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形态与次第
1
作者 张卫红 李卓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6,共10页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能得以充分展开。“悟本体即是功夫”“由功夫以悟本体”两种教法可谓阳明后学两大功夫进路。阳明学者在这两大进路下各展其才,发展出丰富的功夫实践形态,其出于对“躐等”的警惕,而十分注重功夫的次第。深入探讨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六种形态和五级次第所构成的论域,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阳明学功夫的普遍性特征与丰富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工夫) 阳明学 致良知
下载PDF
功夫只在自己——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解读
2
作者 程志华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知行合一”只是“权说”,不是“实说”。若“实说”,则乃“知行不分”,而“知行不分”的本体乃“良知”,故“实说”便是“致良知”。就“致良知”讲,针对诸种“功夫之病”,王阳明既讲了一般原则,又讲了四种针对“功夫之病”的具体对治功夫。在“致良知”功夫论说时,王阳明贯穿其中并凸显的是“功夫只在自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既赋予人以“主体性”,亦赋予人以“责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功夫论 主体性 责任性
下载PDF
从知行合一观王阳明致良知的哲学意蕴
3
作者 刘金旻 《哲学进展》 2024年第3期476-482,共7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涵盖对以往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且蕴含对本心与天理的新解与探析。王阳明在其晚年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命题,标志着其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其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言宗旨,传递出非纯思范畴的思想意涵,“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涵盖对以往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而且蕴含对本心与天理的新解与探析。王阳明在其晚年提出“致良知”的思想命题,标志着其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其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立言宗旨,传递出非纯思范畴的思想意涵,“致良知”中既有对心体的讨论,也有对实践的强调,并在对二者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传递出“为善去恶”的人性意旨。时至今日,“致良知”在对于加强道德主体的判断力与执行力,促进其反思与改进以及推动道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其“知行合一”的理念为出发点,通过挖掘其早期“致良知”的思想缩影以深入阐释其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从而得出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启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下载PDF
阳明“致良知”的美德伦理学解读
4
作者 张春蕾 《知与行》 2023年第6期82-88,共7页
美德伦理学从行为者的美德出发探讨行为及其结果,“善”基于行为者本身,而不在于道德行为及其结果。美德伦理学可为阳明学研究提供新颖的视角。麦金太尔提出了“美德”和“实践”概念,美德只有在实践、历史和社群中才能定义。相比之下,... 美德伦理学从行为者的美德出发探讨行为及其结果,“善”基于行为者本身,而不在于道德行为及其结果。美德伦理学可为阳明学研究提供新颖的视角。麦金太尔提出了“美德”和“实践”概念,美德只有在实践、历史和社群中才能定义。相比之下,王阳明的“良知”是超越古今、联通宇宙的“大心”,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性,其超越性似乎与美德伦理学中“美德”的现实性不相关。但在阳明“即体即用,体用一源”的模式下,良知兼赅体用。只有在具有历史性和社群性的日常道德实践中,良知“发用流行”的一面才能落实,良知才能成为真实的道德实践活动。“致良知”工夫中的“知行合一”内涵也与美德伦理学中德行联结的倾向相似:在“致良知”的日常敦伦守礼实践中,良知从形上的超越世界下贯落实到形下的现实世界。美德伦理学的实践性、历史性、社群性品格可将阳明学研究的焦点更多地投向良知的落实“流行”,从而扭转过分关注良知本体的倾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美德伦理学 麦金太尔
下载PDF
“致良知”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启示
5
作者 范余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十分强调人的内心力量。“致良知”论为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主体意识精神,主张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以此通达自我道德修养及行为规范。现今,自我认同感缺失、空心病泛化、内... 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十分强调人的内心力量。“致良知”论为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蕴含了丰富的主体意识精神,主张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以此通达自我道德修养及行为规范。现今,自我认同感缺失、空心病泛化、内卷化效应等因素无不在渐次吞噬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阳明“良知”说,认识到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客观的自我认知;探究“致”的功夫,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践履,帮助其实现主体价值。感悟“致良知”体用合一的关系内涵,使“良知”外化为“良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主体意识 大学生培养
下载PDF
王阳明致良知学说及其实践论内涵 被引量:7
6
作者 黄百成 赵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9-892,共4页
从实践论的角度,对致良知学说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言以蔽之,就是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到晚年才提出致良知说,被他的门人奉为晚年的亲切教训,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实践
下载PDF
浅析王阳明致良知与薛瑄复性说的关联 被引量:4
7
作者 姚文永 王明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7-40,共4页
薛瑄与王阳明分别是明代朱、陆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同是明显的。元明之际,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薛瑄的复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术的沉淀与变迁。以前我们过多关注二人的不同,不免忽视了他们的相似性。... 薛瑄与王阳明分别是明代朱、陆学说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不同是明显的。元明之际,理学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时期,薛瑄的复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术的沉淀与变迁。以前我们过多关注二人的不同,不免忽视了他们的相似性。具体而言,薛瑄与王阳明学说的相似之处主要是:都有各自的为学宗旨,都强调其宗旨是自然使然,都重视实践,都有自己的成圣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王阳明 薛瑄 致良知 复性 关联
下载PDF
王阳明“致良知”道德哲学及其精神维度 被引量:10
8
作者 方国根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1-68,308,共18页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最具影响力的理学家,提出"讲自己"的"致良知"说,昭示着阳明学术思想的突破与创新精神。本文将王阳明置于宋明理学思潮的大视域,通过对阳明"良知"与"...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最具影响力的理学家,提出"讲自己"的"致良知"说,昭示着阳明学术思想的突破与创新精神。本文将王阳明置于宋明理学思潮的大视域,通过对阳明"良知"与"致良知"道德哲学的基本内涵的考察、梳理,揭示其理论最大特色是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一贯,凸显主体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的内在统一,从而表明其具有使命担当、道德主体、大胆怀疑、革新创造、尊师重教和务实力行的六种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 道德哲学 知行合一 精神维度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被引量:9
9
作者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6,共7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王阳明借鉴儒释道的本体论和本源论,汲取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和佛教的心性本觉论,统摄万物一体、恬淡宁静和无住无滞等儒释道的意境,认为良知本体也即良知的本然状态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包括良知本体和致良知的工夫。王阳明借鉴儒释道的本体论和本源论,汲取儒门的良知本心说和佛教的心性本觉论,统摄万物一体、恬淡宁静和无住无滞等儒释道的意境,认为良知本体也即良知的本然状态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宇宙的本源,是非的标准,和合儒释道气象的儒家的新境界。受宗密顿渐观的影响,王阳明认为“良知之理需顿悟,良知境界需渐修”;他的内圣外王的渐修观主要是缘于儒家的提撕,也跟其受佛道的启迪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融合 儒释道
下载PDF
多元视野下的阳明学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峰 李秋莎 +1 位作者 王胜军 马国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2014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 2014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瑞士等地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20余篇。会议从现象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角度围绕阳明学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致良知 阳明学研究 王阳明 后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商务印书馆 综述
下载PDF
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致真知与致良知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宏斌 康文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第4期88-90,共3页
西方教育文化的重要理念是“致真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主要倾向是“致良知”;前者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后者的长期积淀形成了社会层面的空泛道德说教和对科学技术的轻视。在当前大学素质教育提倡高尚思想品德、多... 西方教育文化的重要理念是“致真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主要倾向是“致良知”;前者的片面追求导致了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发展,后者的长期积淀形成了社会层面的空泛道德说教和对科学技术的轻视。在当前大学素质教育提倡高尚思想品德、多维知识结构、综合创新能力、健康身心素质的背景下,应把“致真知”与“致良知”辩证地统一起来,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二者结合桥梁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应使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观念,实现从态度、方法和思维方面的根本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致真知 致良知
下载PDF
现象学的现象、海德格尔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兼论现象学家耿宁先生的阳明学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庆节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12,22,共7页
耿宁先生的阳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新路。在此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道路上,除了耿宁先生展示出来的以"心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心学的路向,还可能有一个不同的、以"性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 耿宁先生的阳明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新路。在此现象学的阳明学解释道路上,除了耿宁先生展示出来的以"心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心学的路向,还可能有一个不同的、以"性的现象"为核心话题的现象学性学的路向,而这个现象学性学的基本概念就是海德格尔提出的"现象学的现象概念"。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出发,对耿宁先生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解释发出了一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的现象概念 心性现象学 海德格尔 王阳明 耿宁 致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中的“依循”向度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立胜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1-18,67,共9页
致良知为阳明功夫论的宗旨,其中"信""觉""悟"之意味,学界已有深入细致的探讨。而在"信""觉""悟"之外,阳明复又强调工夫只须"依""循"良知即可,"... 致良知为阳明功夫论的宗旨,其中"信""觉""悟"之意味,学界已有深入细致的探讨。而在"信""觉""悟"之外,阳明复又强调工夫只须"依""循"良知即可,"依"在于顺从当下觉察之"是""非","循"则以遵守天理、天道来指点工夫要旨。而"见在良知"说除了具有"存有义"、"随时呈现义"之外,更有致良知工夫只能于"见在"、"当下"入手这一"只论目前"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依循向度 《传习录》
下载PDF
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逻辑环节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缺陷——以王门“四句教”为核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连良 陈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4,共10页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四句教"定位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乃至宋明理学思想的总结。这样的定位是不合理的。因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和终极宗旨是"致良知"方法论原则思想,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理解了这一点,不仅能为解决"四句教"问题之争以及评价刘述先的思想得失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把握阳明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以及解决"合理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观念何以可能"的"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逻辑定位 三位一体性 致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致良知”的书院教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中原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86,共6页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推动下,明朝的书院教育迎来了新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发展的趋势。在书院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突破"程朱"新儒学的"支离",提... 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推动下,明朝的书院教育迎来了新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继南宋以来的第二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发展的趋势。在书院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突破"程朱"新儒学的"支离",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学术主张,充分表现出王阳明追求学术自由、学术创新、重视成德教育的书院教育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的书院教条,凸显了王阳明书院教育的心学特质。尽管他的书院教学思想并不完善,但依然对现代大学坚持教育公平、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和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践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书院教育思想 现代价值
下载PDF
论“致良知”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
16
作者 詹勇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184,共3页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阳明心学体系中,良知是心之本体,有三个道德蕴含:道德本体、道德准则和道德自觉。"致良知"是良知的发用展开,是本体与功夫的统一。其基本途径有"居敬存养"、"克治精察"和"事上磨练"等。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实践和重视道德内省,成就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良知 道德本体 道德准则 道德自觉 道德教育 道德人格
下载PDF
王阳明“致良知”探微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智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4,共3页
阳明所谓良知,就是人所固有的先验道德意识、先验道德规范和先验道德本体,就是天理人性的自觉自明;阳明所谓"致良知",就是本心良知的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过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原则与功夫理路... 阳明所谓良知,就是人所固有的先验道德意识、先验道德规范和先验道德本体,就是天理人性的自觉自明;阳明所谓"致良知",就是本心良知的发明扩充与发用流行,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过程;阳明"致良知"的方法原则与功夫理路主要包括立志成圣、知行并进、动静结合、内外合一四方面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方法原则 知行并进
下载PDF
致良知与随处体认天理──王阳明与湛若水哲学之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晓东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83-88,共6页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湛若水 本体 《传习录》 湛甘泉 “理一分殊” 体认 陈白沙 人伦日用
下载PDF
论江右王学的“致良知”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迎建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78,共5页
江右王学是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流派,此派坚持"由功夫以悟本体"的路向,通过渐修求良知,纠正了"见成良知"的泛滥。但江右王门的学者们在"寂"还是"感"时"致良知"、"良知"与&qu... 江右王学是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流派,此派坚持"由功夫以悟本体"的路向,通过渐修求良知,纠正了"见成良知"的泛滥。但江右王门的学者们在"寂"还是"感"时"致良知"、"良知"与"意念"的区别等问题上,均提出了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见解。这一学派总的变异轨迹是变"不睹不闻"为通过视听而格物明心,由静养工夫走向人生日用,体现了心学与理学日渐调和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右王学 致良知 寂感 意念 格物
下载PDF
致良知论——阳明心学思想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薇 《高校教育管理》 2010年第4期81-87,共7页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 "致良知"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晚年提出的一个思想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也是其思想宗旨和最终归趣。从其心学的思想立场出发,王阳明赋予良知以多方面内涵,验证其先验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天赋良知通过"行"由本然之知转化为明觉之知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并进的致良知的过程。他对良知与致良知关系的规定,显现其统一先天之知与后天之致的思路,同时又构成了本体与功夫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相结合,表达了宋明理学"本体与工夫"结构的基本内涵,对当世和后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积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 本体与工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