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6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1
作者 何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政治制度 文化批判 周制 秦制 汉制
下载PDF
中国启蒙主义文化批判的历史经验
2
作者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7,共12页
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中国恩德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爱的属性,施恩—报恩是双向的爱的互动,恩爱是爱的一种形态;二是控制性,即管理者通过施恩而拥有了支配被管理者的权力,被管理者由于要报恩... 中国文化是恩德文化,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中国恩德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爱的属性,施恩—报恩是双向的爱的互动,恩爱是爱的一种形态;二是控制性,即管理者通过施恩而拥有了支配被管理者的权力,被管理者由于要报恩而负有了依附性的责任。中国恩德文化与西方传来的现代性相遇,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五四前后发生了争取现代性的启蒙主义思潮,开展了对恩德文化的批判。中国启蒙主义主要在家庭伦理领域批判了孝道的恩德观念,从而撼动了恩德文化的根基。但是,启蒙主义的文化批判也有重要缺陷,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在整体上聚焦于恩德。启蒙主义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恩德,而是以科学批判传统文化的迷信,以民主批判传统文化的专制,都没有伤其要害,即没有揭示恩德文化的两重性,没有批判恩德的软性奴役问题。二是激进主义。启蒙主义把中国文化归结为专制主义,批判其为吃人的文化,从而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恩德文化具有控制性,抹杀了个体价值,因此这种定性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恩德文化还具有爱的属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启蒙主义全面否定了中国文化,也抹杀了其爱的属性,具有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恩德 启蒙主义 文化批判
下载PDF
列宁文化批判思想基本向度、价值逻辑和当代意义
3
作者 周来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5,共13页
文化问题在列宁的整个理论与实践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基于社会主义实践遭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其进一步意识到文化上的落后与错误文化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的深层阻滞力与巨大危害,意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 文化问题在列宁的整个理论与实践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基于社会主义实践遭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其进一步意识到文化上的落后与错误文化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构成的深层阻滞力与巨大危害,意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社会主义文化探索中,列宁对以第二国际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为代表的虚无主义文化及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等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批判,指出这些思想或是扭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或是采取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或是对俄国文化的未来持悲观论调。通过上述文化批判,列宁进一步意识到夺取与巩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紧迫性,明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价值逻辑。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崇高理想的文化,本质在于消除文化领域的异化,实现人类文化领域的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常态化、激烈化、隐蔽化的今天,深入思考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文化批判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权 意识形态 虚无主义 文化批判 异化
下载PDF
说“疑惑”——论《史通》关键词的文化批判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兰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2,共7页
刘知几将自己的史学批评概括为与夺、褒贬、鉴诫和讽刺,此四种批评的内在精神均为批判性“疑惑”。刘知几的批判性“疑惑”是全方位的:既深度地贯穿古今,又细密地网罗经史;既有商略圣贤的胆量,又有发明新论的卓识。刘知几疑《尚书》、... 刘知几将自己的史学批评概括为与夺、褒贬、鉴诫和讽刺,此四种批评的内在精神均为批判性“疑惑”。刘知几的批判性“疑惑”是全方位的:既深度地贯穿古今,又细密地网罗经史;既有商略圣贤的胆量,又有发明新论的卓识。刘知几疑《尚书》、惑《春秋》、批评《史记》《汉书》和百家诸子,在讥往哲、述前非的前提下总括万殊、包吞千有,以独特的志气、功力和主张立言创典,建构自贵意识。《史通》的“疑惑”洞悉利病,工诃古人,其骨岸然,其味油然,其鲜明而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导夫先路又启迪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疑惑 文化批判精神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维度--基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审视
5
作者 孔晓辉 张秀琴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经济决定论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式理解的面貌出场,被学界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转向”。不同于马克思晚期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关注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将文化批判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批判经济决定论等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机械式理解的面貌出场,被学界视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转向”。不同于马克思晚期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关注重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将文化批判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切入点。文化正以其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成为现代性与总体性的重要表征,因此文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不可忽视的研究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所开辟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必由之路。因此,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发展状况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普遍性与民族发展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性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文化批判
下载PDF
《故乡》中的文化批判与人性探索——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交织视角下的剖析
6
作者 李雪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7-59,共3页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镜鉴,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迈向现代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篇,《故乡》不仅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一扇窗口,也为思考文学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 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镜鉴,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迈向现代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篇,《故乡》不仅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一扇窗口,也为思考文学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和重要的资源。鲁迅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细致描绘,精妙地将文化批判寓于人性探索之中,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剧变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复杂多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 社会变迁 个体命运 文化批判 人性探索
下载PDF
原始的面具——奥古斯特·马克与弗朗兹·马尔克的原始主义和文化批判
7
作者 何佳(译) 王荟(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本文以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奥古斯特·马克(August Macke)与弗朗兹·马尔克(Franz Marc)为例,分析论述两位艺术家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德国表现主义 原始主义 文化批判
下载PDF
劳动与文化的可能性:卢卡奇文化批判的逻辑进程
8
作者 骆中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71-181,368,369,共13页
卢卡奇的劳动思想与作为总问题的文化可能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要深入剖析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危机,必须深入分析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文化危机中探寻人的出路,重建主体的个性、自由和价值,既离不开作... 卢卡奇的劳动思想与作为总问题的文化可能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一方面,要深入剖析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危机,必须深入分析以劳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文化危机中探寻人的出路,重建主体的个性、自由和价值,既离不开作为社会基础的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劳动,也离不开作为人的本质之形成、确证的始源性的劳动活动。因此,我们既要具体地把握卢卡奇每一阶段的劳动思想与文化可能性问题之间的关联,也要把握不同阶段之间思想转变的逻辑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物化 文化危机 个性 文化批判
下载PDF
迪克·赫伯迪格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符号学路径
9
作者 蒲昕雨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6-51,共6页
迪克·赫伯迪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索是一场从亚文化、流行文化穿越到后现代主义并走向它的“另一面”的旅行。赫伯迪格整体采用了符号学路径对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将亚文化与流行文化看作拼贴的、风格化的符号,并格... 迪克·赫伯迪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索是一场从亚文化、流行文化穿越到后现代主义并走向它的“另一面”的旅行。赫伯迪格整体采用了符号学路径对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将亚文化与流行文化看作拼贴的、风格化的符号,并格外关注符号消费行为展示的品味区隔成为不同意识对抗协商场所的可能性,从而挖掘出文化符号的情感性和政治潜能。在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快感和流散性经验之上,赫伯迪格提出了以“情感联盟”为核心的身份政治策略。这一策略批判了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特质,并尝试超越这种否定性,通向更具有可能性和正向意义的“另一面”。通过身份政治的构想,赫伯迪格试图探索后现代和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克·赫伯迪格 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 文化研究 符号学
下载PDF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尤战生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5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尤战生 大众文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
11
作者 陆贵山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11,39,共8页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理论 文化批判实践
下载PDF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之文化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泽荣 龙佳解 吴红艳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共4页
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文化根源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层面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严厉批判实... 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化属性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文化根源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劳动异化的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而也是一种文化的异化。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层面来说,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严厉批判实质上就包含着一种彻底的文化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论 文化批判 启示
下载PDF
另一种东方主义:超越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被引量:71
13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2,91,共9页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 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西方文化传统中 ,有两种“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一种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前者构筑低劣、被动、堕落、邪恶的东方形象 ,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精心谋划” ;后者却将东方理想化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 ,成为超越与批判不同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乌托邦。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 ,但是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 ,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 ,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 ,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文化批判 东方学 西方文化
下载PDF
微博客文化批判 被引量:8
14
作者 欧阳友权 张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风生水起的微博客以其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文化姿态创造了虚拟空间的民主神话,但其技术平权、盲从围观、热炒话题带来的话语中心化、"多数人暴政"以及泛娱乐化的复杂舆情,需要研究者对这一乌托邦神话进行必要的理性祛魅和文... 风生水起的微博客以其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文化姿态创造了虚拟空间的民主神话,但其技术平权、盲从围观、热炒话题带来的话语中心化、"多数人暴政"以及泛娱乐化的复杂舆情,需要研究者对这一乌托邦神话进行必要的理性祛魅和文化批判。由于商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和爆炸式增长的管理缺失,对微博的内容生产和舆情传播应当给予必要的规制与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客 文化批判 话语中心化 多数人暴政 泛娱乐化
下载PDF
从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看文化批判功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培文 高学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7-31,共5页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其实他所阐述的文化批判功能,才是其文化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文明启蒙的后果是用理性这种新的统治替代了昔日神的统治。霍克海默提出了新的启蒙就是文化批判的启蒙,即对启蒙的否...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其实他所阐述的文化批判功能,才是其文化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文明启蒙的后果是用理性这种新的统治替代了昔日神的统治。霍克海默提出了新的启蒙就是文化批判的启蒙,即对启蒙的否定、否定再否定。这种新的否定物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文化工业造就了一些失去反叛性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同的被奴役的异化者,要找回和发扬这种文化批判的反叛性,就要实现新的启蒙。霍克海默通过文化批判的反叛性揭示了文化批判的功能,即辩证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海默 文化批判 启蒙 批判功能
下载PDF
媒体奇观理论观照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种文化批判的视角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润斌 肖丽斌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3,共8页
内在的文化批判性使得媒体奇观理论对嵌套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时空图景中的奥运会有着充分的解释力。奥运会在现代媒体的表征下与技术资本和信息娱乐共同构筑了互文性的体育文化话语场。媒体重新建构的拟态真实,图像消... 内在的文化批判性使得媒体奇观理论对嵌套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时空图景中的奥运会有着充分的解释力。奥运会在现代媒体的表征下与技术资本和信息娱乐共同构筑了互文性的体育文化话语场。媒体重新建构的拟态真实,图像消费对理想主义的僭越形成了奥运会的符号化;民族国家与重商主义者在赛场内外的争斗合谋,媒体的权力生产及技术性伤害建构了奥运会的权力化;感性的身体性别叙事和审丑的社会文化心理催生了奥运会的娱乐化。应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模式中审视媒体奇观和奥运会关系的复杂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奇观 奥运会 文化批判 体育话语 符号消费 传媒产品娱乐化
下载PDF
利维斯主义与文化批判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陆扬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 本文主要讨论 F.R.利维斯和他的妻子 Q.D.利维斯的文化批判思想 ,阐明利维斯主义 ,特别是 F. R.利维斯固然是殚精竭虑以确立文学批评的崇高和核心地位来抵制大众文化的全面冲击 ,但是其有心力挽狂澜于既倒 ,甚而重建某种古典公共领域的企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 主义 文学批评 崇高 古典 大众文化 思想 抵制 公共领域 重建
下载PDF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金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想 文化批判 文化创造 文化自觉
下载PDF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致思路径 被引量:3
19
作者 乔瑞金 李隽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4,共6页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总体性出发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路径,结合英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基于生活世界拓展了传统理论语境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整体观,即将文化视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总体性出发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路径,结合英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基于生活世界拓展了传统理论语境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整体观,即将文化视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生产或文化实践看成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恢复或者说重塑被传统文化批判理论遮盖甚至否定了的主体能动性为理论诉求,持续关注和分析日常生活中文化形态的发展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努力揭示当代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机制,在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葛兰西转向",每一种理论研究范式都致力于创造出新的主体位置以及有能力反抗自身被支配地位的社会政治主体。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种文化政治学的努力中获得了时代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 总体性 生活世界 文化实践
下载PDF
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 被引量:22
20
作者 衣俊卿 《求实》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共5页
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主题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研究文化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透过文化危机时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等 ,我们可以深... 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主题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研究文化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透过文化危机时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等 ,我们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深层变化和进步。从内在机制上看 ,文化危机表现为特定时代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或断裂 ;就迄今为止不同民族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而言 ,可以把文化危机划分为两大类 :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源性文化危机 ;以自觉的理性反思来揭示和把握主导性文化危机的失范则表现为文化反省或文化批判。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从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三类 :前现代的视角的、现代视角的和后现代视角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如何开展合理的文化批判 ,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冲突和裂变 ,顺利地实现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型 ,已经成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化失范 内源性危机 外源性危机 文化批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