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V之”被动式“之”的语用功能和构式来源
1
作者 王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35-239,共5页
"见"字被动式中代词宾语"之"虽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均表现为羡余成分,但在语用方面却具有复指强调受事主语的作用。这一用法不仅弥补了"见"字被动式施受关系不易确定的缺陷,而且满足了规整句式和平... "见"字被动式中代词宾语"之"虽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均表现为羡余成分,但在语用方面却具有复指强调受事主语的作用。这一用法不仅弥补了"见"字被动式施受关系不易确定的缺陷,而且满足了规整句式和平衡句法结构的需要。在上古汉语无标记被动式的受事主语句中,动词之后的代词"之"同样具有羡余成分的特点和复指强调受事者的语用功能,且用例早于"见"字被动式,由此可以窥见"见V之"被动式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之”被动式 受事主语 代词宾语 复指
下载PDF
感官感知动词“V到”与“V见”的异同 被引量:3
2
作者 鲁志杰 崔希亮(指导) 尹洪波(指导)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9,共10页
感官感知动词中"V到"与"V见"存在多种形式,共同的语义特征为[+感觉到],在表达对信息的感知时可替换使用。词语的多义性、[+到达]语义特征等是影响"V到"和"V见"存在差异的因素,主动感知和被动... 感官感知动词中"V到"与"V见"存在多种形式,共同的语义特征为[+感觉到],在表达对信息的感知时可替换使用。词语的多义性、[+到达]语义特征等是影响"V到"和"V见"存在差异的因素,主动感知和被动感知、外界刺激与主观判断、施事在场与不在场是差异形成的内在机制。感知类动词"V到"和"V见"的物理/心理空间的意向图式为:行为的发出者—感知方式—(容器内的实体)—感知的结果,"V到"进一步向言语空间投射,语义由感知行为义虚化为因果推理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动词 v到” v 语义 图式
下载PDF
探赜索隐 沟通古今——吴福熙先生学术贡献述略
3
作者 周玉秀 《甘肃高师学报》 2021年第6期35-41,共7页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 吴福熙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化研究、词书研究与编纂、古籍整理等方面。所著《古代汉语》教材能沟通古今汉语体系,从汉语发展史的视角,揭示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文言语词工具书介绍》从我国种类繁多、编排方法和解释对象复杂的工具书中揀择出最重要的十八种,理类发凡,品评得失,涉及词书七十余种,是一部研究古代词书及词书学史的专著;《敦煌残卷古文尚书校注》发现了几组残卷连读的事实,进行缀合校注,并比较各种版本,揭示写本的文献价值,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主持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站位前沿,创设规范,在成语词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论述“以动用法”的两种内涵、阐释反切注音与格律诗构成规律、指出“见V”句中“见”有施加义、纠正古人姓氏混淆的情况,皆有的放矢,拨乱反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熙 《古代汉语》 《汉语成语词典》 以动用法 v”句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