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4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沉浸式演艺的空间生产与价值表达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波 欧阳钰琳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81,共12页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在个体与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沉浸式演艺的空间价值,通过场景塑造、合理应用科技激发空间效能,内容表达、彰显空间的文化价值,主题IP培育、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实现沉浸式演艺的价值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演艺 沉浸式演艺空间 空间生产 价值
下载PDF
因地制“仪”: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与乡村传播网络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何志武 陈天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生了新的生活空间,新空间驯化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村民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生活空间的改变拓展了村民的交往空间,丰富了村民的交往形式,进而建构了可沟通的乡村;公共空间的增加使得公告牌、光荣榜(牌)、文化墙等传统媒介重现生机,村庄—邻里同构扩大了熟人社会的范围,激活了村庄微信群,增强了村民的联结;公共交流、协商活动的增多,增强了乡村公共性,促进了邻里共同体转向村庄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空间生产 乡村传播网络 公共传播 乡村治理 可沟通性
下载PDF
面向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空间生产逻辑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温锋华 蒋雅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 财政可持续是实现城市更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城市更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的现实矛盾,空间生产理论能解析财政推动城市空间再造和价值提升的内在逻辑,促进制度建设和空间生产实践的协调统一。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构建“制度空间重构—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社会空间重构”的空间生产逻辑框架,提出未来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的五大基本逻辑和四大基本准则。最后以北京劲松模式为例,实证分析本逻辑框架的适用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财政可持续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财政可持续性 空间生产 劲松模式
下载PDF
瞩望一种新西部电影:历史、现实与“空间生产”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西部电影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西部电影的发展方略,进而重构新西部电影,推动西部电影产业、理论批评的... 在中国新时期电影史上,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心的西部电影的辉煌虽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下互联网语境以及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新西部电影的发展方略,进而重构新西部电影,推动西部电影产业、理论批评的发展。文章用“空间生产”范畴来重新阐释、认知西部电影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与价值,提出走向新西部、大西部电影的战略。西部电影的创作应该既与历史对话,也与当代对话;既应该接现实的“地气”,也应该超越现实,有容乃大。只有实施多元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才能走向文化发展的多元繁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电影 新西部电影 空间生产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航 李新纪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当代中国电影 空间生产 文化表征
下载PDF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城市社区学习空间的意义生成机制
7
作者 李娟 刘雅婷 顾凤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76,103,共11页
打造社区学习空间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举措,而如何吸引社区学习者融入社区学习空间并与之建立意义联结是社区学习空间运行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理论提供了以生产和构建为核心特征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论指导,有助于揭示社... 打造社区学习空间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举措,而如何吸引社区学习者融入社区学习空间并与之建立意义联结是社区学习空间运行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理论提供了以生产和构建为核心特征的社会空间结构分析方法论指导,有助于揭示社区学习空间的意义生成机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空间分析框架,结合以人为主体的空间—行为互动分析方法,对S市5个典型城市社区学习空间中36位社区学习者的半结构化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社区学习空间的意义生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缘起于日常生活需求的意义触发阶段,由空间感知、空间认知和空间融入循环促进的意义构建阶段,由关系重构和意义感体验相互促进的意义恒定阶段;同时意义生成的过程性递进来自于社区学习者的内生动力、融入社区学习空间后的延续动力以及与空间的关系稳定后的维系动力。基于该意义生成机制,可通过强化与社区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联结以触发内生动力,关注社区学习者的空间融入以维持延续动力,赋能社区学习者参与自治运行以强化维系动力,以此提升社区学习空间的运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学习空间 空间生产理论 意义生成机制 三元辩证法
下载PDF
空间生产:茶文化旅游品牌生成研究——以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茶区为例
8
作者 杨芳勇 张晓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84,共8页
随着茶文化旅游备受瞩目,相关品牌的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茶区为案例,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爱德华·苏贾的“空间辩证法”理论构建一套深入剖析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的生成... 随着茶文化旅游备受瞩目,相关品牌的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茶区为案例,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和爱德华·苏贾的“空间辩证法”理论构建一套深入剖析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茶文化旅游品牌空间的生成遵循着基于物质性空间进行空间表征、善用资源与资本推动空间实践、借助多主体参与同构表征空间的三位一体原则。品牌空间生成逻辑是一个资源整合创新、共同塑造集体记忆和共同生产品牌价值的过程。政府与资本的价值取向与行动策略是主导品牌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村民、游客是主导品牌价值耦合的关键影响因素。本研究带来的启示是品牌生产期间需要有一批有格局、善创新的关键行动者,共建共享是做好全域旅游的关键,价值耦合是品牌空间生产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茶文化旅游 景迈山茶区 品牌生成
下载PDF
体验视角下博物馆文旅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基于博物馆游记文本的探索性分析
9
作者 陈波 延书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4,共13页
在博物馆行业转型与服务创新的现实背景下,对博物馆文旅空间的层次结构与生产机制进行创新探讨有利于场馆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观的逻辑依循,体验视角... 在博物馆行业转型与服务创新的现实背景下,对博物馆文旅空间的层次结构与生产机制进行创新探讨有利于场馆优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列斐伏尔社会空间观的逻辑依循,体验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旅空间包括文化生境、展示空间、体验空间与精神空间四个维度,四者共同形塑的空间生产机制包括文化生境投射、场馆空间互构和个体空间对话三个环节。通过对全国20家博物馆相关游记文本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场馆所在的原生文化语境以意象凝缩、线索建构与情感注入的方式完成向其他空间维度的指向性投射;展示空间、体验空间与情感空间三重维度之间以象征表意系统为纽带形成内驱接续传动的空间生成过程;其间,游客以空间对话的形式建构空间体验,扩展空间内容与价值;区域品牌打造、文化认同培塑、异质文化体验以及理想价值寄托则是博物馆文旅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旅体验 文旅融合 空间生产 文化强国
下载PDF
边疆的空间生产与传统中国的国家建构——以先秦秦汉时期为中心的探讨
10
作者 李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传统中国的边疆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的空间。借用列斐伏尔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有关空间的研究方法,作为空间的边疆,它既是关系要素的聚集场域,也具有促进关系变动的能力。在边疆的空间中,同时代内地的观念、制度与物资在此汇聚,内地的社会关... 传统中国的边疆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的空间。借用列斐伏尔等马克思主义学者有关空间的研究方法,作为空间的边疆,它既是关系要素的聚集场域,也具有促进关系变动的能力。在边疆的空间中,同时代内地的观念、制度与物资在此汇聚,内地的社会关系也塑造着边疆的基本运行模式。边疆的空间特性又不同于内地,它除了具有地方性之外,还具有国家性。国家的整体性在边疆空间中得到集中而具体的呈现,国家的目标、行为能力、责任义务也以边疆为重要的投射场域。边疆既叠加了地方性、国家性,还具有地域邻接性,成为少数族群进入中华文明的接纳空间。这多重关系的相互作用,使得边疆成为一个引发历史变动的场域,因而边疆空间便具有了生产“历史可能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 空间生产 传统中国 国家建构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资产-空间-权力: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的“结构化”逻辑——基于成都市Q社区的分析
11
作者 王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空间生产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治理现代化方向。然而,部分社区的治理并未形成社区空间、公共资产和生活权力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导致治理失败。通过建构“资产-空间-权力”三维“空间结构化”的理论框架,解释社区治理中空间生产从“结构性二元”到“结构化二重”的逻辑演变,可以看出其失败原因。成都市Q社区作为社区治理空间生产的成功案例,其空间从生产到再生产的演变体现出资产增殖对空间表象的符号性生产,空间再生对空间实践的赋权性表达和权力共享对表征性空间的能动性反思的“结构化”逻辑。这要求社区治理中的空间生产需要实现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进行以社区服务为核心的空间实践,建构以空间正义为导向的人民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区治理 结构性 结构化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更新的话语权重构
12
作者 殷洁 陈一展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9-177,共9页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 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建构过程,尝试阐明政府、学者与公众三方话语通过权力博弈与知识生产,干预城市更新空间实践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中,权力呈现微观性与网络化特点,且话语、知识本身就是权力。城市更新空间生产是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与空间实践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空间的表征体现为政府塑造空间的意志与话语,表征的空间则是通过学者与公众话语由抵制转向接纳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空间实践则表现为物质环境与生产关系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话语权力基于“共识”生产知识,知识则渗透空间生产三元互动的全过程,进而塑造城市更新的空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话语权力 福柯 城市更新 南京老城南
下载PDF
从西江千户苗寨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空间生产的视角
13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4,共10页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生产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地理信息呈现对媒介空间的两级建构——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
14
作者 王卫明 周晓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9,共7页
在当前的空间研究中,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容器,而成为包含社会、地域、文化等在内的多元存在。互联网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类目,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不仅产生新的空间关系,还规训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媒介实践行为。文章从列斐伏尔的空间... 在当前的空间研究中,空间已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容器,而成为包含社会、地域、文化等在内的多元存在。互联网作为一种典型的空间类目,在技术革新的过程中不仅产生新的空间关系,还规训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媒介实践行为。文章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出发,探析地理信息对电子媒介空间的生产建构,发现IP属地位置的全量显示建构了基于话题讨论的一级媒介空间,同时还催生了基于地理主观感知的二级再现性空间。该空间不是现实地理的简单照搬,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的复杂腾挪,具有勾连人、地理和社会的功能。此时地理位置不仅影响人们对于地方感的认知,而且介入电子空间的两级建构,重塑传播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属地 电子空间 空间生产 地方感 互联网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域下公共阅读空间的空间生产及其实践路径
15
作者 唐璞妮 《图书馆》 CSSCI 2024年第9期80-85,共6页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链和价值链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对构建文旅新空间、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辩证的理论范式,为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链和价值链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对构建文旅新空间、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生产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空间辩证的理论范式,为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个维度,透过公共阅读空间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探究其空间生产的逻辑,并提出探索多元空间表达、构建多重话语体系、促进多维价值阐释等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阅读空间 空间生产 文旅融合 发展路径
下载PDF
数字赋能城市更新下的业态导入及空间生产——以长沙丰盈西里的“网红空间”为例
16
作者 周恺 曾文菁 张海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59,共7页
本文介绍长沙丰盈西里的城市更新经验,总结其在完成物质空间环境改造之后,通过选择性地导入商铺激活商业空间,并借助网络热度积聚来构建“网红空间”的历程。研究访谈和调研了业态特征和各类人群主张,并利用网络大数据解析虚拟空间中相... 本文介绍长沙丰盈西里的城市更新经验,总结其在完成物质空间环境改造之后,通过选择性地导入商铺激活商业空间,并借助网络热度积聚来构建“网红空间”的历程。研究访谈和调研了业态特征和各类人群主张,并利用网络大数据解析虚拟空间中相关消费观念、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的生成。研究发现:丰盈西里利用了虚拟空间中的信息传播弥补了旧城街巷的可见度缺陷;找到了迎合当下消费者需求和审美的业态定位和空间特质;在经营者、社区、消费者主动或被动信息扩散和共享中,通过数字蜂鸣效应成功地培养和营造了消费场景;利用打卡式消费行为聚集了消费人气并激活了商业空间。在数字赋能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丰盈西里的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性空间的关系是密切而复杂的,三者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之间互动,网红空间通过对消费空间的集体审美和空间想象完成了新的消费空间生产,实现旧城商业活力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数字赋能 空间生产 实体空间 虚拟空间 网红空间
下载PDF
“可能”与“可为”:智能时代教育空间生产的理论透视与应然路向
17
作者 刘海洋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2-59,共8页
智能时代,教育空间变革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关于教育空间“可能”与“可为”的理论探讨不仅是对教育的可能性及功能性进行分析,更是一种时代应答。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教育数字化... 智能时代,教育空间变革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时代课题。关于教育空间“可能”与“可为”的理论探讨不仅是对教育的可能性及功能性进行分析,更是一种时代应答。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了数字空间生成与实体空间退化、传统秩序动摇与技术逻辑错位、依存关系嬗变与数字依赖形成等动态变化,其教育空间实践、教育空间表征和教育表征性空间构成了教育空间变革的多元“可能”。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差异化空间形态中追求育人价值的完整性,在动态化空间秩序下探寻育人机制的协同性、在去中心化空间关系内关注育人方式的灵活性。基于多元教育空间建构与跨空间协同育人,教育变革将体现服务社会发展、回应国家战略之“可为”,帮助人类走向数字化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空间 智能时代 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 空间生产理论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线上二手消费空间的建构——基于闲鱼平台的研究
18
作者 耿言虎 陈瑞梓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当下的中国,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线上二手消费日渐火爆。在对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生产论视角对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以闲鱼平台为例,线上二手消... 当下的中国,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线上二手消费日渐火爆。在对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生产论视角对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以闲鱼平台为例,线上二手消费空间的建构主要由交易实践、符码建构和主体体验三方面构成。闲鱼平台从隐喻消解、秩序确立和信任建构三个维度促成了二手物品交易实践的展开。理性符码、共享符码和美德符码是闲鱼平台符码景观的重要组成。闲鱼平台的主体体验包括消费认同体验、情感互动体验和趣缘社交体验。交易空间、时尚空间和关系空间的叠加构成了线上二手消费的真实空间样态。通过展示线上二手消费的空间合理性和空间建构路径,分析线上二手消费的成因,期望克服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等既有二手消费研究单维度的解释路径,以及对二手消费空间情境关注不足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手消费 闲鱼 空间生产 消费空间 空间符码
下载PDF
表征、意涵与语境:扶贫纪录片影像空间生产比较研究
19
作者 田秋生 安浩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2期248-260,M0015,M0016,共15页
本文应用“空间生产”及电影空间叙事学理论,对扶贫纪录片的空间生产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纪录片创作者借助置身空间、对话交流、镜头记录等方式延伸观众感官体验,通过对同一叙事空间之下不同的空间叙事搭建起纪录片文本对贫困... 本文应用“空间生产”及电影空间叙事学理论,对扶贫纪录片的空间生产展开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纪录片创作者借助置身空间、对话交流、镜头记录等方式延伸观众感官体验,通过对同一叙事空间之下不同的空间叙事搭建起纪录片文本对贫困村和脱贫攻坚成果的感知空间;借助空间流变、个体记忆、亲身体验等形成各具风格的空间生产;传播目的、传播对象及传播情境的不同,带来了创作者间空间叙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纪录片 空间生产 叙事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青海撒拉族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重构——以三兰巴海村为例
20
作者 张鸽娟 王慧洁 王晓菲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41-45,共5页
按照社会学对于空间的“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界定,青海撒拉族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宗教性、世俗性、行政嵌入性公共空间三种。三兰巴海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体现出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三元辩证关系。面对... 按照社会学对于空间的“物质与社会”双重属性界定,青海撒拉族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宗教性、世俗性、行政嵌入性公共空间三种。三兰巴海村公共空间的变迁体现出空间生产过程中“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三元辩证关系。面对当前旅游开发背景下村落公共空间生产的建设失序、价值分化、正义缺失等问题,基于空间生产逻辑提出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策略,有助于引导乡村在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下提升公共空间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公共空间 空间生产 空间重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