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hemispheric and longitudinal differences in the ionosphere-thermosphere coupling process during the May 2024 superstorm
1
作者 WenBo Li LiBo Liu +5 位作者 YuYan Yang TingWei Han RongJin Du RuiLong Zhang HuiJun Le YiDing Chen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910-919,共10页
Geomagnetic storm event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ionosphere–thermosphere(I-T)coupling system.Analyzing the regional response process of the I-T system and its differences acros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 Geomagnetic storm event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ionosphere–thermosphere(I-T)coupling system.Analyzing the regional response process of the I-T system and its differences acros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is an important but challenging task.In this study,we used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observations and a model simulation to examine the north–south hemispheric difference in the I-T coupling system in the American and Asian sectors during the geomagnetic superstorm that occurred in May 2024.Observations of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showed that the Asian sector had negative storm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positive storm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a process that exacerbated the hemispheric differences in the TEC.However,both hemispheres of the American sector showed negative storms.The thermospheric composition changes also differed between the two sectors,and their variation could partially explain the hemispheric differences caus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orms.Moreover,the influence of the thermospheric density change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thermospheric composition.Finally,the dynamic effect of the thermospheric wind and the plasma transport processes strongly modulated the north–south differences in the TEC at nighttime in the American and Asian sectors,respectively,during this superst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superstorm northsouth hemispheric difference total electron content O/N2 thermospheric wind plasma transport
下载PDF
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发展进程与前景分析
2
作者 蒲公英 冯博文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38-151,156,共15页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制裁趋于常态化,欧亚运输网络中经俄罗斯进入欧洲的运输路线遭遇阻碍。在此背景下,联通波罗的海、里海、印度洋的南北向国际运输走廊地缘战略意义得到提升。以俄罗斯、伊朗、印度为代表的国家正将国际南北...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制裁趋于常态化,欧亚运输网络中经俄罗斯进入欧洲的运输路线遭遇阻碍。在此背景下,联通波罗的海、里海、印度洋的南北向国际运输走廊地缘战略意义得到提升。以俄罗斯、伊朗、印度为代表的国家正将国际南北运输走廊建设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试图在新的动荡变革时期寻求新的战略通道突破,为贸易发展与能源领域合作创造机遇。当前,国际南北运输走廊沿线国家的主观建设需求显著提升,但沿线国家发展走廊的主观需求与客观建设能力及货运需求不匹配的核心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长远来看,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以里海—中亚为轴心,拥有与传统欧亚运输线路对接的重要潜力,有望促进欧亚运输体系的多象限发展,深度激发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辐射面广,需要沿线及辐射地区国家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复杂局面,共同营造多方共赢的开放发展格局。为发挥更为巨大的联通效应,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务实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南北运输走廊 俄罗斯 印度 里海国家 欧亚运输
下载PDF
辽宁在北粮南运中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建议
3
作者 王瑾 白凌燕 崔淑贤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1期119-120,123,共3页
北粮南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而辽宁是北粮南运大动脉上的重要海运枢纽和节点,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流通和稳定粮食价格的重要职责。辽宁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但资源短缺、区域路网发展不均衡、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北粮南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而辽宁是北粮南运大动脉上的重要海运枢纽和节点,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流通和稳定粮食价格的重要职责。辽宁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但资源短缺、区域路网发展不均衡、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北粮南运的效率。为此,提出夯实“藏粮于地”的战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临港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积极链接国际市场等建议,从而为促进辽宁粮食产业的发展、提升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北粮南运 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建议
下载PDF
南运河冬季输水冰情及对策研究
4
作者 边昱丞 《海河水利》 2024年第2期5-8,共4页
南运河的冬季输水工作开展较少,冰期输水经验不足。2022—2023年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输水为线路启用以来首次冬季输水。输水期间,在南运河段设立安陵、北陈屯2个观测站点,对冰期输水各个阶段的冰情特点进行观测,从而了解并掌握冰情的变... 南运河的冬季输水工作开展较少,冰期输水经验不足。2022—2023年度,南水北调东线北延输水为线路启用以来首次冬季输水。输水期间,在南运河段设立安陵、北陈屯2个观测站点,对冰期输水各个阶段的冰情特点进行观测,从而了解并掌握冰情的变化规律,并提出冰期输水对策,为今后的冰期输水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 冰期输水 冰情 对策研究
下载PDF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5
作者 YANG Zhitong LUO Yiy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0-20,共11页
The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MOC)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product for the period of 1900-2010. ... The 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the shallow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MOC) in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 product for the period of 1900-2010. A dynamical decomposition method is used in which the MOC is decomposed into the Ekman, external mode, and vertical shear components.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dynamical components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mean shallow MOC in the SCS. The shallow MOC in the SCS consists of two cells: a clockwise cell in the south and an anticlockwise cell in the north; the former is controlled by the Ekman flow and the latter is dominated by the external barotropic flow,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vertical shear being to reduce the magnitude of both cells. In addition, the strength of the MOC in the south is found to have a falling trend over the past century, due mainly to a weakening of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LST) that reduces the transport of the external component.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weakening of the LS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weakening of the westerly wind anomalies over the equatorial Pacific, which leads to a southward shift of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 bifurcation and thus a stronger transport of the Kuroshio east of Luz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Luzon Strait transport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下载PDF
试论汉代陶灶的岭南类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杰 石荣传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8-97,共10页
汉代岭南类型陶灶以带有前出地台、有底为显著特征,平面以长方形或梯形为主,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出现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以后,是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出现的。从时代、形制上看,不排除其受到徐州地区陶灶影响的可能。岭南类型陶灶在东汉时期... 汉代岭南类型陶灶以带有前出地台、有底为显著特征,平面以长方形或梯形为主,主要流行于岭南地区,出现于汉武帝灭南越国以后,是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出现的。从时代、形制上看,不排除其受到徐州地区陶灶影响的可能。岭南类型陶灶在东汉时期传播到了邻近的湖南地区,其中平面为舟形的陶灶在六朝时沿北江、赣江传播到了江西地区。岭南类型陶灶基本上沿西江、桂江、漓江、湘江及北江这些主要河流分布,而这些河流正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陶灶 传播 南北交通 岭南类型
下载PDF
热带气旋影响吕宋海峡输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7
作者 杨磊 温金辉 +4 位作者 王强 罗希 黄华明 何云开 陈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1,共12页
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与西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也是调节南海环流及其热力特征的关键海洋通道。在大尺度西边界流、中尺度涡、热带气旋等众多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吕宋海峡输运表现出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率特征,其中热带气旋是影响该海域强... 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与西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也是调节南海环流及其热力特征的关键海洋通道。在大尺度西边界流、中尺度涡、热带气旋等众多因子的共同影响下,吕宋海峡输运表现出显著的多时间尺度变率特征,其中热带气旋是影响该海域强烈且频繁的天气过程之一,解析吕宋海峡输运与热带气旋之间的动力联系也是近年来南海海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吕宋海峡附近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对黑潮、吕宋海峡附近环流结构、吕宋海峡输运的影响等方面回顾最新的研究进展。最后,本文认为接下来应当在热带气旋调制吕宋海峡输运的机制,以及对吕宋海峡输运年际变化的贡献等方面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黑潮 吕宋海峡输运 南海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试论明清漕粮由河运转向海运及其启示
8
作者 高春平 李梓萱 《晋阳学刊》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中国古代南粮北运关系国计民生。自隋唐迄明清,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交流大动脉。明清定都北京,财赋仰给于东南。为解决国家军费与宫廷食用,每年沿运河从江南转输四百万石左右漕粮入供京师,故视漕运为天庾正供,军国大计。康熙曾把漕运、... 中国古代南粮北运关系国计民生。自隋唐迄明清,运河一直为南北物资交流大动脉。明清定都北京,财赋仰给于东南。为解决国家军费与宫廷食用,每年沿运河从江南转输四百万石左右漕粮入供京师,故视漕运为天庾正供,军国大计。康熙曾把漕运、河工、盐政视为国家三大政,书于宫廷廊柱。但在明后期和清中期,由于黄河水患与漕运积弊影响,河运危机不断,并在统治集团内部两度引起继续沿用传统的河运还是因时制宜实行海运的论争,结果以转向海运而告终。探究明清时期漕粮由河运向海运的转变,对于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运河 南粮北运 河海之争 历史启示
下载PDF
清代运河漕运剥船建置述论
9
作者 吴琦 徐宝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5,共11页
运河漕运剥船是专门用于剥挽漕粮的船只。元末明初是漕运剥船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永乐朝以后北运河沿岸的剥船设置范围逐渐扩大。入清后,因运河水情、通航能力和航行方式不一,漕船每至河道淤浅之处受阻,清廷遂置体积较小、船底平... 运河漕运剥船是专门用于剥挽漕粮的船只。元末明初是漕运剥船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永乐朝以后北运河沿岸的剥船设置范围逐渐扩大。入清后,因运河水情、通航能力和航行方式不一,漕船每至河道淤浅之处受阻,清廷遂置体积较小、船底平缓、载重较轻的漕运剥船,分载越浅。相较于明代,清代漕运剥船设立的范围和规模更广,清廷在北运河段剥船的基础上,增设其他运河段剥船,以备遇浅起剥。晚清漕粮海运,沙船径直天津,然向来“沙船不入河,河船不放洋”,故北运河段的剥船设置依旧。清代漕运剥船的设立实现了漕粮运转的区域化和资源调配的细分化,体现了清代社会治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漕运剥船 北运河 剥运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寒潮及区域极端低温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中元 王涛 +2 位作者 陈玉壮 孙亚翡 路锦枝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为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寒潮及区域极端低温时空变化规律,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至北拒马河暗渠沿线40 km宽度范围内的56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日最低、最高气温数据资料,分析5个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另外计算9个典型... 为掌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寒潮及区域极端低温时空变化规律,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至北拒马河暗渠沿线40 km宽度范围内的56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日最低、最高气温数据资料,分析5个极端气候指数时空变化规律,另外计算9个典型气象站1960—2020年寒潮发生频次,采用Sen斜率估计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9个典型气象站中,1960—2020年7个气象站寒潮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2个气象站寒潮发生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来呈现明显增多的异常趋势;邢台以北区域随纬度升高寒潮呈增多趋势。对于极端气候指数1960—2020年9个气象站每年度日最低气温的最小值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1990年以来保定站呈现不升反降的异常趋势,邢台、石家庄两站也基本不再上升,处于上升停滞状态;霜冻日数(每年度日最低气温<0℃的天数)、冰冻日数(每年度日最高气温<0℃的天数)、冷夜(最低气温<10%分位值的天数)等极端气候指数总体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但邢台以北等站点也呈现不降反升或者下降停滞的异常状态。从空间变化趋势上来看,各气候指数相互之间未呈现整体上一致性的变化规律,冰冻日数沿南水北调中线从南到北下降速率总体呈加快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极端气候指数 防凌减灾 冬季输水 气候变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远端泥北支粒度组分变化及其区域沉积效应
11
作者 杨光 任春宇 +2 位作者 石勇 徐笑梅 高建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4,共11页
受限于海洋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基于陆架泥质沉积重建的古气候或古环境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在北黄海地区沿沉积物输运路径采集3根柱样,通过沉积物粒度及其端元组分和基于器测数据的东亚冬季风指数和黄海暖流强度,分析了不同泥区沉积... 受限于海洋动力条件的复杂性,基于陆架泥质沉积重建的古气候或古环境一直存在争议。为此,本文在北黄海地区沿沉积物输运路径采集3根柱样,通过沉积物粒度及其端元组分和基于器测数据的东亚冬季风指数和黄海暖流强度,分析了不同泥区沉积物粒度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变化的响应机理和强度,揭示了上述变化在不同区域产生的沉积效应。结果表明,近百年以来黄河远端泥北支的沉积物组分变化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1980年以后,人类活动对黄河沉积物入海通量及其组成的影响开始增强,并掩盖了自然演化信息。而1980年以前,不同泥区的不同端元组分对冬季风暴和黄海暖流的响应机理和强度存在差异,具有显著的区域沉积效应:粗端元组分受冬季风暴强度变化主导,能够反映山东半岛北岸跨锋面物质输运强度的变化;细端元组分受到黄海暖流强度变化主导,反映沉积物从北黄海西部泥区到辽东半岛东岸泥区的输运过程。上述结论说明,虽然粒度是表征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物,但应根据不同泥区沉积物来源和沉积动力环境的特点,谨慎选择敏感端元组分,正确地使用粒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粒度 冬季风暴 黄海暖流 跨锋面物质输运
下载PDF
南粮北运:全面内战时期的粮荒危机与政府应对——基于平津地区的考察
12
作者 邓长山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第三次国共内战带来的连锁反应,致使平津地区深陷粮荒。解决平津粮荒的核心是疏畅粮源,为此国民政府自1947年7月后即实施南粮北运计划。在此期间,平津各地方政府、工商团体通过自行筹购、赴京请愿等方式,为筹购粮食而奔走呼告。而国民... 第三次国共内战带来的连锁反应,致使平津地区深陷粮荒。解决平津粮荒的核心是疏畅粮源,为此国民政府自1947年7月后即实施南粮北运计划。在此期间,平津各地方政府、工商团体通过自行筹购、赴京请愿等方式,为筹购粮食而奔走呼告。而国民党中央亦响应平津市府的请求,在办理粮贷、开放申汇、放宽限制、协助购运等方面付诸便利。继五大都市配粮会议之后,平津两市试行民食配售制度,南粮北运实现统一运销。南粮北运部分缓解了平津粮荒危机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威胁,但亦有问题迭出。国民党的南粮北运粮政实践,体现出中央政府的强势和地方政府无权自治的困境。南粮北运粮政失败,抑或可视为国民党败退平津的历史致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粮北运 粮荒危机 民食配售 平津地区 全面内战时期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北拒马河节制闸2020年~2021年冬季冰期输水成果分析
13
作者 梁万平 刘宏东 《陕西水利》 2023年第7期33-35,40,共4页
北方地区冬季明渠输水易受冰冻灾害影响,研究北拒马河节制闸2020年~2021年冰期输水期间的水力调度参数与气象条件、基本冰情、冰情危害,提出应对措施,对提高中线冬季向北京供水保障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冰期输水 气象条件 危害及措施
下载PDF
中国“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37
14
作者 吴普特 赵西宁 +1 位作者 操信春 郝仕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共6页
基于中国南北方粮食调动的变化分析,结合农业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提出中国在实施南水北调实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自1990年已经形成并运行着一个"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在1990-2008年期间年均调运虚拟水量... 基于中国南北方粮食调动的变化分析,结合农业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提出中国在实施南水北调实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自1990年已经形成并运行着一个"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在1990-2008年期间年均调运虚拟水量已超过200亿m3,远大于南水北调实体工程目前的调水规模;北水南调虚拟工程调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依靠现有南水北调实体工程难以支撑中国北方粮食生产,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用水效率。考虑到中国南北方经济状况的现实差距,以及"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的长期运行,建议国家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同时,加强区域农业水足迹演变与控制研究,制定区域农业水足迹相关技术标准,为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生产 农业 水足迹 北水南调虚拟工程 虚拟水贸易
下载PDF
中国玉米区际贸易与区域水土资源平衡 被引量:20
15
作者 闫丽珍 石敏俊 +1 位作者 闵庆文 成升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32-1038,共7页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 玉米是中国大陆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农产品品种,玉米区际贸易量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3。玉米区际贸易通过隐含在其中的“虚拟资源”流动对区域水土资源平衡产生的重要影响。玉米虚拟水和虚拟耕地资源流动量分别达到(387~500)×10^8m3和(929~1125)×10^4hm^2,两者占到玉米流出区和流入区水、土资源总量的2.6%~10%左右,说明玉米虚拟资源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虚拟资源流动缓解了南方地区的耕地短缺,提高了全国的水土资源生产效率,却因虚拟水资源的逆向配置拉大了水土不平衡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有:①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平均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率通过玉米这一载体的流动传递给了南方;②水土两种资源的含义和属性差异所导致的经济重要性不同;③降水资源对北方的玉米生产具有重要贡献。玉米虚拟水土资源流动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耕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具限制性的因子,而水资源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生产发展的约束也不可忽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改善区域水土资源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北粮南运”与“南水北调”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也有其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流动 玉米贸易 北粮南运 虚拟资源 水土资源平衡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被引量:13
16
作者 肖尚斌 陈木宏 +5 位作者 陆钧 陈忠 向荣 郑范 谢强 陈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沉积 粒度 AMS ^14C全新世 南海北部陆架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来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亮 李团结 +1 位作者 杨文丰 陈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70,共7页
为全面了解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来源,在珠江口至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密集的采样工作,然后对4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1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含量测试,之后对粒度平均值及Cu、Pb、Zn、Cr含量分布进行了... 为全面了解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来源,在珠江口至北部湾海域进行了密集的采样工作,然后对4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测试,1 000多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含量测试,之后对粒度平均值及Cu、Pb、Zn、Cr含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含量平面分布特征较为相似,相对高含量分布区主要位于珠江口及其西侧的粤西近海海域,且均呈现由珠江口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以国家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中一类沉积物为参照,Pb、Zn超标站点范围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内及海陵岛西部,Cu、Cr的超标站点范围较广,在调查区域分布广泛。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重金属相关性较高,说明具有同源性,由分布图梯度变化可以看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珠江口。将该区域重金属含量进行分区分析后认为,在南海北部近岸海域存在4个重金属富集海域,分别位于珠江口海域、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琼州海峡东部及雷州半岛西部。结合粤西沿岸流及琼州海峡西向流等水动力特征对4个区域重金属来源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琼州海峡周边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珠江径流输入,并认为珠江径流输入的重金属污染物目前最远可到达北部湾东部。最后,为全面了解重金属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选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重度污染区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至崖门口,中度污染区在调查区东部至西部均有分布;由珠江口向西至阳江近岸海域存在3个潜在生态危害中度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粒度 物源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净输运趋势 被引量:143
18
作者 程鹏 高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4-615,共12页
根据对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 ,运用“粒度趋势分析”方法 ,分析探讨了北黄海西部 (渤海海峡区 )海底表层底质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 ,本区的细颗粒沉积物主要位于北黄海中部和山东半岛沿岸、大连湾附近 ,粗颗... 根据对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 ,运用“粒度趋势分析”方法 ,分析探讨了北黄海西部 (渤海海峡区 )海底表层底质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 ,本区的细颗粒沉积物主要位于北黄海中部和山东半岛沿岸、大连湾附近 ,粗颗粒沉积物则主要分布于庙岛群岛以东和大连湾东南侧海区。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系数等粒度参数的分布特征有一定的对应性。除庙岛群岛东侧的砂质沉积 ,分选较好之外 ,其它海区的沉积物总体特征是 ,粒径越粗 ,分选越差 ,偏态更正偏 ;而粒径越细 ,分选越好 ,偏态系数也较低。山东半岛北侧的沉积物具有向东和向东北的输运趋势 ,西部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向东南并转向东 ,北部沉积物的输运趋势向南 ,形成了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趋势。本项研究还表明“粒度趋势分析”方法在大范围的陆架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操作中 ,使用规则的正方形网格可以较全面判断、合成趋势矢量 ;进行高密度的采样有助于揭示沉积物净输运趋势的细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粒度趋势分析 沉积物 北黄海 净输运
下载PDF
我国沿海粮食运输系统与粮食专业化码头布局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姚海元 王达川 +2 位作者 丁文涛 靳廉洁 苏孟超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6-41,共6页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外不断蔓延和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我国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引起公共关注。针对上述各方关切内容,梳理我国粮食年产量、人均占有量、库存消费量等发展情况,重点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粮食外贸接卸情况和内贸&q...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外不断蔓延和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我国粮食的生产、储存、运输等引起公共关注。针对上述各方关切内容,梳理我国粮食年产量、人均占有量、库存消费量等发展情况,重点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粮食外贸接卸情况和内贸"北粮南运"体系发展情况,研究我国沿海港口粮食内、外贸运输格局,总结粮食专业化码头现状布局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外贸粮食主要以大豆进口为主,大部分服务于粮油加工临港产业,接卸港主要布局在广州港、日照港、天津港、青岛港等;内贸粮食以"北粮南运"为主,格局基本稳定,其中辽宁沿海区域的丹东港、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为北方主要装船港,长三角区域的苏州港、南通港、泰州港和珠三角的深圳港、东莞港、广州港为主要接卸中转港;宁波舟山港则表现出较明显的外贸进口转内贸出口的物流特征,上海港的传统粮食中转功能有所减弱,浙南、东南沿海区域粮食中转接卸码头布局宜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海运系统 北粮南运 粮食专业化码头布局 散改集
下载PDF
成都平原两熟区籼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35
20
作者 李旭毅 池忠志 +1 位作者 姜心禄 郑家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256-3264,共9页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两熟区籼、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成都平原种植粳稻提供依据。【方法】以籼稻品种辐优838、泸优578及粳稻品种辽星15、辽星19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品种强、弱势粒的灌浆过...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两熟区籼、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成都平原种植粳稻提供依据。【方法】以籼稻品种辐优838、泸优578及粳稻品种辽星15、辽星19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利用Richards方程对不同品种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不同品种灌浆特性与抽穗后物质积累和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粳稻品种中辽星19不仅库容量大,结实率也高,其产量显著高于辽星15,且与籼稻品种辐优838、泸优578相当。籼、粳稻稻品种籽粒灌浆类型分别为强、弱势粒同步灌浆型和异步灌浆型,并且穗型大小对籼、粳稻灌浆结实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辽星19抽穗后干物质转运能力更接近当地的籼稻品种,有利于籽粒灌浆的启动;其每穗粒数虽显著高于辽星15,但弱势粒的灌浆速度并未降低,且达到灌浆峰值后下降减缓,灌浆时间也有所延长,最终结实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粳稻品种辽星19每穗粒数虽多,但其抽穗后干物质转运能力得到加强,籽粒灌浆得到改善,仍能实现较高的结实率,因此在成都平原仍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籽粒灌浆 结实率 北粳南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