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携带凶器抢夺定性问题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莫曲波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1-55,共5页
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表现为多种情况,并各自具有不同特征。其中有的应依抢劫罪定罪;有的应定抢夺罪;有的不构成犯罪。为使刑法条文符合客观实际,应对《刑法》第 267条第 2款进行修改。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问题探析 第267条第2款 定性 客观实际 刑法条文 《刑法》 抢劫罪 抢夺 定罪 犯罪 修改
下载PDF
试论携带凶器抢夺行为的认定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庆安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刑法 抢劫罪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 认定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苏雄华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61-63,共3页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在学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争议。从该款的立法原意看其存在有必要性,且应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理解该款的具体内容。实际适用中尚有部分疑难问题。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抢劫罪 转化犯
下载PDF
论“携带凶器抢夺”认定中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完善
4
作者 王联合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刑法》第267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的规定,从一开始就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等各方的诟病。文章分析了“凶器”的内涵及判断标准,论述了“携带凶器”的各种情形及其与抢夺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在抢夺过程中造成人身伤... 《刑法》第267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的规定,从一开始就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等各方的诟病。文章分析了“凶器”的内涵及判断标准,论述了“携带凶器”的各种情形及其与抢夺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在抢夺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的,不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而应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并与抢夺罪择一重罪从重处罚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 抢劫 故意伤害 刑事责任 立法
下载PDF
定罪的根基: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贯彻——兼评“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论
5
作者 胡学相 许玫 《广东法学》 2006年第2期39-42,共4页
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四条就“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携带凶器抢夺按抢劫罪处罚,并对携带凶器抢夺的情形作出了细致的规定,一种... 2005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四条就“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携带凶器抢夺按抢劫罪处罚,并对携带凶器抢夺的情形作出了细致的规定,一种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另一种是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唯一一种带器械抢夺不定为抢劫的情况是:“行为人随身携带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抢夺,但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这一司法解释在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鸣,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争议。例如发生在今年6月黑龙江首例没有使用携带凶器进行抢夺仍按抢劫处罚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抢劫罪 定罪 根基 最高人民法院 法律若干问题 行为人 刑事案件 认定问题
下载PDF
关于携带凶器抢夺行为的立法探讨
6
作者 卢臻 《哲理(论坛版)》 2009年第5期68-70,共3页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带凶器抢夺行为”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这一规定的性质及立法精神,凶器、携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对此行为的司...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带凶器抢夺行为”表现为多种形式,并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这一规定的性质及立法精神,凶器、携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对此行为的司法认定以及对“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法条存在的缺陷提出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立法精神 司法认定 缺陷 完善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论处”的立法机理探析——兼论刑事立法中的立法推定
7
作者 邓定远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7-40,共4页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定罪处刑在立法机理上不属转化犯的立法例,而是立法推定。其价值取向在于,通过立法过程中的推定实现司法过程中的便宜和统一。与此类似的立法推定还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但二者存在一定的...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定罪处刑在立法机理上不属转化犯的立法例,而是立法推定。其价值取向在于,通过立法过程中的推定实现司法过程中的便宜和统一。与此类似的立法推定还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转化犯 准犯 立法推定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转化为抢劫罪的法律界定 被引量:1
8
作者 罗朝晖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52-54,共3页
携带凶器抢夺,依法应认定为抢劫罪。凶器应当是指杀伤力较大,能让人产生畏惧心理的器械,如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菜刀、水果刀等。携带凶器应包括将凶器显露在外部和暗藏凶器两种形式。携带凶器抢夺转化型抢劫罪既遂和未遂的界限... 携带凶器抢夺,依法应认定为抢劫罪。凶器应当是指杀伤力较大,能让人产生畏惧心理的器械,如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菜刀、水果刀等。携带凶器应包括将凶器显露在外部和暗藏凶器两种形式。携带凶器抢夺转化型抢劫罪既遂和未遂的界限应以行为人是否已经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转化型抢劫罪 枪支 既遂 未遂 非法占有 行为人 管制 外部 法律界定
下载PDF
刍议“携带凶器抢夺”
9
作者 董梦川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69-72,共4页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对这一规定,学界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而实务部门在具体适用该条规定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拟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切入,对如何理解并适用该条规定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第267条第2款 定罪处罚 具体适用 抢劫罪 刑法 司法 立法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艳芳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自1997年中国刑法中规定"携带凶器抢夺"以来,因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发展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凶器"、"携带"的概念界定;对"携带凶器抢夺"的法理反... 自1997年中国刑法中规定"携带凶器抢夺"以来,因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进而发展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凶器"、"携带"的概念界定;对"携带凶器抢夺"的法理反思以及对2000年司法解释的理解和反思等。鉴于此,通过对携带凶器抢夺行为的相关理论分析,希望能得出一些有用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 凶器 携带凶器抢夺
下载PDF
认定“携带凶器抢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海燕 《律师世界》 1999年第2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被告人 抢劫罪 被害人 凶器认定 定罪处罚 犯罪数额 行为人 抢夺 抢夺行为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型准抢劫罪立法否定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纲 《检察实践》 2002年第3期73-74,共2页
准抢劫罪是相对于典型抢劫罪而言的一种抢劫犯罪形态。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两种准抢劫罪,即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事后抢劫)以及第267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型的准抢劫罪。后者是我国刑法上特有的规定,国外似乎没立法... 准抢劫罪是相对于典型抢劫罪而言的一种抢劫犯罪形态。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两种准抢劫罪,即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事后抢劫)以及第267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型的准抢劫罪。后者是我国刑法上特有的规定,国外似乎没立法的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抢劫罪 携带凶器抢夺 抢劫犯罪 先例 行刑法 转化型抢劫 立法 规定 中国 法规
下载PDF
此案能否认定“携带凶器抢夺”
13
作者 李朝富 裴以冈 《检察实践》 2001年第6期54-55,共2页
2000年7月2日晚,犯罪嫌疑人王某将一把15厘米长的起子放在裤袋里,来到某居民小区准备撬盗自行车。行窃前,王某见孙某骑自行车路过,车篓内有一塑料袋,即乘孙某不备,上前将车篓内塑料袋抢走。塑料袋内有现金五千元。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犯罪嫌疑人 认定 准备 现金 塑料袋 自行车 居民小区
下载PDF
论“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国安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抢劫罪 立法完善 被害人 行为人 定罪处罚 构成要件 罪刑法定 实施犯罪 爆炸物
下载PDF
关于“携带凶器抢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书义 《检察实践》 2005年第6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刑法 抢劫罪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 中国 犯罪构成
下载PDF
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与认定》一文的法理评析
16
作者 孙晶晶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8Z期158-158,共1页
携带凶器抢夺要从行为开始讨论,行为是刑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犯罪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和最基本的特征要素。在法学理论看来,权利义务是一切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因行为事实而产生。最后,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就... 携带凶器抢夺要从行为开始讨论,行为是刑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犯罪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和最基本的特征要素。在法学理论看来,权利义务是一切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因行为事实而产生。最后,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法律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比较分析 行为 权利义务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的立法思考
17
作者 吴珍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5-16,共2页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本文从立法意图、立法缺陷和立法建议三个方面对"携带凶器抢夺"进行了立法上的思考。认为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是在重刑观念的影响下而将"携带凶器抢...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本文从立法意图、立法缺陷和立法建议三个方面对"携带凶器抢夺"进行了立法上的思考。认为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是在重刑观念的影响下而将"携带凶器抢夺"拟制为抢劫罪的。而这种立法规定存在立法缺陷,违背了罪行相适应原则、犯罪构成理论的要求和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建议将"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作为情节严重的抢夺罪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立法缺陷 完善建议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性质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18
作者 王志祥 王艺丹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5期64-72,共9页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规定定性为注意规定,在学理上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不但要求在"携带凶器"之外添加"显示、威胁使用甚至使用凶器"的客观行为要素,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用凶器的目的。对"携带凶器抢夺"的以上两种解释方式均有缺陷,修改立法是彻底解决争议的必要途径。对于"携带凶器抢夺",可以考虑作为抢夺罪的基本行为方式之一或加重情形之一加以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法律拟制 注意规定 显示凶器 使用凶器
下载PDF
携带凶器抢夺是否都应认定为抢劫
19
作者 刘建国 《检察实践》 2002年第5期72-73,共2页
2001车元月某日晚,李某在一农贸市场闲逛时,看见一中年妇女正在掏钱包付钱,乘该女不备,李某抢走其手中的钱包,逃跑中被市场管理人员抓获,派出所民警接到报警赶来后,从李某身上搜出匕首一把,清点钱包内有人民币1500余元。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抓获 抢劫 派出所 认定 民警 市场管理 钱包 人民币 农贸市场
下载PDF
对“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却罪论处”的理解
20
作者 张月丹 《当代审判》 2003年第2期37-37,共1页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司法实践中,准确理解凶器及携带凶器送行抢夺的法律内涵,对于深入掌握立法精神,给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携带凶器抢夺 立法精神 法律内涵 定罪处罚 被告人 抢劫罪 司法实践 规定 准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