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从历史文献学角度探赜倪瓒画风的转变
1
作者 苏典娜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50-53,共4页
本文试图通过元四家中的代表人物倪瓒及其绘画创作的相关历史文献(包括元明史书、绘画著作、倪瓒本人书信、倪瓒文集等)的分析,探讨其画风(绘画风格、意境变迁)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重点是从历史文献学视角探索倪瓒的画风转变... 本文试图通过元四家中的代表人物倪瓒及其绘画创作的相关历史文献(包括元明史书、绘画著作、倪瓒本人书信、倪瓒文集等)的分析,探讨其画风(绘画风格、意境变迁)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个人原因。重点是从历史文献学视角探索倪瓒的画风转变,看其作品如何从早期的“无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本文在李泽厚所认为的倪瓒是“有我之境”代表人物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倪瓒的美学意境之演变,转变以《秋林野兴图》(1339年作)这样的早期作品为代表,因历史和个人因素而逐渐发生变化。首先,笔者认为《秋林野兴图》糅合了李成、郭熙、董源等“有我之境”代表人物的风格,较客观地表现出自然对象的细节或整体,即使画中有人物也不轻易直接流露情感,其中又有画家与理想化自然山水的“牧歌式”关系,画面上更多是“再现”,在其间“可游”“可居”,因此其进入了李泽厚所言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其次,笔者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在此之后倪氏的代表作品如何转向“表现”,走向“有我之境”,从而揭示以倪瓒为代表的元末明初文人画家的心理特征与所受时代环境影响,以论证倪氏此阶段山水画从“无我之境”发展到“有我之境”这一境界过程转变的内在与外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瓒 历史文献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山水画
下载PDF
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由阿炳的塑造看王宏伟歌剧表演艺术追求
2
作者 游暐之 《歌剧》 2024年第9期70-79,共10页
2017年,民族歌剧《二泉》在无锡首演,王宏伟领衔主演阿炳(华彦钧)。当时我曾经撰写一篇评论文章,认为王宏伟饰演的阿炳“还是立住了”。七年之后,回想起当年饰演的阿炳,王宏伟以为:“那时候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只是演下来而已,对人物、... 2017年,民族歌剧《二泉》在无锡首演,王宏伟领衔主演阿炳(华彦钧)。当时我曾经撰写一篇评论文章,认为王宏伟饰演的阿炳“还是立住了”。七年之后,回想起当年饰演的阿炳,王宏伟以为:“那时候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只是演下来而已,对人物、对音乐的理解都还不够深邃。”王宏伟的自我评价与我当年的观感不谋而合,这说明,一个演员在台上的艺术呈现达到多少火候,台下的观众就能体会到多少温度,完整的舞台艺术是台上的艺术家与台下的观众共同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衔主演 民族歌剧 阿炳 舞台艺术 华彦钧 艺术呈现 歌剧表演艺术 无我之境
下载PDF
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 被引量:33
3
作者 罗钢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1-172,共32页
论文追溯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与之相关的“造境、写境”,“优美、宏壮”诸种范畴的思想来源。指出上述范畴是分别依据叔本华美学和席勒肇端的西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美学建构起来的。这两... 论文追溯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及与之相关的“造境、写境”,“优美、宏壮”诸种范畴的思想来源。指出上述范畴是分别依据叔本华美学和席勒肇端的西方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美学建构起来的。这两种美学传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反映在王国维围绕着“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所建构的理论体系中,并最终导致这一理论体系的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王国维 探源 《人间词话》 西方现实主义 美学建构 思想来源 理想主义 美学传统
下载PDF
境界、意境、无我之境——读《论情境》与王文生教授商榷 被引量:9
4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71,共9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对应的“境界”说 ,“意境”与“情境”不可替代 ;“无我”不是“没有我” ,是“无欲之我”的简化 ,“无我之境”在中国文学中确实存在 ,是心与物高度融洽的“情的物化”之境 ;“造境”从释皎然到梁启超、林琴南均有其说 ,决非王国维杜撰……以上诸说 ,经《人间词乙稿序》之揣摩 ,至《人间词话》而成型 ,其于诗词美学的卓越贡献不能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情 王文生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王国维 《人间词乙稿序》 诗词美学
下载PDF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被引量:8
5
作者 柯汉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1-68,135-136,共10页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我观物 以物观物
下载PDF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与艾略特的“无个性文学”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4-78,共15页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西方哲学来观察分析中国文学历史和现象,第一次提出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及其有关的“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和“优美”、“壮美”等等概念,给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带来了一种外来的推动力。它既产生了正面...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西方哲学来观察分析中国文学历史和现象,第一次提出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及其有关的“以物观物”、“以我观物”和“优美”、“壮美”等等概念,给中国文艺思想研究带来了一种外来的推动力。它既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实践和文艺思想的种种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与艾略特的“无个性文学”观念加以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文学 无我之境 艾略特 文艺思想 王国维 文艺实践 中国文学 西方哲学 以物观物 优美
下载PDF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考 被引量:4
7
作者 姜荣刚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8-95,共8页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qu... 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以往主要是从王国维的美学接受出发,就理论描述的相似处判断其理论来源,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事实上,这些讨论均未触及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根源。王国维提出这对概念,根本在于他引入了西方的两"我"说:主观之我与客观之我。由于晚清是西学输入的早期阶段,为便于国人理解,西方的两"我"说在输入中土时被本土化,具体的做法是以佛教的义理"真我"(或径称为"我")与"非我"(亦曰"无我")来对译或指称这两个概念。这样,"有我之境"自然就指的是有"真我"的主观之境;"无我之境"则指的是"非我"(或仅有物性之我)的客观之境。同时,王国维关于这两个概念的描述语言,如"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等,也都采用的是这种"格义"的方法。通过这种梳理,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概念形成的渊源不仅清晰可见,其理论内涵亦可得确解,而且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诸多疑难问题也大体可据以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非我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下载PDF
《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道家文化阐释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劲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80-81,共2页
《人间词话》的精华“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体现了道家体道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陶渊明的山水诗,阐述了“无我之境”的道家思想内涵,折射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格局和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 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 道家思想 王国维 庄子 陶渊明
下载PDF
异同之辨:“客观对应物”与“无我之境”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国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中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间有契合之处,它们都强调诗人应当隐蔽自己的主观情感,都主张文学的无功利性,但二者对客观化强调的程度不同,这是它们各自秉承...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和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中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间有契合之处,它们都强调诗人应当隐蔽自己的主观情感,都主张文学的无功利性,但二者对客观化强调的程度不同,这是它们各自秉承的批评传统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 王国维 客观对应物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下载PDF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 被引量:3
10
作者 凌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2,共6页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关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对概念的建构作用。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涵义进行阐释和评价既要顾及王国维对传统诗学词学话语进行创新改造的用心,又要重视它们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审美理想“界”说
下载PDF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智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219-221,共3页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丈夫》 无我之境 特色风格
下载PDF
“无我之境”的审美建构——以《人间词话》中“物境诗”的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2
12
作者 安汝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87-92,共6页
"物境"与诗歌语境、诗人的身体经验和精神状态等,都有着复杂的关联。然而,"物境"中的"无我"在传统的中国诗学中并没有像"有我"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这样一种审... "物境"与诗歌语境、诗人的身体经验和精神状态等,都有着复杂的关联。然而,"物境"中的"无我"在传统的中国诗学中并没有像"有我"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是这样一种审美境遇:"我"的自我意识在此"隐藏行迹",审美主体放弃人类万物灵长的惯性思维,将传统的"有我之思"压倒"无我之境"的主观偏见彻底颠倒了过来。王国维"无我之境"的美学思想启发我们置身于"物境诗"的"物境"中"以物观物",并承认"物"在"物境"中的"主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国维
下载PDF
从《人间词话》看德彪西音乐的“无我之境”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维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25,共2页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和方法来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这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和方法来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这是一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王国维在其代表作《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德彪西 近代中国 音乐 中国古典文学 著名学者 西方哲学
下载PDF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分析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春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78-79,共2页
中国古代文人和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都爱好创造自然诗。但中西自然诗在创造传统和美学境界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田园诗歌呈现出"无我之境",而西方的自然诗创造了"有我之境"。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西自然诗的代... 中国古代文人和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都爱好创造自然诗。但中西自然诗在创造传统和美学境界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田园诗歌呈现出"无我之境",而西方的自然诗创造了"有我之境"。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西自然诗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歌,得出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本质区别在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即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陶渊明 华兹华斯 田园诗歌
下载PDF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哲学智慧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64-668,共5页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中观
下载PDF
从“江山之助”到“无我之境”——山水文学审美理想纵横谈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振荣 《社科纵横》 2009年第9期100-101,111,共3页
"江山之助"是刘勰首先提出来的,它揭示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审美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他只揭示了作者对自然把握的主动性,而没有揭示自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审美反映中... "江山之助"是刘勰首先提出来的,它揭示了自然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审美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他只揭示了作者对自然把握的主动性,而没有揭示自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审美反映中的主导作用。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则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揭示了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并影响作者审美反映的过程,这是对刘勰"江山之助"理论的拓展和丰富,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山之助 无我之境 山水文学 审美理想
下载PDF
王国维“无我之境”产生的西学渊源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沛 《唐都学刊》 2004年第4期111-113,共3页
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艺术三美”说及康德的“美在形式”说和天才论 ,均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思想产生了深刻全面的影响 ,是王国维哲学美学思想产生的渊源之一。
关键词 王国维 无我之境 西学渊源
下载PDF
谈王国维“无我之境”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4
18
作者 姜春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86-89,共4页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无我之境 哲学意蕴 以物观物 《人间词话》
下载PDF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被引量:1
19
作者 褚自刚 《开封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3-35,共3页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情” 创作主体 观照方式 文本
下载PDF
“我”之为“何”?--浅谈“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的“我”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琼 伍晓莉 江思源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6期17-20,共4页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问题更是争议不断,这些争议的实质乃是对于“我”之解读的差异。通过对既往研究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其内部的相似特征,进而以类分处理的方法逐一排除了“我”之为“... 王国维的“境界说”历来备受关注,其中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问题更是争议不断,这些争议的实质乃是对于“我”之解读的差异。通过对既往研究现状的分析找到了其内部的相似特征,进而以类分处理的方法逐一排除了“我”之为“主体”、为“情”、为“意”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王氏概念之理论来源的梳理,发现其为康德美学意义上的“无功利”审美之产物,得到“我”指代的乃是“利害关系”或“物我关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从物我关系而言的”“有我之境”就是诗歌审美境界当中存在着“利害关系”是一种“非自然”抒写;而“无我之境”则是审美境界当中泯灭了“利害关系”,是一种“自然”抒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我”之概念 本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