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
1
作者 周满生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第2期3-8,共6页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建议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内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钱学森之问 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型教师 创造力培养
下载PDF
将破解“钱学森之问”融入“大思政课”:意涵、挑战与路径
2
作者 魏崇辉 朱丽莎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 “大思政课”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课程。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大思政课”的基本使命。阐明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价值是“大思政课”首先需要面对的。基于此,“大思政课”要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基本意涵、基本挑战和基本实践。只有讲清楚破解“钱学森之问”的道理,才能有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思政课 科学家精神 讲道理
下载PDF
对高等教育数学改革的思考
3
作者 杨义川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第6期72-80,共9页
文章首先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拿破仑之答,思量数学与创新、国家求存图强和个人求真务实的联系。继而找寻“钱学森之问”的新中国之答,思索高等教育数学在培养大师过程中应担之责。最后,正视中国高校数学育人普遍存在的诸如几何代数偏... 文章首先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拿破仑之答,思量数学与创新、国家求存图强和个人求真务实的联系。继而找寻“钱学森之问”的新中国之答,思索高等教育数学在培养大师过程中应担之责。最后,正视中国高校数学育人普遍存在的诸如几何代数偏弱,科研高水平教授本科低年级学生评教得分偏低,学分标准不一、班级容量大、缺习题课等具体问题,思考高等教育数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学改革 “李约瑟之谜” “钱学森之问” 学生评教 习题课
下载PDF
从钱学森看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4
作者 周刚 汤俊 王浩森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人才,其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收集钱学森相关生平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出了杰出人才培养的四点关键要素:文化底蕴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宗师引路是杰... 杰出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人才,其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收集钱学森相关生平数据,并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探索出了杰出人才培养的四点关键要素:文化底蕴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宗师引路是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求真是杰出人才培养的途径,学科交叉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支撑。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回答“钱学森之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要素
下载PDF
浅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被引量:4
5
作者 段孟常 吴建华 +3 位作者 李建平 宋松和 陆彦文 沈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年第B11期72-74,共3页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钱学森之问"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者的关注。本文详细研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理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月红 岳贤平 《阅江学刊》 2015年第2期87-95,共9页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 "钱学森之问"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的内涵、性质、原因、答案等。关于"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学者们主要研究了问题本身、学校的内涵以及杰出人才的定义等内容。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钱学森之问"这一命题本身的真伪性、"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之陈"的同一性等内容。在探讨"钱学森之问"存在的原因时,学者们主要考虑传统文化、哲学与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体制等因素,由此提出改进传统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改进高等教育哲学和创新思维方法,引导国家政策和营造社会创新氛围,改革教育体制和设计具体制度等解决措施。未来,"钱学森之问"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向:"钱学森之问"的真实内涵与延伸内涵,"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类与量化研究,"钱学森之问"的解决路径与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陈” 教育改革 大学治理 范式陷阱 创新型人才
下载PDF
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的条件与内涵——回应“三钱忧问”,培养创新人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琪 郭孝文 吴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三钱忧问"实质上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担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和大师"忧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焦点,以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育... "三钱忧问"实质上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担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回应社会关切和大师"忧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焦点,以高校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教育家办学"、"学术权力主导"及"唯才见举"的体制机制环境,促进杰出人才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生态 “三钱忧问”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超越因材施教 被引量:39
8
作者 卢晓东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17,共15页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对因材施教的古老教学原则予以反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因材施教存在逻辑缺陷。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实际既无可能,也必定无效。正是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力以及自我持续一生的学习和追求,为其赋予... 文章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对因材施教的古老教学原则予以反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因材施教存在逻辑缺陷。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每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实际既无可能,也必定无效。正是学生旺盛的好奇心、生命力以及自我持续一生的学习和追求,为其赋予了最终意义。教师对学生之材的判断局限于教师的经验和想象力,刻板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成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创新的人。去除框架而不去判断学生之材,学生不同的、生机勃勃的生长目标才会出现。因材施教蕴含着潜台词——学生和教师并不平等,教师是先行的觉悟者、知识和真理的掌握者,真理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超越因材施教则认识到学生在逐渐发展,教师即使年纪较大、经验丰富,但教师也在发展中,教师并不完全掌握真理。学生是教师,教师也是学生,师生完全平等。超越因材施教朝向学生变化的、超越想象力的未来,教师努力给予学生足够挑战。因材施教意味着规训,超越因材施教呈现出宽容,包括对学生不同于教师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宽容、对失败的宽容,对学生不同于教师和家长发展目标的宽容。因材施教需要判断学生之材,然后决定施教的内容和方法。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找自己,教什么不再那么重要,学生选择学习什么更加重要,因为选择基于学生现在的内在动因,可能生发出超越想象力的意义,因而教师持续支持学生偏离常规的自我学习。超越因材施教的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培养出完全超越自己的学生、具备并将创造力发展出来的学生,这是新的教学成功观念。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为帮助学生寻找自己做准备、为学生必然将逐步变化做准备,而非将学生当作固定人才因材施教。国家教育系统也需要支持和鼓励学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在不同教育系统间、在不同学校间逐步选择、变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钱学森之问 教学原则 创新人才培养
下载PDF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翻转课堂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卢静 侯彬 王海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36期217-218,共2页
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引出了现在普遍的教学现状:"老师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教学不应本末倒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翻转课堂... 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引出了现在普遍的教学现状:"老师教,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教学不应本末倒置,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键是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从翻转课堂得到翻转学习的理念并提出了几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形式:构建主义教学形式,"发现教学"及"启发教学"等,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钱学森之问 翻转课堂
下载PDF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惑与抉择——求解教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迷”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正惠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年第1期7-9,17,共4页
要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就亟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作出明确而有力的回答。从"钱学森之问"所体现的重大时代意义入手,揭示学校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即学校教育无... 要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就亟需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作出明确而有力的回答。从"钱学森之问"所体现的重大时代意义入手,揭示学校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即学校教育无法超越创新人才成长的时代发展规律,学校教育难以超越创新人才成长的深层制度屏障,学校教育不能重构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最后从宏观-社会、中观-学校、微观-学生三个层面展开探讨,以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创新型人才 学校教育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以“Good Idea”重塑学术文化范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 梳理“钱学森之问”的时代背景和复杂意蕴,指出其诘问的核心就是呼唤“Good Idea”即卓越学术新思想、新观念之诞生。真正的“Good Idea”,应该是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中象征,也是作为“新思想孵化高地”的大学学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外显。凡是大学学术文化的建设,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催生和创造“Good Idea”这根精神主轴而予以深度的渐次展开,即要建设弘扬真理、学术本位、原创至尊的大学学术文化之信仰,营造人格自立、个性自由与思想自主的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建设科学公平、多元开放、珍视创新的学术文化之生产制度(包括学术评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Good Idea” 重塑 学术文化范型
下载PDF
《史记》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考释——兼论司马迁叙史“疑则传疑” 被引量:2
12
作者 易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1,共6页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 《尚书·无逸》载"高宗亮阴,三年不言"事,其中"亮阴"之义,在学术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亮阴"之训释,或从文字训诂而达经义,或并举训诂义和史料训释经文。他们的文字训诂皆通且文从字顺,然而释义则大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前贤解释经文所征引的史料皆缺乏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定位。所以,前贤所出之说仅为可能成立的结论。在没有确凿史料可以解释"亮阴"之义的情况下,司马迁存而不议且传之以疑,确可为卓然之见。司马迁疑则传疑思想的形成,取决于他作为一位杰出史学家所具有的史学思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史家思想的自由和建立在求真基础之上的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高宗 亮阴 疑则传疑
下载PDF
什么是ETA物理认知模型 被引量:20
13
作者 穆良柱 《物理与工程》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将物理认知规律总结为ETA物理认知模型,即完整的物理认知过程由实验物理(Experimental Physics)认知、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认知、应用物理(Applying Physics)认知构成,并尝试从认知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 ETA物理认知模型 物理认知规律 物理方法 物理精神 物理文化 钱学森之问
下载PDF
试答钱学森之问:加强高校师生互动——基于控制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探讨 被引量:7
14
作者 万圆 《教育与考试》 2011年第3期76-80,共5页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 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考虑师生互动这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有理论支撑,也得到了实践证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作为影响师生互动的两个重要外部指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反映师生互动的效果。"985高校"作为培养杰出人才的领头羊,其与美国顶尖大学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借鉴美国顶尖大学办学经验,结合学校现状,985高校应缩小生师比、控制班级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师生互动 生师比 班级规模
下载PDF
评价论视阈中的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帅军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作为知识形态的"钱伟长之问"、"拆除四堵墙"理论和"三制三自"制度是钱伟长先生在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中关于我国高等教育... 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作为知识形态的"钱伟长之问"、"拆除四堵墙"理论和"三制三自"制度是钱伟长先生在治学经验和治校实践中关于我国高等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和理论创造。"学会学习"思想和"转识成智"理念是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的智慧表达。在反思和创新中践行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就要把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意志,还要不断地对钱伟长高等教育思想进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伟长 高等教育思想 评价 批判 钱伟长之问
下载PDF
解读“钱学森之问”——从培养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谈起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蔚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4-87,共4页
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培养?关键要有大智慧。从与钱学森院士接触中感悟到智慧来自:钱学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钱学森重视科学文献讨论班,以群策群力,不断钻研领会人类在发明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智慧;钱学森重视渊... 杰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培养?关键要有大智慧。从与钱学森院士接触中感悟到智慧来自:钱学森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钱学森重视科学文献讨论班,以群策群力,不断钻研领会人类在发明创造知识过程中的智慧;钱学森重视渊博结合,以促进学科交叉;钱学森重视教学相长,科学研究上的好多启发是从学生来的;发掘研究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祖先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发明创造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延 《计算机教育》 2011年第12期30-33,51,共5页
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知识轻人格、重技能轻通识,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结合钱学森之问,在分析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中贯彻"理工文管艺体"兼收... 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知识轻人格、重技能轻通识,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结合钱学森之问,在分析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中贯彻"理工文管艺体"兼收并蓄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综合素质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下载PDF
当代中国不需要一大批杰出人才?——对“钱学森之问”讨论中的一个观点的质疑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德海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3-55,59,共4页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太多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不需要一大批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只能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最低阶段,过着"喝汤"的清贫生活。用大话和空话自我安慰... 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太多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不需要一大批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只能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最低阶段,过着"喝汤"的清贫生活。用大话和空话自我安慰,除了自欺欺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当代中国 杰出人才
下载PDF
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 被引量:1
19
作者 茅鹏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共4页
2012年2月,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震惊美国和世界,成就"林疯狂"(Linsanity)。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之问"的"体育版"。我的答案是:不搞训练改革,断然不... 2012年2月,林书豪作为杰出球员出现在NBA球场,震惊美国和世界,成就"林疯狂"(Linsanity)。中国能训练出"林书豪"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钱学森之问"的"体育版"。我的答案是:不搞训练改革,断然不能;进行训练改革,必然可能;若进一步进入"智训",便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成群的"林书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书豪 钱学森之问 适宜形式儿童篮球
下载PDF
从政府与大学关系之视角试解答“钱学森之问”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陈筛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4期11-13,共3页
通过提出"钱学森之问",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就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即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政府"全能"为"有限",还权于大学,改革高校投资... 通过提出"钱学森之问",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就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即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政府"全能"为"有限",还权于大学,改革高校投资体制和经费拨付制度,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对杰出人才培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大学 服务型政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