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言养气”与写作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奕翔 《写作》 2003年第2期23-24,共2页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和强调了写作主体的个人素养问题,对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于现代写作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写作理论 写作主体 道德修养 封建伦理道德 "知言养气"
下载PDF
孟子不动心之道——读“知言养气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新峰 安月兴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孟子》中的“知言养气章”是一著名篇章,它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朱熹以“恐惧疑惑”释“动心”,让人感觉不得其要,通读全文以“恐惧疑惑”作为“动心”的完整理解显然是狭隘的。告子也非“未为知道... 《孟子》中的“知言养气章”是一著名篇章,它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朱熹以“恐惧疑惑”释“动心”,让人感觉不得其要,通读全文以“恐惧疑惑”作为“动心”的完整理解显然是狭隘的。告子也非“未为知道”,与孟子相比较只是工夫的入门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孟子》 工夫 朱熹 知言养气章”
下载PDF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韶泉 姬建萍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价值的学说的源流研究。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梳理。“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气”,“气”在孟子之前曾作为一个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范畴而被运用。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派,就从“云气”、“地气”和人呼息的“气息”中获得了“气”的观念,提出了自然元气论,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万物的总根源,甚至认为人的生命也要由气产生。《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房玄龄注:“气以实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孟子 古代文论 道德修养 文学批评理论 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元气 创作论 文学创作 主观唯心主义
下载PDF
黄宗羲与王夫之理气观之比较——以知言养气章之解释为例
4
作者 李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70-74,共5页
本文考察明末黄宗羲和王夫之理气观,试图管窥理学晚期之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为理气观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本文只选取了两人对《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即一般所说的《知言养气章》的解释为研究对象,兼顾一些别的文本。文中比较讨... 本文考察明末黄宗羲和王夫之理气观,试图管窥理学晚期之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因为理气观是个根本性的大问题,本文只选取了两人对《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即一般所说的《知言养气章》的解释为研究对象,兼顾一些别的文本。文中比较讨论了两人的理气观。黄宗羲是心学传统下的理气一元论,从人的角度来看,强调连贯性;王夫之是基于天道大易的理气一元论,从天的角度来看,强调统合性。两人代表了理学晚期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而且都对朱子学传统下的理气观有所反思,影响了后世的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王夫之 知言养气 理气 天道
下载PDF
“不动心之道”小识——读《知言养气章》札记
5
作者 李臻颖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章之一,却也常常因为其强烈的哲学意味,而在古今众多注本中聚讼纷纷。本文立足于借助《孟子》文本的内证和对孟子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动心"、"志"与"气"... 《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中最为重要的一章之一,却也常常因为其强烈的哲学意味,而在古今众多注本中聚讼纷纷。本文立足于借助《孟子》文本的内证和对孟子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通过对"动心"、"志"与"气"这几个关键概念的辨析来提出对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解释。同时,还比较了《知言养气章》中所提出的三种"不动心之道"的异同,从而来突出孟子的"不动心之道"的特征。最后,进一步考察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孔子和告子学说的关系,并认为,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中"质"的一面,告子则发展了孔子学说中"文"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孟子 告子 孔子 不动心
下载PDF
论张载对《孟子·知言养气章》的诠释
6
作者 高贵朋 《学理论》 2020年第2期57-59,62,共4页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言养气章"的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规模,使儒家心性论思想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孟子 知言养气
下载PDF
试论“知言养气”的合理部分
7
作者 陈守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44-53,共10页
文气,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自成体系,源远流长。自战国到清末,纵贯两千余年。从拈韵修辞到命意谋篇,从作家的思想修养到艺术风格,从作品的社会效果到美学要求,渗及各个艺术角落。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文论的重要范畴,正在受到文艺理论家... 文气,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自成体系,源远流长。自战国到清末,纵贯两千余年。从拈韵修辞到命意谋篇,从作家的思想修养到艺术风格,从作品的社会效果到美学要求,渗及各个艺术角落。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文论的重要范畴,正在受到文艺理论家的重视。但目前的研究多以《典论·论文》为文气的源头,这既不符合古文论发展的史实,也使文气成了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典论·论文》 文学批评史 文艺理论家 艺术风格 美学要求 思想修养 道德修养 天地之间 男女授受不亲
下载PDF
应公正评价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8
作者 刘小平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37-42,共6页
关键词 评价 孟子 "知言养气"说 文学理论 "文气"说 文学批评 文学史
下载PDF
由朱、王经典诠释路向试论二者关于“知言养气章”解释之差异
9
作者 盛宁 《中国儒学》 2019年第1期217-227,共11页
"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工夫论的重要篇章为宋明理学家所重,其中,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代表了关于此章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向。而具体文本理解的差异实导源于二人各自独特的经典诠释取向。本文将采取逆向的方式,即先从后一问题出发... "知言养气章"作为《孟子》工夫论的重要篇章为宋明理学家所重,其中,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代表了关于此章的两种不同理解路向。而具体文本理解的差异实导源于二人各自独特的经典诠释取向。本文将采取逆向的方式,即先从后一问题出发,分判二人的经典诠释特色及背后动因,再回到"知言养气章",具体论析他们在诠释形式、内容偏重、诠释框架建构等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孟子 知言养气 不动心 工夫论
原文传递
儒耶人格修养观比较——以孟子的“养气”和保罗的“称义”为核心
10
作者 周玄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43,共7页
人格修养旨在构建实践道德规范的"动力因",即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育使人的实然(真实愿望)与应然(道德理想)统一起来。为此,孟子和保罗通过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自足性和必然性,对各自传统中的"气"与"义"的... 人格修养旨在构建实践道德规范的"动力因",即通过对道德情操的培育使人的实然(真实愿望)与应然(道德理想)统一起来。为此,孟子和保罗通过强调道德的内在性、自足性和必然性,对各自传统中的"气"与"义"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以"养气"和"称义"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说。通过对比,我们既可以发现二者在人格修养问题上以"自然→人为→必然"为进路达至实然与应然相统一的共通之处,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方向、方法和维度上的根本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基督教 孟子 保罗 知言养气 因信称义
下载PDF
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俊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7,共8页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 孟子学研究颇获海内外学者重视。以往的研究方法有:“内在研究”集中在性善论、身心关系论、知言养气论等三大议题之上,采取一种“即心言心”的进路,将孟子的“心”视为具有“自我立法”能力的、自给自足的、具有自主性的“道德主体”,肯定“心”之独立自主性,对孟子思想的历史与文化的脉络性掌握,常有未达之憾;“外在研究”注重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将孟子思想置于政治与历史的具体情境之中考察,使孟子学中的诸多概念或理念,取得了鲜活的具体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潜藏着某种未经明言的人性论预设:认为人是在具体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创造历史、进行思考活动,人不是遗世而独立的山林逸士,将孟子“脉络化”于历史情境中的研究进路,推至极端,就有所蔽。未来的孟子学研究必须“内”“外”兼顾,得其全貌。三个可能的研究新方向是:孟子思想中的身心关系论与修养工夫论;东亚孟子学的发展及其思想的同调与异趣;全球化时代孟子思想的普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学 “性善论” 身心关系论 修养工夫论 知言养气
下载PDF
孟子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传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6-669,共4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路线,从名实关系的角度指出"弑君"与"诛一夫纣"的不同,从而肯定了"诛一夫纣"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注意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环境能够影响人的语言,客观上触及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言无实不祥"、"言近而指远"两大判别语言好坏的标准;并通过"知言养气"说将其语言哲学与人格修养论辩证地联接起来。质言之,孟子语言哲学所凸显的是其道德实用主义倾向及其语用学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语言哲学 知言养气 语用学
下载PDF
孔孟对话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晓霞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共3页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但语文课堂实施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当代"对话理论"的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和孟子"知言养... 我国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核心话语之一,但语文课堂实施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在当代"对话理论"的大背景下,具体考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和孟子"知言养气"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对话教学的内涵和范式,进而探究其对当代语文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对话教学 兴、观、群、怨 知言养气
下载PDF
论文学诠释与人建构意义世界的关系
14
作者 郭俊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诠释 作者取向 读者取向 交互取向 知言养气
下载PDF
孟子文学观的理论透视
15
作者 兰和群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5期74-75,共2页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和“知言养气”的创作理念。“知人论世”说,即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强调作品产生的时代、作家的经历。“知言养气”说,即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孟子 文学观 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 理论透视
下载PDF
告子思想渊源考——兼论“求则得之”作为孟子伦理学思想的起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泽绵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2,127,共7页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 告子被不同的学者们解读为道家、儒家或墨家。本文支持葛瑞汉的观点,认为告子思想与《管子》诸篇所记载的稷下道家思想有明显的相似处。借助《管子》诸篇,特别是"内静外敬"一语,可知告子的"不得……勿求……"句不是条件句,而是并列句,表示"即使不得,亦勿求"。这与《管子》诸篇反对"求"而主张"不求而自得"相同。《墨子》的相关材料说明,《孟子》知言养气章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整句都在批评告子。求与得、内与外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孟子的"求则得之"可以看作是他的思想起点,而这一起点恰恰是在与告子的"不得勿求"思想相对立的情境下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告子 道家 孟子 《管子》 知言养气
下载PDF
论孟子的道德实践原则 被引量:1
17
作者 齐惠峰 王林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3-16,共4页
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从道德意识先验论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 道德学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从道德意识先验论角度,论证了人的道德可能和为何可能。而可能和“为何可能”的中间环节就是“如何可能”。孟子认为由“善端”发展为“善行”的具体途径有“居仁由义”、“知言养气”、“切身自反”、“心无愧怍”四种修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实践 居仁由义 知言养气 切身自反 心无愧怍
下载PDF
以气养身——孟荀“气”论中的儒家身教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晓晶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 知言养气 以礼治气 身教观
下载PDF
春秋发微言 战国饶辩士─—先秦公关外交语言艺术综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66-71,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学术之争,权利之争,造就出中国最早、最精湛的公关外交语言艺术。本文对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知言养气法、引人入彀法、离间法、寓言法、绵中藏针法、肆意夸说煽动法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心理学、逻辑学、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学术之争,权利之争,造就出中国最早、最精湛的公关外交语言艺术。本文对其中最具时代特色的知言养气法、引人入彀法、离间法、寓言法、绵中藏针法、肆意夸说煽动法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并从心理学、逻辑学、语言修辞学及辩证法的高度透视分析其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养气 引人入彀 暗示 委婉含蓄 夸说 造势
下载PDF
文气说考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翃 《唐都学刊》 1992年第4期45-48,共4页
“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以气论文的文气说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悠久传统。然而,由于历史的沉积,气论的源头及其向文坛转化、运用的流程已模糊难辨,本文旨在透过依稀的历史帷摹,对气论的产生、与文坛的结合和发展的流程,以及... “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以气论文的文气说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悠久传统。然而,由于历史的沉积,气论的源头及其向文坛转化、运用的流程已模糊难辨,本文旨在透过依稀的历史帷摹,对气论的产生、与文坛的结合和发展的流程,以及文气说的美学意蕴,进行初步的考论,力图展示这一古老学说的历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说 知言养气 气盛言宜 阳刚阴柔风格 神气说 美学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