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BE理念下生成式AI技术在高校财会教育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1
作者 李琛滢 孙玮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4-119,共6页
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给传统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新的机遇。高校财会教育与生成式AI技术的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文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技术与高校财会教育的契合点,通过整体框架和具体实施方式两个维度... 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给传统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新的机遇。高校财会教育与生成式AI技术的融合发展已成必然趋势。文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技术与高校财会教育的契合点,通过整体框架和具体实施方式两个维度,分教育提供者、学生、雇主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四大利益相关者,覆盖了高校财会教育的主要利益主体;分教材建设、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外延伸四大融合点,贯穿了从课内到课外、从软件到硬件、从理论到实践的高校财会学习全流程,最终探索构建了生成式AI技术在高校财会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传统财会教育寻找新的突破点,为高校教育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融合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高校财会教育 OBE理念
下载PDF
AI时代背景下的遥感课程体系重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桂娥 闫庆武 吴子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1-54,共4页
人工智能和遥感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遥感课程的教与学面临重大的变革需求。高校应立足自身专业特点,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本文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剖析了AI时代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 人工智能和遥感深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遥感课程的教与学面临重大的变革需求。高校应立足自身专业特点,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的全面提升。本文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剖析了AI时代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探索重构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融合智能技术的遥感课程体系,旨在提供结合专业特色的新时代遥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遥感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STEAM”教育理念
下载PDF
论嵇康对儒家乐教的解构
3
作者 张小雨 《文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5-72,共8页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所有论点,其实皆根基于音乐的本质是气这一观念。首先,音乐是天地和合过程中禀气而生成的客观物质,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无法影响到音乐所具备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是,旋律节奏的“舒...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所有论点,其实皆根基于音乐的本质是气这一观念。首先,音乐是天地和合过程中禀气而生成的客观物质,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无法影响到音乐所具备的客观独立性。其次,音乐与人情感的关系是,旋律节奏的“舒急”会使人产生“躁静”之反应。人一旦进入“躁静”状态便会失去平和,从而将事先已积压在内心但并未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进行显露。音乐的教化作用、道德意义只表现在是否能帮助人实现平和,这也是雅乐与郑声的根本区别。最后,嵇康与儒家皆提倡以乐为教,二者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对乐这一概念的定义上。嵇康并不否定乐教的价值,而是要对究竟什么是乐,音乐与人内在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具体实现乐教等根本问题提出异议。嵇康试图以一种符合于其持有的气化宇宙论、自然哲学的音乐观念与乐教主张取代儒家乐教,这是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种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声无哀乐论 儒家乐教 儒家乐论 礼乐教化
下载PDF
中小学“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17
4
作者 梁云真 刘瑞星 高思圆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4-101,共8页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探究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内在机制... 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育人方式,对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跨学科、多领域的特征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依靠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探究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内在机制,设计中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文章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内涵,以情境学习和活动理论为依据,明确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系统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构建了以人工智能和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支撑,以选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法、创设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评价为过程,以适应未来智能社会为目标的“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论框架。基于此,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活动组织、资源创设与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提出了“人工智能+X”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中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参考,助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育 跨学科学习 大概念教学 证据导向的评价
下载PDF
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省思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慧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4期10-14,共5页
以“拟人性”为核心特征的人工智能将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影响。从“要素论”和“过程论”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将在学生素养、教育管理等方面延展教育效能,也将在教育模式、教育伦理等方面挑战教育的“惯性范式”。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学... 以“拟人性”为核心特征的人工智能将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影响。从“要素论”和“过程论”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将在学生素养、教育管理等方面延展教育效能,也将在教育模式、教育伦理等方面挑战教育的“惯性范式”。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学校需要更新“边界”,打造多元化的服务聚合学习社区;开展智能型教学改革,采取基于“云理念”的教学模式,进行“纵横延展”的深度、跨界学习;开展教师人工智能培训,突出教师对智能理念和智能技术的掌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沿着良好的轨道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服务聚合学习社区 教学“云理念” 教师人工智能培训 技术伦理教育
下载PDF
AI教师开发:国际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思宇 黄甫全 曾文婕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15-22,共8页
AI逐渐成为教育学研究热点。当前国际上,AI主要扮演学伴、学生、远程呈现AI教师、课堂教师四大角色。AI教师能够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规范学生动作技能。开发AI教师面临四大挑战,包括:技术上,尚未实现... AI逐渐成为教育学研究热点。当前国际上,AI主要扮演学伴、学生、远程呈现AI教师、课堂教师四大角色。AI教师能够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规范学生动作技能。开发AI教师面临四大挑战,包括:技术上,尚未实现人机互动的完全自动化;运用上,遭遇AI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判断和决策并做出教学行为的难题;接纳上,未能确定AI教师是否适用于年长学习者;伦理上,需要解决学生隐私保护、人机师生关系建立等问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科学技术人员、人文社科学者和使用者从政策制定、技术开发、理论探讨和认识使用等方面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机器人 AI教师 开发缘由 含义与角色 挑战与路径
下载PDF
OBE理念下新工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改革
7
作者 李向玲 殷晶晶 谢婧婧 《高教学刊》 2024年第33期123-126,共4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工科教育的推进,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挑战。该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通过对现有课程结...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工科教育的推进,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挑战。该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通过对现有课程结构的梳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评价机制的优化,提出一套实践方案,旨在通过实践验证其效果,为同类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改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新工科 研究生 科技论文写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学评融合”新理念及核心要素 被引量:69
8
作者 张生 王雪 齐媛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1年第2期1-8,16,76,共10页
人工智能时代是在以物理世界为主的世界上新增了一个数字世界,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必然带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为应对这一变革,教育必然从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评... 人工智能时代是在以物理世界为主的世界上新增了一个数字世界,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必然带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为应对这一变革,教育必然从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评价也必然转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本文首先从诊断为核心的评价现实困境出发,提出了学评融合的评价新理念,其次从理论层面介绍了人工智能时代学评融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详细阐述了学评融合的概念、内涵与核心特征,最后从实践层面建构了人工智能时代学评融合的评价框架,提出生成与展示、参与评价活动、反思与改进三个学评融合理念下评价作为高阶思维学习活动的核心阶段,并尝试构建各阶段的核心要素,为数字世界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与测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研发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具体、可操作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评融合 评价理念 核心素养 人工智能 评价改革 评价能力 教育评价
原文传递
从比较的视角看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
9
作者 刘沁 《中国美学》 2018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本文以音乐的形式性为切入点,兼以中西方美学的比较视野,试图澄清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声无哀乐论》以形式性为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形式中没有确定性的内容,而是对作为终极实在的'道体'的直接呈现。音乐的形式中也不... 本文以音乐的形式性为切入点,兼以中西方美学的比较视野,试图澄清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意义。《声无哀乐论》以形式性为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形式中没有确定性的内容,而是对作为终极实在的'道体'的直接呈现。音乐的形式中也不包含确定性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联是非确定性的,也就是'无常'。但是音乐的形式性以其在秩序上的和谐与至善,可以规范与引导人的情感。因而,音乐以其社会功能作为自身的最终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 名实 形式性 形式主义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