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J”-shaped Uterine Incision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 in Patients with Placenta Previa:A Ret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8
1
作者 邹丽 钟少平 +2 位作者 赵茵 朱剑文 陈莉娟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0年第2期212-216,共5页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J"-shaped uterine incision for caesarean section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lacenta previa. A total of 55 consecutive cases of placenta previa treated in Union Hosp...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J"-shaped uterine incision for caesarean section for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lacenta previa. A total of 55 consecutive cases of placenta previa treated in Union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ver a period of two years and 10 month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respect to the uterine incision. Twenty-four pregnant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who were indicated for caesarean section underwent the procedure using a new "J"-shaped uterine incision and 31 pregnant women with placenta previa received caesarean section that used the traditional transverse incisio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operation time, estimated blood loss, infant expulsion time, exhaust time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Meanwhile, comparison was also made in neonat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J"-shaped incision group, the traditional incision group had a lower Apgar scores (P〈0.05). However, there exist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verall time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period of breaking wind (P〉0.05). It is concluded that, with caesarean section for placenta previa patients, the "J"-shaped uterine inci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facilitates the fetal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shaped incision caesarean section placenta previa
下载PDF
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对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
2
作者 张磊 王宏 +2 位作者 张小伟 孟位明 赵志江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2295-2299,共5页
目的 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足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8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术,... 目的 比较跗骨窦小切口与经外侧“L”形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足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8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术,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手术。检测比较2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足功能、跟骨解剖结构、骨代谢、炎性因子、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组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高度、P1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环磷酰胺(CTX)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 d 2组CRP、IL-6、MDA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跗骨窦小切口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理想,可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炎症及应激反应,且可促进术后足功能、骨代谢恢复,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足功能 跗骨窦小切口 经外侧“L”形切口术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对于跟骨骨折手术情况及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安志辉 陈月 苗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065-12070,共6页
为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于跟骨骨折手术情况及预后的影响。选择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配方法,将他们分成两组。A组采用经皮撬拨手法复位结合有限切开钛板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足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两组患... 为研究不同治疗方式对于跟骨骨折手术情况及预后的影响。选择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配方法,将他们分成两组。A组采用经皮撬拨手法复位结合有限切开钛板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足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术前术后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Bohler、G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中,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经皮撬拨手法固定治疗方式,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稳定性可靠,跗骨窦入路较外侧L形切口入路创伤小,可有效避免皮缘坏死和感染的发生,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钛板固定 复位内固定 “L”形切口
下载PDF
甲状腺癌“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比较
4
作者 李旭 张建辉 +1 位作者 买文洁 叶晓红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54-557,共4页
目的比较“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施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2... 目的比较“低位领”式与“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L”型切口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施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满意度、颈肩部疼痛程度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0.53±4.26)ml]少于对照组[(58.75±6.31)ml],手术时间[(118.79±10.53)min]与住院时间[(6.35±1.03)d]短于对照组[(146.35±12.69)min、(9.42±1.69)d],切口满意度[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3.56±0.48)分]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9.46±4.33)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40.63±5.20)分]低于对照组[(5.23±0.79)分、(47.53±6.36)分、(48.56±6.4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80.38±3.75)分、(79.28±3.86)分、(80.63±4.01)分、(81.43±4.10)分]均高于对照组[(71.26±3.29)分、(70.56±3.49)分、(72.31±3.59)分、(71.31±3.50)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并发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型切口相比,“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效果更佳,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并能够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改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清扫术 甲状腺癌 “低位领”式切口 “L”型切口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戚盈杰 郑光磊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9期33-37,共5页
目的:分析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 目的:分析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外侧横弧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给予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长于对照组,手术失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0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0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0个月观察组复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碎性跟骨骨折行切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中,扩大L形切口手术损伤相对高于外侧横弧形切口,但是并未增加安全性风险,且复位效果与恢复结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粉碎性骨折 外侧横弧形切口 扩大L形切口 内固定手术 术后恢复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入路与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6
作者 陆贝晨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3期98-100,120,共4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和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的48例纳入观察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和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的48例纳入观察组,采用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的3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踝-后足功能优良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Bohler角和Gissane角,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长和伤口愈合时长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肢踝-后足功能优良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足部Gissane角和Bohler角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Gissane角和Bohler角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2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经跗骨窦切口入路相比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效果更优,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手术术后患肢踝-后足功能恢复更好,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相关并发症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跗骨窦切口入路 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 肢踝-后足功能
下载PDF
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张欢迎 曾华群 施纯南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6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骨科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L”形切口组和改良八字组,各31例。“L”形切口组给予“L”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骨科收治的62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L”形切口组和改良八字组,各31例。“L”形切口组给予“L”形切口内固定术治疗,改良八字组给予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6周影像学指标,术后6周足部功能及相关指标,并发症。结果:改良八字组手术时间和下床时间均短于“L”形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上升,改良八字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大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八字组足部功能改善率高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改良八字组骨折愈合评分高于“L”形切口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L”形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能够降低患者术中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足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八字入路钢板内固定 跟骨骨折 影像学指标 “L”形切口内固定术
下载PDF
弧形改良切口与传统“L” 形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比较
8
作者 吴兴净 陶周善 程文静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比较弧形改良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弋矶山医院手术的43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3例采用弧形改良切口治疗(改良组),20例采用“L”形切口治疗(对照组)... 目的:比较弧形改良切口和传统“L”形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弋矶山医院手术的43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3例采用弧形改良切口治疗(改良组),20例采用“L”形切口治疗(对照组)。根据影像学资料测量跟骨骨折手术前后Gissane角、Bohler角、宽度和高度数值,对两组手术前后组内、诅间各项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将两组手术时间、切口缝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6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跟骨宽度、高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1),但改良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幅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切口缝合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30.0%),P<0.05。改良组患者AOFAS评分(87.56±4.73)优于对照组(73.95±4.38),P<0.001。结论:弧形改良切口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具有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疗效对比 弧形改良切口 “L”形切口 粉碎性
下载PDF
两种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9
作者 汤佳 汤玉泉 +3 位作者 李谋林 宋瑞清 喻海筹 伍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 目的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0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每组1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跟骨宽度和高度、B9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传统L形切口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传统 L形切口钢板固定与经跗骨窦切口钢板 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闫强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0期108-111,共4页
目的对比传统L形切口钢板固定与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治疗对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 目的对比传统L形切口钢板固定与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治疗对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非随机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钢板固定术,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术。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2.56%(1/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钢板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固定治疗对比优势显著,出血更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缩短,加速骨折愈合,促进术后康复,安全性高,并发症风险低于传统术式,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L形切口 跟骨骨折 功能康复 钢板固定 经跗骨窦切口
下载PDF
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11
作者 王永彬 杜鹏 相皓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 探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1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入路不同分为改良L形切口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7例)和跗骨窦切口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1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 目的 探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1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切口入路不同分为改良L形切口组(采用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17例)和跗骨窦切口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1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拆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宽度)。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ryLand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切口长度:跗骨窦切口组短于改良L形切口组(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影像学指标:跗骨窦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有丢失(P<0.05);改良L形切口组末次随访均较术后3 d无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L形切口组均优于跗骨窦切口组(P<0.05)。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评分:两组末次随访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L形切口组均高于跗骨窦切口组(P<0.05)。结论 改良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骨块显露清晰、骨折复位固定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L形切口 跗骨窦微创 跟骨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17
12
作者 花荣 姚琪远 +2 位作者 陈浩 丁锐 何凯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的初步体会。方法:采用经脐单孔套管装置及常规腹腔镜器械为3例患者施行TEP。结果: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与常规TEP相似,术后第2天出院,患者疼痛轻... 目的:总结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prosthesis,TEP)的初步体会。方法:采用经脐单孔套管装置及常规腹腔镜器械为3例患者施行TEP。结果:3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与常规TEP相似,术后第2天出院,患者疼痛轻,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验丰富的微创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病例施行单孔TEP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腹股沟 单孔 疝修补术
下载PDF
两种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8
13
作者 龚立 王延鹤 +2 位作者 孔令超 吕飞飞 成金磊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 目的比较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与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切口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31例)和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短(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胫骨外侧平台后倾角术后3 d、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后外侧纵直形切口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后外侧暴露充分、易复位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但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涉及干骺端以远及后内侧髁时,建议选择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纵直形切口入路 倒L形切口入路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简蔚泓 丁健 沈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9期83-85,89,共4页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40例。治疗A组采用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40例。治疗A组采用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B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B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治疗A组(P<0.05)。2组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2组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Maryfand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与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效果相似,但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少、引流量少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Ⅲ型 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 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 影像学 随访
下载PDF
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改良“L”型切口植骨与“L”型切口非植骨1年随访比较 被引量:37
15
作者 孔长庚 郭祥 吴多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500-2505,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 背景:目前临床上跟骨复杂关节内骨折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方案,但传统"L"型切口相关并发症仍较高,术中植骨与否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治疗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单侧新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2例,分为2组,改良"L"型切口植骨组42例(A组),"L"型切口非植骨组40例(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足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1)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负重时间均短于B组(P <0.05);(2)术后2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恢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1年随访时,2组Gissane角、跟骨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hler角及跟骨高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组大于B组(P <0.05);且2组均出现B?hler角丢失现象,A组B?hler角丢失值明显低于B组(P <0.05);(4)A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优良率均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5)A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2%vs. 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6)提示改良"L"型切口植骨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术后切口并发症少,植骨可减少术后Bohler角丢失,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改良“L”型切口 植骨 骨折固定术 锁定钢板
下载PDF
撬拨复位微创置板与经“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郑志辉 蔡沛彪 +4 位作者 关可立 李晓武 郑洵 陈海波 曾庆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342-2348,共7页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Ⅱ、Ⅲ型 撬拨复位 微创置板内固定 “L”型切口
下载PDF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干预方法与效果探讨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毅 周卫英 +3 位作者 顾申勇 谢宁 常伟 唐和明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774-778,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中的药学服务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实施干预前的2008年6—12月(A组)、行政干预后的2011年6—12月(B组)以及药学服务干预后的2013年1—6月(C组)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中的药学服务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实施干预前的2008年6—12月(A组)、行政干预后的2011年6—12月(B组)以及药学服务干预后的2013年1—6月(C组)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中、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对照研究。结果相比与A、B组,C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54%、74.88%下降至55.66%;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由35.50%、56.51%上升至88.83%;术后用药疗程小于24 h的比例由50.41%、82.64%上升至93.51%;卫生部推荐预防用药品种使用比例由53.13%、13.55%上升至97.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模式可行、有效,能提高相关制度的落实和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类切口手术 围术期 抗菌药物 临床药师 药学服务
下载PDF
大黄芒硝散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8
作者 陈永利 张毅 +1 位作者 李静 李华 《西部中医药》 2012年第4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散对腹部切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5 87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 077例,对照组3 793例。2组患者术后均预防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术后常规换药,1次/d。观察组在常规换药基础上以大黄芒硝粉按1∶3比例混合...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散对腹部切口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5 87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 077例,对照组3 793例。2组患者术后均预防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术后常规换药,1次/d。观察组在常规换药基础上以大黄芒硝粉按1∶3比例混合装入无菌布袋,敷于腹部伤口敷料外,持续至伤口缝线拆除。比较2组伤口出现红肿、硬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腹部切口甲级愈合率达99.1%,对照组甲级愈合率90.7%,甲级愈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7.98%,2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黄芒硝散外敷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或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芒硝 腹部切口 外敷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余俊 胡磊 +2 位作者 周骏武 丁伟 李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2例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分别为(53.1±10.3)min、(4.3±0.9)cm,明显短于对照组[(84.0±15.3)min、(11.1±1.2)cm],术后疼痛评分为(1.8±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强度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足部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内固定 经跗骨窦切口 外侧L形切口 骨折复位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20
作者 谢莉 朱平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124-2126,2129,共4页
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淋巴结清扫术与"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低位领式切口组37例和"L"形切口组56例,低位领式切口组患者行低位... 目的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淋巴结清扫术与"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9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低位领式切口组37例和"L"形切口组56例,低位领式切口组患者行低位领式淋巴结清扫术,"L"形切口组患者行"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24个月,评价两种方式术后临床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1)低位领式切口组有1例患者术后20个月发现Ⅱ区淋巴结复发;"L"形切口组有1例患者术后12个月发现Ⅰ区淋巴结复发,1例术后22个月发现Ⅳ区淋巴结复发;低位领式切口组随访期内无远处转移病例发生,"L"形切口组有1例术后5个月肺转移,1例术后24个月骨转移。两组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vs.7.14%)。(2)低位领式切口组患者在颈肩部疼痛、切口外观满意度及麻木程度方面得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结论低位领式切口保留颈丛淋巴结清扫术与"L"形切口淋巴结清扫术均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前者可显著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及麻木,满足患者颈部美观要求,尤其适用于对颈部功能保留及外观要求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低位领式切口 “L”形切口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