生关系、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我-你”型师生关系和以他者性为核心的“我-他”型师生关系三个阶段。“我-他”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和谐自由的社会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历经了以主客体关系为核心的“我-它”型师生关系、以主体间性为核心的“我-你”型师生关系和以他者性为核心的“我-他”型师生关系三个阶段。“我-他”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和谐自由的社会关系、为“他”负责的教学关系和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他”型师生关系的实现需要师范院校的针对性培养、教师的主动构建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他”型师生关系 表现形式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文本理解中的对话——伽达默尔的“读者-文本”对话思想探微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鸥帆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0-112,共3页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读者和他所理解的文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读者的前理解和文本之间发生的,其本质是问答,它是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伽氏认为,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真理只有经由对话才能显现,使...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读者和他所理解的文本之间进行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在读者的前理解和文本之间发生的,其本质是问答,它是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伽氏认为,语言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真理只有经由对话才能显现,使理解达成;在对话中,读者要始终保持"善良意志"并积极参与问答,这样才能分享意义,实现成长。伽氏关注传统和对话之间的关系,传统既是对话的平台,也由对话得以传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辩证法 - 解释学循环 我-你 善良意志
下载PDF
“我-你”关系——论勃朗宁戏剧性独白的戏剧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莉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年第1期75-84,共10页
罗伯特·勃朗宁是戏剧性独白的集大成者。他受到了浪漫主义抒情诗传统的影响,继承其主体性,注重内心探索;同时,有感于维多利亚英国的复杂和分化,他拒斥抒情诗中独白的独调性,通过戏剧性独白中的"我-你"对话来探寻人物分... 罗伯特·勃朗宁是戏剧性独白的集大成者。他受到了浪漫主义抒情诗传统的影响,继承其主体性,注重内心探索;同时,有感于维多利亚英国的复杂和分化,他拒斥抒情诗中独白的独调性,通过戏剧性独白中的"我-你"对话来探寻人物分裂的内心。独白者"我"与分裂自我"你"之间的对话赋予诗歌强烈的戏剧性。独白者在"我-你"戏剧性冲突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性格,而"你"的身份多重、力量强大、不可捉摸,已具备现代心理学中潜意识的基本特征。勃朗宁戏剧性独白体现出的心理戏剧性捕捉了真实的社会心理,是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特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又一大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你”关系 罗伯特·勃朗宁 戏剧性独白 独白的戏剧性
原文传递
话语标记“你看我”的功能、特点及动因--兼论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的跨层演变
15
作者 李卫光 姚双云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33-139,共7页
现代汉语中,“你看我”可充当话语标记,具有移情验证、反预期投射和话语自否等语用功能,并在识别形式、重音焦点以及会话位置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从形成动因来看,“你看我”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是交际双方从关注命题到关注言者“我”... 现代汉语中,“你看我”可充当话语标记,具有移情验证、反预期投射和话语自否等语用功能,并在识别形式、重音焦点以及会话位置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从形成动因来看,“你看我”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是交际双方从关注命题到关注言者“我”跨层次重新分析的结果,演变过程中受到互动中的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以及语境浸染的影响。文章还探讨了跨层演变而来的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的共性特点,指出受指称残留与角色兼具两个因素的影响,这类话语标记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不可删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看我” 话语标记 人称代词 跨层演变
下载PDF
伦理学视阈下威廉·戈尔丁作品中的“你“”我”关系嬗变研究
16
作者 王超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1-85,共5页
戈尔丁在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在其早期作品中,主人公们执迷于“我-它”关系,深陷“它”之世界而无从挣脱,他们物化他人、利用他人,将他人视作改善自己生存状态的工具,并希望在... 戈尔丁在小说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在其早期作品中,主人公们执迷于“我-它”关系,深陷“它”之世界而无从挣脱,他们物化他人、利用他人,将他人视作改善自己生存状态的工具,并希望在这种“我-它”关系中收获幸福,但现实的境况使他们深感迷惘痛苦,于是他们又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想象或神性世界,结果自然也是徒劳的。直到人物角色从“我-它”关系转向“我-你”关系,开始关注并走进“你”之世界,在友爱他人、尊重他人、给予他人中定义自身,其社会感才日渐回归,自我价值才得到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威廉·戈尔丁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下载PDF
他者性师生关系: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基于他者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博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9-44,共6页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基于他者伦理学提出的他者性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他”关系、“非对称”关系以及伦理责任关系,其表现出的特征包括学生作为“绝对他者”具有“他异...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基于他者伦理学提出的他者性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他”关系、“非对称”关系以及伦理责任关系,其表现出的特征包括学生作为“绝对他者”具有“他异性”、教师作为“责任主体”具有“为他性”、师生交往的时间观念具有“异质性”。他者性师生关系的实践方略主要涵扩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为己”到“为他”,转变教师个人的主体观念;二是从“平等对话”到“伦理责任”,重塑师生之间的交往逻辑;三是从“素质关怀”到“人文关怀”,革新师生之间的交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性 师生关系 他者伦理学 我-他”关系 “非对称”关系 伦理责任关系
下载PDF
人类生存关系的诗意反思——论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对近代主体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晓东 刘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42,共5页
马丁·布伯是 2 0世纪声名斐然的犹太教哲学家。他提出了哲学的“关系本体论” ,或者说“我—你”哲学。从我—你关系出发 ,对传统哲学的“我—它”关系进行了批判。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或关系本体论 ,是对人类生存的神学人... 马丁·布伯是 2 0世纪声名斐然的犹太教哲学家。他提出了哲学的“关系本体论” ,或者说“我—你”哲学。从我—你关系出发 ,对传统哲学的“我—它”关系进行了批判。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或关系本体论 ,是对人类生存的神学人本主义意义上的反思 ,同时也是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危机的浪漫主义的批判。他的神学可以称之为浪漫神学。布伯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浪漫神学
下载PDF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被引量:61
19
作者 李瑾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14,共6页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跳出了以往狭窄的师生关系观的窠臼。他从关于人、关于人的关系世界的理念出发,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须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达成...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跳出了以往狭窄的师生关系观的窠臼。他从关于人、关于人的关系世界的理念出发,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纯粹的、十足的“我-你”关系,亦即“对话”、“包容”和“共享”关系。他认为,这种关系须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达成:1.确立“人”的存在为教育之本的理念;2.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3.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4.调节好师生之间的距离。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对我们认识、研究和建立真正的师生关系观具有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贝尔 我-你”关系 师生关系
下载PDF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对话”哲学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兮颖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129,共9页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提出的"对话"哲学思想,是其哲学观点的形象化展现。首先,在人物关系上,小说中的肯尼斯与舅舅本诺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本诺与妻子玛蒂尔德及舅舅哈罗德、肯尼斯与情人翠姬及父亲鲁迪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物之间,作为植物学家的本诺与假杜鹃花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我-你"到"我-它"的转换,从中展现了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马丁·布伯 “对话”哲学 我-你”关系 我-它”关系 第二人称叙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