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代戏曲中“鸨母”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 1
-
-
作者
王凤娇
-
机构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
2024年第8期42-47,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恒言录》等七种清代俗语辞书及其所收俗语词研究”(20YJC740058)
2023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近代山东戏曲方言俗语研究”(2023RW078)。
-
文摘
有关“鸨母”一词的来源,观点较多,其中以明代朱权鸨鸟善淫之说影响最大。经过相关文献的考证,并结合该鸟的实际状况,可以发现,鸨鸟并无善淫之性。实际上,“鸨母”来源于中国古代女教师的称谓“傅母”或“保母”。“鸨母”的其他变体,如“保儿”“薄母”“薄嬷”“波么”“博磨”“嫫”等,皆为“傅母”“保母”的不同记音形式。“卜儿”表示老妇人的用法,同样来自“保母”或“傅母”,只是限定语素进一步减少,外延进一步扩大,仅表示年纪较长的女性而已。
-
关键词
“鸨母”
“卜儿”
近代戏曲
“傅母”
“保母”
变体
记音形式
-
Keywords
“baomu(鸨母)”
“bo’er(卜儿)”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fumu(傅母)”
“baomu(保母)”
variants
phonetic form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冯梦龙“三言”中鸨母形象的心理描写
- 2
-
-
作者
汤力伟
张溢越
-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6-21,共6页
-
基金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湘教通〔2004〕284号)
-
文摘
鸨母是开设妓院的女人。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冯梦龙的“三言”中虽然作为配角而存在,但却有着重要作用。“三言”中对鸨母形象的描写不仅能衬托其他人物性格,促进情节发展,而且是对明清禁欲主义的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还能反映明清社会人们对金钱以及女性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心理描写作为人物塑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能使人物变得更鲜活饱满。用内心独白、心理剖析、行动表现等方式去探究鸨母的心理描写,使人们更深入了解这一类人物形象及其生存意义。
-
关键词
冯梦龙
“三言”
鸨母形象
心理描写
-
Keywords
Feng Menglong
“Sanyan”
images of the bawd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
分类号
I207.41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女性悲歌又一曲——鸨母形象解读
- 3
-
-
作者
李梅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文教资料》
2007年第19期77-79,共3页
-
文摘
鸨母一直都是以侧面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其形象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灰暗角色,长期被文学评论边缘化。鸨母作为封建民间社会尤其是宋元以后的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角色,在演绎着凶狠与贪婪的生命的同时,她们的人生轨迹里也同样交杂着苦与痛,这一点很少被人关注,关于鸨母形象的专门研究也寥寥无几,对其认识也只能从其与妓女、狎客的关系中洞悉一二。
-
关键词
鸨母
妓女
施虐
受虐
女性悲歌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利与性的“和而不同”——中西文学鸨母形象的比较
- 4
-
-
作者
李依宸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8-72,共5页
-
文摘
在利益和性的问题上,中西文学作品里的鸨母"和而不同"。其"和"在于她们都是商品经济所催生的特殊群体,奉行拜金主义,并沦为利益的追逐者。在买卖性商品的过程中,她们铸就了自身运筹帷幄的统筹能力,尽显成熟的商业素养。其"不同"源于中西高低不等的商品经济水平以及中西各自的文化传统。于是,在对利与性的追求中,她们一个变成了桎梏者的形象,一个则变成了同路人的形象,由此折射出中西方封建与开化的不同人文理念。这种利与性的分歧,凸显了中西方时代风化的分歧。
-
关键词
鸨母形象
中西文学
和而不同
商品经济
文化传统
-
Keywords
image of bawd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modity economy
cultural tradition
-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从元曲中的鸨母形象来谈元曲的功能性
- 5
-
-
作者
蔡敏茜
-
机构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处
《戏剧之家》
2014年第4期34-35,共2页
-
文摘
在中国戏剧史上,元曲充分地发挥了戏曲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通过活跃在元曲中的各类形象来让人们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元代社会的各方面。元曲中有这样一类人:她们亲手将自己的女儿推入青楼娼妓的火坑,被自己的女儿恶狠狠地称为"爱钞精",奸诈狠毒地破坏相爱的士人妓女,她们就是在士人娼妓爱情剧中不可缺少的鸨母。曲作家通过创作鸨母这类典型形象,反映了元代商品社会经济和伦理以及儒士文人地位的情况。
-
关键词
元曲功能
鸨母
元代社会
形象
-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鸨母”称谓说由
- 6
-
-
作者
倪培森
-
机构
宁波江南中学
-
出处
《语文知识》
2002年第2期38-38,共1页
-
文摘
旧时,称开设妓院的女主人为鸨母(或老鸨、鸨儿)。妓院是旧时公开卖淫之处,鸨母意即妓院里卖淫女之母亲(或家长)。由此可见,鸨与性淫乱有关。鸨母经营的是卖淫业。从“鸨”字的组成看,含有“七、十、鸟”三个部件。从动物学家那里得知,“鸨鸟”
-
关键词
"鸨母"
称谓
卖淫业
词源学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元代士妓恋爱杂剧中鸨母形象的文化蕴涵
- 7
-
-
作者
雷天旭
-
机构
陇东学院文学院
-
出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8-41,共4页
-
文摘
鸨母作为元代士妓恋爱杂剧中次要的、反面角色,长期以来为论者所忽视,其实她们在剧情发展、戏剧冲突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她们对传统纲常的挑战和对女性传统的颠覆,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性畸变和世态炎凉,其言谈举止则折射出元代文人的现状,更是元杂剧作者创作视角下移的体现。
-
关键词
士妓恋爱杂剧
鸨母形象
文化蕴涵
-
Keywords
dramas of love between scholars and prostitutes~ images of bawds~ cultural connotation
-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元杂剧风月戏中的“恶之花”解读
- 8
-
-
作者
马兰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
出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5-36,共2页
-
文摘
元代城市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促使了歌楼妓馆的大量出现。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元杂剧多层次、多方位地反映了青楼女子的风貌。剧作家一方面同情沦落风尘女子的不幸遭遇,赞颂她们追求自由幸福的勇气和精神;另一方面也强烈地批判了对风尘女子精神和肉体双重压迫的"恶、劣、乖、毒、狠"的鸨母。
-
关键词
鸨母
性格特征
戏剧功能
-
分类号
I237.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娼优与元代戏曲文化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张胜林
-
机构
烟台大学
-
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69-73,共5页
-
文摘
中国戏曲文化历来与娼优有着密切关系,元代尤其如此.元人所著《青楼集》就是传述“青楼歌舞之妓”的“艳史”的(朱经《青楼集序》),记述了元代几个大城市的一百多位妓女的生活片段,成为我们研究元代戏曲文化的珍贵资料.
-
关键词
元代戏曲
鸨母
元杂剧
儒士
本戏
李斌
戏曲文化
人格悲剧
《青衫泪》
科举制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石君宝《曲江池》初探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周晓痴
-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6期47-52,共6页
-
文摘
元前期杂剧作家石君宝遗留的剧作虽少,对后世戏曲却颇有影响。人们论及石剧,往往只称赞他的《秋胡戏妻》,极少注意他的《曲江池》。其实,《曲江池》对后世戏曲的启迪作用尤为明显:明代出现了朱有燉的同名杂剧《曲江池》和徐霖(一说薛近衮)的传奇《熽襦记》。清代的《缀白裘》收入这一题材戏十一折。直到现代,京戏、川戏、郿鄠戏、越剧、粤剧、秦腔、昆曲、滇剧、梨园戏、河北梆子等多种地方戏都保留了这个传统剧目,至今上演不衰。 作为一个优秀爱情戏,《曲江池》所以能七百年长葆艺术青春,是与它塑造出一对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并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情侣形象分不开的。探讨这对情侣形象,对于认识《曲江池》的特色和价值,对于戏曲的推陈出新,无疑都是有意义的。 《曲江池》的故事源于唐代民间讲说文艺《一枝花话》,唐人白行简据此写成小说《李娃传》,石君宝则据《李娃传》改编成杂剧。元代前期写此题材的杂剧还有高文秀的《郑元和风雪打瓦罐》,只存目。今人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辑录写李、郑恋爱的元传奇佚曲九支,内容不大连贯。所以,石君宝的《曲江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写李,郑恋爱最早、最完整的戏曲作品。 《李娃传》中的长安名妓李娃性格比较复杂,她的复杂性格集中表现在两个情节上;
-
关键词
李亚仙
郑元和
曲江池
石君宝
鸨母
《李娃传》
爱情戏
杂剧作家
下层妇女
戏曲作品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