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明本《荔镜记》《金花女》看白字戏的形成——兼谈外来剧种在乡社祭祀小戏衍变成地方剧种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詹双晖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3-42,94-95,共10页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镜记》 《金花女》 白字戏 南戏 潮腔潮调 泉州腔 变异
下载PDF
白、伯、百、魄、柏、舶、皤同源说略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英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77,共3页
白是大拇指的象形字,为擘之初文。含白的伯、百、柏、舶诸字,俱有大或长义,与白是声近义通的一组 同源字。
关键词 同源字 "白"字 "伯"字 "百"字 "魄"字 "柏"字 "舶"字 "皤"字 象形字 字形 字义
下载PDF
试论民族文化化石与某些汉字间的关系
3
作者 李家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6-181,共6页
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一些汉字作出与前人不同的解释,认为只从文字学自身规律和汉文化两个方面去解释汉字,忽视当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血统渊源和文化交融,难免偏颇和不全面。文章进而指出,汉字是中华... 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一些汉字作出与前人不同的解释,认为只从文字学自身规律和汉文化两个方面去解释汉字,忽视当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血统渊源和文化交融,难免偏颇和不全面。文章进而指出,汉字是中华民族远古先民的共同的智慧结晶,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化石 "赤"字 "卯"字 "保"字 "白"字 "且"字 汉字 历史渊源 "妻"字 "孚"字 "保"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