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创造性与“新文科”的现代取向——以“第一轴心期”转向“第二轴心期”为背景 |
任剑涛
|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
2024 |
1
|
|
2
|
江南轴心期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生成 |
刘士林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4 |
8
|
|
3
|
前轴心期中国传统体育价值取向的初步形成 |
谭华
马增强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4
|
中国轴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为“修”的对象? |
陈立胜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0
|
|
5
|
“轴心期”理论的困境与进路 |
吾淳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6
|
佛教与江南文化轴心期 |
孙勇才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7
|
文明的起源与轴心期问题 |
姜芃
|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8
|
易学思想在轴心期的突破 |
赵法生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9
|
轴心期智慧与上海文化的历史进程 |
刘士林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0
|
差异、交集与互补——雅斯贝斯“轴心期”理论与张光直“连续性”“突破性”理论的比较 |
吾淳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中国轴心期“言—意—道”问题探讨 |
陈洪娟
|
《前沿》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2
|
“轴心期”的文化精神变革 |
赵林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6 |
1
|
|
13
|
轴心期中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
杨小永
|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4
|
超越轴心期的“词源”语源观预设——开启语言学的再创时代 |
肖娅曼
|
《符号与传媒》
|
2013 |
1
|
|
15
|
“轴心期”武术繁荣透析 |
刘先萍
|
《浙江体育科学》
|
2011 |
1
|
|
16
|
对雅斯贝斯轴心期精神即“共同因素”理论的重新审视 |
吾淳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7
|
轴心期的结果及文明之分化 |
吾淳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8
|
轴心期:哲学如何登场 |
吾淳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9
|
中国轴心期诸子体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
陈洪娟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20
|
轴心期与忧患之中国 |
刘晓东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