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再认识
1
作者 朱文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48,共7页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撰写于他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篇和下篇期间,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具有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高度重视对《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而对《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忽视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写作上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遮蔽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独到之处和重要价值。《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和开端,可谓《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姊妹篇,这两篇文章珠联璧合,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文献,而《再论问题与主义》则是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的第一篇经典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与主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当代审思
2
作者 金梭 《党史文苑》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五四精神 爱国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代审思 五四运动 五四时期 实现民族复兴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92,共8页
90年前五四运动后不久由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论争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发起的复杂背景缺乏疏理也产生了文本误读,或因政治意识形态原因而有所误解。本文在查阅大量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考查了论争发起原因、论辩... 90年前五四运动后不久由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论争影响深远,但由于对发起的复杂背景缺乏疏理也产生了文本误读,或因政治意识形态原因而有所误解。本文在查阅大量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考查了论争发起原因、论辩内容及后人评价。认为论争是从学术角度谈论政治,旨在破除"假、大、空",注重实践,其思想解放的警示意义至今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五四运动 问题与主义之争 实验主义
下载PDF
也谈“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倪培强 池中莲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9,96,共8页
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观点的提出,既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和积极的意义,也有其主观消极的影响,既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表达,也是其小资产阶级阶级性的体现。而对胡适“问题与主义”观点的彻底否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反... 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观点的提出,既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和积极的意义,也有其主观消极的影响,既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表达,也是其小资产阶级阶级性的体现。而对胡适“问题与主义”观点的彻底否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反,对其观点的完全肯定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 观点 争议 评价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九十年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袁刚 陈雪嵩 杨先哲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5期61-71,共11页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 五四运动后不久发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囿于个人认知和时代变迁,后来各界的评价褒贬不一,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误解。其实,无论是问题还是主义,牵涉面都很广。"问题与主义"论争的主旨和意义,就在于注重实践,破除"假、大、空",在于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文化
下载PDF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传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6,共5页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 被引量:9
7
作者 董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9-104,共6页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 长期以来 ,国内学界对所谓“问题主义”之争的叙述和评价一直受到某种既定认识的误导 ,以至混淆了这场论争的性质。本文通过对争论当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五四”前后思想的细致论述认为 :“问题与主义”之争发生前后的李大钊与胡适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方面还是个人关系方面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分歧 ;李大钊的质疑辩难与胡适的积极回应实际并非针锋相对 ,而是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建构 ;至少到 1 92 3年初为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李大钊 胡适
下载PDF
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译序 被引量:8
8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0,23,共3页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家 问题与主义 网络政治 互联网 “沉默的螺旋”理论 查德 大众传播 社会公众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永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7-96,共10页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 胡适、李大钊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场关于实验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思想方法和社会改造道路的争论,也可说是“少年中国学会”内原有的社会主义与由会外输入的实验主义之间的争论。胡适的实验主义宣传,对学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学会中原本反对空谈主义,主张从事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会员形成了所谓“问题与主义”派。而围绕着《少年中国》月刊文字方针而展开的“学理与主义”之争,并非人们所说的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范式转换,而是学会自由研究与预备主义的表现与结果。在导致学会分化的共同主义之争中,胡适及学会内的“问题与主义”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胡适 李大钊 少年中国学会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论争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之确立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桂香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84,共6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其实质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在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一场"政治论战"。李大钊在这次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其实质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的"实验主义"在如何解决中国问题上的一场"政治论战"。李大钊在这次论战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思考中国命运,提出了通过"阶级竞争"达到对"经济问题"的"根本解决"的思路。这次论战,激发、促进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确立。到1920年初,李大钊不仅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渐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胡适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明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8,共8页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 20世纪初,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了一场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的争论。争论双方虽然观点不同,但对外来学理和主义要适应"中国今日的时势"的命题却形成了共识。马克思主义者们在争论中吸收了胡适的部分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最初探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李大钊 问题与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对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历史阐释的学术解读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63,共10页
在"五四"后20年间,并未见有人将"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五四时期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专门考察,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问题与主义"之争才开始受到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中共党内知识分子的关注。中共党内知识分子... 在"五四"后20年间,并未见有人将"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五四时期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专门考察,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问题与主义"之争才开始受到以艾思奇为代表的中共党内知识分子的关注。中共党内知识分子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阐释,逐渐演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意识形态论争。在当时适应了不同阶段政治形势和革命任务的需要,有着积极的政治与社会作用,但也对大陆史学界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书写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党内知识分子 五四新文化运动 问题与主义 实验主义 学术史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近年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纵深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更正某些传统观点的同时,关于争论是否存在、是否建国后的"凸显"公案、政治之争还是学理之争、胡适当年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有没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年来,"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纵深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在更正某些传统观点的同时,关于争论是否存在、是否建国后的"凸显"公案、政治之争还是学理之争、胡适当年是否反对马克思主义、胡适有没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贡献等问题的探讨,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 胡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重评“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先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86-92,共7页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 发生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使胡适蒙垢甚多。本文依据可靠的资料,以历史的眼光,从论争的背景、论争的真相、论争的影响、以及被误解的原因,重新审视和评判,可知:论战双方尽管思想信仰上各有不同,究其实质主要还是一种思想学术的研究和探讨,并非政治的分歧,更不是青年胡适有意“挑起”、旨在阻碍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等。它是东西方文化碰撞摩擦的必然反应和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问题与主义之争 重新评判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彭继红 何为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适应当时探讨现实社会“根本解决”的理论而引发的。它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 ,用他作材料 ,作工具 ,以为实际的运动 ;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 ,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 ,以解...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适应当时探讨现实社会“根本解决”的理论而引发的。它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 ,用他作材料 ,作工具 ,以为实际的运动 ;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 ,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 ,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坚定信念。在争论中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李大钊和作为改良主义者的胡适的“主张互相发明” ,相互影响 ,相互激荡而又各自调整 ,不断促使对立面的转化与强大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开启了实践之门。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 ,却点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机 ,虽非他本人所愿 ,但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问题与主义 学术争论
下载PDF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范耀登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2期70-75,共6页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广”,是“最狡猾的敌人”;“投入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文集》 五四时期 实验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 瞿秋白 胡适 主义 蔡尚思 陈独秀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论争: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分野的缘起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鹏程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81-86,共6页
"问题与主义"论争不应当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与非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间斗争的第一回合,而是二者之间一次正常的应然冲突。五四前后世界及中国社会改造的大势预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分野的必然;胡适、李大... "问题与主义"论争不应当是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与非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之间斗争的第一回合,而是二者之间一次正常的应然冲突。五四前后世界及中国社会改造的大势预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政治思想分野的必然;胡适、李大钊二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集中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关于社会改造方式是改良还是彻底改造的岐见,争论是商讨式的,直率而温和;论争中的同一与冲突表明这场争论仅仅是一场争论而非二人关系的断决,争论后的一段时间内二人友谊依旧,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内部政治的分野并未即刻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论争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 政治思想 分野 缘起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艾丹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4,共4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外来新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在新文化阵营内部爆发的一次触及时代焦点问题的论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论争双方共识大干分歧。这次论争不仅最早提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外来新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在新文化阵营内部爆发的一次触及时代焦点问题的论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论争双方共识大干分歧。这次论争不仅最早提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而且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论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之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问题与主义 历史作用
下载PDF
从文化传播角度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如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29,共3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在 20世纪初期独特的社会大背景中,各种外来的新思潮不断涌入并被广泛介绍和宣传的情形下出现的一次重要论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这次争论进行审视,进而认识到这次论争的社会功能,并从中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利于...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在 20世纪初期独特的社会大背景中,各种外来的新思潮不断涌入并被广泛介绍和宣传的情形下出现的一次重要论争,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这次争论进行审视,进而认识到这次论争的社会功能,并从中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和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争论 文化传播
下载PDF
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丹 唐丹 《兰州学刊》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新文化运动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战之一,对胡适与李大钊在此次论战中的研究也都侧重于谈他们的分歧。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主...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新文化运动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看做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战之一,对胡适与李大钊在此次论战中的研究也都侧重于谈他们的分歧。现在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本文主要探讨胡适与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并力求对之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胡适 李大钊 相通之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