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由凡入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民族思想和共同体理想刍议
1
作者
万海松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身上发现人”的创作原则以及对人之概念的区分,可以看出他的“一般之人”和“全人”二元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白痴》等尤其反映出作家对梅什金公爵们由凡入圣之理想的进阶模式。梅什金们多重而非完整的形象和面...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身上发现人”的创作原则以及对人之概念的区分,可以看出他的“一般之人”和“全人”二元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白痴》等尤其反映出作家对梅什金公爵们由凡入圣之理想的进阶模式。梅什金们多重而非完整的形象和面容,最终关系到身份认同和民族思想等现实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文明史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人和俄罗斯民族的“全人”理想和关于世界和谐之使命的看法,与俄国斯拉夫派所创立并不断加以诠释的“聚和性”思想,均属殊途同归的共同体理想,在特定时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由凡(“一般之人”)
入圣(“全人”)
民族思想
“聚和性”
共同体理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意义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志耕
《文学与文化》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的启发下产生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创作和巴赫金的理论叙事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同样性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他们以不同的叙事方式揭示了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的“聚合...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的启发下产生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创作和巴赫金的理论叙事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同样性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他们以不同的叙事方式揭示了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的“聚合性因素”和“存在主义(对话主义)因素”。所谓“聚合性因素”就是以“爱”的终极原则取代绝对主体的权力,从而将人类引向整体复活;所谓“存在主义因素”,准确地说是“对话主义因素”,就是对绝对真理的否定,从而将叙事指向由“涵义”走向“意义”的理想的审美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话
聚合性
对话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霍米亚科夫论教派对立和俄国与西欧的差异
3
作者
杨明天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7,共15页
霍米亚科夫提出"聚和性"学说,把东正教理想化,东正教是他极力肯定的一面。霍米亚科夫一直把理想的东正教和现实的天主教、新教进行对比。他在西方信仰中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缺点;而在东方的俄国的信仰中,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缺陷...
霍米亚科夫提出"聚和性"学说,把东正教理想化,东正教是他极力肯定的一面。霍米亚科夫一直把理想的东正教和现实的天主教、新教进行对比。他在西方信仰中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缺点;而在东方的俄国的信仰中,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缺陷。西方信仰是他极力否定的一面。霍米亚科夫期待,东正教通过俄国,可以导致所有文化体系的改革。这是他的使命论。在俄罗斯哲学中,霍米亚科夫最早把西方基督教和整个唯理论体系等同起来。他试图从教会思想引伸出哲学和所有文化的基础,但他偏离了教会。霍米亚科夫的思想模式有助于我们认识俄罗斯的心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亚科夫
聚和性
教派对立
俄罗斯
心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俄国民粹主义的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观
4
作者
夏银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文章通过对俄国民粹派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分析,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东方特有的村社传统和共聚性思想,且糅合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而其理论的主旨在于强调个体在社会主义集体中既要和谐相处、又必须得到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
村社
共聚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мы с кем”:俄语中的集体无意识和聚和性
5
作者
管月娥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2期24-31,共8页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印模和言说者的世界观。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恒定的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而语言思维模式又具有超逻辑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本文尝试从"人文中心论"视角去探讨俄语中"мыскем&...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印模和言说者的世界观。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恒定的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而语言思维模式又具有超逻辑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本文尝试从"人文中心论"视角去探讨俄语中"мыскем"这一超逻辑性表达模式产生的人文历史渊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聚和性"特征,并从词义、词的结构以及成语性固定组合单位中进一步挖掘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所体现的"聚和性"特征。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实质上是民族思维或精神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浸润着人类精神的语言可以追踪特定民族文化行为的普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和性
集体无意识
语言世界图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聚合性”: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6
作者
王志耕
郑艺玮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2-59,共8页
以往对巴赫金"复调"及"外位性"概念的理解多关注其对话的开放性,而往往忽略其基于"涵义"概念的统一性。巴赫金的统一性观念在文化的叙事结构中是对"聚合性"的移置,在诗学层面上是对陀思妥耶夫...
以往对巴赫金"复调"及"外位性"概念的理解多关注其对话的开放性,而往往忽略其基于"涵义"概念的统一性。巴赫金的统一性观念在文化的叙事结构中是对"聚合性"的移置,在诗学层面上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爱的统一"叙事的抽绎。因此,要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既需要借助于外位性概念,也要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文化叙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性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涵义
“博爱的统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7
作者
毕晓
李雪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20,共20页
斯拉夫派宗教哲学思想的生成得益于两位奠基人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梳理这一影响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俄国宗教哲学中的西欧思想源流。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承接了超越主体二元论与探索神秘学这...
斯拉夫派宗教哲学思想的生成得益于两位奠基人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梳理这一影响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俄国宗教哲学中的西欧思想源流。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承接了超越主体二元论与探索神秘学这两个德国唯心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结合东正教信仰与希腊教父传统,最终创建了斯拉夫派特有的聚合性哲学。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认为,聚合性哲学克服了西方世界的主体二元论矛盾,同时更深入地领悟了神秘学的奥义,摆脱了西方世界的理性主义束缚,最终获取了对整全真理的全面掌握。通过论述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的相关理论是对西欧思想史中重要问题的继承与发展,这便赋予了俄国宗教哲学一种超越民族性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性
基督
神秘学
主体二元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伊万诺夫的悲剧思想研究
8
作者
王希悦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2期18-28,共11页
作为独具个性的悲剧作家,伊万诺夫对古希腊悲剧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在对酒神崇拜的探索中,他分析了古希腊悲剧消亡的原因,提出了悲剧的本质内涵。在《塔坦罗斯》《尼俄柏》《普罗米修斯》等戏剧的创新实践中,蕴含着源自古希腊悲剧的惩罚...
作为独具个性的悲剧作家,伊万诺夫对古希腊悲剧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在对酒神崇拜的探索中,他分析了古希腊悲剧消亡的原因,提出了悲剧的本质内涵。在《塔坦罗斯》《尼俄柏》《普罗米修斯》等戏剧的创新实践中,蕴含着源自古希腊悲剧的惩罚主题,也运用了他自己的象征艺术手法,并在艺术综合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了聚和性①戏剧理念。伊万诺夫热衷于复兴以古希腊传统为导向的悲剧艺术,以他重视的古希腊神话为载体融入现代思想的悲剧创作,表达了克服个人主义的愿望。伊万诺夫期冀以艺术拯救世界,为摆脱文化危机寻找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
神话
象征
合唱
聚和性
原文传递
论伊万诺夫的聚和性创作理念
被引量:
1
9
作者
王希悦
于金玲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3期113-120,共8页
伊万诺夫是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重要理论家、诗人、文学批评家。他在古希腊文化(酒神)研究、象征主义理论阐释以及现代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探索皆有成效。其关涉艺术的起源、分类、特质与使命、创造性个性和自由以及戏剧的发展等诸多问...
伊万诺夫是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重要理论家、诗人、文学批评家。他在古希腊文化(酒神)研究、象征主义理论阐释以及现代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探索皆有成效。其关涉艺术的起源、分类、特质与使命、创造性个性和自由以及戏剧的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无不渗透着聚和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伊万诺夫践行"艺术综合"理念,并结合宗教元素走向"新综合";高度评价宗教神秘剧的创作尝试,突出色彩、音乐、宗教仪式等元素综合的聚和戏剧模式;关注合唱、全民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统一性特点;阐释酒神崇拜的聚和性仪式特征及集体主义精神。伊万诺夫以开阔的知性视域彰显的聚和性创作理念成为文艺思想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和性
新综合
宗教神秘剧
全民艺术
合唱
原文传递
“聚和性”与果戈理的创作理念
10
作者
萧净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128,136,共6页
作为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剧作家和思想家,果戈理站在普希金留下的位置上,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果戈理时代"。他的创作对其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世界级文学巨匠产生了...
作为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剧作家和思想家,果戈理站在普希金留下的位置上,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果戈理时代"。他的创作对其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世界级文学巨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代表作《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始终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不断为世人所熟悉的同时,成为俄罗斯文学中许多创作的重要源头。长期以来,对果戈里的创作,人们多囿于考究其现实主义倾向、艺术特色、美学思想和宗教人道主义。而其实,"聚和性"作为东正教的核心教义和"根植于信仰之物",更是果戈理创作的精神依托,它是果戈理创作中的"博爱"之根和"含泪之笑"的美学之源,亦是果戈理笔下通向灵魂复活的"天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聚和性”
果戈里
博爱
含泪之笑
美学
复活
原文传递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怪诞现实主义
11
作者
萧净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10,149,共11页
本研究通过考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系,指出,国内外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研究往往借鉴了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理论,却忽视了其所指涉的具体的文化背景。“怪诞现实主义”是巴赫金在研究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欧...
本研究通过考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系,指出,国内外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研究往往借鉴了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理论,却忽视了其所指涉的具体的文化背景。“怪诞现实主义”是巴赫金在研究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中提出的。根据巴赫金的观点,它源自民间诙谐文化。本研究认为,由于俄罗斯文学与拉伯雷的创作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故对俄罗斯文学中此类现象的研究不应照搬巴赫金对拉伯雷的研究,而应立足于巴赫金所提出的“长远时间”,即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从俄罗斯东正教文化背景来看,“聚和性”才是此类文学现象的根本源泉,并且也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多元共生”的理念作为“聚和性”的精髓,正是其本质内涵。本研究也揭示出“长远时间”理论对文学研究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和性”
怪诞现实主义
俄罗斯文学经典
民间诙谐文化
原文传递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艺术形式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12
作者
管月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0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文学创作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是文学批评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构造承载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在主人公毕巧林形象塑造过程中,作者采用多视点的叙述,构建其...
文学创作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是文学批评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构造承载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在主人公毕巧林形象塑造过程中,作者采用多视点的叙述,构建其多维的"三位一体"动态形象;通过由外向内的视点结构转换,形象地再现毕巧林对自身心灵的审视与拷问,实现着其对灵魂的救赎;而对主人公直觉意识的探究,则使得小说的整体结构呈现出开放态势,文本形式意义因而得以释放。本文以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家乌斯宾斯基的视点理论为研究方法,揭示《当代英雄》艺术形式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之间的融合,以期为小说创作形式的意义分析,探索值得借鉴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英雄》
乌斯宾斯基
视点理论
三位一体
弥赛亚
原文传递
题名
由凡入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民族思想和共同体理想刍议
1
作者
万海松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处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文本研究”(19BWW042)。
文摘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身上发现人”的创作原则以及对人之概念的区分,可以看出他的“一般之人”和“全人”二元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白痴》等尤其反映出作家对梅什金公爵们由凡入圣之理想的进阶模式。梅什金们多重而非完整的形象和面容,最终关系到身份认同和民族思想等现实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和文明史意义。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人和俄罗斯民族的“全人”理想和关于世界和谐之使命的看法,与俄国斯拉夫派所创立并不断加以诠释的“聚和性”思想,均属殊途同归的共同体理想,在特定时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由凡(“一般之人”)
入圣(“全人”)
民族思想
“聚和性”
共同体理想
Keywords
Dostoevsky
“common man”(“general-anthropic”)
“perfect man”(“all-anthropic”)
nationalism
“
sobornost
”
the ideal of community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意义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志耕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学与文化》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俄罗斯文化精神与俄罗斯诗学”(项目编号:16JJD750007)。
文摘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的启发下产生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创作和巴赫金的理论叙事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同样性质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于,他们以不同的叙事方式揭示了近代以来俄罗斯文化的“聚合性因素”和“存在主义(对话主义)因素”。所谓“聚合性因素”就是以“爱”的终极原则取代绝对主体的权力,从而将人类引向整体复活;所谓“存在主义因素”,准确地说是“对话主义因素”,就是对绝对真理的否定,从而将叙事指向由“涵义”走向“意义”的理想的审美世界。
关键词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话
聚合性
对话主义
Keywords
Bakhtin
Dostoyevsky
Dialogue
sobornost
Dialogism
分类号
I5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霍米亚科夫论教派对立和俄国与西欧的差异
3
作者
杨明天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出处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57,共15页
文摘
霍米亚科夫提出"聚和性"学说,把东正教理想化,东正教是他极力肯定的一面。霍米亚科夫一直把理想的东正教和现实的天主教、新教进行对比。他在西方信仰中看到的,差不多都是缺点;而在东方的俄国的信仰中,几乎没有看到任何缺陷。西方信仰是他极力否定的一面。霍米亚科夫期待,东正教通过俄国,可以导致所有文化体系的改革。这是他的使命论。在俄罗斯哲学中,霍米亚科夫最早把西方基督教和整个唯理论体系等同起来。他试图从教会思想引伸出哲学和所有文化的基础,但他偏离了教会。霍米亚科夫的思想模式有助于我们认识俄罗斯的心智特点。
关键词
霍米亚科夫
聚和性
教派对立
俄罗斯
心智
Keywords
Aleksey Stepanovich Khomyakov
sobornost
Religious Opposition
Russia
Mentality
分类号
D512.4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俄国民粹主义的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观
4
作者
夏银平
机构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04-108,共5页
文摘
文章通过对俄国民粹派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分析,指出其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东方特有的村社传统和共聚性思想,且糅合了西方的自由主义,而其理论的主旨在于强调个体在社会主义集体中既要和谐相处、又必须得到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个人主义的社会主义
村社
共聚性
Keywords
individual socialism
village commune
sobornost
分类号
D09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мы с кем”:俄语中的集体无意识和聚和性
5
作者
管月娥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年第2期24-31,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15BWW03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15ZDB092)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第三期资助项目(编号:20180101)。
文摘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精神的印模和言说者的世界观。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其恒定的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而语言思维模式又具有超逻辑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本文尝试从"人文中心论"视角去探讨俄语中"мыскем"这一超逻辑性表达模式产生的人文历史渊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聚和性"特征,并从词义、词的结构以及成语性固定组合单位中进一步挖掘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所体现的"聚和性"特征。语言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实质上是民族思维或精神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根据浸润着人类精神的语言可以追踪特定民族文化行为的普遍趋势。
关键词
聚和性
集体无意识
语言世界图景
Keyword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sobornost
world picture in language
分类号
H35 [语言文字—俄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聚合性”: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6
作者
王志耕
郑艺玮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52-59,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17ZDA283)。
文摘
以往对巴赫金"复调"及"外位性"概念的理解多关注其对话的开放性,而往往忽略其基于"涵义"概念的统一性。巴赫金的统一性观念在文化的叙事结构中是对"聚合性"的移置,在诗学层面上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博爱的统一"叙事的抽绎。因此,要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既需要借助于外位性概念,也要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文化叙事结构。
关键词
聚合性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涵义
“博爱的统一”
Keywords
"
sobornost
"
Bakhtin
Dostoevsky
meaning
brotherly unity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7
作者
毕晓
李雪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1-20,共20页
基金
2020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巴赫金美学思想中的他者伦理研究”(WL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多元主义的文学与思想史研究”(XJS200801)
文摘
斯拉夫派宗教哲学思想的生成得益于两位奠基人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梳理这一影响关系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俄国宗教哲学中的西欧思想源流。霍米亚科夫与基列耶夫斯基承接了超越主体二元论与探索神秘学这两个德国唯心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结合东正教信仰与希腊教父传统,最终创建了斯拉夫派特有的聚合性哲学。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认为,聚合性哲学克服了西方世界的主体二元论矛盾,同时更深入地领悟了神秘学的奥义,摆脱了西方世界的理性主义束缚,最终获取了对整全真理的全面掌握。通过论述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的相关理论是对西欧思想史中重要问题的继承与发展,这便赋予了俄国宗教哲学一种超越民族性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
聚合性
基督
神秘学
主体二元论
Keywords
sobornost
’
Christ
Mysticism
Subjective-dualism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伊万诺夫的悲剧思想研究
8
作者
王希悦
机构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俄罗斯文艺》
2023年第2期18-28,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近现代伦理思想史研究”(20&ZD042)的阶段成果。
文摘
作为独具个性的悲剧作家,伊万诺夫对古希腊悲剧艺术有很深的研究。在对酒神崇拜的探索中,他分析了古希腊悲剧消亡的原因,提出了悲剧的本质内涵。在《塔坦罗斯》《尼俄柏》《普罗米修斯》等戏剧的创新实践中,蕴含着源自古希腊悲剧的惩罚主题,也运用了他自己的象征艺术手法,并在艺术综合的文化背景下,提出了聚和性①戏剧理念。伊万诺夫热衷于复兴以古希腊传统为导向的悲剧艺术,以他重视的古希腊神话为载体融入现代思想的悲剧创作,表达了克服个人主义的愿望。伊万诺夫期冀以艺术拯救世界,为摆脱文化危机寻找一条路径。
关键词
悲剧
神话
象征
合唱
聚和性
Keywords
tragedy
myth
symbol
chorus
sobornost
分类号
I512.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伊万诺夫的聚和性创作理念
被引量:
1
9
作者
王希悦
于金玲
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俄语系
出处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年第3期113-120,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维.伊万诺夫诗学的文化阐释与研究"(15BWW033)
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维.伊万诺夫的狄俄尼索斯文化研究"(WY2016051-B)项目的阶段成果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资助
文摘
伊万诺夫是俄国白银时代象征主义重要理论家、诗人、文学批评家。他在古希腊文化(酒神)研究、象征主义理论阐释以及现代文化和文学等方面的探索皆有成效。其关涉艺术的起源、分类、特质与使命、创造性个性和自由以及戏剧的发展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无不渗透着聚和性思想。主要体现在,伊万诺夫践行"艺术综合"理念,并结合宗教元素走向"新综合";高度评价宗教神秘剧的创作尝试,突出色彩、音乐、宗教仪式等元素综合的聚和戏剧模式;关注合唱、全民艺术等艺术形式的统一性特点;阐释酒神崇拜的聚和性仪式特征及集体主义精神。伊万诺夫以开阔的知性视域彰显的聚和性创作理念成为文艺思想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聚和性
新综合
宗教神秘剧
全民艺术
合唱
Keywords
sobornost
new synthesis
religious mystery
national art
chorus
分类号
I512.06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聚和性”与果戈理的创作理念
10
作者
萧净宇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4-128,136,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子项目"‘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15ZDB092)
文摘
作为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剧作家和思想家,果戈理站在普希金留下的位置上,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果戈理时代"。他的创作对其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世界级文学巨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代表作《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始终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不断为世人所熟悉的同时,成为俄罗斯文学中许多创作的重要源头。长期以来,对果戈里的创作,人们多囿于考究其现实主义倾向、艺术特色、美学思想和宗教人道主义。而其实,"聚和性"作为东正教的核心教义和"根植于信仰之物",更是果戈理创作的精神依托,它是果戈理创作中的"博爱"之根和"含泪之笑"的美学之源,亦是果戈理笔下通向灵魂复活的"天梯"。
关键词
东正教
“聚和性”
果戈里
博爱
含泪之笑
美学
复活
Keywords
Orthodox church
"
sobornost
Doctrines"
Gogol
philanthropy
laughter with tears
aesthetics
resurrection
分类号
I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O94 [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怪诞现实主义
11
作者
萧净宇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10,149,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5ZDB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本研究通过考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关系,指出,国内外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怪诞现实主义的研究往往借鉴了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理论,却忽视了其所指涉的具体的文化背景。“怪诞现实主义”是巴赫金在研究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创作中提出的。根据巴赫金的观点,它源自民间诙谐文化。本研究认为,由于俄罗斯文学与拉伯雷的创作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故对俄罗斯文学中此类现象的研究不应照搬巴赫金对拉伯雷的研究,而应立足于巴赫金所提出的“长远时间”,即在俄罗斯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从俄罗斯东正教文化背景来看,“聚和性”才是此类文学现象的根本源泉,并且也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多元共生”的理念作为“聚和性”的精髓,正是其本质内涵。本研究也揭示出“长远时间”理论对文学研究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聚和性”
怪诞现实主义
俄罗斯文学经典
民间诙谐文化
Keywords
“
sobornost
”
Grotesque Realism
Russian literary classics
culture of folk humor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艺术形式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12
作者
管月娥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0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15BWW03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15ZDB092)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第三期资助项目(编号:20180101)。
文摘
文学创作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是文学批评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话题。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构造承载着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求索。在主人公毕巧林形象塑造过程中,作者采用多视点的叙述,构建其多维的"三位一体"动态形象;通过由外向内的视点结构转换,形象地再现毕巧林对自身心灵的审视与拷问,实现着其对灵魂的救赎;而对主人公直觉意识的探究,则使得小说的整体结构呈现出开放态势,文本形式意义因而得以释放。本文以俄罗斯文化符号学家乌斯宾斯基的视点理论为研究方法,揭示《当代英雄》艺术形式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之间的融合,以期为小说创作形式的意义分析,探索值得借鉴的途径。
关键词
《当代英雄》
乌斯宾斯基
视点理论
三位一体
弥赛亚
Keywords
A Hero of Our Time
Uspensky
theory of viewpoint
sobornost
Messiah
分类号
I5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由凡入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民族思想和共同体理想刍议
万海松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意义
王志耕
《文学与文化》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霍米亚科夫论教派对立和俄国与西欧的差异
杨明天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试析俄国民粹主义的个人主义社会主义观
夏银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мы с кем”:俄语中的集体无意识和聚和性
管月娥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聚合性”:巴赫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王志耕
郑艺玮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早期斯拉夫派宗教哲学家对德国唯心主义的阐释与批判
毕晓
李雪
《哲学评论》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伊万诺夫的悲剧思想研究
王希悦
《俄罗斯文艺》
2023
0
原文传递
9
论伊万诺夫的聚和性创作理念
王希悦
于金玲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8
1
原文传递
10
“聚和性”与果戈理的创作理念
萧净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11
“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的怪诞现实主义
萧净宇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12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艺术形式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管月娥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