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审美风格 |
袁琳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被忽视的一环——论易代之际的南社诗歌创作 |
戴惠
王子媛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个人情感、历史书写与人类情怀:政治抒情诗的新维度——兼论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 |
王瑛
|
《粤海风》
|
2024 |
0 |
|
4
|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
高健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政治抒情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
朱可钦
黄晓云
|
《西部学刊》
|
2024 |
0 |
|
6
|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
张慧燕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一个守护公民思想和意志的诗人——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政治抒情诗 |
潘利锋
廖海燕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政治抒情诗”的考辨及其域外资源问题 |
张立群
李阳
郑志杰
|
《石家庄学院学报》
|
2017 |
3
|
|
9
|
试论“政治抒情诗”的历史渊源与当代表现 |
王恒升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0
|
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 |
黄世中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1
|
从三维视野看政治抒情诗的“得”与“失”——以艾青为中心 |
杜雪琴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2
|
“个体化”的“政治抒情”——从李瑛《我的中国》论抒情长诗创作 |
邹建军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3
|
在历史语境中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审美时代性 |
戴惠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4
|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文学传统 |
袁琳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5
|
“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以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创作为个案 |
王金胜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6
|
得失与启示:重读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
颜红菲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17
|
政治抒情诗式的散文──从《白杨礼赞》看茅盾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
程红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1 |
1
|
|
18
|
政治抒情诗:审美意识形态的艺术实践方式 |
杨经建
辛捷璐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19
|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价值今论 |
张永祥
|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
|
|
20
|
论二雅的政治抒情诗 |
陈戍国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