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完整可控力学系统相对于非惯性系的Noether理论
1
作者 张解放 俞慧丹 《开封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46-55,共10页
本文通过构造广义惯性势,建立起非完整可控力学系统相对于非惯性系的Jourdain型变分原理,提出并证明了非完整可控力学系统相对于非惯性系的Noether定理和逆定理,最后举例说明其应用。
关键词 广义势惯性参照系 完整非有势可控力学系统 Jourdain型变分原理 NOETHER定理 Noether逆定理
下载PDF
论僧肇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沈顺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45,共6页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 僧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杰出佛教思想家 ,以他为代表的般若学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佛学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僧肇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 ,主张寂用一体 ,使秦汉时期的经验式的宇宙生成论走向了抽象的宇宙本质论。从知识论角度看 ,僧肇哲学以沤与般若两概念 ,讨论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纠正了庄学绝圣弃智的极端。从人生哲学角度来看 ,僧肇主张万物非有 ,故物我俱一 ,万物非无 ,故抱一湛然 ,最终体之以为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学 哲学知识论 僧肇 "非有非无" 宇宙本质论 中国 哲学 境界说
下载PDF
四句否定新解
3
作者 季冠芳 张忠义 《北方论丛》 CSSCI 1997年第6期28-30,共3页
四句否定新解季冠芳张忠义四句否定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就有初步的形式,而到龙树时期臻于完善。四句否定的基本模式常举的是(1)有;(2)无;(3)亦有亦无;(4)非有非无。本文从逻辑的内部否定与外部否定来探求其合理性及不尽完... 四句否定新解季冠芳张忠义四句否定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就有初步的形式,而到龙树时期臻于完善。四句否定的基本模式常举的是(1)有;(2)无;(3)亦有亦无;(4)非有非无。本文从逻辑的内部否定与外部否定来探求其合理性及不尽完善之处。有的学者认为,龙树的四句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句因 逻辑方阵 “有”与“无” 外部否定 内部否定 非有非无 联结词 亚里士多德 矛盾律 矛盾关系
下载PDF
二苏论“道”及蜀学学风
4
作者 蔡方鹿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3期102-106,共5页
苏轼(公元1037——1101年)、苏辙(公元1039——1112年)为北宋时期蜀学代表人物,其学术虽以文学见长,但在哲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二苏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与其它诸哲学范畴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二苏哲学的理论体系。由于... 苏轼(公元1037——1101年)、苏辙(公元1039——1112年)为北宋时期蜀学代表人物,其学术虽以文学见长,但在哲学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二苏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与其它诸哲学范畴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二苏哲学的理论体系。由于二苏的“道”多来自道家,指无形的宇宙本原,是非有非无的精神实体,是事物的规律,故本文重在论述二苏最有特色的其它方面,下面依次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有非无 道家 儒家伦理 三教 公元 蜀学 哲学流派 理论体系 宇宙本原 苏轼
下载PDF
试评王夫之对佛教空观的理解
5
作者 董群 《船山学刊》 CSSCI 1996年第1期15-21,共7页
佛教有两条基本原理,一是苦,万法皆苦;二是空,一切皆空。前者是佛教对世界的价值判断,后者是佛教的世界观。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之空的思想一再受到诸方的批判,特别是受到来自儒家系统的批判。
关键词 王夫之 中国佛教 空观 物质不灭 缘起论 非有非无 小乘佛教 中国思想史 唯物主义立场 条件性
下载PDF
试论吉藏的中道观
6
作者 华方田 《佛学研究》 1996年第0期135-144,共10页
本文共分五部分:一、理论之渊源,认为吉藏的中道理论在接来源于龙树、提婆为代表的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二、吉藏与“八不”理论,吉藏认为,龙树提出“八不”的目的,是为了“遍破一切有所得心”,今“心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所得”... 本文共分五部分:一、理论之渊源,认为吉藏的中道理论在接来源于龙树、提婆为代表的印度大乘中观学派。二、吉藏与“八不”理论,吉藏认为,龙树提出“八不”的目的,是为了“遍破一切有所得心”,今“心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所得”。三、中道之界定,介绍了吉藏从不同的角度对“中道”所作的不同界定。四、释义和种类,阐释了吉藏对“中近”的四种释义,即“依名释义”、“理教释义”、“互相释义”及“无方释义”,和“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及“成假中”四中学说。五、三种中道说,论述了吉藏的“世谛中道”、“真谛中道”和“二谛合明中道”的三种中道学说,新、旧义三种中道的辨析,以及三种中过学说与吉藏佛学思想基本精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正藏》 生灭 真俗二谛 吉藏 “中” “有” “空” 非有非无 “生” “无”
下载PDF
简论中国佛教哲学的否定辩证法思想
7
作者 许抗生 《中国哲学史》 1993年第1期82-87,共6页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都讲对立统一的学说,但各自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学 龙树 僧肇 三论宗 道家 吉藏 儒家 非有非无 二谛
下载PDF
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隋唐时期道教的中道观 被引量:5
8
作者 中嵨隆藏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46-51,共6页
一、引言 翻开《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的道家类,有下面的记录: 道士成玄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 这就是说,作为道士的成玄英,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著述有《注》二卷、《开题义疏》七卷,关于... 一、引言 翻开《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的道家类,有下面的记录: 道士成玄英注老子道德经二卷,又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注庄子三十卷、疏十二卷。 这就是说,作为道士的成玄英,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著述有《注》二卷、《开题义疏》七卷,关于《庄子》的著述有《注》三十卷、《疏》十二卷。在庄子疏十二卷的后面附有小注,极简略地叙述了成玄英的经历。小注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玄英 中道观 道教 隋唐时期 非有非无 三论 言教 《庄子》 无分别 相对差别
下载PDF
试谈僧肇中道观的佛教哲学思想
9
作者 王小宁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7年第2期16-22,共7页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尤"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后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 僧肇(公元384年——414年),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尤"志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后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后罗什至姑藏,肇自远从之",成为鸠摩罗什之得意门生。被誉为句句深达佛心、言言备通众教的《肇论》,是僧肇批判地总结魏晋玄学和般若空宗学派的各种理论,发挥龙树、提婆的般若空宗义旨,论证其诸法假号不真故空、动静未始异、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理论的集中表述。他以流畅的语言文字,当时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准确简炼地表达了般若空宗的基本思想,对本体论、动静观、认识论等哲学基本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大乘空宗般若学精髓的理解,鸠摩罗什认为"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被认为是最得自己正传的人。僧肇的著作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赞扬,用庐山隐士刘遗民的话说就是"披味殷勤,爱不释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中道观 般若无知 般若学 哲学思想 佛教 魏晋玄学 大乘空 非有非无 动静观
下载PDF
略说祖师禅
10
作者 吴立民 《佛学研究》 1995年第0期98-110,共13页
达摩实为禅宗的祖师,所以禅宗所传的禅,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它直证般若实相,教人实修实证,不立文字,是最上乘禅;合五味之精为一味,是一味禅。祖师禅在观心本身上做功夫,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体”上用功,直指... 达摩实为禅宗的祖师,所以禅宗所传的禅,是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它直证般若实相,教人实修实证,不立文字,是最上乘禅;合五味之精为一味,是一味禅。祖师禅在观心本身上做功夫,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的“体”上用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师禅的“离四句,绝百非”在认识论上把人们语言的局限性、逻辑思维的局限性看破了,叫人不要从意识上去认识,而是从心的本体上去体证。禅宗南北二宗,不可偏废,顿悟从渐修入手,由定生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师禅 非有非无 禅宗 如来禅 般若 不立文字 认识论 本来面目 看话头 中国佛教
下载PDF
论僧肇的现象与本体不二的观念
11
作者 李玉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6-37,共2页
僧肇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认为应以非有非无为万物的本体,进而主张现象与本质不二的观点,这标志着中国哲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僧肇 非有非无 本质论 现象论
下载PDF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
12
作者 曾传辉 《佛学研究》 1998年第0期274-278,共5页
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关键词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自性 般若 自心 非有非无
下载PDF
禅宗思想与语文教学
13
作者 董羽 何九甫 《科教导刊》 2012年第9期106-107,共2页
禅宗的思想丰富多彩,其许多学说独具魅力,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与禅宗的“顿悟”说、“非有非无”说、“自然适意”说和“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把禅宗的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课... 禅宗的思想丰富多彩,其许多学说独具魅力,我们现今的语文教学与禅宗的“顿悟”说、“非有非无”说、“自然适意”说和“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把禅宗的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语文教学 顿悟 非有非无 自然适意
下载PDF
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
14
作者 刘国梁 《齐鲁学刊》 1987年第4期83-87,共5页
僧肇为什么能接受老庄思想去发展佛教呢?首先是因为僧肇在少年时就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记载,僧肇少年时即通经史,尤喜老庄。由于他“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
关键词 老庄思想 僧肇 般若性空 庄子 老子 般若无知 佛教 物质世界 非有非无 无相
下载PDF
浅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
15
作者 萧■父 《江汉论坛》 1984年第11期20-26,共7页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 关于佛教,从哲学史的角度去把握,似乎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它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以及对于本体的证悟论。这有两个侧面,可以说是佛教哲学试图回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本体和现象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或实际包含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诸如本质、现象和假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问题,统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依存性和独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制定一大堆范畴,试图按照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来回答这些问题。至于证悟论这个侧面,它试图回答主体和本体的关系问题。当然,它所谓“本体”有其特殊的含义。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系列认识论、真理论中的问题。比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问题,感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问题,语言、概念等的局限性问题,认识过程中各种形式的飞跃问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问题,等等。佛教徒在探索主体和本体间的关系时,涉及到这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大乘佛教 证悟 缘起说 无自性 真理 宗教神秘主义 小乘佛教 中道观 非有非无
下载PDF
“无无”是什么
16
作者 张耀南 《中国哲学史》 1994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关键词 庄周 三种境界 人的存在 非有非无 “无” 中国哲学史研究 《齐物论》 “有” 感受方式 本无论
下载PDF
禅定漫谈(十二)──禅定三大法系
17
作者 吴明 《佛教文化》 1996年第1期27-29,共3页
关键词 非有非无 三大法 五蕴 禅定 现在行 未来时 无亦 去色 真面
下载PDF
禅定漫谈(十一) 禅定三大法系
18
作者 吴明 《佛教文化》 1995年第6期20-22,共3页
再说祖师禅 ——从识认论上来看禅宗的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 再说祖师禅 ——从识认论上来看禅宗的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的四句。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法 禅定 般若 禅宗 非有非无 本来面目 祖师禅 认识论 缘起性空 无得正观
下载PDF
“无无”是什么
19
作者 张耀南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50-52,共3页
本文通过对《庄子》关于“无无”的观念的考察和对几种关于“无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的辨析,从“无无”作为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本体、作为一种感受方式和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等方面阐释了“无无”的基本涵义。
关键词 “无” “有” 三种境界 庄周 人的存在 非有非无 中国哲学史研究 感受方式 《庄子》 生活态度
下载PDF
道教“重玄”哲学论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大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9-44,共6页
关键词 重玄学 道教 杜光庭 非有非无 道体 道性 成玄英 宗教哲学 《老子》 隋唐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