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ar-inertial waves in the wake of 2011 Typhoon Nesat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5
1
作者 YANG Bing HOU Yi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02-111,共10页
In September 2011, Typhoon Nesat passed over a moored array of instruments recording 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A wake of baroclinic near-inertial waves(NIWs) commenced after Nes... In September 2011, Typhoon Nesat passed over a moored array of instruments recording 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A wake of baroclinic near-inertial waves(NIWs) commenced after Nesat passed the array. The associated near-inertial currents are surface-intensified and clockwise-polarized. The vertical range of NIWs reached 300 m, where the vertical range is defined as the maximum depth of the horizontal near-inertial velocity 5 cm/s. The current oscillations have a frequency of 0.709 9 cycles per day(cpd), which is 0.025 f higher than the local inertial frequency. The NIWs have an e-folding time-scale of 10 d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The depth-leading phase of near-inertial currents indicates downward group velocity and energy flux. The estimated vertical phase velocity and group velocity are 0.27 and 0.08 cm/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a vertical wavelength of 329 m. A spectr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NIWs act as a crucial process to redistribute the energy injected by Typhoon Nesat. A normal mode and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indicate that the second mode has a dominant variance contribution of 81%, and the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phase velocity and wavelength are 3.50 m/s and 420 km respectively. The remarkable large horizontal phase velocity is relevant to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phase velocity of the NIWs with a blue-shift of 0.025 f overwhelms that of internal gravity waves by a factor of 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ertial waves South China Sea Typhoon nesat
下载PDF
Analysis of Large-scale Rainstorm Caused by Typhoon Nesat
2
作者 王远超 梁祥毅 +1 位作者 林宝亭 陈明璐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10期2180-2185,2246,共7页
Based on prediction data of T213 and ECMWF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the causes of long lasting and large scale rainstorm brought by Nesat in Guangxi were analyzed.Nesat,of high intensity,carried ... Based on prediction data of T213 and ECMWF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tropical cyclone,the causes of long lasting and large scale rainstorm brought by Nesat in Guangxi were analyzed.Nesat,of high intensity,carried much vapor and energy and went through Beibu Gulf by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After Nesat made landfall,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maintained high and gradient between typhoon circulation and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increased;the typhoon was supported by abundant vapors and energies by powerful eastern flows.Furthermore,northern cold airs went downward and met southeast wind behind of the typhoon,resulting in shears and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Therefore,the rains brought by the typhoon itself,jet stream,and cold air contributed to long lasting rainfall under influence of Nes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nesat Causes of rainstorm Diagnostic analysis
下载PDF
四象限非对称风场对风暴潮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1 位作者 刘秋兴 李涛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632,共7页
分析了Holland模型风场和四象限非对称模型风场的差异和适用性,基于ADCIRC模型建立了适合华南沿海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模式,将上述两种模型风场作为强迫场分别模拟1117号台风"纳沙"风暴潮过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琼州海峡岸段... 分析了Holland模型风场和四象限非对称模型风场的差异和适用性,基于ADCIRC模型建立了适合华南沿海的高分辨率风暴潮模式,将上述两种模型风场作为强迫场分别模拟1117号台风"纳沙"风暴潮过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琼州海峡岸段的风暴潮模拟有了较大的改进,究其原因是四象限模型相比Holland模型更灵活、能够更好刻画"纳沙"台风非对称风场结构,说明该风场模型可用于改进风暴潮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象限非对称风场模型 “纳沙” 台风风暴潮 ADCIRC模型
下载PDF
对强台风“纳沙”(1117)登陆海南岛前后降水非对称性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海波 白爱娟 蔡亲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资料,以2011年强台风"纳沙"为例,分析了"纳沙"登陆海南岛前后的降水特征,并分析了"纳沙"周围TBB、湿度、水平风速和垂直速度在其路径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从空间结构的分布上讨论了降水分布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登陆海南岛前后,"纳沙"的降水在其路径两侧的分布呈显著的不对称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其路径左侧。"纳沙"除温度距平的分布较对称外,其它物理量在台风周围的空间结构均表现为显著的不对称性:(1)TBB,在路径左侧的强对流云系的强度和范围均比右侧大;(2)湿度,路径左侧的湿区范围比路径右侧大;(3)水平风速,台风位于海上和登陆时,路径右侧的最大风速比左侧强,台风登陆时其左右两侧最大风速相差20 m/s;在登陆前和登陆后路径右侧的相等大风速区范围比左侧大;(4)垂直速度,路径左侧的上升运动比右侧强,尤其在台风登陆时左侧的垂直上升速度比右侧大-2.4 Pa/s。通过对比上述物理量的非对称分布与降水分布可知,湿度可能是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的原因之一,而垂直速度可能是造成"纳沙"非对称降水的主要原因。另外,从垂直风切变作用进一步探究台风降水非对称性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纳沙"登陆前后的强降水均集中在顺切变方向及其左侧。垂直风切变可较好地解释路径左侧的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强降水区。此外海南岛的地形条件也导致"纳沙"在登陆期间海南岛西部的降水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强台风“纳沙” 非对称降水 空间结构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纳沙”、“尼格”强度和结构差异对海南暴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付竹 王凡 郑艳 《广东气象》 2013年第2期14-20,共7页
2011年9月14日—10月5日,"纳沙"和"尼格"2个台风先后登陆海南,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对这2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及其... 2011年9月14日—10月5日,"纳沙"和"尼格"2个台风先后登陆海南,均产生了较强的区域性暴雨或大暴雨。利用常规资料,对这2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形成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后,由于副高形态及其演变的不同,使得两个台风路径变化不同。利用0.5°×0.5°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和日本静止卫星0.05°×0.05°TBB等资料,综合分析登陆台风"纳沙"、"尼格"强度和结构差异对海南暴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密集带的跨度变化与台风强度相关,日平均海表温度与热带气旋(TC)强度维持或加强密切相关;登陆TC动力结构和水汽辐合的不对称分布导致台风暴雨落区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强降水与局地发生的对流云对应较好时表现为明显的对流性降水,对降水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纳沙”和“尼格” 结构差异 暴雨 海南
下载PDF
台风“纳沙”过境期间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动力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潘明婕 杨芳 +3 位作者 荆立 罗照阳 王青 孔俊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48,共7页
选取典型台风“纳沙”,采用SCHISM模型建立磨刀门水道三维水流盐度数值模型,结合辛普森数(Simpson number)和盐通量机制分析法,研究台风过境期间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台风在短时间引起强烈的盐水入侵,在水道内形成... 选取典型台风“纳沙”,采用SCHISM模型建立磨刀门水道三维水流盐度数值模型,结合辛普森数(Simpson number)和盐通量机制分析法,研究台风过境期间磨刀门水道咸潮上溯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台风在短时间引起强烈的盐水入侵,在水道内形成明显的盐淡水分层,进而引发较强的纵向环流;台风期水道中游呈现应变致周期性层化状态,水道中的纵向环流主要是受潮汐应变驱动形成;台风期盐度分布呈现出“双峰”特征,这与台风“纳沙”增水效应引起平流通量转而向陆输送的动力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纳沙” SCHISM模型 咸潮 河口环流 磨刀门水道
下载PDF
双台风“纳沙”“海棠”期间福州降水δ18O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蔡健榕 许涛 姜修洋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2期34-40,共7页
基于2017年第9号台风“纳沙”和第10号台风“海棠”登陆前后福州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分别来源于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双台风期间福州降水中δ18O值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双台风期间,δ18O值变化范围为-2.6‰^-17.0... 基于2017年第9号台风“纳沙”和第10号台风“海棠”登陆前后福州降水同位素数据,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分别来源于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双台风期间福州降水中δ18O值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双台风期间,δ18O值变化范围为-2.6‰^-17.0‰,振幅达14.4‰。2个不同水汽来源的台风影响期间,福州降水δ18O的变化均呈现出3个阶段的变化特征,近似“几”字形。2个台风的前端和尾端降水δ18O值相对偏正,平均值为-6.9‰^-8.9‰,接近福州夏季降水δ18O平均值,受蒸发效应影响显著;而中端降水δ18O值极端偏负,平均值分别为-13.4‰和-12.4‰,远低于福州夏季降水δ18O平均值。研究发现,台风中端降水δ18O值的极端偏负与水汽来源、水汽通道及降水量的变化关系较小,主要受“云雨区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纳沙” 台风“海棠” 降水δ18O 云雨区效应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强台风“纳沙”导致广西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8
作者 高安宁 张瑞波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8,共5页
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于9月30日20时在越南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其中心并没有深入到广西内陆却给广西带来持续3d的暴雨天气,导致全区受灾人口323.15万,因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26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88亿... 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于9月30日20时在越南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其中心并没有深入到广西内陆却给广西带来持续3d的暴雨天气,导致全区受灾人口323.15万,因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26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88亿元。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ECMWF等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减弱后导致广西严重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纳沙"进入北部湾并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减弱为热带低压后,青藏高原东移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进入华南西部,并与"纳沙"东部的偏南气流在桂南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广西南部的动力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②"纳沙"东部强盛的东南风急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性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③"纳沙"减弱消亡后,其外围环流位于广西南部上空的垂直风切变小,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热量、水汽的积聚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并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对暴雨的增幅也有重要的正反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冷平流 垂直风切变 致灾成因 1117号台风“纳沙” 广西
下载PDF
1117号“纳沙”和1119号“尼格”风暴潮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海莹 黄厚衡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7,共6页
2011年,1117号强台风"纳沙"和1119号强台风"尼格"分别在海南岛沿岸登陆,在海南岛沿岸造成不同程度的风暴潮,部分岸段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给海南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分别从热带气旋特征、增水特征、灾... 2011年,1117号强台风"纳沙"和1119号强台风"尼格"分别在海南岛沿岸登陆,在海南岛沿岸造成不同程度的风暴潮,部分岸段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给海南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分别从热带气旋特征、增水特征、灾害损失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这两次风暴潮增水过程的特征进行比较,以便为以后的风暴潮预报积累经验,更好地为我省海洋减灾防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沙 尼格 风暴潮 分析
下载PDF
强台风“纳沙”外围环流引发佛山强雨带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先香 炎利军 +1 位作者 植江玲 余乐福 《广东气象》 2018年第1期19-23,共5页
采用Micaps观测资料、广东省中尺度自动站及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1年登陆强台风"纳沙"外围环流引发的佛山市强降雨带成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使得"纳沙"稳定西北西行;在其外围环流影响下,... 采用Micaps观测资料、广东省中尺度自动站及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2011年登陆强台风"纳沙"外围环流引发的佛山市强降雨带成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使得"纳沙"稳定西北西行;在其外围环流影响下,佛山具备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有利动力抬升条件,同时南海到珠江口的水汽输送强烈并在珠江口西侧到粤西存在水汽通量辐合,而东路冷空气的入侵为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触发机制。中尺度观测表明,对于浅薄的冷空气入侵,河谷地形作为气流通道的作用是明显的。该次过程就是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冷空气经北江、东江河谷入侵,与珠江口北上的强盛东南暖湿气流交绥,形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了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强台风“纳沙” 强降水 地形影响 佛山
下载PDF
“纳沙”台风对乌石渔港引起的台风浪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文昊 张瑞瑾 +2 位作者 席彦彬 张鹏 马全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217-220,共4页
利用MIKE21 SW波浪模型,对台风"纳沙"过境期间台湾宜兰县乌石渔港附近波浪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纳沙"影响下,在渔港近岸海域形成了最大有效波高超过5.5 m的巨浪,持续时间长达12 h。乌石渔港在多级防波堤... 利用MIKE21 SW波浪模型,对台风"纳沙"过境期间台湾宜兰县乌石渔港附近波浪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纳沙"影响下,在渔港近岸海域形成了最大有效波高超过5.5 m的巨浪,持续时间长达12 h。乌石渔港在多级防波堤的掩护下,港内有效波高逐渐减小,乌石渔港内有效波高低于0.5 m的有效避风面积达到总港域面积的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纳沙” MIKE21 SW 数值模拟 波浪特征 乌石渔港
下载PDF
1117号强台风“纳沙”后期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农钢 詹莹玉 +2 位作者 苏彦 梅宁光 周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9期14400-14402,14439,共4页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低压东北移,使中南半岛高压加强,"纳沙"西侧北风加强,导致其偏离原来的路径向偏西南方向移动,对桂西南影响不如预计的大;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和来自南海中部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在海南岛附近汇合北上,使北部湾和广西中部雨量增大;台风东西两侧V分量大小及V分量最大风速轴的走向对台风路径南(北)折有很好的相关性,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左右对称时,台风移向沿原来的方向稳定少变,而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发生偏转时,台风路径可能出现南(北)折,南(北)折的角度大致与V分量最大风速轴与横轴的夹角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台风 “纳纱” 诊断分析 后期特征
下载PDF
华润温州航道及港池维护疏浚工程台风期浮泥层厚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寿泽毅 高山 《价值工程》 2018年第6期216-217,共2页
华润温州工程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维护工程项目。该航道、港池易受到台风影响,且回淤比较严重。本工程的土质原因造成航道、港池易产生浮泥层,并不易沉淀。因此必须分析台风期浮泥层的厚度,以便船舶针对性施工。
关键词 华润温州电厂 “纳沙”台风 浮泥层 音叉 回淤量
下载PDF
基于HJ-1CCD的“纳沙”台风NDVI变化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罗红霞 曹建华 +3 位作者 王玲玲 张以山 戴声佩 李海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2,共7页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及时、快速地开展台风灾害监测对台风灾害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为例,采用HJ-1CCD影像开展台风灾害前后海南省NDVI植被变化研究。选取2011年台... 台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及时、快速地开展台风灾害监测对台风灾害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以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为例,采用HJ-1CCD影像开展台风灾害前后海南省NDVI植被变化研究。选取2011年台风灾害前7月8日、台风过后12月25日两个时相的CCD遥感影像,通过影像预处理及矢量裁剪等运算,得到台风灾害前后7个农场的NDVI数据。随后,选取了2010年7月5日、12月27日两个时相的CCD影像提取相同区域的7个农场NDVI值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台风前后NDVI值变化与距离台风风眼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台风"纳沙"的影响,7个农场的NDVI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距离台风越近的农场NDVI值下降程度越大,两者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1 CCD影像 NDVI 台风“纳沙” 线性回归
原文传递
Upper ocean near-inertial response to the passage of two sequential typhoon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5
作者 Yonggui MA Shuwen ZHANG +1 位作者 Yiquan QI Zhiyou J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863-871,共9页
Fifty-seven days of moored current records are 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equential passage of Typhoons Nesat and Nalgae separated by 5 day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Both typhoons generated strong near-ine... Fifty-seven days of moored current records are examined, focusing on the sequential passage of Typhoons Nesat and Nalgae separated by 5 day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Both typhoons generated strong near-inertial waves(NIW) as detected by a moored array, with the near-inertial velocity to the right of the typhoon path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o the left. The estimated vertical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of the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are 0.2 cm s^(-1) and 0.85 m h^(-1), respectively,corresponding to a vertical wavelength of 350 m. Both the vertical phase and group velocities of the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algae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yphoon Nesa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wavelength only one-half that of Nesat.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induced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NIKE) of 5 J m^(-3) reach water depths of 300 and 200 m for Typhoons Nesat and Nalgae, respectively, illustrating that the NIKE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dissipated less with depth. Obvious blueshifts in the induced NIW frequencies are also detected. The frequency of NIW induced by Typhoon Nes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t water depths of 100–150 m because of Doppler shifting, but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water depths of 100–150 m for Nalgae because of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vorticity during the passage of Typhoon Nalg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nesat TYPHOON Nalgae Near-inertial WAVES Near-inertial KINETIC energy INERTIAL wave propag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