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范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104,共8页
父亲的形象在杜拉斯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似乎是缺失的。而杜拉斯文本中的“父亲”问题亦很少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本文试以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解读其作品,证明杜拉斯作品中父亲的缺失与死亡是象征性的。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 父亲的形象在杜拉斯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似乎是缺失的。而杜拉斯文本中的“父亲”问题亦很少受到批评界的关注。本文试以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解读其作品,证明杜拉斯作品中父亲的缺失与死亡是象征性的。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与地位并不是“真实的父亲”所自然具有。在父亲—母亲—孩子三角关系结构中,父亲的位置往往由“父亲之名”来替代,这一能指可以通过情人、儿子、母亲的话语,甚至某些物体来体现。因此,“父亲之名”的能指并不与“父亲”这个人物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固定指向某人或某物。“父亲之名”体现的是父亲的“菲勒斯”作用,即他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拉斯 拉康 父亲之名 能指
下载PDF
“父亲之名”作为一种能指符号在陈染作品中的体现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惠良 杨毅华 《梧州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父亲之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在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关系中,父亲的作用往往是以"父亲之名"的形式出现的。在陈染的小说中,虽然父亲因为父母离异而在女主人公的生活中缺失,但"父亲之名&qu... 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父亲之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在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关系中,父亲的作用往往是以"父亲之名"的形式出现的。在陈染的小说中,虽然父亲因为父母离异而在女主人公的生活中缺失,但"父亲之名"仍然以情人、他人的话语等形式继续出现在陈染作品人物的生活之中,并且发挥着父亲所具有的经济、法律和情感的象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指 父亲之名 符号 陈染
下载PDF
论“父亲之名”在《玻璃动物园》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何芳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父亲之名"是介入母亲—孩子二元结构中的一个第三元素,是一个位置或一种功能,总与禁止乱伦和执行象征法律的功能相联系。在这部戏剧中父亲的缺失存在使其被符号化为"父亲之名",其所隐喻的"菲勒斯"作用... "父亲之名"是介入母亲—孩子二元结构中的一个第三元素,是一个位置或一种功能,总与禁止乱伦和执行象征法律的功能相联系。在这部戏剧中父亲的缺失存在使其被符号化为"父亲之名",其所隐喻的"菲勒斯"作用由母亲及其话语、照片和留声机、唱片等来实现,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保障,是主体异化的驱动力,是悲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之名 《玻璃动物园》 功能
下载PDF
“父亲之名”与老哈姆雷特——论老哈姆雷特特殊的象征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季美萍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0年第6期117-119,共3页
老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一剧中唯一一个没有以实在形象出现的角色,但他对哈姆雷特的复仇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的理论,通过哈姆雷特复仇自我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老哈姆雷特实际上是哈姆雷特象征的父亲。
关键词 老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父亲之名
下载PDF
父亲之名:老舍生命的潜文化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昊燕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从不同方面塑造儿童的心灵,对于作家日后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品情感类型的影响极大。父亲在老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老舍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之名"却并未消失,通过母亲... "母亲意象"和"父亲意象"从不同方面塑造儿童的心灵,对于作家日后创作的影响,特别是对作品情感类型的影响极大。父亲在老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在老舍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之名"却并未消失,通过母亲的话语,甚至是通过一些物体得到体现,"父亲之名"——母亲——孩子构成了新的家庭三角平衡关系。于是,父亲的角色功能靠"父母之名"的形式存在于老舍的生活与心灵中,并对老舍的人生抉择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之名 丧父 人生抉择 创作
下载PDF
在“父亲之名”下拯救——对电影《沉默的羔羊》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志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7-38,共2页
电影《沉默的羔羊》因成功塑造了女警员克拉丽斯的形象而一度成为女性主义者向传统男权社会宣战的一种有效武器。但在拉康符号学原理分析下,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父亲之名"对一个女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影... 电影《沉默的羔羊》因成功塑造了女警员克拉丽斯的形象而一度成为女性主义者向传统男权社会宣战的一种有效武器。但在拉康符号学原理分析下,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父亲之名"对一个女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影片的制造者实际上是用一种隐晦的手法彰显了父亲的"菲勒斯"对女性成长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却似乎又是对父权社会和男权话语的一种更强有力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的羔羊》 "菲勒斯" "父亲之名" 拯救
下载PDF
从拉康“父亲之名”视角解读芥川奖获奖小说《冥土巡游》的人物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姝蓓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在家庭关系中,父亲不仅具有生理性,还具有象征性,代表法规、经济与精神力量,对个体的主体建构有重要作用。拉康将代表父亲象征力量的能指称为“父亲之名”。从“父亲之名”视角解读2012年芥川奖获奖小说《冥土巡游》人物形象可以发现:... 在家庭关系中,父亲不仅具有生理性,还具有象征性,代表法规、经济与精神力量,对个体的主体建构有重要作用。拉康将代表父亲象征力量的能指称为“父亲之名”。从“父亲之名”视角解读2012年芥川奖获奖小说《冥土巡游》人物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以如今已成为大众化疗养所的昔日会员制高级酒店为象征符码,揭示了主人公奈津子的母亲及弟弟沉溺于外祖父物质性“父亲之名”下,迷失了自我;以互文指涉将其丈夫太一与宗教“圣愚”联系起来,塑造了具有顽强意志的精神性“父亲之名”的形象;在空间移动中,奈津子通过回忆与反思,学会了面对原生家庭的物质性“父亲之名”的束缚,并在太一的精神性“父亲之名”的启示下,学会了接受与超越生活中的不幸,自我主体意识得到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岛田真希 《冥土巡游》 父亲之名 主体意识 芥川奖
下载PDF
拉康的“父亲之名”在帕特·巴克小说《重生三部曲》中的体现
8
作者 盛艳芳 刘斯然 +2 位作者 聂士聪 彭婕 李莉 《文教资料》 2018年第6期19-21,62,共4页
父亲这一经典形象贯穿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但小说中以里弗斯为代表的父亲形象并不是以一种实在的生物意义的父亲出现,而是以代理父亲的形象通过"父亲之名"的形式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父亲的法律、情感、榜样和规训等... 父亲这一经典形象贯穿帕特·巴克《重生三部曲》,但小说中以里弗斯为代表的父亲形象并不是以一种实在的生物意义的父亲出现,而是以代理父亲的形象通过"父亲之名"的形式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父亲的法律、情感、榜样和规训等作用。本文以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解读帕特·巴克的小说《重生三部曲》中的父亲形象,并着力通过生理父亲、代理父亲和象征父亲这三个层次说明小说中"父亲之名"所体现的父亲的象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生三部曲》 父亲之名 象征作用
下载PDF
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不同处理
9
作者 朱文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1期87-90,共4页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 父亲之名 处理方式
下载PDF
《土生子》中黑人对白人父亲之名的解构
10
作者 方圆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02-110,F0003,共10页
拉康认为,如果真实的父亲不能成为法律和规则的象征,那他就不能占据父亲之名的位置。掌握政治话语权的白人作为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者,侵占了黑人私人空间,成为统治黑人的父亲之名。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中的主角别格由... 拉康认为,如果真实的父亲不能成为法律和规则的象征,那他就不能占据父亲之名的位置。掌握政治话语权的白人作为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制定者,侵占了黑人私人空间,成为统治黑人的父亲之名。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中的主角别格由恐惧白人父亲之名到公然反抗白人父名,这是黑人主体摆脱白人父名束缚,确认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但同时别格也付出了丧失主体性的代价。白人父亲麦克斯的出现唤回了别格的人性,同时他通过对白人父名体系的质问让白人父亲们反思这种象征秩序的合理性。种族压迫会让黑人儿子们以让人难以想象的暴力犯罪来反抗白人父权。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白人退出对黑人主体建构和家庭秩序的干涉,黑人父亲之名的功能亟需归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赖特 拉康 父亲之名
下载PDF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11
作者 卢梓雅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8年第4期182-183,共2页
劳伦斯笔下的《儿子与情人》是大众眼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作品,但父亲在该作品中承担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话语与地位对家庭中儿子与母亲关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 劳伦斯笔下的《儿子与情人》是大众眼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作品,但父亲在该作品中承担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话语与地位对家庭中儿子与母亲关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与地位往往由"父亲之名"来替代,体现了父亲的"菲勒斯(Phallus)"作用,即他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以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解读该作品,分析作品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与"父亲之名"的缺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 拉康 父亲之名
下载PDF
赖特小说《长梦》中“父亲之名”的嬗变
12
作者 方圆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拉康提出的"父亲之名"代表象征的菲勒斯,与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和法规相联系。主体只有从抗拒到接受到最后认可"父亲之名",才能完成自己的主体建构。赖特对小说《长梦》中黑人父子关系的描述暗示被阉割的黑人父亲不具... 拉康提出的"父亲之名"代表象征的菲勒斯,与家庭和社会的秩序和法规相联系。主体只有从抗拒到接受到最后认可"父亲之名",才能完成自己的主体建构。赖特对小说《长梦》中黑人父子关系的描述暗示被阉割的黑人父亲不具有菲勒斯,自然也不能占据"父亲之名"的位置。白人通过暴力镇压和阉割威胁成为统治黑人母亲和孩子的"父亲之名"。白人女性更是替代黑人母亲成为黑人孩子的欲望他者,同时还成为白人男性肆意使用父名权威的工具。黑人青年只有摆脱这种白人父名的权力话语,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构建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父亲之名 赖特 主体建构 他者
原文传递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勤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福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缺乏父亲形象,而福斯特小说中的"父亲"问题也很少受到关注。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认为,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结构是组成稳定家庭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会使... 由于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福斯特的作品中经常缺乏父亲形象,而福斯特小说中的"父亲"问题也很少受到关注。拉康关于父亲的理论受到广泛关注,这一理论认为,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结构是组成稳定家庭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会使这一稳定结构遭到破坏,但是,由于父亲缺失遗留下的位置会由他人或他物来填补,父亲的缺失也是象征性的。在福斯特作品《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父亲的缺失就是象征性的,父亲对女儿的监控作用通过其他人物得到了实现,文本中缺失的仅是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声音却是贯穿始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父亲之名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监控作用
下载PDF
重释电影《卧虎藏龙》玉娇龙之死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云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9-100,共2页
影片《卧虎藏龙》以其模糊含混的画面和简短的话语,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该片讲的是东方人的传统故事,它以武侠片的形式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伦理的碰撞以及江湖上的快意恩仇。其中有关玉娇龙最终舍身跳崖的结局,令人匪夷所思。... 影片《卧虎藏龙》以其模糊含混的画面和简短的话语,为观众提供了多种阐释的空间。该片讲的是东方人的传统故事,它以武侠片的形式表现出人性的复杂、伦理的碰撞以及江湖上的快意恩仇。其中有关玉娇龙最终舍身跳崖的结局,令人匪夷所思。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无意识和寻找自我的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挖掘人物心灵追求自由的契机,探析她最终选择跳崖自尽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娇龙 欲望 误认 父亲之名
下载PDF
边缘女性的主体建构——伊芙琳·刘的《逃跑》和九丹的《乌鸦》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全凤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91-92,共2页
女性主体建构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蕴涵,边缘女性的体验和言说不能忽略。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刘《逃跑》与大陆女作家九丹的作品《乌鸦》通过女主人公与"父亲"的纠葛和对女性自我的叙述,边缘女性发出了主体建构的声... 女性主体建构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蕴涵,边缘女性的体验和言说不能忽略。加拿大华裔女作家伊芙琳·刘《逃跑》与大陆女作家九丹的作品《乌鸦》通过女主人公与"父亲"的纠葛和对女性自我的叙述,边缘女性发出了主体建构的声音。在伊芙琳·刘的文本中女性通过走向理智之父找到社会对自我的认同,而九丹通过与异化父亲一起进行毁灭的冒险;前者在自我叙述中找到认同,后者则在自我异化的幻想中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主体建构 父亲之名
下载PDF
剧本《我如何学会驾驶》的精神分析阅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恩萍 《肇庆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4-17,共4页
波拉.沃格尔的剧作《我如何学会驾驶》主要展现女性心理成长历程。女主人公在11岁被引诱学开车时受到中年舅舅的性侵犯,然后,进入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她在父权镜子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中成长。知识的积累与个... 波拉.沃格尔的剧作《我如何学会驾驶》主要展现女性心理成长历程。女主人公在11岁被引诱学开车时受到中年舅舅的性侵犯,然后,进入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她在父权镜子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中成长。知识的积累与个人的争取使女主人公认识到异化的自我与本真自我的区别,决定追寻后者,摆脱"镜像"中的自我,挣脱父权的樊篱,驾驶自己的车辆,掌握自己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阶段 父亲之名 精神分析 女性主义
下载PDF
从《裸体吃中餐》看华裔美国女性主体确立的困惑
17
作者 刘玉环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第29期196-197,共2页
目前对华裔美国女性主体性的研究多从物质层面出发,但影响这一问题的既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因素,如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时应综合考虑。由于华裔父亲遭受阉割,主流社会排斥,大写父亲的缺失导致鲁比没有顺利通过俄狄浦斯阶段获得性别感... 目前对华裔美国女性主体性的研究多从物质层面出发,但影响这一问题的既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因素,如精神心理等因素,研究时应综合考虑。由于华裔父亲遭受阉割,主流社会排斥,大写父亲的缺失导致鲁比没有顺利通过俄狄浦斯阶段获得性别感,挣扎于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本文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为框架,借助社会历史知识,分析《裸体吃中餐》中鲁比主体确立过程中困惑的表现、实质和根源,探究其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华裔美国女性 主体 困惑 父亲之名
下载PDF
拉康语境中的《红与黑》
18
作者 冯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29-131,共3页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全书围绕男主人公于连与几个女人的欲望纠结展开了叙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的欲望主体进行剖析,发现于连在"看"与"被看"中完成了主体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全书围绕男主人公于连与几个女人的欲望纠结展开了叙事。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中的欲望主体进行剖析,发现于连在"看"与"被看"中完成了主体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借"父亲之名"完成了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拉康 精神分析 欲望主体 父亲之名
下载PDF
论商晚筠小说《痴女阿莲》中的“他者”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晓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他者"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至当代,已发展为重要的概念,成为分析主体构建的重要术语。由此观之,马华文学著名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富于启示性意义。在他者与主体的关联域中,小说主人公阿莲在想象性误... "他者"在西方哲学中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至当代,已发展为重要的概念,成为分析主体构建的重要术语。由此观之,马华文学著名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富于启示性意义。在他者与主体的关联域中,小说主人公阿莲在想象性误认中迈出主体建构的第一步,折射了"小他者"的功能。而在"大他者"的意义上,她的欲望受制于"众人之镜",一种作为结构性社会文化的欲望投射的"父亲之名"。在当代文艺理论的多元观照下,阿莲作为特殊的文学形象,其主体建构体现了"他者"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女阿莲 他者与主体 想象性误认 众人之镜 父亲之名
下载PDF
古代人名的避讳
20
作者 王吴军 《老人世界》 2021年第3期20-21,共2页
我国古代对于帝王和尊长的名字,在语言和书写的时候有严格规定,有些是必须要避讳的。春秋战国时期,国王和被尊为儒家至圣先师的孔子之名举国上下都要避之,称之为“国讳”或“公讳”;每家的祖先和父亲之名全家都要避之,称之为“家讳”或... 我国古代对于帝王和尊长的名字,在语言和书写的时候有严格规定,有些是必须要避讳的。春秋战国时期,国王和被尊为儒家至圣先师的孔子之名举国上下都要避之,称之为“国讳”或“公讳”;每家的祖先和父亲之名全家都要避之,称之为“家讳”或“私讳”。古代对于人名的避讳之法或改用同义、同音字,或在书写原字时使用缺笔,就是少写一笔或两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之名 春秋战国时期 至圣先师 避讳 同音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