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诸于众”与语义异化脱落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圣林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公诸于众” 语义异化 汉语 诸于”连用现象 语言现象 语义脱落
下载PDF
也谈“V诸于X”形式
2
作者 吴小萱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5年第9期107-108,共2页
"V诸于X"这种表述形式,有人认为有语病,也有人对它作了不同解释。文章从考察文言虚词"诸"的多义性入手,认为"诸"有"之"义,"V诸于X"义同"V之于X","诸于"连用没... "V诸于X"这种表述形式,有人认为有语病,也有人对它作了不同解释。文章从考察文言虚词"诸"的多义性入手,认为"诸"有"之"义,"V诸于X"义同"V之于X","诸于"连用没有语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诸于X” 诸于
下载PDF
汉语“V诸于X”形式探究
3
作者 张宝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5年第3期41-42,共2页
汉语"V诸于X"形式是对"诸"作为合音词后被弱化之介引语义的外在强化。文章用翔实可靠的语料对该形式进行佐证和描述,并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其动因与机制进行阐释。
关键词 “V诸于X” 构式 凸显强调 语用
下载PDF
“诸于绣镼”考
4
作者 闫艳 《华夏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134-147,共14页
针对《后汉书》中反复出现的“诸于绣镼”两种服饰名物,注家有多种解释,《汉语大词典》对二者的词义界定也较为笼统含混,本文在分析训诂条例和梳理旧注材料的基础上认为,“诸于”,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传统深衣礼服“三翟”,主要特点是将缯... 针对《后汉书》中反复出现的“诸于绣镼”两种服饰名物,注家有多种解释,《汉语大词典》对二者的词义界定也较为笼统含混,本文在分析训诂条例和梳理旧注材料的基础上认为,“诸于”,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传统深衣礼服“三翟”,主要特点是将缯帛“刻为圭形缀于衣”,“绣镼”是一种直领对襟的半臂,形制源于“褴褛”,通常在衣襟底边和袖口缝缀五色流苏作为装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于 袿衣 绣镼 褴褛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以李伯重《中国经济史新探》为例
5
作者 薛韩刚 《鄂州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37-39,42,共4页
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专家李伯重先生,在我国经济史研究过程中,尤其在理论与方法、视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理论方面,破旧立新;方法方面,主张多种方法运用,并希望从多种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史。通过梳理李伯重先生关于我国经济史... 作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史学专家李伯重先生,在我国经济史研究过程中,尤其在理论与方法、视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理论方面,破旧立新;方法方面,主张多种方法运用,并希望从多种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史。通过梳理李伯重先生关于我国经济史的思想观点,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史研究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伯重 经济史 资本诸于萌芽
下载PDF
先秦的代词“诸”及其研究
6
作者 李佐丰 《语言学论丛》 2023年第3期102-132,共31页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将前贤对代词“诸”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汉至宋代、清代、《马氏文通》及其后。其次,文章的主体对先秦20余部文献中代词“诸”进行穷尽分析,认为“诸”是一个地域、时段明显的代词(北区、初期),语体、存异等要素也有制约作用。先秦“诸”与“之”“之于”“之乎”的关系复杂。先贤用“之”来训释代词“诸”,通常是恰当的;用“之于”“之乎”来训释,仅有时可从。训释是语法研究的基础,但不是语法。“诸”和“之”“之于”“之乎”虽有训释关系,但语法上并不等同,它们有语法分工。“诸”在时空上萎缩后,它们便混同起来。“诸”不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或兼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诸” 先秦的“诸” “诸”的区域性 “诸”的时段性之 之于 之乎
原文传递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
7
作者 曹亚北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2期141-156,共16页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 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据文献调查,本文指出:古书中用同“于/乎”的“诸”多接在以t收尾的入声字后,这些“诸”可能是“于/乎”受邻近音影响的语音变体;用同“之”的“诸”多来自特定语用环境下的合音羡余。文章据此讨论了“诸”的用法与其语音环境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 “诸用同于/乎” “诸用同之” 连读音变 合音羡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