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义子”廖立峨:作为广东青年的“这一个” |
朱崇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2
|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这一个” |
周枫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3
|
气质使学校成为“这一个” |
唐国均
|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
2012 |
1
|
|
4
|
“此处这个!”与“这一个”——胡塞尔现象学开端溯源 |
陈志伟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5
|
从“这一个”到“这一类” |
褚树荣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6
|
《辛俊地》:抗日队伍中的“这一个” |
徐敏
|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
2013 |
0 |
|
7
|
王兆平的“这一个” |
杨九俊
|
《江苏教育》
|
2007 |
0 |
|
8
|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从“这一个”开始——《刷子李》教学谈 |
陆文红
|
《基础教育参考》
|
2014 |
0 |
|
9
|
独特的“这一个”——以《背影》为例谈如何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 |
张聪慧
|
《语文教学之友》
|
2005 |
0 |
|
10
|
教出每篇课文独特的“这一个”——阅读课堂的突破之道 |
王祥连
|
《学子(理论版)》
|
2012 |
0 |
|
11
|
文学写作比喻家族中的“这一个”——试论“荷马式比喻” |
陶铖
|
《写作》
|
2014 |
0 |
|
12
|
讲好“这一个”,写活“这一个” |
姚雪青
|
《江苏教育宣传》
|
2017 |
0 |
|
13
|
从“这一个”到“这一些”——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侧记 |
董潇潇
忻叶
|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2013 |
3
|
|
14
|
范畴、这一个与个体——试论原联想中的范畴化与时间意识中的个体化 |
毛家骥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属于自己的“这一个”虎妞 |
文静媛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6
|
王小帅:我是“这一个” |
王铭俊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2013 |
0 |
|
17
|
追求独特的“这一个” |
李忠运
|
《青年记者》
|
2005 |
0 |
|
18
|
超越历史的传说,塑造与众不同的“这一个”——评大型新编历史剧《下鲁城》 |
周爱华
刘文莉
|
《戏剧丛刊》
|
2008 |
0 |
|
19
|
浓墨重彩的“这一个”——浅谈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手段的运用 |
王丽
|
《黄梅戏艺术》
|
2012 |
4
|
|
20
|
捋出文本的“这一个” |
陶连春
|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