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破解“钱学森之问”融入“大思政课”:意涵、挑战与路径
1
作者 魏崇辉 朱丽莎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实践。只有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道理,才能有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思政课 科学家精神 讲道理
下载PDF
试答钱学森之问
2
作者 施一公 《中小学科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3-15,共3页
钱学森曾感慨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多年来,钱学森之问牵动着方方面面的思考。在此,我想用这篇心得作为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复。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学术成就 民国时期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斯芬克斯之谜”的四大谜题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明 王春春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19,共4页
钱学森之问被称为"世纪之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斯芬克斯之谜"。从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要素与结构的视角,钱学森之问可以分解为四对玄机与谜题,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合性的矛盾、思维结构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钱学森之问被称为"世纪之问",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斯芬克斯之谜"。从高等教育学人才培养要素与结构的视角,钱学森之问可以分解为四对玄机与谜题,即专业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合性的矛盾、思维结构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矛盾、学术结构的学与术的矛盾、教育结构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从高等教育学学科视角明确和分辨这四对玄机与谜题,既是中国高教学界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和时代责任,也是从高等教育内部进一步探讨危机形成与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斯芬克斯之谜 专业结构 思维结构 学术结构 教育结构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的逻辑省思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叶涛 刘东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18,共6页
"钱学森之问"是面向我国教育的一道难题。从逻辑的观点看,这一难题与"李约瑟问题"有着实质性的关联,我国教育中逻辑教学环节的长期羸弱是导致"钱学森之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逻辑学不仅是科学的支撑和培... "钱学森之问"是面向我国教育的一道难题。从逻辑的观点看,这一难题与"李约瑟问题"有着实质性的关联,我国教育中逻辑教学环节的长期羸弱是导致"钱学森之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逻辑学不仅是科学的支撑和培养一流科技人才的要素,对于人的理性素养的塑造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它更是不可或缺。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任务,迫切需要"逻先生"在我国社会各层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李约瑟难题 科学 逻辑 分析理性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月红 岳贤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21,共6页
"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钱学森的两次谈话和钱学森先生发表的论文等历史事实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钱学森之问"的内涵,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表达,而应该从中国大学创新性科... "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钱学森的两次谈话和钱学森先生发表的论文等历史事实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钱学森之问"的内涵,不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表达,而应该从中国大学创新性科学技术杰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的角度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钱学森之陈",是钱学森对中国大学创新性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陈述;"钱学森之问"不管是在实际工作领域,还是在理论研究领域,都引起了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 教育改革
下载PDF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刍议——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国策 任强 许瑞卓 《大学教育》 2014年第12期9-10,共2页
培养创新人才是钱学森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受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等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 培养创新人才是钱学森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也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受历史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目前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等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改革办学理念,树立引领社会进步的标杆;改革教育体制,去除行政干预;改革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的协调发展,让一部分教师静下心来做学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
下载PDF
试解“钱学森之问”:国际比较视角 被引量:26
7
作者 项贤明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11,共7页
为什么我国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原因并不在于所谓"课业负担"这样一类虚假的教育问题。录音机式的学习方式、单一的课程和评价体系、痴迷于解题而忽略了原理本身、教室内单一的权力中心、标准答案的霸权、传统的记诵... 为什么我国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原因并不在于所谓"课业负担"这样一类虚假的教育问题。录音机式的学习方式、单一的课程和评价体系、痴迷于解题而忽略了原理本身、教室内单一的权力中心、标准答案的霸权、传统的记诵文化、过大而越界的教师权威、缺乏宽容性的文化、传统教育理论对教育现象的错误认识,等等,才是抑制我国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教育要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层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学生创造力 跨文化教育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月红 岳贤平 《阅江学刊》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陈” 教育改革 大学治理 范式陷阱 创新型人才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对高等教育现实状态的拷问 被引量:17
9
作者 冉隆锋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22,共3页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高等教育 回归本真
下载PDF
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姜文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80-82,共3页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不仅反映了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本文从"钱学森之问"...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不仅反映了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本文从"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讨论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最后从国家政策引导、按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创新人才培养 困境 思路
下载PDF
对“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追问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炎志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共2页
关于"钱学森之问",我曾对其提出质疑,并形成《教育界不宜将"钱学森之问"作为谈问题的逻辑起点》一文刊登在《吉林教育学刊》2014年1期上。我在文中谈道:"曾经多次想建议我们的教育界同仁不再将‘钱学森之问’作为谈问题的逻辑起点... 关于"钱学森之问",我曾对其提出质疑,并形成《教育界不宜将"钱学森之问"作为谈问题的逻辑起点》一文刊登在《吉林教育学刊》2014年1期上。我在文中谈道:"曾经多次想建议我们的教育界同仁不再将‘钱学森之问’作为谈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我一直怀疑‘钱学森之问’的真伪。我的本科是清华核物理专业,属于尖端科学范畴,这种学缘也使得我的人脉关系与钱学森先生有很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是转型阶段的社会之问——兼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作者商榷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赟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15,共4页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它是钱学森个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当下社会转型阶段全社会都理性思考的问题。表现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现在的"钱学森之问&q... "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是因为它是钱学森个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当下社会转型阶段全社会都理性思考的问题。表现在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现在的"钱学森之问"已不再是简单的"钱学森的问"的问题,比较《对"钱学森之问"的进一步追问》和《"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高级人才"并非是个独立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杰出人才产生的应有规律。所以,社会化、时代化之后的"钱学森之问"才有研究价值。因此,如果钱学森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不转化成社会和时代问题,那么据此展开对中国教育模式的研究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试答钱学森之问:加强高校师生互动——基于控制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万圆 《教育与考试》 2011年第3期76-80,共5页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高校"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领头羊,其与美国顶尖大学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借鉴美国顶尖大学办学经验,结合学校现状,985高校应缩小生师比、控制班级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师生互动 生师比 班级规模
下载PDF
破解“钱学森之问”:来自家庭教育的反思与可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如密 宋立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52-55,共4页
"钱学森之问"形成原因复杂,家庭作为杰出人才生活的重要基地,为其成长提供原初的环境和持续的动力,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时,也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可为的尝试。当前,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扼杀了孩子远大的理想和... "钱学森之问"形成原因复杂,家庭作为杰出人才生活的重要基地,为其成长提供原初的环境和持续的动力,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时,也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可为的尝试。当前,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扼杀了孩子远大的理想和探索求真的欲望,纯考试知识化的家庭教育内容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兴趣等的发展,伪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杰出人才的冒出渐行渐远。破解"钱学森之问",家庭教育应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家庭教育 反思 可为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被引量:3
15
作者 鲁献慧 刘晓飞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27-30,共4页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就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困境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以“Good Idea”重塑学术文化范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学学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外显。凡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催生和创造“Good Idea”这根精神主轴而予以深度的渐次展开,即要建设弘扬真理、学术本位、原创至尊的大学学术文化之信仰,营造人格自立、个性自由与思想自主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建设科学公平、多元开放、珍视创新的学术文化之生产制度(包括学术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Good Idea” 重塑 学术文化范型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话语指向、机制纠偏及践履路径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长明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4,共10页
逻辑指向上,“钱学森之问”隐含阶段论、主体论、目标论、特色论、规律论五重语义范畴。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解惑”为核心归纳的师道尊严导致知识受体探索欲稀释--教师角色之“困”,以现代大学学分制为技术尺度的“过度教育”导致知... 逻辑指向上,“钱学森之问”隐含阶段论、主体论、目标论、特色论、规律论五重语义范畴。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解惑”为核心归纳的师道尊严导致知识受体探索欲稀释--教师角色之“困”,以现代大学学分制为技术尺度的“过度教育”导致知识受体产生知识依赖--教育供给之“误”,以知识转移障碍为效能壁垒的知识变异导致教育资源流失--教学效能之“碍”,三者在高等教育场域的交互叠加形成了创新人才培养语境下的“范式悖论”,出现培养目标与机制供给错位。破解“钱学森之问”,“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有赖:情感层,摒弃基于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及其社会认知之师道传统,实现解惑权双主体化;思想层,弘扬以自由和创新为核心内涵的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生科学素质;知识层,改革大学课程体系,抑制“过度教育”,提倡“教学节制”。概言之,超越“范式悖论”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根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范式悖论” 科技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改革 科学精神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从一堂化学课说起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秀丽 徐疾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3-44,共2页
中美2国的教育反映了2种不同的知识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从学校教育的基元——课堂教学入手,分析中美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广义的教育概念。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中美教育模式 知识观
下载PDF
解读“钱学森之问”——从培养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谈起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蔚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
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培养?关键要有大智慧。从与钱学森院士接触中感悟到智慧来自:钱学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钱学森重视科学文献讨论班,以群策群力,不断钻研领会人类在发明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智慧;钱学森重视渊... 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培养?关键要有大智慧。从与钱学森院士接触中感悟到智慧来自:钱学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钱学森重视科学文献讨论班,以群策群力,不断钻研领会人类在发明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智慧;钱学森重视渊博结合,以促进学科交叉;钱学森重视教学相长,科学研究上的好多启发是从学生来的;发掘研究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祖先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发明创造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从“科玄论战”到“钱学森之问”——反思传统文化在民族创新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静静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107,共3页
"钱学森之问"突显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性,重温"科玄论战"为我们留下的思想文化资源,重新审视和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探索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彰显民族创新性... "钱学森之问"突显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性,重温"科玄论战"为我们留下的思想文化资源,重新审视和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探索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彰显民族创新性,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钱学森之问 科学与人文 传统文化 民族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